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隆德概念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应用隆德概念进行治疗,根据病情两组患者连续治疗7~14 d,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肺部感染第1、3、7天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体温峰值,气管切开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90 d病死率。结果治疗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VAP第1天及第3天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体温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P第7天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体温峰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气管切开率、ICU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低于对照组,随访90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隆德概念并未增加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其能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气管切开率,减少ICU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 标签: 颅脑外伤 治疗 隆德概念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 仔细探究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在幕上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中的应用及脑膨出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择性分析本院自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收取的 60例重性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抛硬币的形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例,分别采用常规术前准备和急性脑膨出预防两种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之间出现急性脑膨发生率、 GOS评分情况。之后采用单因素和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 结果 对照组患者出现的疾病发生率要高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存在差异性;观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优于对照组,数据分析有统计学价值。按照Logistic回归模型提升 GCS、无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迟发型出血、弥漫性脑肿胀、脑挫伤是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应用脑膨出预防模式可以很好的避免急性脑膨出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 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的应用能减少幕上患者发生脑膨出的发生率,可以提升预后良好率。

  • 标签: 急性脑膨出 预防模式 重型颅脑外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护理对脑外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脑外伤患者100例,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为(84.5±4.8)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为(78.6±4.9)分、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为(86.0±3.5)分、护理满意度为96.00%,明显优于对照组(75.9±5.7)分、(76.3±4.4)分、(69.1±6.4)分、76.00%;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8.6±2.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4.1±3.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脑外伤患者实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护理能帮助患者迅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加快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护理 运动功能 脑外伤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丘脑电刺激对脑外伤后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成年Wistar种系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每组15只,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α1R)的含量。结果刺激组中15只大鼠全部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仅8只大鼠出现翻正反射;将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区α1R含量进行比较,发现刺激组α1R含量水平显著高于假刺激组(P<0.05)。结论丘脑电刺激可改善脑外伤后昏迷大鼠的意识状态水平,对促进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觉醒有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前额叶皮质去甲肾上腺素α1R表达水平上调有关。

  • 标签: 丘脑电刺激 脑外伤 昏迷 促醒 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
  • 简介:  【摘要】目的:观察钻孔引流并标准去骨瓣减压对外伤性硬膜下血肿脑疝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用“正反面抛掷硬币法”将我院 56例外伤性硬膜下血肿脑疝患者均匀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标准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观察组实施钻孔引流 +标准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痊愈良好率比对照组高,死亡率比对照组低( p值 <0.05)。 结论:对外伤性硬膜下血肿脑疝患者应用钻孔引流合并标准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其死亡概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钻孔引流 ;标准去骨瓣减压 ;外伤性硬膜下血肿 ;脑疝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drilling drainage and standard bone flap decompression on traumatic subdural hematoma with cerebral hernia. Methods: 56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ubdural hematoma and cerebral hernia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coin tossing.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tandard decompression and hematoma removal by bone flap removal.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drilling drainage + standard decompression and hematoma removal by bone flap removal. The prognosis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good recovery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mortality rat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drilling drainage combined with standard decompression and hematoma remova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ubdural hematoma and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death, 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周边部前囊的晶状体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以周口爱尔眼科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复杂性眼外伤合并玻璃体积血80例(80只眼)为对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40只眼)。观察组行保留周边前囊的晶状体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行常规晶状体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未保留前囊)。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t=7.852,P=0.000)。术后6个月,观察组视力优于对照组(t=8.944,P=0.000)。眼压低于对照组(t=42.683,P=0.008)。角膜高阶像差低于对照组(t=4.525,P=0.000)。观察组术后发生眼压增高、虹膜粘连及角膜水肿的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保留周边部前囊的晶状体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能减少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改善术后视力,降低眼压,且并发症少。

