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日益发展,人们对手术的美观要求越来越高,包皮切除术已被好多医疗机构视为美容手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病人,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适应当今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我院自2008年7月至今引进一次报批环切吻合器来手术治疗包皮过长、包茎。

  • 标签: 一次性包皮吻合器 方法 手术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DCG)过程中观察房期前收缩(PAS)与阵发性心房颤动(Pf)的关系。方法对56例经DCG检测,观察PAS与Pf的关系。结果56例Pf者均伴有频发PAS(24hPAS〉100个),短阵房心动过速4-4例,阵发性心房扑动2例。其中45例Pf由PAS诱发,占80%。9例由短阵心动过速诱发,占15%。2例由短阵心房扑动诱发。占0.4%。结论频发PAS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很高,早期发现频发PAS需及时治疗,以减少心房颤动发生。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房性期前收缩 阵发性心房颤动
  • 简介: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行非选择颈、肾、骼动脉造影,从而研究冠状动脉与颈、肾及髂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方法:共纳入103例在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颈、肾及髂动脉非选择造影的病人,分析颈、肾及髂动脉粥样病变的检出率、危险因素及与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相关.结果:颈、肾、及髂动脉粥样病变的总检出率分别为14.6%(15/103)、21.4%(22/103)、20.4%(21/103);冠心病患者中颈、肾及髂动脉粥样病变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增加,颈、肾及髂动脉粥样病变的发生率随之增加(P<0.05).结论:颈、肾及髂动脉粥样病变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对于有脑血管病症状、顽固高血压、下肢缺血性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应在冠脉造影后行颈、肾及髂动脉造影,除外周围血管病变.

  • 标签: 动脉硬化 冠状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 肾动脉 髂动脉
  • 简介:目的研究间隙逆传阻滞房室旁道参与的心动过速特点及射频消融术。方法6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24.58岁,其中A型预激1例,B型预激1例,采用右室心尖部和左室S1S1及S1S2起搏分析室房传导情况、心动过速特点、旁道位置确定及射频消融。结果左前游离壁2例,左侧壁1例(A型预激),左后壁旁道2例,右侧三尖瓣环10点处1例(B型预激)。所有旁道具有1:1室房传导功能,6例患者均有间隙旁道逆传阻滞,均呈2:1室房逆传阻滞。在右室起搏下或窦性心律下标测靶点,所有病例均消融成功。结论不论隐匿或显性房室旁道均可发生间隙室房逆传阻滞,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过程中应注意分辨偶发室房逆传阻滞现象,以免漏诊。

  • 标签: 逆传阻滞 房室旁道 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 简介:目的探讨右房房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学特征、靶点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方法40例右房房速病人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房速靶点标测采用激动标测方法,用两根大头消融导管在右房内交替移动标测寻找靶点,采用预设60~65℃温控放电消融。结果经电生理检查证实40例房速中10例为自律房速,30例为非自律房速。36例(90%)射频消融即刻成功,36例有39个房速病灶位,其分布:房间隔21个,右房侧壁15个,希氏束旁(Koch三角尖)2个。4例合并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改良房室结成功,3例合并心房扑动划线消融成功。有1例希氏束旁房速术后出现Ⅲ°AVB。结论右房房速射频消融成功率较高,其病灶部位以房间隔或右房侧壁为多见,希氏束旁房速消融应注意防止出现AVB并发症。

  • 标签: 房性心动过速 电生理学 射频消融
  • 简介:目的探析综合护理在老年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共收治老年高血压心脏病患者82例,依其入院单双次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41)与观察组(n=41)。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结果由本次研究可知,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其收缩压、舒张压、肌酐、尿酸、尿氮素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幅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护理满意度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80.49%vs97.56%,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老年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中具有极高的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 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 收缩压 舒张压
  • 简介: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点、诊断标准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76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7例患者的DSA检查为阴性,患者在SAH后3d内作头颅CT平扫,根据CT平扫检出了17例患者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结果17例患者SAH发作时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所有患者的Hunt-Hess分级均为Ⅰ级或Ⅱ级.17例PNSH患者的随访期为10~70个月,平均随访44个月.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一般对症治疗,远期生活质量很高.结论PNSH临床表现平稳,影像学检查独特,恢复期短,预后良好,无再出血及脑缺血.正确认识、诊断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及开颅手术探查.

