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骶三步训练介导退变性腰椎手术患者的康复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参考。方法基于中文、英文不同类型数据库,在计算机上检索知网、万方、维普、英文PubMed、EMbase数据库;对于综述、会议文献采用手动方式完成,确定检索词为"腰骶三步""退变性腰椎手术""康复效果",纳入符合要求的论文,检索时间为2019年10月。将获得的文献完成数量与质量的核对、验证,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完成各大数据库的检索,最终获得文献34篇,本次检索中未见综述、会议文献;结合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获得RCT 6篇;腰骶三步训练对退变性腰椎手术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腰骶三步训练用于退变性腰椎手术患者中能提高患者腰椎功能;腰骶三步训练对退变性腰椎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腰骶三步训练能提高退变性腰椎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结论腰骶三步训练用于退变性腰椎手术患者中能改善腰椎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腰骶三步法训练 退变性腰椎手术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中两种建立后腹腔方法的安全性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白求恩医院泌尿外科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83例接受后腹腔镜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47例,女性36例,年龄(48.3±11.3)岁(范围:35~71岁)。43例采用Hasson方法建立后腹腔(Hasson组,第1通道选择在第12肋与腋后线交界处或腰三角处),40例采用改良Hasson方法建立后腹腔(改良Hasson组,第1通道选择在腋中线上髂嵴上1.5 cm处)。采用t检验、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安全性指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长、身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asson组相比,改良Hasson组从切皮到建立后腹腔时间更短[(8.56±2.64)min比(5.32±1.36)min,t=6.949,P<0.01],建腔出血量更少[(15.32±6.09)ml比(9.85±3.55)ml,t=4.951,P<0.01]。改良Hasson组的套管切口疝、皮下气肿发生率低于Hasson组[20.9%(9/43)比2.5%(1/40),P=0.015;18.6%(8/43)比2.5%(1/40),P=0.030]。结论改良Hasson建立后腹腔,技术简单、快速、可行,为泌尿外科医师提供了一种有效和便利的选择。

  • 标签: 泌尿外科手术 腹膜后间隙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入路完全置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置入手术中,应用体表标志定位确定导管尖端正确位置(上腔静脉下1/3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220例TIVAP置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8例采用经颈内静脉入路,根据术中确定中心静脉导管(CVC)长度的方法分为两组:采用体表标志定位的136例为研究组;采用术中X线定位的3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置入后即刻的CVC尖端定位优良率以及置入手术时间的差异等,并对右侧与左侧颈内静脉置管患者的身高、年龄、导管尖端距气管隆突距离因素与CVC留置长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分布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TIVAP导管留置长度为因变量,身高为自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理想导管留置长度与患者身高的关系方程。结果CVC尖端位于第2肋间、第3胸肋关节、第3肋间时,分别有34.8%、83.3%、95.0%的机率位于正确位置。CVC尖端在第3胸肋关节或第3肋间的正确定位机率高于第2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VC尖端位于第3胸肋关节与位于第3肋间时的正确定位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研究组较对照组(未调整导管位置前)可明显提高导管位置优良率(94.1%比4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99,P<0.001);显著缩短手术时间[(33.04±6.69) min比(42.50±5.54)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VC留置长度与身高呈线性相关,右侧颈内静脉入路导管留置长度(cm)=0.159×身高(cm)-1.284(r=0.597,r2=0.356,P<0.001);左侧入路导管留置长度(cm)=0.097×身高(cm)+12.139(r=0.322,r2=0.104,P=0.020)。结论经颈内静脉TIVAP置入手术中,采用体表标志定位,导管尖端对应的体表标志为第3胸肋关节或第3肋间。体表标志定位较术中X线定位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在确定导管长度、导管尖端位置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 标签: 静脉输液港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 解剖标志 导管尖端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对2例(表兄弟)以神经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布雷病家系进行调查,探讨布雷病的临床特点、基因突变及治疗情况。方法先证者,男,11岁,因双脚趾疼痛2年余于2021年5月在济南市儿童医院就诊;其表哥,男,13岁,因脚趾末端烧灼样疼痛1年于2021年7月在济南市儿童医院就诊。抽取先证者及父母外周血,采用LR-PCR+Ⅱ代测序方法,确定家系突变基因位点。给予酶替代治疗,该2例患儿均给予阿加糖酶β 1.0 mg/kg,每2周静脉输注1次。随访1年回顾分析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诊疗过程。结果2例患儿治疗3~4个月肢端疼痛缓解,半年复查三己糖酰基鞘脂醇的衍生物(Lyso-GL-3)均明显降低(先证者Lyso-GL-3结果为2.30 μg/L,其表哥Lyso-GL-3结果为1.30 μg/L),GLA基因检测发现c.1080_1082delTGG半合子突变,变异来源均为母亲。治疗1年2例患儿临床症状均缓解,无复发,血浆α-半乳糖苷酶A(α-Gal A)活性恢复正常。结论分析儿童布雷病的临床特征、基因检测及治疗原则,以期为儿童布雷病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法布雷病 α-半乳糖苷酶A 基因突变 酶替代治疗
  • 简介:摘要染色体核型分析是遗传学最基础的检测方法,也是诊断染色体病的"金标准"。传统的核型分析需要人工对染色体进行识别。能够熟练识别染色体的教学培训时间较长、内容枯燥,且每个学员对染色体形态的掌握能力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核型分析教学过程进行改进。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辅助分析软件拼图核型分析教学。此方法不仅提升了学员对于核型分析实践操作中兴趣和能力,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牢记正常染色体的特征区带,并且通过对大量核型图像的学习,增强了对染色体异常的识别能力。

