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九叶诗派"的女诗人陈敬容与郑都善于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经验与中国诗歌传统、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混合熔铸,但两人诗作风格迥异,陈诗是情感丰富的流动的音乐,郑诗则更像富蕴哲理的凝定的雕像。

  • 标签: 主观客体化 客观主体化 诗歌结构
  • 简介:1948年,以鬯从上海来到香港,与众多从中国内地来到香港的作家一样,本视香港为暂居之地,不意一住多年。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南来香港的作家徐訏、赵滋蕃、林适存、力匡、徐速等人都把乡愁和对香港的抗拒写入作品中,以鬯同样有怀乡书写,但作品与其他同时代的南来作家颇为不同之处,在于他对南来者文化处境的矛盾特别敏感,写出香港与上海在都市化上的类近而呈现于作者心中的矛盾。可能由于以鬯本人1948年来港,在《香港时报》工作数年后,至1952年往新加坡报界任职,再于1957年返港,他把这两次来港的经历,部分反映在小说中。

  • 标签: 《过去的日子》 刘以鬯 《酒徒》 1948年 中国内地 五十年代
  • 简介:长林教授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研究,早期的成果主要体现于《中国系统思维》(1990年初版)。该书认为,思维方式是文化传统的重要基因,对于文化现象之趋向演变与性状呈现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它把作为中国文化基因的传统思维方式具体归纳为十个方面,即:较早的内向性主体意识和浓厚的情感因素;重视关系(包括人际关系)而超过实体;重视功能动态而超过形质;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关系;认为整体运动是一个圆圈;重视形象思维,善于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融会贯通;偏向综合而疏于分析;喜重平衡均势,强调调和统一;重视时间因素超过空间因素;长于直觉思维和内心体验,弱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思维。

  • 标签: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科学观 文化基因 形象思维 系统思维 文化传统
  • 简介:长期以来,我们对史学的分期界定大多是以革命史的范式来建构的,这种界定的方式必然会得出学术依附于政治的结论,但学术必定有自身内在发展的理路,而按照学术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学术则应该走向独立的方向。中国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一直在为学术独立而不断努力,但由于中国传统儒学同政治和人伦有着天然的亲合力,所以中国的学术很难完全独立。

  • 标签: 学术 独立性 致用 《中国现代学术要略》
  • 简介:价值取向单一化的时代和众声喧哗的时代,在开始阶段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容易被学术命名。中国新时期初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就属于单一化时代被有效命名的文学现象;而再复的“性格组合论”以及“主体论”则属于众声喧哗时代的最为突出的命名者。

  • 标签: 伤痕文学 刘再复 批评问题 性格 人性论 “反思文学”
  • 简介:传霞专著《中国当代文学身体政治研究》,对身体政治学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表现形态有独到发现,对症候性危机也有很强的批判性。更重要的是,该书又是一部试图从"问题性症候"出发,将整个当代文学做联系性思考的著作。

  • 标签: 刘传霞 《中国当代文学身体政治研究》 症候性危机
  • 简介: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农民进入城市成为重要的社会现实。关注这个题材的优秀作品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贾平凹的《高兴》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文化对比论析价值。"骆驼祥子"与"高兴"逃离乡村、进入城市、在城市中游荡,最终被拒绝的悲剧历程,无疑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反思含义。无论早期的"骆驼祥子",还是当代的"高兴",均无法摆脱物质生存与价值伦理坚守这个巨大的文化宿命式的矛盾,于是"骆驼祥子"们与"高兴"们的城市生存悲剧成为了一个沉重的文化命题。

  • 标签: 农民 物质追求 悲剧 价值伦理 文化反思
  • 简介:通过对古辞《公无渡河》与孝威拟作的语言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古辞集中体现了原始思维中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关系,这种强烈的对立冲突在孝威的拟作中通过隐喻性语言和二元对立结构的转换而得到折中化,并最终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生与死的对立。

  • 标签: 《公无渡河》 语言结构 乐府 拟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