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动词后面"到"的词性一直以来存在很大的争议,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这一情况严重影响到相关问题的处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现代汉语出现频率极高的动词、形容词为基础,从具有代表性的各种观点入手,分析了这种句型的三种构成形式以及"到"前面动词的情况,参照判断动词的语法标准,弄清了"到"的性质,从中得出结论:动词后面的"到",动词特征比较突出,是动词,并没有介词化。

  • 标签: 语法特征 词性
  • 简介:文章立足“没VP之前”格式,力求探讨“没VP之前”和“VP之前”可以互换的条件和不能互换的限制,力图从语用层面寻求从意义到形式又从形式到意义的双向印证。

  • 标签: 没VP之前 语用层面 意义 形式
  • 简介:"很"修饰动词性成分这一语言现象很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相关论文也有不少,本文从VP的类别和性质,VP被"很"修饰的动因,以及"很"的语义功能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加以总结和评述.

  • 标签: 很VP结构 VP的类别与性质 动因 语义功能
  • 简介:"一量VP"与"VP一量"是口语中常见的两种句法格式,前者是一种主观语序,其中"一量"具有量小的虚拟性,而后者的量仅是实际的小量,具有客观性。前者是"以小量凸显大果"的对比性结构,而后者是一种动作事件的客观描述。由此造成了两式在结构与表意方面的一系列区别。

  • 标签: 凸现 主观性 客观性 虚拟性 熟语化
  • 简介:vP壳结构是管约论的理论构建的重要成果。使用vP壳对双宾语句结构进行分析比用Larson壳更加简明。

  • 标签: Larson壳 VP壳 双宾语结构
  • 简介:对话中的"有+VP"句是近几年由港台传入大陆的方言句式,讨论这种句式的类型、语用特征以及它在大陆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旨在说明,方言语法与普通话语法之间可以互相影响、互相转化,我们应以从俗的原则接纳各种方言成分,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语言的变异现象.

  • 标签: “有+VP”句 类型 语用特征 成因 发展趋势 中国大陆
  • 简介:现代汉语同形复说格式“X就X”是以情态副词“就”为核心、前后搭配相同的动词词组的复说结构,格式带有言者“自我”的表现成分。本文试从言者的视角、情感、认识三个方面考察结构的主观性表现,分析言者在使用该格式时对客观实体的主观识解与言语事件中交互主观性的特点。在共时层面分析主观化对该格式语言编码的影响,通过历时考察发现,由于“便”早于“就”完成了副词化,该格式的早期形式为“vp便vp”,直至明清时期凝固为“vpvp”。

  • 标签: “vp就vp” “就” 主观性 主观化
  • 简介:以认知构式语法为基础,试图探讨现代反讽威胁语中的“NP+敢+VP”构式,并尝试通过全面分析这一构式的句法形式.从语义、语用特征探索该构式的构式义形成机理,认为该构式义产生基于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之间的互动。

  • 标签: “NP+敢+VP” 认知构式语法 词汇压制 构式压制
  • 简介:省略结构是语言"表征经济"的体现,英语VP省略是省略的一种.这种结构具有三个典型特征:严格与松散释义歧义、局部性条件、删除性效应.这三个特征都受平行原则制约.

  • 标签: 省略 结构 平行 VP 英语 典型特征
  • 简介:本文认为羡余成分"没"产生的原因是语法化中的强化机制,羡余成分"没"出现在不可能或不希望出现的语义背景中,起到强调事情没有发生的作用.羡余成分"没"是一个焦点标记,强调了不希望或者不可能的事情几乎发生而没有发生,其中"惋惜""庆幸"不是"差点儿"格式本身的语义,是格式使用时的语境义.

