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加载在椎间盘上的重力引起的静态压力刺激是椎间盘细胞代谢的重要调节因素。目的:观察静水对体外单层培养人椎间盘髓核细胞形态学及基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在静水加载系统中对体外单层培养的传4代人髓核细胞施以0.3,0.7,3MPa的静压,分别加压30,60,90,120min,以常压0.1MPa为对照。结果与结论:①髓核细胞形态:在静水干预下细胞体积均变小。0.3,0.7MPa静水下轻微缩小,细胞形态相对完整;3MPa静水下缩小最明显,且细胞形态不完整。②髓核细胞存活率:在持续静水刺激下开始的30min,不论压力大小存活率都偏低,在0.3,0.7MPa时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或维持稳定,细胞增殖逐渐增强,在3MPa时随时间趋于下降,最终细胞总体数量减少。③髓核细胞蛋白多糖:各组表达量随时间增加逐渐增加,当持续加压120min时,在0.3,0.7MPa静水下合成量呈高表达状态,在0.1,3MPa静压表达相对较少。表明静水会对髓核细胞形态学、存活率及基质表达产生影响。

  • 标签: 静水压 髓核细胞 形态学 蛋白多糖 组织构建细胞学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的复位压力与患儿个体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4月至2014年07月住院治疗的小儿肠套叠180例病历资料,按照性别、年龄和套筒位置分别进行分组。分析复位压力与患儿性别、年龄和套筒位置的相关关系。结果性别分组间的复位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性别与灌肠复位压力无相关关系;年龄分组间、套筒位置分组复位压力有显著性差异且相关系分析显示年龄和套筒位置与灌肠复位压力具有相关关系。结论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的复位压力与患儿年龄具有正相关关系,与患儿的性别及套筒位置无关。

  • 标签: 水压灌肠 肠套叠 性别 年龄 套筒位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超高频肠道模式实时监视婴幼儿结肠套叠生理盐水压灌肠复位的价值。彩超高频探头肠道模式是对婴幼儿肠套叠诊断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对婴幼儿肠套叠早期的诊断阳性率已取代放射X线,而超声实时监测婴幼儿结肠套叠生理盐水压灌肠复位使越来越多肠套叠患儿避免手术成为可能。方法对我院近三年来37例彩超确诊的结肠套叠患儿使用菲利浦HD-7高频探头肠管模式实时监视生理盐水压灌肠复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以回盲瓣开放,回肠内见生理盐水为复位成功指征并12小时或次日复查正常90%以上复位成功为满意结果。

  • 标签: 彩超 实时监视 压力灌肠 结肠套叠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管理现状,并探讨镇静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6月11日至10月30日,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监护室163例符合要求的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ICU治疗情况以及镇静评分。结果163例入组患者共进行机械通气11 261.62 h,在此期间护士评估并记录的镇静评分量表(RASS)评分为2 815次,其中有80.3%(2 261/2 815)的RASS评分为浅镇静,17.4%(490/2 815)为镇静较深,2.3%(64/2 815)为镇静不足;根据指南推荐的镇静水平将患者分为镇静理想组和镇静非理想组,分析患者镇静水平的影响因素发现,相比于男性来说,女性患者的镇静管理水平更为理想(OR值为0.39,P<0.05);使用咪达唑仑会增加患者镇静不理想的风险(OR值为5.60,P<0.05);对患者进行镇静评估的间隔越长,其镇静不理想的风险就越大(OR值为1.70,P<0.05)。此外,镇静非理想组患者的气管切开率(χ2值为9.70,P<0.01)、ICU住院时间(U值为-2.33,P<0.05)及住院费用(t值为-4.26,P<0.01)显著高于镇静理想组患者。结论患者的镇静水平与镇静药物类型、镇静评估间隔密切相关,镇静水平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为临床镇静管理以及制订合理的镇静评估策略提供参考和依据。