  • 标签: 染色体识别 核型分析 剪切 拼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小儿大面积烧伤后急救复苏十倍补液公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国内72家三级甲等医院烧伤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433例大面积烧伤患儿(男250例、女183例,年龄3个月龄~14岁)的烧伤总面积[30%~100%体表总面积(TBSA)]和体重(6~50 kg)。将6~50 kg中的每一体重(编程步长为0.5 kg)与烧伤总面积为30%~100%TBSA中的每一面积(编程步长为1%TBSA)配对后的6 319对模拟数据,代入3个公认小儿补液公式——国内常用的小儿烧伤补液公式(以下简称国内补液公式)、加尔维斯顿公式和辛辛那提公式与2个小儿急救补液公式——世界卫生组织烧伤技术工作小组(TWGB)提出的大面积烧伤患者急救简化复苏方案(以下简称TWGB公式)和该文作者提出的小儿十倍补液公式:补液速度(mL/h)=体重(kg)×10(mL·kg-1·h-1),计算伤后8 h内补液速度(以下简称补液速度)。以3个公认小儿补液公式的计算结果±20%的范围为合理补液速度,计算并比较采用2个小儿急救补液公式计算的补液速度的准确率。利用体重分别为6、50 kg时采用小儿十倍补液公式计算结果为合理补液速度时对应的最大烧伤面积(55%、85%TBSA),将烧伤总面积30%~100%TBSA分为3个段,比较各分段中采用2个小儿急救补液公式计算的补液速度的准确率。当2个小儿急救补液公式计算的补液速度均不合理时,比较2种补液速度的差异。统计433例患儿前述3个烧伤总面积分段分布情况,计算并比较2个小儿急救补液公式计算的补液速度的准确率。对数据行McNemar检验。结果将6 319对模拟数据代入显示,小儿十倍补液公式计算的补液速度准确率为73.92%(4 671/6 319),显著高于TWGB公式的4.02%(254/6 319),χ2=6 490.88,P<0.05。当烧伤总面积为30%~55%TBSA、56%~85%TBSA时,采用小儿十倍补液公式计算的补液速度的准确率分别为100%(2 314/2 314)、88.28%(2 357/2 670),均显著高于TWGB公式的10.98%(254/2 314)、0(0/2 670),χ2值分别为3 712.49、4 227.97,P<0.05;当烧伤总面积在86%~100%TBSA时,小儿十倍补液公式和TWGB公式计算的补液速度的准确率均为0(0/1 335)。当2个小儿急救补液公式计算的补液速度均不合理时,采用小儿十倍补液公式计算的补液速度均大于TWGB公式。433例患儿中,烧伤总面积在30%~55%、56%~85%、86%~100%TBSA者所占比例分别为93.07%(403/433)、5.77%(25/433)、1.15%(5/433),采用小儿十倍补液公式计算的补液速度准确率为97.69%(423/433),明显高于TWGB公式的0(0/433),χ2=826.90,P<0.05。结论应用小儿十倍补液公式估算小儿大面积烧伤后补液速度相对准确、简便,优于TWGB公式,适合非烧伤专业的一线医护人员院前抢救大面积烧伤患儿时应用,值得推广。

