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陈仁仁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全书共37.6万字,404页。是《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丛书的第三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与综论。概述了战国竹书《周易》的基本情况,并通过比较诸种出土易文本与易筮资料,认为竹书《易》是易文本从卜筮之书到意义文本或经典文本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并分析了《周易》文本早期形态展开过程的一些特点。

  • 标签: 战国楚竹书 《周易》 武汉大学出版社 经典文本 2010年 卜筮之书
  • 简介: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简《周易》中的“歲”字进行了释读,兼释帛书中从“歲”旁的“越”字。

  • 标签: 会意字 讹变字 考释
  • 简介:本文是最近面世的上海博物馆藏竹书的初步研究成果.本文认为:1.从"数图形卦"分析竹书的卦符,由于这卦符纯以一与八这两数来表达,体现了与长沙马王堆帛书本同类的历史、人文水平,而稍晚于阜阳简本;2.竹书所以有"经"无"传",是因为尊"经"贬"传"的缘故;3.竹书的"同卦同类符号"即首符、尾符相同的文本现象,并不能证明"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法思想,符号匚也不是竹书具有"上、下部分"的证明.本文对以上见解进行了有据有理的分析.

  • 标签: 楚竹书《周易》 卦符 首符 尾符 经传
  • 简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本《周易》筒35-36为《讦》卦,其“讦”字凡八见,传本《周易》作“蹇”,阜阳汉简本、帛书本均作“警”,汉石经则作“塞”;又王逸注《楚辞·离骚》、李善注《文选·辨亡论》等。则引《蹇》六二“王臣蹇蹇”作“王臣謇謇”,是“蹇”似又可通“謇”,异文甚多。《易传》释“蹇”为“难”,后世注家多从之。惟考时贤所论,颇有以竹书本之“讦”为正,释《蹇》为专言直谏之卦者。今不揣谫陋,拟为“蹇”之异文作一平议,并就文献征例、卦爻辞义、卦序结构、卦象诸端,考辨《周易》“蹇”之确义。

  • 标签: 楚竹书 周易
  • 简介:本文从简《周易》有限的卦爻辞资料,配合既有的《易》学文献,分别推论经文和传文中《彖》、《象》二传的写定过程。其形成为今本固定的面貌,可能是经由不同时期和不同《易》家之手所修订改造完成。而就于今所见文本而言,简本年代最早,又可据以参证检讨经文的解读,以至判定其前出土帛本文字的是非得失。全文析分为四项,各举出若干例证以为说明。透过这些例证,不只可以更清楚了解今本《周易》形成过程的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秦典籍编制的性质和情况。

  • 标签: 楚竹书《周易》 帛书《周易》 今本《周易》 《彖传》 《象传》
  • 简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公布之后,学界同仁已经发表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但对经文的释读,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本文以竹书本为参照,对经文的八条卦爻辞作了释读,讨论了易学史上有代表性的意见,提出了一些耐人寻味的见解.这对我们一步一步逐渐接近卦爻辞的本义,或许不无裨益.

  • 标签: 周易 楚竹书 释读
  • 简介:竹书的中心主题,是关于统治者如何以"超越"的境界和方式治民平天下,成为"理想"之"民之父母"的论述,是儒家学说中以"教"的形式,宣扬儒家"崇高"道德伦理的代表作.分析可见,所反映的主体思想,与所体现的孔子学说有较大的差异,而与子思、孟子学说有更多的联系和相近之处.的成篇,当在与和竹书等差相同时的战国中期,其间思想内容上的联系亦可说明.

  • 标签: 楚竹书 《民之父母》 思想源流 儒家
  • 简介: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周易》简文中部份疑难字词提出解释,如将第十四简"可豫悔"、"猷豫"释为"歌豫悔"、"谣豫";释第二十一简"勿药有菜"为"勿药有瘥";释简二十四"■经于北涯"为"拂径于丘、洍"。并讨论第二简的"■"、第十五简的"■"等字。透过本文的讨论,对于许多《周易》爻辞的文义可以得到较清楚的理解。

  • 标签: 周易 楚竹书 爻辞
  • 简介:《孔子诗论》中“邦风”及“夏”的诗类名称发现,解决与澄清了《诗经)研究中一些重要学术问题。《诗经》“风”类名原为“邦风”而非“国风”,说明《邦风》分类虽然参照当时的行政区划,但主要是以《风》产生区域的历史上著名地望为其命名原则的,而非尽以当时分封的诸侯国名称命名,由此可以揭开《风》中“周南”、“召南”、“王风”、“由风”等为何不出自于“国”之述,而“国”在采风过程中却起到了“统一音韵”的作用。《孔子诗论》还再次证明古时夏、雅二字互通,《大夏》主要为王室皇族所用,而《少夏》主要为贵族大夫所用。

