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测试体外肺灌注(ex-vivo lung perfusion,EVLP)联合体外抗生素治疗移植前肺炎链球菌急性感染大鼠供肺的疗效,定量分析供肺感染后细菌载量的变化,评估体外肺功能。方法大鼠经气管注入或0.5 ml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或0.5 ml含105肺炎链球菌的PBS溶液(感染组、感染治疗组)后获取心肺供体。对照组和感染组不接受抗生素治疗,感染治疗组在常温EVLP灌注液中加入美罗培南和万古霉素。供肺均在体外常温灌注并通气4 h,对灌注液、肺泡灌洗液及供肺组织匀浆进行肺炎链球菌定量分析,并评估体外肺生理功能。采用2-way ANOVA分析肺功能,Dunnett法检验时间效果,Sidak’s法分析组间因素。供肺湿重变化采用1-way ANOVO分析,Tukey’s矫正。灌注液、肺泡灌洗液和肺组织的细菌定量以样品中细菌负荷的绝对浓度表示,并根据临床相关性分类,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分析。结果EVLP转流期间体外抗生素治疗对肺炎链球菌感染供肺静态顺应性无显著改善作用[(0.076±0.020) ml/cmH2O比(0.096±0.035) ml/cmH2O,t=0.984,P>0.05],感染供肺无论是否进行了体外抗生素治疗其氧合能力均随灌注延长逐渐下降[(32.75±12.03) mmHg比(41.31±13.46) mmHg,t=1.060,P>0.05]。对照组和感染治疗组供肺在4 h EVLP灌注液中无细菌污染,感染组EVLP结束时所有供肺灌洗液中均可培养出细菌(χ2=15.00,P<0.01)。感染治疗组中50%供肺的灌洗液培养阳性,与对照组比较感染性移位并不显著(χ2=10.18,P>0.05)。感染治疗组(细菌中位数=103)比未治疗组(细菌中位数106)肺实质细菌载量低,两组均比对照组具有更高的肺实质细菌定量(χ2=13.00,P<0.05)。结论本模型证明在常温EVLP转流期间进行体外抗生素治疗可减少急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供肺和整个EVLP系统的细菌载量,但对肺功能改善不明显。

  • 标签: 大鼠 体外肺灌注 肺炎链球菌感染 抗生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初治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早期死亡(EM)的因素,建立其预测模型,以期识别EM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7年1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收治的275例NDMM患者,对6个月(EM6)、12个月(EM12)及24个月(EM24)内死亡患者初诊时基线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EM的预测模型。结果本研究中EM6、EM12及EM24的发生率分别是5.5%、12.7%和30.2%;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疾病复发/进展,在EM6、EM12及EM24中分别占60.0%、77.1%及84.3%。影响EM6的因素包括经白蛋白校正的血清钙(校正钙)>2.75 mmol/L和PLT<100×109/L;影响EM12的因素包括年龄>75岁、国际分期系统(ISS) Ⅲ期、修订版国际分期系统(R-ISS) Ⅲ期、校正钙>2.75 mmol/L、血清肌酐>177 μmol/L、PLT<100×109/L及骨髓浆细胞比例≥60%;影响EM24的因素中,除上述影响EM12的因素外,还包括男性和染色体核型1q+。多因素分析尚未发现EM6和EM12的独立预后因素。在EM24的多因素分析中,年龄>75岁、PLT<100×109/L和染色体核型1q+是EM24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系数赋分:年龄>75岁:1分;PLT<100×109/L:2分;染色体核型1q+:1分,建立EM24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09(95%CI 0.626~0.793)。积分≥3分的患者24个月内死亡风险是0~2分患者的26倍,积分0~4分的NDMM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59、41、22、17.5及16个月(P<0.001)。结论年龄>75岁、PLT<100×109/L和染色体核型1q+为EM24的独立预后因素,依据上述变量构建的EM24预测模型有助于识别EM风险和预测生存,具有较好标准度与区分度。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早期死亡 预后因素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眼镜蛇毒注入大鼠臂丛神经下干的方法,探索建立新型臂丛神经痛大鼠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2~3月龄,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分别为对照组、假手术组、蛇毒组。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取仰卧位固定,沿右侧锁骨下缘向腋窝方向做1 cm切口,显露与锁骨下静脉伴行的臂丛神经,予臂丛神经下干内注射4 μl眼镜蛇毒(100 mg眼镜蛇毒溶于1 ml无菌生理盐水抽取4 μl);假手术组注射相同容量生理盐水,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各组于术前3 d和术后3、6、9、12、15、20、30和60 d时观察大鼠左前肢及右后肢对机械刺激的疼痛反应阈值;于术后14、60 d时于假手术组、蛇毒组各取2只大鼠行4%多聚甲醛和2%戊二醛混合溶液主动脉灌注后取材,电镜下观察臂丛神经和颈髓(C8~T1)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3组大鼠在术前3 d时左前肢及右后肢机械痛阈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蛇毒组大鼠左前肢及右后肢机械痛阈值在术后各时点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持续至术后60 d(P均<0.05)。电镜下观察注射蛇毒后的大鼠右侧臂丛下干及颈髓(C8~T1)发现有明显脱髓鞘改变。结论大鼠臂丛神经下干鞘内注入眼镜蛇毒可成功模拟臂丛神经痛,神经受损后臂丛神经和中枢神经相应节段同时发生脱髓鞘改变。

