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陈垣先生曾疑京藏《摩尼教残经》为《二宗经》,林悟殊则指出解决这部经的本名及出於摩尼何典的悬案对确定这部残经的资料价值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部经与摩尼教科普特文着作《克弗来亚》第38章作了详细比较,旁及粟特文、中古波斯文与回鹘文资料,探索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此经无疑不可能译自《克弗来亚》第38章,但是二者高度相似,不仅结构相近,而且对应术语多达三十余个,合理的推论只能是二者同源,即二者均是摩尼亲撰的《大力士经》的改写本。二者的相异之处,应当是在长期的、复杂的多语种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而二者的类似之处则出自《大力士经》原本。

  • 标签: 摩尼教 《摩尼教残经》 《大力士经》 《克弗来亚》
  • 简介:清代川东北南江山区的墓祠群,既具有宗祠文化实体功能和表征意义兼具的一般特质,又在巴山老林的自然生态、移民文化、宗教传播等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其中,马氏墓祠相对保存完整,无论是其空间布局、建筑装饰,抑或族内禁令、族规、四止界畔等石刻铭文,都为探析南江山区的墓祠文化提供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读本。此外,在空间布局上,墓祠、风水塔等链接着多姓杂居、各有分区、合作共存的乡村秩序网络,我们可借由对马氏墓祠的解析,探寻在一个经济落后、自然环境和文化都相对封闭、宗族财力和权势悬殊较小的山区,不同的宗族之间如何实现自治与共存的。

  • 标签: 清代 南江 墓祠
  • 简介:仓慈是曹魏时期敦煌太守,以作风清廉、政策得当而著名。研究曹魏时期的敦煌史,仓慈是需要重点着墨的。仓慈出任敦煌太守虽只有数年,但由于他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治、经济和民族政策,

  • 标签: 敦煌遗书 《三国志》 记载 曹魏时期 民族政策
  • 简介:历史上河曲县长期作为军事边塞而存在,这种状况至明末清初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清代大一统局面的完成,“蒙汉分治”取代“蒙汉对峙”,蒙汉交流范围日渐扩大,蒙地开发程度愈益加深。河曲县遂由过去单一的边塞军事区域向地方化经济区域过渡,出现了地方化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地方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与明以前相比,已发生了重大的历史变迁。本文欲从社会史视角出发,对地域社会的这一历史进程加以实证分析,以展示边陲社会历史变迁的独特性。需要强调的是,清代河曲县的个案并非孤例,而是代表了清代北方长城沿线汉蒙交界地带同一类型区域共同的历史变迁轨迹。

  • 标签: 边疆 内地 地方化 河曲 社会变迁
  • 简介:1927年之后,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彻底结束阴阳历并行的二元格局,强制推行国历。国历运动手段过激,对旧历作为民俗的价值和惯性作用均估计不足。与官方政策适相对照的是,在1945年国民党政要陈果夫编制出版的《中华民国生活历》一书中,我们却发现了他对国历运动的失衡进行了有意识地纠偏补弊。而且,透过这本日历,陈氏重建基层宗法社会及其礼制的政治理念也得以具体揭显。

  • 标签: 陈果夫 《中华民国生活历》 节日 礼俗
  • 简介:伴随着1949年政治层面的天翻地覆,历史学亦发生了“破旧立新”的剧烈变化。中国科学院近代史所接续延安史学之脉络,其于1950年率先创建,即有从人脉关系上切断与“旧史学”界的联系、着重培养新生力量、树立马克思主义史学正统之用意。但实际上,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间,近代史所逐渐引入的“旧史家”亦不在少数,且在近代史资料整理编纂中发挥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为近代史所的早期发展贡献颇多。近代史所中,“新”“旧”学人并存,其中的“旧史家”群体,正为当代史学史提供了一个颇为难得的研究样本。从中科院近代史所的“旧史家”在“十七年”中的实际境遇可以看到,这些“旧史家”大多出于民族主义情感对新政权有较多认同,且力图融入新时代。但他们既需面对新、旧时代中自身处境的落差,还需承受思想意识中“新”与“旧”的糾结缠斗,有时亦不免感到进退失据,无所适从。整体来说,他们均经历了一番并不轻松的心路历程。