  • 标签: 儿童 烧伤 休克 急救 十倍法补液公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观分娩训练在产妇负性情绪个性化护理管理方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选取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产科拟计划阴道分娩的中晚期(28~36周)孕妇6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30例。对照组行产科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实施静观分娩训练,对两组患者随访至分娩,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分娩自我效能、负性情绪、产程进展、分娩结局及产妇分娩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产妇分娩自我效能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宫口开至3 cm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顺产率及产妇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中转剖宫产率、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观分娩训练可提高阴道分娩产妇分娩自我效能,减轻产妇分娩时负性情绪及疼痛感,促进产妇第一产程进展,提高产妇顺产率及分娩满意率。

  • 标签: 静观分娩训练法 产妇 自我效能 负性情绪 产程进展 分娩结局
  • 简介:摘要探讨皮肤CT引导下滚轮磨削负压吸疱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效果。2018年7—11月,在合肥华研白癜风防治所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就诊的白癜风稳定期患者33例,男11例,女12例,年龄7~60岁,平均22岁。在皮肤CT引导下选择供皮区进行滚轮磨削负压吸疱自体表皮移植,术后换药1次,联合他克莫司软膏外涂及紫外线照射;术后每4周随访1次,分析有效率和痊愈率。治疗后有效患者31例,有效率93.9%;完全复色17例,痊愈率51.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分型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皮肤CT引导下选择患者黑素细胞较丰富位置为供皮区,进行滚轮磨削负压吸疱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稳定期白癜风,效果较佳,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白癜风 皮肤CT 滚轮磨削 自体表皮移植 他克莫司 紫外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超声双显影线定位和常规超声定位在小儿桡动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接受住院治疗并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且术中需要持续监测血压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超声引导双显影定位进行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对照组在常规超声引导下进行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所有动脉穿刺均采用超声引导短轴-平面外进针技术。比较两组患儿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失败率、超声定位时间、穿刺置管时间,记录两组患儿血管痉挛、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超声定位时间、穿刺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穿刺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4例(10%)、对照组有11例(27.5%)出现穿刺点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超声双显影定位应用于小儿桡动脉穿刺中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更少,且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于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检查 双显影线定位 桡动脉穿刺 婴儿
  • 简介:摘要冷侧压充填技术和热牙胶连续波充填技术是临床经典的根管充填方法。单尖根管充填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省时的特点,近年来结合具有优良理化和生物学性能的生物陶瓷根管封闭剂,取得了较好的短期临床效果。但目前针对生物陶瓷封闭剂单尖充填后根管超填、根管再治疗困难,以及长期临床疗效不明确等情况尚缺乏合理的规避及解决办法。本文回顾单尖根管充填的起源与发展,解析其优缺点和临床应用现状,并对该技术的改良及临床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根管充填 根管充填材料 单尖法根管充填 生物陶瓷封闭剂 冷侧压充填技术 热牙胶连续波充填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硬膜外球囊加压建立兔急性颅高压模型并确定其极限颅高压值。方法采用硬膜外球囊加压法制备急性颅高压兔模型,先将颅内压(ICP)增至16 mmHg(1 mmHg=0.133 kPa),观察120 min,判断ICP的波动情况;之后每增加10 mmHg设为一组,每组10只;当ICP增至某一数值,实验兔的ICP出现剧烈波动(波动幅度>15%)或24 h内病死率明显增加时,视为已达到ICP极限。之后,将极限值与上一组数值相加后平均,作为下一组的ICP数值,以此类推,直至找到最接近极限的颅高压值。将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实验组根据确定的ICP极限值进行加压,而对照组不加压,其余操作均同实验组。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影像学、脑组织含水量、尼氏染色阳性神经元数量及Caspase-3表达量的差异。结果当ICP增至46 mmHg时,实验兔的ICP会出现较大波动(n=5)或死亡(n=5);而当ICP为16、26及36 mmHg时,实验兔的ICP未见明显波动。进一步研究发现,当ICP为41 mmHg和39 mmHg时,实验兔的ICP会出现较大波动(每组n=9)或死亡(每组n=1);而当ICP为38 mmHg时,实验兔的ICP未见明显波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大脑压迫区存在明显的血肿,且脑沟、脑回模糊,脑水肿明显;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分别为(4.17±0.98)分、(0.67±0.22)分,P<0.05];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升高[分别为(80.8±1.5)%、(78.8±1.1)%,P<0.05];尼氏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减少[分别为(83.5±11.3)、(113.8±17.9),P<0.05];Caspase-3的表达量增高[分别为2.04±0.39、0.32±0.27,P<0.05]。结论通过硬膜外球囊加压法制备的兔急性颅高压模型,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学变化符合急性颅高压的特点,其极限颅高压值为38 mmHg。