  • 标签: 臂丛神经 神经痛 动物模型 蛇毒 脱髓鞘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髋部骨折手术老年患者术后1年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筛选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髋部骨折手术老年患者,年龄≥65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Ⅳ级,按照3∶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配至建模组和验证组。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等结果。利用建模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利用验证组数据,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预测效能,应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其拟合程度。结果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84岁、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2分、入院Braden评分≤16分、术前尿素氮≥8.8 mmol/L和术后白蛋白≤29.6 g/L是髋部骨折手术老年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指标构建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8%和80.0%,且该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χ2值=4.672,P值=0.700)。结论年龄≥84岁、CCI≥2分、入院Braden评分≤16分、术前尿素氮≥8.8 mmol/L及术后白蛋白≤29.6 g/L是髋部骨折手术老年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指标建立的髋部骨折手术老年患者术后1年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 标签: 髋部骨折 老年人 预测 死亡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噬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肺腺癌(LUAD)中的预后作用,并构建LUAD自噬相关LncRNA预后风险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获取LUAD转录组数据和临床资料,从HADb网站下载自噬基因列表,采取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筛选与自噬基因相关的LncRNA,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法筛选具有预后意义的LncRNA,而后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具有预后价值的自噬相关LncRNA,并构建预后风险模型。使用多因素Cox回归系数计算LUAD患者的风险评分,分为低风险组、高风险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存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共筛选LUAD自噬相关LncRNA 257个(相关系数|R|>0.5,P<0.001),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14个自噬相关LncRNA对LUAD患者具有预后价值(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7个具有预后价值的自噬相关LncRNA,其中,UGDH-AS1、AC090559.1、HCG18、AC026355.1和LINC00996与LUAD患者的总生存期呈负相关,而ABALON和AC099850.3与LUAD患者总生存期呈正相关;另构建LUAD预后风险模型,低风险组与高风险组间患者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7(P<0.05),预后模型的风险评分是LUAD的独立预测因子,风险评分与肿瘤分期、T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基于7个自噬相关LncRNA构建的预后风险模型可能有效预测LUAD患者预后,有助于LUAD患者的精准化治疗。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自噬 预后 风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风险因素,构建结直肠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列线图预后模型。方法收集SEER数据库中2010—2015年病理明确诊断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相关资料,共获取52 814例。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多因素生存分析,确定预后风险因素,使用逐步回归筛选对预后影响最大的临床因素,用于构建列线图预后模型。采用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结直肠癌患者1、3、5年总生存期的准确性。结果手术方式、年龄、LNR、AJCC分期、T分期、N分期、M分期、脉管癌栓、神经侵犯是影响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T分期、M分期、LNR和手术方式5个因素与结直肠癌预后关联最大,基于这5个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年龄/T分期/M分期/LNR/手术方式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构建模型的一致性指数均为最大,分别为0.762和0.756。