  • 标签: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特点 放射学特点 诊断标准 预后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 简介:患者女,71岁。因呼吸困难、神志不清1h入院。临床诊断:脑梗塞、冠心病一房颤、肺炎。胸片示右肺感染。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电解质钾、钠、氯偏低,但描记心电图当天正常;尿素氮增高(15.67mmol/L)、肌酐增高(232.1mmol/L),给予脱水、利尿、抗感染治疗,曾用西地兰注射液0.2mg/次,一天二次静推。住院2d死亡。

  • 标签: 持续性室速 传出阻滞 短阵室速 中性粒细胞升高 实验室检查 描记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检测心钠素水平(atrialnatriureticpeptide,ANP)在慢性肺源心脏病(chronicpulmonaryheartdisease,CPHD)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PHD患者5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并对观察组进行为期15天的常规治疗。检测并记录观察组在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内以及对照组的ANP、N-脑钠肽前体(N-brainnatriureticpeptideprecursor,NT-proBNP)、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arterialsystolicpressure,SPAP)、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partialpressureofoxygen,PaO2)、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aximalmidexpiratraryflowcurve,MMEF)、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expiratoryvolumeinonesecond,FEV1)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A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急性加重期的ANP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ANP水平与NT-proBNP和SPAP个水平均呈正相关,ANP水平与PaO2、MMEF以及FEV1各水平呈负相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P是CPHD诊断治疗的灵敏标志物,测定ANP对CPHD的诊断有诊断价值,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心钠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N-脑钠肽前体
  • 简介:目的探讨症状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13例症状MCA狭窄并且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TCD、DSA随访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率。狭窄率判定标准参照北美症状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的方法,术后MCA狭窄率〉50%为再狭窄。按MCA狭窄长度分为〈5mm、5~10mm、〉10mm;按置入支架类型分为裸支架与药物支架。分析MCA狭窄长度、置入支架种类及危险因素与再狭窄的相关。对有、无相关危险因素再狭窄率的差异显著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13例患者有161处狭窄,置入支架129枚。术前MCA平均狭窄率为(80.8±8.8)%,术后即刻平均狭窄率为(3.7±8.2)%。随访89例患者(78.8%),平均随访时间为(28.7±16.4)个月(3个月至5年)。TCD随访63例;随访26例。16例(16/89,17.9%)出现〉50%的再狭窄,其中病变长度〈5mm者再狭窄4例(4/39。10.2%),5~10mm者11例(11/47,23.4%),〉10mm1例(1/3)。置入裸支架后再狭窄15例(15/80,18.8%),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1例(1/9)。16例再狭窄患者伴糖尿病11例、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6例、糖尿病+高血压4例、吸烟9例、饮酒5例及冠心病2例。有、无相关危险因素的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术后再狭窄原因可能与支架类型有关,不除外与糖尿病有关。其他影响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梗塞 大脑中动脉 支架 危险因素 再狭窄
  • 简介:目的比较原发性肝Ca和肝局灶增生结节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5例原发性肝Ca患者以及25例肝局灶增生结节患者,入选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经患者允许,均给予超声造影检查,做好相关记录。结果原发性肝Ca的造影方式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退型,肝局灶增生的造影方式呈中央向周边逐渐充填,除充盈方式不同外,肝局灶增生病灶的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原发性肝Ca(P〈0.05)。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可有效显示肝局灶结节增生及原发性肝Ca的充填方式及充填过程,能清除鉴别病变类型,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并且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原发性肝Ca 肝局灶性增生结节 超声 临床对比
  • 简介:患者女,15岁.于食马桑果1h后突感腹部疼痛,呈持续阵发性加剧样绞痛,同时伴头昏、口涎增多、恶心、呕吐、腹泻、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和马桑果,腹泻为水样便,无脓血,于21时就诊,以洗胃、输液、口服硫酸镁等对症处理后,恶心、呕吐、腹泻症状逐渐减轻,但次日腹痛仍不缓解,并感心前区不适,胸闷心悸.心电图示:窦律,心率79次/min,PR间期0.14s,QRS0.08s,R-R间期0.76s,QT间期0.34s,QT比率0.94.P波电压形态均正常,PP间距相差>0.12s;频见提前的QRS波,形态宽大畸形,其前无P波,联律间距相等,并间插入2次窦性者之间,其前后之R-R间距与窦性R-R间距相等,其后无较长之代偿间歇,并每隔2次或4次窦性激动出现1次异常之QRS波且连续达3组以上;ST-T正常.

