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探讨肩峰指数与退变性全层肩袖撕裂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10月经MRI检测或肩关节镜确诊肩袖全层撕裂的患者48例为实验组,平均年龄66岁;选取同期因其它肩关节疾病(冻结肩或肩关节不稳)就诊的患者52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63岁。将两者基本资料进行对比,由同一名放射科医生采集所有患者的肩关节标准前后位X线片,由2名独立的骨科医师测量所有患者的肩峰指数结果,对比两组之间肩峰指数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肩峰指数值:肩袖撕裂组平均肩峰指数0.71,对照组肩峰指数0.65,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肩袖撕裂患者中,女性肩峰指数为0.70,男性肩峰指数为0.69,二者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0)。结论肩峰指数可有效预测老年人群中退变性全层肩袖撕裂的发生。

  • 标签: 肩关节 回旋套损伤 肩损伤 创伤和损伤 肩峰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不典型案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方法对2例亚急性联合变性进行临床观察,周围血象、骨髓象、头颅MRI、肌电图、胃镜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中药针剂参麦注射液配合弥可保(维生素B12)治疗。结果2例患者均以肌无力就诊,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效果明显。

  • 标签: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中西医结合 不典型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近期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期间经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和影像学评分为ODI评分为(60.37±8.46)分,JOA评分为(10.27±2.18)分,矢状位腰椎前凸角(15.46±3.15)°,冠状位Cobb为(20.48±5.19)°;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影像学评分为ODI评分为(33.73±4.84)分,JOA评分为(22.64±3.74)分,矢状位腰椎前凸角(27.95±5.36)°,冠状位Cobb为(8.74±1.25)°,经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影像学评分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5.29±1.27)h,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20±340)ml。对患者实施为期一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本组28名患者均未出现矫正角度明显丢失,无假关节形成,无螺钉移位、断钉、松动、拔出现象。结论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 标签: 手术 退变性脊柱侧凸 近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11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非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6%,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临床疗效好,不良发应发生率低,且经济、安全、有效,患者可接受性高,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中西医结合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深刺眶区穴位为主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作用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即针刺组、西药组与对照组,各20例。针刺组采用深刺眶区穴位为主治疗方式,西药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式,对照组不采取治疗措施,比较3组患者3个疗程后视力变化。结果针刺组取得的好转率明显优于西药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针刺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与西药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讨论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采用深刺眶区穴位为主的治疗方式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状,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针刺 穴位 年龄相关性 黄斑变性 临床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肝豆状核变性肝损害患者的健康指导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肝豆状核变性肝损害患者进行健康指导。结果该患者腹腔积液减少,未出现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结论循证护理的实施,改变了以往护士凭经验和感觉为主的工作习惯和行为,促进了护士主动寻找科学证据的意识,让护士做到有理、有据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防治,大大提高了患者的遵医嘱行为和控制能力,从而提高了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患者痛苦,延缓生命。

  • 标签: 循证护理 肝豆状核变性 肝损害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中心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吸烟不仅增加wAMD患者CNV发生率,还加重wAMD患者病情,使其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更差。尼古丁作为烟草中的重要有害物质,是一种易成瘾且高毒性的生物碱。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尼古丁可通过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骨髓原始细胞、炎症、补体系统等介导血管生成,加重wAMD。积极探讨尼古丁加重wAMD CNV形成的确切机制,有助于早期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来预防或延缓其发展。

  • 标签: 湿性黄斑变性/病因学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病因学 尼古丁 综述
  • 简介:患者:女,11岁,因“浮肿2年余”入院。初次起病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面部浮肿,以后浮肿逐渐波及全身,呈凹陷性。无肉眼血尿,时有尿痛。于当地医院以“急性肾炎”住院治疗1周,全身浮肿减轻出院。出院后1个月余入本院。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首发表现 长期误诊 肾损伤 面部浮肿 全身浮肿
  • 简介:摘要系统性免疫球蛋白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是因淀粉样蛋白原纤维聚集沉积引起的蛋白质错误折叠疾病,可导致器官不可逆性功能障碍。本文根据疾病危险分层详述本病的系统性治疗方法,低危系统性免疫球蛋白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患者适用化疗结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高危患者可用蛋白酶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卡非佐米及依沙唑米和免疫调节药物如来那度胺、泊马度胺及新型免疫制剂如达拉图马布、NEOD001等治疗。

  • 标签: 淀粉样变性 免疫球蛋白轻链 临床方案
  • 简介:研究显示,趋化因子受体3(chemokinereceptor3,CCR3)在眼部主要分布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亦表达于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CECs)中。CCR3的特异性高表达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中被发现,并被证明在湿性AMD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对CCR3的结构、功能、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一综述。相信随着对CCR3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帮助我们寻找到一种湿性AMD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同时也可能对其它CNV性疾病研究以及新的抗CNV药物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受体 趋化因子受体3 CHEMOKINE RECEPTOR 3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偏头痛患者脑血管情况及颅内病变情况。方法整理收集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同一时期无偏头痛患者作为对照,进行神经影像学比较。结果58例偏头痛患者中,有脑腔梗病灶19例(32.76%),有脑白质变性17例(29.31%),有脑血管异常37例(63.79%)。61例对照组中有脑腔梗病灶9例(14.75%),有脑白质变性5例(8.20%),有脑血管异常13例(21.3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与脑白质病变、脑腔梗有关,血管因素可能参与偏头痛的发作。