  • 标签: 旧史家 中科院近代史所 新时代
  • 简介:中琉关系史研究在中外关系史学中作为一门分支领域,还很年轻,经过中日两国学者的努力近来取得可观的成绩。本文围绕中琉历史档案的整理出版、使琉球录等相关文献的研究,史迹文物的发掘以及国际学术交流几个方面,对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扼要叙述。

  • 标签: 中琉关系史研究 中外关系史学 历史档案整理 国际学术交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简介: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温州人移民海外,把生意做到世界各地。本文拟从民俗学视角审视和解读海外温州人,研究巴黎的"温州现象",重点探讨如下问题:这些非精英移民是怎样从温州来到巴黎、在巴黎获得立足之地和发展空间、融入法国社会的?作为一个外来群体,他们原有的民俗观念与行事方式在异国他乡有什么改变?这些都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 标签: 巴黎 温州人 民俗文化 互动 重构
  • 简介:范仲淹所云“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主要在于倡导士大夫做官要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勇于任事,敢于担当。这是一种宋代士大夫为官从政的现实准则,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与处世精神。其形成原因大致包括民族传统精神、儒家思想影响、现实社会促动以及特殊个性等内容。范仲淹的言论身行和人格风范在宋代社会广泛传播,直接影响周围一些文官士大夫的处世态度,对改善当时的士风产生了一定作用。在当今社会,这种从政精神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宋代 士大夫 范仲淹 公罪
  • 简介:中國傳統戲曲一向被分爲曲牌體和板腔體兩大類型,但蒲松齡的《禳妒咒》卻是一部俗曲體戲曲。作品有生、旦、浄、末、丑的脚色提示,有演員上下場提示和上下場詩,有代言體的唱詞和念白。更重要的是,作品中使用了不同于南北曲的俗曲曲牌,其連綴方式也與南北曲迥異。《禳妒咒》的産生,不僅説明當時俗曲體戲曲已經形成,而且昭示着這種音樂結構和文學體制有着悠久的傳承歷史。從金元諸宫調,到明代的弦索清唱、時尚小曲、寶卷和道情講唱,再到《禳妒咒》以及《太古傳宗》《納書楹曲譜》中的時劇、《綴白裘》中的雜劇、宫中的侉戲以及吹腔、四平調、弦索調、秧歌等,俗曲體戲曲的形成與發展脈絡依稀可見。俗曲體戲曲以《禳妒咒》爲正式形成的起點,其終點一直貫穿到當代。迄今我國南北方尚存的各種地方戲中,俗曲體戲曲占了較大分量。而《禳妒咒》,爲我們認識俗曲體戲曲的特點、形成歷史及戲劇史地位,提供了第一手可信的資料。

  • 标签: 禳妒咒 劇本 俗曲 俗曲體 曲牌體 板腔體
  • 简介:19世纪中后期,英国犹太人摩西·蒙特菲奥里积极帮助耶路撒冷地区的犹太人,为贫困的犹太人在城外建造了救济院MishkenotSha’ananim(希伯来语中'欢乐寓所'的意思),这对当时耶路撒冷整座城市尤其是犹太区的空间分布和人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自此,城内的犹太区不断向城外扩展,犹太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 标签: 19世纪中后期 摩西·蒙特菲奥里 犹太区 Mishkenot Sha’ananim
  • 简介: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学人逐渐形成了努力发展现代文史研究以与西方汉学竞胜的学术共识。受此信念驱动,胡适、陈垣、陈寅恪等人,在批判继承乾嘉汉学遗产基础上,借鉴西方汉学将文史研究与现代考古学、语言学结合的治学路径,努力打破陈旧观念,发展出可与西方汉学界竞胜的现代文史研究形态——新汉学,并试图将北大国学门、清华国学院打造成新汉学的中心。虽然这一努力遭受挫折,但其理念及积淀的经验与学术人才,对此后中国现代文史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正是承接了前一时期新汉学发展的经验与人才,并将与西方汉学竞胜以争取国家荣耀的理念意识形态化,才迅速蓬勃发展成为中国文吏研究的领导机构,并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史研究的现代转化。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史之学 新汉学 北大国学门 清华国学院 史语所.
  • 简介:中华文化国力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公元第一个千年形成了覆盖整个东亚,远播南洋与塞北的华夏文化圈:二是在第二个千年启发了西方的现代文明,并完成自身从逐步衰落到由边缘而中心的复兴。21世纪伊始,中华文化迎来了伟大的复兴。并昭示了西方模式之外的世界现代化的另一种模式。