  • 标签: 马桑果中毒 中毒性心肌损害 插入性室早
  • 简介:目的探讨吸烟与男性早发冠心病(PCAD)的关系。方法纳入27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PCAD患者,其中男性组158例和女性组112例,对两组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血脂异常等)进行分析。结果PCAD患者男性组和女性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组吸烟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PCAD家族史无差异,但男性HDL-C(mg/d1)显著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PCAD与吸烟呈正相关(OR=153.82,P〈0.01),与HDL-C呈负相关(OR=0.95,P〈0.01)。结论男性PCAD的发病年龄早于女性,且与男性的吸烟和低HDL-C密切相关。

  • 标签: 早发冠心病 危险因素 吸烟
  • 简介:目的:探讨冠脉造影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方法:对于南方医院住院的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的413例行冠脉造影患者,采集病历数据,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尿酸(UA)、纤维蛋白原(Fg)、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冠脉造影通过直径目测法判断是否患冠心病。以单因素分析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冠心病组患者男性比例、平均年龄、体重指数、LDL-C、TG、UA、CRP、Fg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非冠心病组,合并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例显著多于非冠心病组(P〈0.05~〈0.01);(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吸烟、糖尿病、高血压、体重指数、HDL-C、增龄、高尿酸入选回归方程(OR=3.559~1.003,P〈0.05~〈0.001),其中LDL-C为最显著的独立相关出素(OR:3.559,95%可信区间2.143~5.911,P〈0.001)。结论:LDL-C水平升高、吸烟、糖尿病、高血压、体重指数上升、HDH—C水平降低、增龄、高尿酸水平为冠心病的显著,独立相关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总结从左心房顶部行改良左心房-共同静脉吻合(左心房上吻合法)治疗心上型完全肺静脉异常回流(totalanomalouspulmonaryvenousconnection,TAPVC)的经验。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8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心上型TAPVC17例,17例肺静脉均是经垂直静脉、无名静脉、右上腔静脉后回流至右心房,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中位数为1岁(40d~24岁);体质量中位数为12.5kg(3.1~31.0kg),全组12例合并房间隔缺损,3例合并卵圆孔未闭,2例合并房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均采用左心房上吻合法。结果手术死亡2例,1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术后反复肺感染,死于呼吸衰竭。1例因术后急性肺水肿,二次手术重新开放垂直静脉延迟闭合治愈;2例心律失常(频发房期前收缩),治疗一周恢复正常。无肺动脉高压危象。术后随访3个月至6年,平均3.5年,无吻合口狭窄和心律失常,发绀消失,活动耐力显著增加,生长发育良好。结论改良左心房上吻合法治疗心上型TAPVC,手术暴露好、操作简单、心律失常发生率低,术后中期随访结果良好。