ROC曲线分析发现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年龄/T分期/M分期/LNR/手术方式预后模型1、3、5年AUC均达到0.7以上,模型有良好诊断价值。结论基于年龄/T分期/M分期/LNR/手术方式构建的结直肠癌预后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构建的预后OS列线图便于临床肿瘤医师对患者预后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为结直肠癌患者提供个体化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疾病特征 预后 SEER数据库 模型建立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预测成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并评价新模型相较于床旁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BISAP)评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能否提高预测SAP的效能,为临床早期诊断SAP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125例AP患者。根据2012年修订后的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将AP患者分为非SAP组75例和SAP组50例。对患者的基本资料、一般情况、辅助检查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取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预测因子是否与SAP的诊断相关,并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分别评价新模型、BISAP评分、NLR预测SAP的灵敏度、特异度、AUC。结果125例AP患者中,胆源性病因占36.00%,是AP的主要病因,其次分别为特发性(31.20%)、高脂血症性(18.40%)、酒精性(14.40%)。非SAP组与SAP组HR、呼吸(R)、BUN、ALP、ALB、TBIL、Ca、乳酸脱氢酶(LDH)、WBC、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LY)、CRP、有胸水、局部或全身并发症等研究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4个因素进入方程,根据OR值大小判定其作用强弱依次为:Ca、R、NEUT、LDH,得到预测SAP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Y=0.667×R(次/min)-4.097×Ca(mmol/L)+0.011×LDH(U/L)+0.105×NEUT(×109/L)。新模型、BISAP评分、NLR预测SAP的AUC分别为0.884、0.799、0.735。结论胆源性因素仍是AP的主要病因;Ca、R、NEUT、LDH与SAP的发生独立相关;新模型对SAP的预测价值优于BISAP评分、NLR。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BISAP评分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Logistic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弥补胎儿辐射剂量学研究中双胞胎数字化模型的空白,本研究拟基于临床低剂量CT图像构建双胞胎可计算体模。方法采用阈值自动分割和手动分割结合的方式对孕妇患者的低剂量CT图像进行分割与标识,在3D建模软件中对分割后的母体轮廓、胎儿轮廓和骨骼等组织器官进行三维重建与曲面重构,再进一步依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89号报告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中胎儿发育数据构建胎儿内部器官。结果建立了全球第一套基于低剂量CT图像的个体化双胞胎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曲面模型,该模型的外部轮廓、骨骼,在母体的大小、位置和姿势均与真实患者完全一致。每个所构建的胎儿模型具有25个器官/组织,并且其质量与参考值的相对偏差<10%。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一套基于低剂量CT图像的个性化双胞胎可计算体模,填补了双胞胎可计算模型的空白,有助于更加准确评估怀有双胞胎的孕妇患者在接受放射诊断的过程中胎儿接受的电离辐射剂量。

  • 标签: 孕妇 双胞胎 可计算模型 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面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预测成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并评价新模型相较于床旁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BISAP)评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能否提高预测SAP的效能,为临床早期诊断SAP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125例AP患者。根据2012年修订后的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将AP患者分为非SAP组75例和SAP组50例。对患者的基本资料、一般情况、辅助检查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取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预测因子是否与SAP的诊断相关,并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分别评价新模型、BISAP评分、NLR预测SAP的灵敏度、特异度、AUC。结果125例AP患者中,胆源性病因占36.00%,是AP的主要病因,其次分别为特发性(31.20%)、高脂血症性(18.40%)、酒精性(14.40%)。