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两湖地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地区早期传播的一个"传播标本",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专文或专著从整体上进行相关探讨,这与两湖地区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历史作用、地位和影响是极其不相称的。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北京、广州、四川等各省市地区传播相比较,马克思主义在两湖地区早期传播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之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省市地区传播的独特之处。正是上述这些特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两湖地区广泛而深入的传播,使湖北和湖南两省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历史进程中两大"革命策源地"。

  • 标签: 两湖地区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特点
  • 简介:中共早期领导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正确分析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始终坚持对具体国情的把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进行了有益探索。

  • 标签: 中共早期领导人 马克思主义 时代化
  • 简介:功能论证是当代德性伦理学的一个成熟论题,其理论焦点主要集中于亚里士多德。本文则立足于柏拉图早期对话和《理想国》,着力考察功能论证的形成过程,进而揭示出苏格拉底借用了制作活动中优中选优的选材程序,并通过将ergon和arete实体化,建立起从功能到德性的推导程式。柏拉图则将该程式全面展开,引发出灵魂三分、正义论、哲学王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不仅造就了一个以德性论为根基的理想城邦,更促成了系统化实践哲学的开端。

  • 标签: 功能论证实践哲学德性
  • 简介:文章通过对《晨报副刊》上所发表的若干典型文本的研析,初步厘清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思想理论资源。在欧洲社会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方面,安部矶雄的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的范本;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不少来源于同一时期日本学者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阐释;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主要受到河上肇等日本学者对《资本论》的简明解读的影响,但考茨基、柯尔等欧美理论家、学者的作品,也是他们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 早期传播 《晨报副刊》 李大钊
  • 简介: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是列宁对俄国革命经验和东方落后国家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理论层面上,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理论借鉴,是共产国际制定有关中国革命策略的理论来源,也是共产国际代表在中国进行革命活动的理论指导;实践层面上,在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产生的“张力”也促使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 标签: 列宁 殖民地 半殖民地 中国革命
  • 简介:麦金太尔曾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深入研究,多元的文化背景、对伦理始终如一的追求使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形成了与其他英国新左翼思想家类似的本土化属性,期间经历了走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研究、反思马克思主义直至远离的阶段性过程。麦金太尔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研究过程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以伦理学研究作为最终主旨的目的性、与本国社会及社会主义实际进展的相关性和在一定程度上与英国新左翼运动整体发展保持的同步性。

  • 标签: 麦金太尔 马克思主义 本土化 人道主义 新左翼
  • 简介:在古典文学领域,《诗经》学是第一部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成功完成转型的著作。在众多文学作品、文学流派中,最为古老的《诗经》能够捷足先登,主要是其本身天然具备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相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艺术真实性,二是艺术审美发生论,即劳动创造美基础上的个体本能情感活动,三是唯物史观。因为《诗经》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有此三方面的天然共通性,所以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诗经》学便迅速接受其影响,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模式和解诗体系,影响深远。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诗经》学 20世纪早期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贯穿于党的历史全部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早在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之际,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就开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分析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而五四时期出现的关于“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三次较大规模的论战正是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开启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五四时期 早期 论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问题与主义”
  • 简介:发生于20世纪初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既有政治色彩,也有学理之耕,且应以学理讨论为主,政治论战次之。这场争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但和传统观点将之归功于政治意识决裂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观点不同,本文恰恰认为,这场争辩的学理性,及其在争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开放、自由和包容的氛围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重要原因。这一方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则表明在开放的争论中,马克思主义更容易为人所接受,更容易大众化。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问题与主义”之争 学理对话
  • 简介:<正>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主要包括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三人.他们立足于西方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结合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从探索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主观愿望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不同于第二、三国际的解释模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引发了巨大的争论.这种争论极大地影响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而他们的解释模式以及由这种解释模式所提出的哲学理论问题,至今依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热烈讨论的问题。在当代中国新的历史语境和理论语境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探索 当代马克思主义
  • 简介:马克思早期需要解决自由的普遍化和现实化两大问题。从"博士论文"(1)阶段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阶段,马克思研究自由问题的路径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在研究重心从"自我意识"哲学过渡到"国家与法的现实关系"上。其理论原因在于马克思不断深入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研究;其现实原因在于,马克思在参与编辑《莱茵报》期间,开始关注现实的政治关系、经济利益关系,在现实关系中考察主体和共同体的关系问题。但是,这一阶段的马克思尚未彻底完成从一般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 标签: 马克思早期思想 自由 自我意识 国家与法 现实维度
  • 简介:《向导》是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报纸,也是党早期重要的政治机关报。虽然它历时只有5年,但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却是开创性的,它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进行了深刻剖析;深入探讨和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提出了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的革命策略等重要思想。《向导》的这些探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的基础性贡献。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一探索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 标签: 《向导》 中国共产党 探索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现代社会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跨学科的理论综合创立了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它既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又是一种革命的方案与社会主义的模式。这为后来不同版本的马克思主义产生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开启奠定了基础。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从意识形态批判到文化批判,再到社会批判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清晰地呈现出其批判理论的学术传统。本文以卢卡奇、布洛赫、葛兰西和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尔等人的主要思想为代表阐述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历史传统及其演变过程。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文化批判 社会批判理论
  • 简介: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孕育了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文化的品格。中共一大的政治文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初步找到了革命理想的实践之法,实现了对资产阶级政权意识的理论超越,完成了对1914年以来资产阶级革命型政权意识的重构,塑造了彻底革命的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革命型政党文化始具雏形。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革命型政党文化 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