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第一部被搬上英国舞台的中国戏剧,亚瑟·墨菲的《中国孤儿》诞生于英国民族身份的形成期。本文通过对该剧、相关的副文本以及其他历史文献的互文来解读揭示该剧体现出的民族话语、政治话语、性别话语与审美话语的互动,以及该剧作者对英国民族性中自由、民主、平等、理性等特质的构建。本文同时指出,墨菲在该剧中对英国民族性的构建深受当时欧洲的中国文化研究领域对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塑造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孤儿》英国民族性 中国形象 “他者”
  • 简介:本文主要从我国当今文化背景,研究内容与意义,未来的市场前景与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总结了我们这一段时间的研究成果,意在创作出更好的针对儿童的水墨交互绘本。

  • 标签: 水墨绘本 交互 儿童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随着对谢晋电影研究的深入,谢晋电影与中国电影传统之间的关系问题正在引发学术界的高度兴趣.实际上,荆棘与鲜花作伴、失望与梦想相随的中国早期电影,不仅成就了郑正秋、史东山、朱石麟、卜万苍、孙瑜、吴永刚、蔡楚生、费穆等一批中国电影的先驱和元勋,而且积淀着一种独具运作规范、艺术形式、精神体验以及历史感觉和文化特质的中国电影传统.正是在这种独特的中国电影传统的浸润或熏染之下,谢晋电影从"孤岛"走向世界.

  • 标签: 谢晋 电影导演 电影传统 中国 意识形态 叙事格局
  • 简介:康保成在《文艺研究》(2009.6)发表同题文章,文章回顾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围绕“戏剧”、“戏曲”的概念之争,指出任中敏和王国维的戏剧观念大体上是相同的,即都主张戏剧的本质是角色扮演,但是他们要么对戏剧史的共时性材料缺乏认识、对表演艺术相对漠视,要么把不同性质、不同阶段的“角色扮演”相混,都存在有待完善之处。文章通过对学术史的回顾,

  • 标签: 中国戏剧史 追问 角色扮演 文艺研究 50年代 戏剧观念
  • 简介:(2)明后期北方农村双幢串联式庙宇舞台的发展双幢串联舞台,是明清两代北方农村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舞台形式。尤其是在山东,河北东北部,山西北部,它几乎成了通用的标准舞台。

  • 标签: 舞台形式 北方农村 庙宇 中国 三代 元明
  • 简介:话剧《红星照耀中国》是一个独特的主旋律作品。其独特之处在于,全剧始终借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视角,让观众看到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改变旧中国的思想和行动。基于这个视角,《红星照耀中国》摒弃了传统的幻觉式舞台叙事方法,而是采用叙事体,在叙述者、结构、时空与修辞等各方面作了独到而精心的安排。

  • 标签: 《红星照耀中国》 叙事结构 话剧 中国共产党人 主旋律作品 美国记者
  • 简介:2007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一台由广东省云浮市与上海音乐学院联手打造的音乐剧《六祖惠能》,于5月10日在东方艺术中心正式面世,这是我国本土音乐剧创演中采掘佛教禅宗题材的首次文化探索,也是世界音乐剧史上剧情与佛教故事的首次接触。在音乐剧《六祖惠能》创作过程中,编导人员有意识地从佛教文化的角度出发,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渊源,及佛学哲理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融贯的历史。它不是以“史”,而是以民间传说衍生出来的“话”的形式进行阐述。《六祖惠能》利用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做了一次开创性的探索。

  • 标签: 中国古代 音乐剧 开创性 上海音乐学院 六祖惠能 佛教文化
  • 简介:第七屑中国京剧节在天津举行,飞越一十九年,又回到了海河之滨——敲响首届京剧节锣鼓的地方。我真算得上幸运老汉,有缘亲历了天津承办的这两次京剧艺术盛会,还忝居评奖委(首届)和评议委(本届)行列。零距离接触,多侧面聆听,既享受了京剧艺术盛宴,又受益于诸多论说高见,果真是:恭谨进梨园,身心两丰收。节罄返家,沉下心来,梳理一番,便有了这份"品戏杂感"。基于评议组一分为二,只看了半数演出,自然管中窥豹,断难全面。零零

  • 标签: 中国京剧 评议组 艺术盛宴 吴兆骞 李宝春 残酷性
  • 简介: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理论界与创作界曾经有过一段甜蜜的共同促进、成长的岁月,但之后,中国电影理论界越来越朝将电影理论建设成为一个独立于创作之外的人文学科方向努力,越来越背离了对电影创作实践具体的指导性。

  • 标签: 电影编剧 中国当代 访谈录 自序 创作实践 中国电影
  • 简介:三十年代中国现代剧场艺术理论概观及其特征焦尚志所谓中国现代剧场艺术理论,是指以中国话剧剧场艺术为研究对象,能够反映现代戏剧观念与审美意识的戏剧理论。同中国话剧文学相比,中国现代剧场艺术的发展是比较迟缓与滞后的。而受剧场艺术实践制约的中国现代剧场艺术理...