  • 标签: 玻璃体积血 晶状体前囊 眼损伤 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 植入,晶状体,人工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背部腧穴结合下肢前侧腧穴交替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对于外伤性截瘫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例外伤性截瘫患者进行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在患者康复训练中配合不同穴位交替针刺法,观察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 2例患者经针刺治疗配合康复锻炼后,与入院时对比出院前股四头肌与大腿外展肌群等肌力均得到明显改善;深感觉均恢复正常,双侧L1平面以下浅感觉减退;双侧膝跳反射及跟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未见明显异常;ASIA分级从入院时的B级恢复到出院时的D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MGS)联合高压氧(HBO)治疗外伤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烟台山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外伤癫痫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癫痫药物及MGS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HBO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脑电图转归情况、癫痫每个月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2组患者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癫痫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和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单纯部分发作、复杂部分发作、全面性发作类型癫痫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5.3%)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1,P<0.05)。结论MGS联合HBO治疗外伤癫痫,可明显减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降低癫痫的发作频率,减少发作后的持续时间,可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 高压氧 脑外伤 癫痫 疗效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患者采用开颅手术与微创引流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我院 2014年 8月~ 2019年 9月收治的 60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患者分为两组,将采用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归为对照组( n=30),采用微创引流术治疗的患者归为观察组( n=30),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置管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 28.12±1.28min)明显短于对照组( 245.12±25.96) min,术中出血量( 51.05±12.85ml)明显少于对照组( 325.36±42.25ml),住院时间( 7.01±2.15d)短于对照组( 12.85±6.96d),置管时间( 2.12±0.15d)短于对照组( 4.89±1.15d),两组结果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t=8.6262、 7.7718、 5.2636、 5.9969, 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326, P< 0.05)。结论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患者采用微创引流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开颅手术,值得借鉴、推广。

  • 标签: 脑外伤 硬脑膜外血肿 开颅手术 微创引流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性与医源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治疗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0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例脑外伤性与1例医源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治疗的方法、效果、复发情况、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6例脑外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外伤后均有颅底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与骨折关系密切,6例外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中2例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4例为床突旁假性动脉瘤,1例为脑膜中动脉颅内段的假性动脉瘤。6例均行血管内治疗,其中瘤腔内单纯弹簧圈栓塞1例,采用多支架辅助栓塞3例,ONYX栓塞1例;1例医源性颅内假性动脉瘤,创伤后动态复查,采用多支架辅助栓塞;所有7例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达到动脉瘤完全不显影,Raymond分级1级。术后复发2例,其中1例为单纯弹簧圈栓塞者,术后反复发生鼻腔大出血,复发后再次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达到治愈,Raymond分级1级。另1例为支架辅助栓塞术后3个月复查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发现复发,再次用弹簧圈补充填塞治愈。7例血管内治疗仅1例发生手术后脑梗死,为动脉瘤侧的颞顶叶梗死,出院时轻度偏瘫,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6例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出院时mRS评分,0分4例;3分2例,其中1例康复2年后mRS评分由3分变为1分,可以正常工作,另1例康复半年后mRS评分由3分变为2分,目前仍在继续康复中。医源性颅内假性动脉瘤出院时mRS评分为0分。本组无死亡病例。本组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8年,1年后DSA复查2例,1年后门诊CTA或MRA复查4例,未见复发,电话随访6例,未见明显复发表现,1例3个月后失访。结论脑外伤性和医源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早期发现早期处理至关重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医院的现有条件和材料的可获得性,选择合适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 颅脑创伤 颅底骨折 蛛网膜下腔出血,创伤性 医源性 血管内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疼痛护理干预对手外伤显微外科术后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疼痛干预效果。方法 对象为 7 0例手外伤显微外科术患者,患者就诊时间为 2018 年 12 月到 2019 年 12 月期间,将常规护理的 35 例纳入对照组,将疼痛护理干预 的 35 例纳入观察组,比较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 8-12 点、 12-16 点、 16-20 点、 20-0 点、 0-4 点、 4-8 点的疼痛评分均优于参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手外伤显微外科术患者采用疼痛护理干预,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护理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 标签: 手外伤显微外科术 疼痛护理干预 疼痛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懈、内侧紧缩联合 MPF L(内侧髌骨韧带)重建术治疗外伤性髌股关节不稳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9年 2月 -2020年 1月外伤性髌骨关节不稳患者 42例,于关节镜下行外侧支持带松懈、内侧紧缩联合 MPF L重建手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髌骨关节功能评分及重建韧带长度的变化。结果:经手术治疗后,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及髌骨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 P<0.05);而患者韧带长度 1年后无明显松弛变化。结论:于关节镜下进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紧缩联合 MPF L重建术治疗,可有效恢复外伤性髌股关节不稳患者的膝关节及髌骨关节功能与位置,有效预防病症复发,且术后 1年患者韧带均无明显松弛,疗效显著,可推广。