  • 标签: 颅内压 模型,动物 颅高压值 极限 硬膜外球囊加压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造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嘉兴市第一医院血透室行血液透析治疗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区域穿刺;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记录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检测两组患者穿刺使用前、使用6个月时内瘘最大横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穿刺时疼痛程度;记录两组内瘘并发症。采用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依从性,采用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简表1.3版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7.37%(37/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1%(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P=0.04)。观察组患者穿刺使用6个月时内瘘最大横径为(4.36±0.11)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7.26±0.4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0,P< 0.01);两组穿刺使用6个月时内瘘最大横径均较穿刺前明显增加(均P < 0.05)。观察组穿刺时VAS评分为(0.82±0.2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1±0.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9,P< 0.01)。观察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5%(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4)。观察组患者依从性得分为(36.32±3.2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18±2.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5,P< 0.01)。观察组患者体力所致的角色受限(PHP)、疼痛(P)、情感所致的角色受限(EHP)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体能(PF)、一般健康看法(GHP)、情感状况(EW)、社会功能(SF2)、精力状况(EF)和总体健康评级(OH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 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技术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动静脉内瘘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从而可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 标签: 血液透析滤过 血液透析病房,医院 穿刺术 动静脉瘘 疼痛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文拉辛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产后抑郁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产后抑郁患者135例,依照密闭信封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采用文拉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IS200型智能式电刺激仪治疗,两组疗程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P < 0.05)。治疗后,观察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别为(8.03±0.79)分、(9.03±3.9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74±0.98)分、(14.68±3.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4.65,均P < 0.05);观察组心率变异标准差、相邻NN间期差值均方根、低频与高频比值、自主神经功能活性评分分别为(32.38±0.93)ms、(27.86±0.78)ms、1.79±0.19、(86.65±1.2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84±0.88)ms、(25.79±0.81)ms、1.38±0.14、(82.94±1.1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9、3.72、2.98、4.09,均P < 0.05)。结论采用文拉辛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产后抑郁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标签: 抑郁症,产后 盐酸文拉法辛 经颅直流电刺激 神经功能
  • 作者: 洪都 陆萍 王春英 杨爱玲 徐小郁 严寒冰 孙伊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年第12期
  • 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重症医学科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生命与健康产业研究院 315010,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护理部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生命与健康产业研究院 315010,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骨科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生命与健康产业研究院 315010,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血液肿瘤科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生命与健康产业研究院 315010,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放化疗科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生命与健康产业研究院 315010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PDCA循环提高护士使用Autar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量表评估外科患者静脉血栓风险准确性的效果。方法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采用PDCA循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对策实施-效果分析的闭环式循环方式,对量表的使用难点进行分析及专业解释,并采用层级教育培训培训护士。评价干预前后护士使用量表评估的准确性及一致性。结果研究期间共评估患者396例,干预前、初始阶段、成熟阶段各132例,其中,成熟阶段与干预前比较,对住院、术后、出院的患者评估的一致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干预前小组成员和责任护士评估一致性共68例(51.52%);初级阶段,评估一致性共100例(75.76%);成熟阶段,评估一致性共120例(90.91%),责任护士和小组成员评估的Kappa一致性由干预前的0.354提高到成熟阶段后的0.879。结论PDCA循环依据临床发现的问题实施对策,明确量表使用的专业术语与规则,提高了护士使用Autar DVT量表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正确反映了患者血栓风险,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PDCA Autar深静脉血栓形成量表 外科患者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20年1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术中发生医源性脾损伤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40.8%)发生于胃手术, 15 例(30.6%)发生于结肠手术,14例(28.6%)发生于其他手术中;脾损伤程度Ⅰ级40例、Ⅱ级9例。发现脾损伤后,即在创面局部置生理盐水纱布球湿敷,用大功率高频电凝将脾脏损伤创面组织固化而血止,电热凝固止血时间3~20 min,49例患者均成功止血并保脾。提示,大功率高频电凝湿敷创面止血处理术中意外Ⅰ、Ⅱ级脾损伤简单可靠,无需特殊器械。