  • 标签: 羡余成分 强化 语义背景
  • 简介:“NP+之+VP”结构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当今对该结构的认识尚有较大分歧。文章以《国语》中的“NP+之+VP”结构为语料详尽地统计、分析了该结构的构成成分和语法功能,以便深化对该结构的认识。

  • 标签: “NP+之+VP”结构 构成成分 语法功能
  • 简介:两岸四地"有+VP"形式在来源、实时的使用情况及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在台湾,它与闽方言源形式差异明显,已经成为通用口语的"主流"形式,但在书面语中却只是"支流"。在港澳地区,"有+VP"用得更多,并且有更为浓厚的"古旧"色彩,在"港式中文"中则更多保留方言源形式。在大陆地区,"有+VP"只能算刚"露头",它的进一步发展情况有待观察。这一形式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有很大的拓展与提升空间,可以分别着眼于大陆与台港澳三地或其中的一地,研究其来源、与旧有形式的竞争及现状、将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等。

  • 标签: 两岸四地 句法 “有+VP”形式
  • 简介: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对《颜氏家训》中“NP+多+VP”结构进行穷尽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经统计,《颜氏家训》一书中共有“NP+多+VP”结构58例。文章根据“多”的性质以及语义指向,将“NP+多+VP”结构分三类进行考察研究,试图通过用例分析,深入剖析“NP+多+VP”结构,以精确化“多”的译法。

  • 标签: 颜氏家训 NP+多+VP 语义指向 翻译
  • 简介:台湾国语言说词“说”是一个高频词,其中“VP说”里的“说”表现出较多的变异性特征,VP的具体类型也颇为丰富.“说”从实义的言说词逐渐虚化为语缀成分,该过程中重新分析和类推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说”具有标句词性质.“说”的虚化与另一言说词“讲”分担了其部分实义有关.从华语多样性理念来看,可以把台湾国语里虚化的“说”看成华语社区下的不同变异形式.当代华语语法现象的差异性,不能人为扩大,但也不能视而不见,只有多角度、多层面地去考察,才能把华语语法的比较研究引向深入.

  • 标签: 台湾国语 口语 华语 语料库
  • 简介:江淮官话洪巢片无为方言反复问句的形式是"格+VP?",属于无倾向的中立问。"格"是疑问副词,显示疑问焦点。对田野调查的口语材料进行描写与分析。讨论了"格"与情态动词、否定词的相对位置,并联系了洪巢片其他方言点进行比较;状语在"格+VP?"句中的位置分布。

  • 标签: 格+VP? 否定副词 状语位置 语气副词
  • 简介:"在+L+VP"结构中的"在+L"在语义指向上有前指、后指、双指或无指四种情况,语义指向的不同决定了表义功能的差异,从而导致相关句式具有不同的变换形式.当"在+L"语义前指或双指时,结构体中的"在"是动词;当其后指或无指时,"在"是介词.

  • 标签: "在+L+VP" "在" 语义功能 变换形式
  • 简介:"V+tɑ+个VP"是个口语性极强的构式,根据分析和论证,文章认为,其中的"个"是宾语标记,"他"是代词,前指实体成分时为tɑ1,后指"个VP"时为tɑ2,整个构式是一种特殊的双宾语构造。相对于tɑ1来说,tɑ2是一种虚化的表现形式,但tɑ2的"虚化"既符合其句法位置的要求,也保证了构式的韵律和谐。"V+tɑ2+个VP"是"V+个VP"和"V+tɑ2+NP"两个表达式类推糅合的结果。

  • 标签: 指示代词 复指 类推 糅合
  • 简介:基于不同实验组给出的J/ψ→VP的分支比,对衰变过程耦合常数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八重态的强作用耦合强度参数g8大约是单态的强作用耦合参数g1的2倍;引起SU(3)破缺的电磁效应的耦合常数较大,其三个耦合常数差别并不明显,而引起SU(3)破缺的质量效应的耦合常数较小,同时这三个耦合常数相差很大,而且不确定性也大;强作用与电磁作用之间的相角大约在70°~80°之间;这使我们对J/ψ→VP衰变过程耦合常数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 标签: J/Ψ衰变 混合角 耦合常数 拟合
  • 简介:本文基于语料库,从方言的问句理论出发,聚焦河南鹿邑方言中“可VP”问句的句型及其解释。研究表明:河南鹿邑方言“可VP中“可”主要继承了古汉语中虚词“可”的疑问副词性质,起到发问的作用;根据定量语料分析得出,鹿邑方言中“可VP”存在附加式问句:“S+‘可VP’”以及一般的“可VP”问句;分析“可VP”问句得出,在鹿邑方言中“可VP”在问句中一般做主语、谓语、补语;鹿邑方言“可VP”问句中不能套用“可VP”句式,以及“X不X”句式。

  • 标签: 鹿邑方言 “可” “可VP” 问句 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