  • 标签: 现代剧场 三十年代 舞台美术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剧场艺术 理论概观
  • 简介:一晃,中国爱乐已经步入它生命的第十个年头,从当初的"一无所有"的"初哥"到如今的"家底殷实"的中国乐坛"老大",人们尽可以列出无数的因果关联,但有一件"因缘"却是与众不同的,那就是从建团之初,余隆便确定了必须将歌剧纳入爱乐每个音乐季的宗旨。

  • 标签: 中国乐坛 “不务正业” 养生之道 歌剧 音乐
  • 简介:日本《信西古乐图》考析──之一.中国唐代《坐部伎》寒声《信西古乐图》是日本现存一种有关中国唐代乐舞。散乐、杂戏等技艺的古图,1959年音乐出版社据日本古典全集本翻印说明:日人常用以为研究唐代乐舞的资料,其实从云岗石刻、敦煌壁画和我国古代文献资料对照,...

  • 标签: 古乐 五弦琵琶 日本 遣唐使 敦煌壁画 九部乐
  • 简介:孙家班是抗战中后期活跃在上海商业大剧场里的一群舞美设计师。他们崛起于话剧回归市民社会的黄金时代,受过高等教育,以及充足的专业训练,在与市民趣味的博弈中,将五四以来的写实主义文化理念与中国话剧的本土探索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舞美样式与风格。一方面,孙家班力图在话剧舞台上再现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眼见之实”,追求布景的立体感与典型性;另一方面,通过强化舞美的有机性,辅助演员的行动,深化主题,创造意境。可以说,孙家班的设计作品集中体现了中国话剧在本土探索中所蕴含的现代性,对当下的舞美创作有很大启发。

  • 标签: 孙家班 舞台美术 抗战 上海戏剧 写实主义
  • 简介:老子作为道家创始人,其关学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具有本源性的意义,也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存在形态。具体言之,在空间形态上,老子美学催生了中国画“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识和“大象无形”的形态追求;在时间形态上,老子美学孕育了中国画“以古为源”的时间观念和“蔽而新成”的艺术趣味;在情境塑造上,老子关学影响了中国画“以静为根,静中求动”的状态追求;在色彩呈现上,老子美学奠定了中国艺术“不贵五彩,以素为美”的色相趣味。

  • 标签: 老子美学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形态 空间意识 时间意识
  • 简介:今年是中国话剧诞辰110周年,自传入中国的百余年间,伴随时代剧变与社会变迁.在先辈的探索与努力中,话剧的发展几经起落,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发展轨迹及其艺术特征。直至今天,话剧发展呈现出多元的表达方式,中国的话剧艺术家仍在孜孜以求的探索话剧艺术的创新发展。苯期我们继续聚焦话剧的研究与创作,刊发讨论话剧百年与“中国学派”演剧体系的探索发展、中国话剧理论批评的向度,品赏评剧《红高粱》剧本及其编剧创作心得.选登一组优秀的理论评论文章、名家剧作,以飨读者。

  • 标签: 话剧百年 中国学派 焦菊隐 演剧体系
  • 简介: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歌剧院虽然外表富丽堂皇,但许多歌剧院票房大跌、债务缠身,职员罢工、管理混乱也随之而来。在欧洲,政府通常要给歌剧院一定的经费补助,但随着财政紧缩,这笔钱大多被砍掉。而以捐赠为经费来源的美国歌剧院,也因企业和艺术爱好者们由过去的"大善人"变成了今日的"铁公鸡"而难以为继。甚至像纽约大都会这样曾经日进斗金的歌剧院,也因财务拮据被迫过起紧日子。这一波经济衰退引发的欧美歌剧业危机,更多折射出的是当今歌剧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速,歌剧的慢节奏已经很难满足年轻一代艺术观赏者的需求,他们转而寻找释放性更强、节奏更快的直观表演。而欣赏歌剧又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如今的观众又能下多少功夫去了解歌剧呢?歌剧当然不会消亡,但能否重现辉煌却是一个未知数。在如此的背景之下,中国歌剧的方向和未来在哪里?中国歌剧院的发展和生存之道又是什么?让我们听听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如何回答。

  • 标签: 国家大剧院 艺术爱好者 经济衰退 金融危机 经费补助 债务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