  • 标签: 外科手术 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常回流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入选2013年9月~2014年6月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行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40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行汉密尔顿(HAMD)24项抑郁量表问卷调查。术后根据量表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抑郁组(n=15)和非抑郁组(n=25)。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经济收入、文化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负性生活事件、合并两种或以上疾病、吸烟、植入时间方面的资料。分析心脏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40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中15例出现抑郁,发生率为37.5%。两组比较,经济收入、负性生活事件、心律失常、合并两种或以上疾病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将这4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收入(OR=62.58,95%CI:1.16~3.54)、负性生活事件(OR=218.19,95%CI:2.13~4.25)、心律失常(OR=62.62,95%CI:1.13~2.78)是植入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7.5%,其危险因素是经济收入、负性生活事件、心律失常。

  • 标签: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抑郁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严重偏瘫患者急性期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院内预后的相关。方法回顾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急诊科的老年脑梗死严重偏瘫患者209例,根据RDW三位数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L-RDW组(73例)、M-RDW组(56例)和H-RDW组(80例)。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病死率的差异性。根据临床转归再将患者分为存活组(170例)和病死组(39例),比较其急性期RDW水平的差异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计算风险比(OR);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RDW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M-RDW组的病死率显著低于L-RDW组及H-RDW组[分别为1.8%(1例)、12.3%(9例)、36.2%(29例),均P〈0.01)];病死组患者的RDW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中位数14.2(13.3,15.1)比12.5(11.9,13.5),P=0.002]。高RDW水平(OR=12.164,95%CI:2.544~58.181,P=0.002)及NIHSS评分(OR=1.136,95%CI:1.056~1.221;OR=1.229,P=0.001)是老年脑梗死严重偏瘫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DW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167,P=0.016)。结论老年脑梗死严重偏瘫患者不同RDW水平的病死率呈"U"形,高水平RDW的病死率最高。RDW水平对判断老年脑梗死严重偏瘫患者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脑梗死 老年人 偏瘫 预后 红细胞分布宽度
  • 简介:目的:探讨长期口服血管紧张素II的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兔心肌梗死后室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8)、心肌梗死组(n=8)和缬沙坦组(n=8)。假手术对照组只开胸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梗死组和缬沙坦组分别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缬沙坦组术后第二天用缬沙坦(10mg·kg^-1·d-1)灌胃,三组共喂养12周。三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前、梗死12周后记录左心室内、中、外层心室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MAP),并记录心肌梗死12周后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次数。结果:1.心肌梗死12周后,缬沙坦组室速/室颤(VT/VF)的发生次数较心肌梗死组显著减少[(3.1±0.8)次比(12.7±1.5)次,P<0.05];2.心肌梗死组左室三层心肌细胞从MAP起始到复极完成90%的时间(APD90)较心肌梗死前明显延长[(259.2±22.1)ms,(288.0±25.8)ms,(244.6±22.6)ms比(230.1±23.2)ms,(244.2±23.4)ms,(229.0±21.7)ms,P<0.05或<0.01];缬沙坦组左室三层心肌细胞APD90与心肌梗死前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均>0.05);且心肌梗死组跨壁复极离散度(TDR)较假手术对照组、缬沙坦组明显延长[(37.2±10.2)比(18.8±6.2)比(23.9±7.7),P<0.05或<0.01];缬沙坦组与假手术对照组之间TD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期口服缬沙坦明显降低兔心肌梗死后恶性室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这可能与改善兔心肌梗死后跨壁复极离散度有关。

  • 标签: 心肌梗塞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缬沙坦
  • 简介: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与后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首次入院的脑梗死患者658例,男性378例,女性280例,平均年龄(64.03±11.13)岁,按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将其分为无TIA组(536例)和TIA组(122例),TIA组又按持续时间分为<5min组(20例),5~20min组(68例),21~60min组(26例)和>60min组(8例)4个亚组.采用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后,分析T1A的缺血预适应与TIA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在5~20min组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比率较高(82%),Ⅰ级预后(79%),与无TI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21~60min组、>60min组和无TIA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较严重,<5min组Ⅰ级预后(65%),21~60min组Ⅰ级预后(62%),>60min组Ⅰ级预后(6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TIA的缺血预适应与TIA发作持续时间有一定关系.

  • 标签: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塞 时间因素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