  • 标签: 西方中心主义 世界现代化 中华文化 文化理论 文化走向 脉络
  • 简介:过去的60年中,台湾"中国研究"1领域经历了一个从主要关注政策分析和政治教化到以学术研究为主、政策分析为辅的渐变。在这一转变进程中,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的角色也相应经历了一个从垄断中国研究、与其他受官方影响之研究机构共同服务高层的政府智库向多元学术与政治市场中学术产出和政策影响之竞争者的转变。本文即试图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考察这一转变: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与政府之关系,研究人员之教育背景,以及主办的主要学术刊物之采编政策。通过这些考察,本文认为导致国关中心转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学者的代际更替,另一方面来自海峡两岸关系之解冻以及台湾岛内政治与教育发展。

  • 标签: 台湾 中国研究 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转变
  • 简介:<正>一、文学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的自觉追求意识:“史识”就一个学科发展的意义上来看,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现代文学史的开山之作,具有奠基性的价值;就个人的学术道路来看,我以为先生的《中古文学史论》一书,更能够代表他的水平和功力。《中古文学史论》不仅在一个学科的研究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于科学方法论方面的实践,在近代学术史上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我在这里无意判断这两本书的价值,我只想围绕《中古文学史论》,探讨一下王瑶先生在文学史研究领域中思考和实践现代的科学的实证精神和方法的一些努力,并望能够从中得到一些现实的启示。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中古文学 朱自清 研究方法论 王瑶 闻一多
  • 简介:福建泉州清源山三世佛造像具有典型的藏传佛教造像风格特征,相关的摩崖石刻题记对于了解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在江南地区的延伸传播以及元朝官员"参用"任命制度等历史状况都具有重要的辅助说明作用,是研究元代藏传佛教在福建地区活动情况的重要史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标签: 泉州 清源山 藏传佛教 三世佛
  • 简介:《三国志·吴志》卷四七所载孙权遣卫温、诸葛直浮海求夷洲与直洲史料中的“直洲”当指日本,而“货布”应是“货市”之误。早在束汉、三国时期,会稽郡与古代日本之间已存在一条海上航道,而当时的航海技术为这一航道的存在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会稽郡为当时中国南方地区铜镜、瓷器、布帛、纸张等的重要产地,并且围绕这些物资,有着活跃的市场交易。宣洲人来会稽的目的正在于此,他们的登陆地点当在会稽郡束部沿海的郡县和句章。而会稽市场上的人则对直洲所产的明珠感兴趣,双方的交易推测以绵为支付手段来进行。

  • 标签: 会稽 宣洲 货布 海上航道 铜镜 瓷器
  • 简介:1931年,享有世界声誉的历史学家陈垣在傅斯年的积极推助下出版了《敦煌劫余录》,陈寅恪应邀为之作序。在这篇著名的序中,陈寅恪写下了那句颇有影响的话:'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多少年过去,'敦煌伤心史'屡屡被人提起,甚至将其刻在'敦煌藏经洞陈列馆'门外的大石头上,并且署名'陈寅恪'三字,提醒参观考察者记住那段屈辱的历史。其实,这是对陈寅恪本意的过度阐

  • 标签: 交往中心 伤心史 伯希和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