  • 标签: 术后 重症监护病房 机械通气 镇静 影响因素
  • 简介:分析超声引导下遥控水压灌肠复位儿童肠套叠对800例的疗效。2013~2015年,800例儿童急性肠套叠。给予超声引导下遥控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分析治疗结果,对比不同发病时间和血流信号分级的复位率,分析发病时间及血流信号分级与复位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800例患者中,769例复位成功,复位率为96.13%。其中复位成功者的血流峰速(PSV)及阻力指数(RI)水平均显著低于复位失败者(P〈0.05)。发病1~24h的复位率为99.84%,显著高于发病25~48h的94.74%及〉48h的8.00%(P〈0.05)。血流信号分级为3~2级的复位率为99.68%,显著高于2~1级的96.45%及1~0级的11.11%(P〈0.05)。患者的发病时间与复位率呈负相关,而血流信号分级与复位率呈正相关。结果表明,利用超声引导下遥控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儿童急性肠套叠具有较好的疗效,发病时间与复位率呈负相关,而血流信号分级与复位率呈正相关。

  • 标签: 超声引导 遥控水压灌肠 复位肠套叠 急性肠套叠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镇静水平对 ICU病房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 ICU病房 2017年 1月 -2019年 1月间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 58例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抽签法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参照组,给予本组 29例患者常规镇静处理,另一组为实验组,给予本组 29例患者轻度镇静处理,对两组的镇静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机械通气时间、 ICU住院时间与总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镇静药物使用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 p<0.05);实验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 ICU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 对 ICU病房机械通气患者实施轻度镇静处理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镇静 ICU 机械通气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小儿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管,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常可以引起肠梗阻,造成不良后果1。肠套95%为原发性,无具备病因,好发时间为3月-10月,90%发病年龄小于2岁,4岁后很少发病。发病原因不清,但常有诱发因素,主要与饮食习惯改变、腹泻、病毒感染、天气变化等可能相关。5%为继发性肠套叠,常可找到病因,于肠壁上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肠管畸形、肠道肿瘤、肠息肉、过敏性紫癜等。肠套叠可分为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绝大多数病例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目前只要方法为透视下空气整复及超生引导下水压灌肠整复。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常规使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425例,复位成功率高,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肠套叠 灌肠 超声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说明彩超监视下水(等渗盐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是世界上非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最好方法。方法将Foley’S管与T型管相连,将Foley’S管插入患儿肛门,气囊充气。T型管一端与血压计相连,另一端用注射器按规定压力注入温度为38度±2度的等渗盐水,与此同时彩超探头在腹部跟踪小儿肠套叠肿块的影像变化。结果本组207例,彩超诊断准确率达100%;彩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达99.5%。本文提出了新的复位适应症,新的复位压力标准,详尽描绘了回盲型、回结型、回回结型,小肠肠套叠复位的影像变化。在207例中回盲型肠套叠102例,占49.3%;回结型肠套叠92例,占44.4%;回回结型肠套叠12例,占5.8%;小肠肠套叠1例,占0.5%。结论本组207例,彩超对小儿肠套叠诊断的准确率为100%,我们认为彩超是小儿肠套叠首选的辅助诊断方法。本法治疗小儿肠套叠不仅扩大了复位的适应症,避免了X线对患儿的影响,是一种无损伤性治疗。而且复位中影像比X线下空气或钡剂灌肠更清晰,复位成功标准更明确。本法复位中可对回盲型、回结型、回回结型、小肠肠套叠做出准确诊断,由于整个复位过程均在直视下进行,医师能确切掌握患儿的呼吸、腹胀变化及全身状况,对患儿更安全,复位中肠穿孔时避免了空气灌肠复位并发肠穿孔时产生的爆炸性休克,且处理简单、确实,我们认为该法明显优于X线下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目前世界上非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最好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方法复习62例患儿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的声像图改变,总结在操作过程中的细节问题。结果灌肠成功与否与在灌肠过程中的操作细节密切相关。结论注意灌肠过程中的操作细节,提高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成功率高,避免X-线对患儿及家属的损害。