  • 标签: 关节镜 外侧支持带松懈 内侧紧缩 MPF L重建术 外伤性髌股关节不稳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与髋关节置换术( THA)治疗外伤性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16 年 2月 -2019 年 3月我院收治的 86例外伤性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 THA组、 PFNA 组,每组患者 43例。 THA组患者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PFNA 组患者采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比较所有患者的疗效。结果 THA组总有效率为 95.35%,明显高于 PFNA组的 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 PFNA组比较, THA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升高,患肢开始负重时间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外伤性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但是对患者的损伤较大,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 标签: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髋关节置换术 外伤性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切开复位内固定保守治疗严重胸外伤肋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 2016年 5月 ~ 2020年 6月收治的 95例严重胸外伤患者作为实验样本,按奇数偶数法分为对照组 (47例 )和治疗组 (48例 )。传统保守治疗为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肋骨骨折为治疗组。将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肺部并发症状况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术后 2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治疗后 48h、 72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镇痛药使用量少,住院时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由肋骨骨折引起的严重胸廓创伤较保守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安全可行,能有效促进术后康复,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重症胸外伤 保守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 肋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C反应蛋白(CRP)与脑外伤术后肺部感染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于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接受治疗的182例脑外伤术后肺部感染者,根据肺部感染CURB-65评分系统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74例)、中度组(60例)和重度组(48例),并根据术后30 d临床结局分为生存组(151例)和死亡组(31例)。比较不同感染程度患者血清HMGB-1、RAGE、CRP水平并分析与肺部感染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HMGB-1、RAGE和CRP对脑外伤术后肺部感染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重度组患者HMGB-1水平为(10.22 ± 2.35)μg/L,分别高于中、轻度组[(3.89 ± 1.01)μg/L和(2.00 ± 0.4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8.821、29.502,P均< 0.001);重度组患者RAGE水平为(9.01 ± 2.05)ng/L,分别高于中、轻度组患者[(5.89 ± 1.20)ng/L和(2.12 ± 0.2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9.870、28.722,P均< 0.001);重度组患者CRP水平为(50.33 ± 10.32)mg/L,分别高于中、轻度组患者[(32.33 ± 8.52)mg/L和(15.20 ± 3.5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9.930、27.010,P均< 0.001)。中度组患者血清HMGB-1、RAGE和CRP水平均高于轻度组(t = 14.744、26.504、15.729,P均< 0.001);血清HMGB-1、RAGE和CRP水平均与肺部感染CURB-65评分呈正相关(r = 0.696、0.763、0.851,P均< 0.001)。182例患者的病死率为17.03%(31/182)。死亡组患者呼吸机应用、气管切开、低蛋白血症占比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年龄、HMGB-1、RAGE、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高于生存组(P均< 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呼吸机应用、气管切开、低蛋白血症、HMGB-1、RAGE、CRP和PCT均为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 = 2.016、2.423、2.252、1.853、2.606、2.199、1.919、1.904,P均<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MGB-1、RAGE和CRP预测脑外伤术后肺部感染者死亡的敏感性分别为78.02%、82.42%和85.16%,特异度分别为56.04%、69.78%和71.98%,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6、0.801和0.882。结论血清HMGB-1、RAGE和CRP水平与脑外伤术后肺部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均为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于预测患者的死亡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脑外伤 肺部感染 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