  • 标签: 脾破裂,手术中并发症 电凝术 止血, 手术 单极高频电刀 胃肠道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以库伯理论为基础,探究体验式学习在"知识""情感""行动"3个层面的阶梯性学习路径及其内在逻辑。设计"基于成长体验的个体发展报告(experience-base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terpretation,EBIDI)"学习,并在"儿童生长与发展"课程中加以实施并评价其效果。方法2016至2019年在卫生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中开展了EBIDI学习,运用个案资料分析中的"抽象化阶梯"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反思报告和小组案例调研分析报告进行分析,剖析EBIDI学习的应用成效,并根据结果对"三层面、六阶梯"的体验式学习模型进行阐释。结果体验式学习可分为内省式体验和观察式体验2种方式,其学习成效表现为认同/领悟与评判/应用2个层次。EBIDI主要通过4个路径达成学习效果:在内省式学习过程中深刻阐释概念、在情景再现中促进学习迁移、在案例探究中尝试评判和创新,以及依托浓厚兴趣唤起情感与动机以增强学习动力。结论EBIDI及其所依托的体验学习模型可为体验式学习的路径设计和效果评价提供一种理论框架,可为青少年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方案设计提供一种视角。

  • 标签: 体验式学习 儿童发展 健康教育 基于成长体验的个体发展报告
  • 简介:摘要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指16岁以下儿童发生的不明原因的关节肿胀、病程持续6周以上、以慢性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特征,可伴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的较为常见的慢性结缔组织疾病。最新研究发现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是JIA的致病关键环节之一。小分子JAK抑制剂托替布于2012年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成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在儿科风湿疾病中使用的临床证据较少,现就托替布治疗JIA的作用机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旨在为该药治疗JIA提供依据。

  • 标签: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Janus激酶抑制剂 托法替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保护会阴接生对阴道分娩产妇会阴裂伤程度及产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0月济源市中医院妇产科产妇5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0例。两组均行阴道分娩,对照组行传统接生,观察组行无保护会阴接生。比较两组会阴裂伤程度、产后出血量、产程时间、产后24 h、48 h、出院时疼痛程度、血清P物质(SP)、神经肽Y(NPY)水平、产后3个月性生活质量及产妇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会阴裂伤率低于对照组,产后当天、产后48 h、出院时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产后当天、产后48 h、出院时血清SP、NP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产后3个月性欲望、性高潮、性兴奋、阴道润滑、性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产妇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保护会阴接生应用于阴道分娩产妇,第二产程时间短、产后出血量少,能有效降低会阴裂伤率,减轻产后疼痛应激反应,缓解产后疼痛程度,提高产后性生活质量,提升产妇满意度。

  • 标签: 无保护会阴接生法 阴道分娩 会阴裂伤 产后疼痛 性生活质量 产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