  • 标签: 肠套叠 灌肠 超声检查 半岛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治疗的过程、规律。方法通过患儿取仰卧位,经肛门插入带有三通管及球囊的肛管,一端连接血压计,一端注入适温的生理盐水,开始速度较慢,然后逐渐加快速度,并记入量,通过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观察小儿肠套叠治疗情况。结果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治疗效果满意。结论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比x线监视下空气或钡灌肠方法简单、准确,易于操作,同时免除X线造射,减少患儿手术痛苦及术后感染和术后并发症,减少术后危险,同时减轻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 标签: 水压灌肠 肠套叠 同心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技术应用措施进行分析并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肠套叠患儿156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分别接受X线监视下空气灌肠及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对比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儿复位成功率与治疗满意度相较于参照组更高,且术后复发率相较于参照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肠穿孔情况研究组发生更少,但差异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是目前治疗肠套叠最佳的方法,对于小儿肠套叠患儿具有一定适配性。该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懂、易学、易掌握的优点,医患双方同时避免了X线伤害,整复率高,安全系数高,是临床值得推广的项目,特别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使患儿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救治。

  • 标签: 超声检查 水压灌溉 肠套叠 技术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监视下诊断和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经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并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的48例患者资料。结果超声诊断肠套叠准确率达100%,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95.8%(46/48)。结论超声对肠套叠可早期诊断,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方法简便、迅速,为临床治疗肠套叠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肠套叠 超声 灌肠复位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小儿肠套叠疾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以及水压灌肠复位术的原理、技术、临床应用和预后分析。小儿肠套叠是一种急性腹痛常见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呕吐、便血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和手术两种,其中水压灌肠复位术是一种简单、安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适用于早期病例。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

  • 标签: 小儿肠套叠 水压灌肠复位术 预后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肠套叠(II)患儿疗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影响水压灌肠(HPE)治疗179例II患儿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可见病程、灌肠水量、灌肠时间皆为影响疗效的因素,成功组和失败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OR=0.138)、灌肠水量(OR=0.996)、灌肠时间(OR=0.922)等三项因素和HPE治疗II患儿密切相关,为影响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病程、灌肠水量、灌肠时间等三项因素为II治疗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 标签: 小儿 肠套叠 水压灌肠 影响因素
  • 简介:急性肠套叠是婴幼儿最常见的一种急腹症,能够引发小儿呕吐、血便、电解质紊乱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肠坏死,出现中毒性休克,影响患儿健康。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其中非手术治疗是应用最为广泛且优先选用的方法。非手术治疗主要是指在超声或透视引导下进行的灌肠复位。目前针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灌肠复位主要集中于空气灌肠复位和水压灌肠复位(钡剂、盐水)。

  • 标签: 空气灌肠复位 水压灌肠复位 小儿肠套叠 复位治疗 小儿急性肠套叠 非手术治疗
  • 简介:我在一条性保健咨询热线解答问题,接到过不少性方面的咨询电话和来信,并与来咨询者有较多交流,在此介绍两个有共性的例子。并进行点评,对有类似问题者会有启迪作用。

  • 标签: 压力 学会 咨询热线 咨询电话 咨询者
  • 简介:长期以来护士在为病患解除身心痛苦、迎来康复的同时,也会有不同压力的存在,如果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对个人的健康会有很大影响。因此,护士如何排解工作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已成为当前护士面临的首要问题。现结合临床工作实践介绍一些自我排解工作压力的方法。

  • 标签: 护理人员 工作压力 缓解体会
  • 简介:临床实习是护生认识专业和形成专业态度的关键时期,环境、人际关系及学习模式改变都会让护生倍感压力。迄今为止,大部分的研究发现,护生在内外科、精神科、急诊或手术室等科室实习承受着中等的压力。临床带教发现学生在儿科实习的压力是不容忽视的。轻度以上的压力会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影响,严重的导致护生中断学习,给护理事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人才和资金的浪费。本研究探讨护生在儿科实习的压力程度及压力源,以及不同的性别、学历和临床科室护生的压力程度和压力源的差异。给护理临床带教提供信息,使学生能够在人性化的支持性的环境下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为儿科护理培养新的人才。

  • 标签: 儿科 临床实习 压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