  • 标签: 偏头痛 脑白质变性 脑腔梗 脑血管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桥梗死后脊髓华勒变性致痉挛性截瘫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分析其发生过程和机制。方法报道2例脑桥梗死后脊髓华勒变性致痉挛性截瘫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合解剖及文献复习系统分析脑桥梗死后脊髓侧索华勒变性的产生机制、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特点。结果例1为65岁女性,例2为58岁男性,分别于2018年12月7日和2019年6月23日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例患者均表现为脑桥梗死数月后缓慢起病并进展的双侧肢体肌力减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符合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的痉挛性截瘫,例1是在脑桥梗死后8个月出现,例2在脑桥梗死后6个月出现。磁共振成像均可见脑桥病灶以下连续的双侧锥体束等T1、长T2信号,例1表现为延髓、颈髓、胸髓侧索病变,例2表现为延髓、颈髓侧索病变。对2例患者均行肌电图检查、实验室检查排除运动神经元病及代谢性疾病,1例行脑脊液检查排除炎性脱髓鞘疾病。根据其症状、体征及磁共振成像所示与原发病灶相连且与锥体束走行一致的连续条状异常信号,最终诊断为脑桥梗死后脊髓华勒变性。随访发现2例患者临床症状均进行性加重。结论脑桥梗死后脊髓华勒变性致肢体痉挛性瘫痪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与疾病预后相关,充分认识其临床表现及影像特点可以避免临床误诊误治。

  • 标签: 脑梗死 华勒变性 脊髓 磁共振成像 痉挛性截瘫
  • 简介:摘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老年人群中主要的不可逆致盲眼病,其主要致病因素包括年龄增长、遗传变异和生活方式等,但具体致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蛋白质组学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研究手段已经逐步应用于眼科领域。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对该疾病患者的血液、泪液、房水、玻璃体液、视网膜和脉络膜、玻璃疣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标本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来筛选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并探究疾病相关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对疾病作出更加准确的诊断,还能在治疗靶点的选择以及预后判断中起到指导作用。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生物标志物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CUES)对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诊治的肝局灶性病变患者186例(206个病灶)。所有的受试者均接受超声造影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参照欧洲肝脏超声造影指南(2012版)标准进行肝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应用ROC曲线下面积判断指标诊断的效能。结果在18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肝左右叶病灶126例,肝左叶病灶29例,肝右叶病灶31例;超声共发现病灶206个,其中良性病灶78个(37.9%),恶性病灶128个(62.1%)。在78个良性病灶中,血管瘤51个,肝脓肿10个,错构瘤4个,结节性增生5个,炎性假瘤8个。在128个恶性病灶中,原发性肝癌124个,转移癌4个;超声造影检查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7,显著优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0.803(P<0.05),超声造影检查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6%、98.6%和96.8%,显著优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89.1%、76.8%和84.4%(P<0.05)。结论CUES检查对判断肝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具有协同作用,临床医师可以通过这些检查确定肝内病灶的性质。

  • 标签: 肝脏占位性病变 超声弹性成像 超声造影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现报道1例成年女性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首发表现为肝硬化腹水,因腹胀3周余就诊,包含基因检测结果ATP7B发生杂合突变,行青霉胺500 mg/d驱铜及护肝治疗后病情改善。临床医生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肝硬化 腹水 青霉胺
  • 简介: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患者黄斑中心凹的厚薄改变及黄斑部图片特点。方法:选取2014-09/2016-09在本院门诊确诊的RP患者74例148眼,同时选取50例100眼正常人作为对照。对两组进行OCT检测和眼底拍照,观察患者视网膜黄斑部位的图像特征,并对患者眼底拍照的结果进行对比,测量黄斑中心凹颞侧面4mm位置、乳头黄斑束中点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对两组研究对象测量视网膜厚度显示,RP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和中心凹颞侧部4mm厚度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患者乳头黄斑束中点厚度变薄,与正常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患者黄斑区OCT检测图像表征有5种类型:视网膜黄斑区域水肿者19例38眼;视网膜色素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上皮层变薄者18例36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发生萎缩者12例24眼;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正常者12例24眼;色素上皮层厚薄表现不一者13例26眼。结论:OCT能在前期及时地发现RP患者黄斑部位的病变,帮助患者深入了解病情发展,为患者早期诊疗提供了临床依据。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 视网膜黄斑区图像
  • 简介: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CP),占CP的10%-36%。目前认为CP是一种癌前病变,它可以进展为胰腺癌。因此,早期、正确的鉴别诊断可以为肿瘤患者提供手术机会或使良性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手术痛苦。然而,迄今尚无敏感度、特异度均高的鉴别肿块病变性质的方法。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肿块术前病变性质预测的评分系统,提供给临床工作者参考。

  • 标签: 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 病变性质 评分系统 术前 局灶性 肿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