  • 标签: 楚竹书 诗论 邦风
  • 简介:本文通过对象数的分析,辅以对易图的考虑,结合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重新比照有关简图版,拟就竹书红黑符号的分布排序提出相关的推论.笔者认为竹书的红黑符号体现古人在阴阳气化上所提出的理论,并反映了"非覆即变"的思想和上下经错综排序而各得十八卦形的原则,已经在战国中后期形成.由此而见,竹书的易学符号在卦序、易象、易数、易图、义理等各方面的内容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并起着象征性的联系作用,令整套系统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浑然整体,具有重要的统合意义.

  • 标签: 楚竹书《周易》 特殊符号 卦序 象数
  • 简介:竹书中存在两个文本,其彩色符号是两类八种,这对于我们认识先秦的原始面貌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研究先秦彩色符号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竹书《周易》 文本 彩色符号
  • 简介:帛书及竹书、阜阳汉简的面世,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经文的研究视野.东汉熹平间,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以熹平石经作为今文标准本,熹平石经遂成为后人研究、界定汉代经今、古文的重要依据.然今以帛考之,汉初人们以隶字抄书,并无严格的今、古文区分,故熹平石经作为分辨汉人今、古文的权威,只是为平息当时的今、古文之争.汉唐人以自己所见之有限的古文本而定其"古文某作×",今以竹书校之,方知其所见之古文本及其古文字,与战国竹书古文本多有不同.而由今本与竹书本多有相同相通者考之,知今本确为古文本无疑.随着帛的出土,有本师传授的今文在亡佚千余年后又重现于世,对弄清六十四卦中的一些疑难卦爻辞原旨,厘清汉人今、古文经学的发展与演变,无疑有重大的借鉴与帮助.

  • 标签: 帛书《周易》 楚竹书《周易》 今本《周易》 今文经 古文经 熹平石经
  • 简介:通过与今本的对比可以看出,在马王堆帛书和战国竹书中,作享祀或致贡之意的"亨,,与其它意的"亨"是有严格区别的.这些其它意的"亨"应是宴饗的意思.战国竹书中作"鄉",正用其本字.

  • 标签: 易经 宴餐
  • 简介: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老子》的整理出版,对于《老子》一书文献和思想方面的研究是一个极大的贡献和推动。北大藏汉简的抄写年代应在汉武帝后期,下限不晚于宣帝。《老子》的时代略早一些。竹简《老子》分上下两篇,与帛书本同中有异。从帛书甲乙本到西汉竹书《老子》,再到严遵的《老子指归》,这是秦汉之际到西汉后期的四部《老子》文本。

  • 标签: 竹简《老子》 《老子指归》 西汉后期 竹书 整理出版 北京大学
  • 简介:(竹)革,攺日()孚,元羕貞,利貞,呣亡.(帛)[勒,巳日乃]復,元亨,利貞,(母心)亡.(今)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本卦今本与竹书作"革",帛本作"勒",古从"革"之字亦可与"革"通假.如:"如鸟斯革.":"革,作(革羽)."是其证.另,言部释"諽"曰:"一曰更也,或作惮."解"諽"为"更也",显然以义通"革".

  • 标签: 通假 释文 卦爻辞 古文 辨析 《周易》
  • 简介:<正>最近,一些学者在若于论著中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黄老之学发源于战国后期的秦国和楚国,其最早的代表作是《吕氏春秋》、《鹗冠子》和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经法》等篇。“黄老道德形名之学”能否产生于秦国和楚国呢?这倒是个饶有兴味但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不过我想,只要结合历史实际,对这几部书进行一番实事求是的剖析,便会发现,以上那种看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难以立住脚根。现在把它揭露出来,目的是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共同把对黄老之学的研究推向深入发展。

  • 标签: 黄老之学 吕氏春秋 吕不韦 秦国 战国后期 道家思想
  • 简介:利用新资料探讨齐楚关系的发展阶段尚属首次.召陵之盟、城濮之战、断道之会、越国伐齐是文中所讲齐楚关系的四个节点,而其中最关键是在城濮之战失败中认识到齐在晋争霸中举足轻重,主动对齐友好;断道之会使齐认识到晋国势力深入河济及河济以南地区是齐的最大威胁,愿意与友好.齐楚大国牵涉面广,对齐楚关系发展阶段的探讨有益于先秦史研究向深度展开.

  • 标签: 先秦 清华简《系年》 齐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