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双心境稳定剂联合喹硫平应用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研究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将选取的72例病例平均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服用双心境稳定剂,研究组患者给予双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加服喹硫平,对患者进行BRMS和TESS进行评定,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生化检查结果。结果治疗6周后,研究组有效34例有效率94.4%,对照组有效26例,有效率72.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论双心境稳定剂联合喹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上应用推广。

  • 标签: 双心境稳定剂 喹硫平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认知康复护理对其认知功能障碍产生的影响。方法从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展开分组研究,即A组45例,B组45例。A组配合基础护理,B组配合认知康复护理,对比两组认知功能改善的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前MMSE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B组评分高于A组,P<0.0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护理前ADL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B组评分高于A组,P<0.0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过程当中,积极配合有效的认知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值得积极推广运用。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认知康复护理 认知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检测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6月入住我院的神经内科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另外选择10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治疗组采用常规磁共振平扫、T1加权、T2加权、T2LFAIR、弥散加权以及SWI序列扫描,分析不同的扫描方式诊断CMBs的检出率差异,采用MoCA对治疗组CMBs程度、健康认知功能进行评价。结果SWI检出302个CMBs病灶,治疗组MoCA评分,MoCA评分与CMBs呈负相关性,(P<0.05),统计学差异明显。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微出血的检测效率较高,CMBs病灶会对患者认知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认知功能与CMBs有负相关性。

  • 标签: 磁敏感加权成像 脑微出血 检测 诊断价值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应用于老年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疗效,分析其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以94例老年V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者47例归为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康复治疗者47例归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SE评分和HD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评分及HD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提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及HD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VD患者接受康复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患者认知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康复治疗 老年血管性痴呆 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叶酸、维生素B_(12)干预治疗对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影响。方法对所有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测定,其中BPSD组40例,非BPSD组37例,予叶酸5mg/d和维生素B12500μg/d干预治疗,8周后检测血浆Hcy、叶酸、维生素B_(12)水平。结果接受叶酸、维生素B_(12)共8周的干预治疗后,BPSD组和非BPSD组的血浆Hcy水平(t=-21.61,t=-13.95)下降,叶酸(t=36.40,t=27.74)及维生素B12水平(t=24.93,t=36.73)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BPSD组的Hcy下降程度明显高于非BPSD组(t=5.63,P〈0.001),但是两组MMSE得分的改善情况并无统计学差异(t=0.59,P=0.559)。结论叶酸、维生素B_(12)干预治疗能显著降低AD患者甚至是BPSD患者的血浆Hcy水平,甚至对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AD患者的疗效更好。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精神行为症状 同型半胱氨酸 叶酸 VIT B12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艾司西酞普兰和氟西汀对抑郁症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抑郁症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40例,通过药物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对照组40例,通过药物氟西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缓解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均有所下降,试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且对第1周与第8周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得知,试验组有效率分别为18%、80%;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3%、7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此外,通过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检测(WCST)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比较,两组认知功能均有所提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临床效果显著,起效快、有效率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艾司西酞普兰 氟西汀 临床效果 抑郁症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艾司西酞普兰和氟西汀对抑郁症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抑郁症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40例,通过药物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对照组40例,通过药物氟西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缓解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均有所下降,试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且对第1周与第8周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得知,试验组有效率分别为18%、80%;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3%、7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此外,通过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检测(WCST)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比较,两组认知功能均有所提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临床效果显著,起效快、有效率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艾司西酞普兰 氟西汀 临床效果 抑郁症 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