非SAP组与SAP组HR、呼吸(R)、BUN、ALP、ALB、TBIL、Ca、乳酸脱氢酶(LDH)、WBC、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LY)、CRP、有胸水、局部或全身并发症等研究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4个因素进入方程,根据OR值大小判定其作用强弱依次为:Ca、R、NEUT、LDH,得到预测SAP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Y=0.667×R(次/min)-4.097×Ca(mmol/L)+0.011×LDH(U/L)+0.105×NEUT(×109/L)。新模型、BISAP评分、NLR预测SAP的AUC分别为0.884、0.799、0.735。结论胆源性因素仍是AP的主要病因;Ca、R、NEUT、LDH与SAP的发生独立相关;新模型对SAP的预测价值优于BISAP评分、NLR。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BISAP评分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Logistic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跨理论模型指导的321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10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研究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宣教,研究组患者采用由跨理论模型指导的321健康教育。采用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中文版透析患者症状负担调查表(DFSSBI)、中文版肾脏疾病特异性调查表(KDQ)对干预前后2组患者健康素养水平、症状、患者生命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对照组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总分和信息获取能力、交流互动能力、改善健康意愿3个维度的评分分别为(89.16 ± 11.04)、(32.62 ± 3.51)、(31.48 ± 3.61)、(16.85 ± 2.57)分,均低于研究组患者的(99.86 ± 11.46)、(35.92 ± 3.42)、(35.73 ± 3.92)、(19.96 ± 2.77)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1.898~-4.925,均P<0.01)。干预后对照组患者DFSSBI评分中总分、躯体症状、心理症状评分2个维度的评分分别为(56.39 ± 8.21)、(47.27 ± 6.85)、(9.12 ± 1.31)分,均高于研究组的(49.00 ± 6.31)、(41.81 ± 5.35)、(7.17 ± 0.95)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226、4.599、8.827,均P<0.01)。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入睡困难、乏力、皮肤干燥、瘙痒、口干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8.89%(21/54)、38.89%(21/54)、27.78%(15/54)、27.78%(15/54)、25.93%(14/54),均低于对照组的66.04%(35/53)、62.26%(33/53)、49.06%(26/53)、49.06%(26/53)、45.28%(29/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124~9.224,均P<0.05或0.01);对照组患者的入睡困难、乏力、皮肤干燥、瘙痒、口干症状评分分别(7.44 ± 0.81)、(7.34 ± 0.72)、(7.42 ± 0.73)、(8.62 ± 0.72)、(7.82 ± 0.77)分,均高于研究组患者的(6.11 ± 0.65)、(6.02 ± 0.59)、(6.15 ± 0.61)、(7.12 ± 0.65)、(5.84 ± 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376~15.710,均P<0.01)。干预后对照组KDQ总分和躯体症状、疲劳、抑郁3个维度的评分分别为(106.46 ± 13.39)、(23.87 ± 2.40)、(22.71 ± 2.67)、(22.52 ± 2.93)分,均低于研究组的(116.89 ± 14.59)、(27.12 ± 2.53)、(25.16 ± 2.82)、(27.12 ± 3.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062~-3.851,均P<0.01)。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跨理论模型指导的321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健康素养,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患者症状负担评分,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 标签: 血液透析 症状群 健康教育 跨理论模型 生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初治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早期死亡(EM)的因素,建立其预测模型,以期识别EM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7年1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收治的275例NDMM患者,对6个月(EM6)、12个月(EM12)及24个月(EM24)内死亡患者初诊时基线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EM的预测模型。结果本研究中EM6、EM12及EM24的发生率分别是5.5%、12.7%和30.2%;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疾病复发/进展,在EM6、EM12及EM24中分别占60.0%、77.1%及84.3%。影响EM6的因素包括经白蛋白校正的血清钙(校正钙)>2.75 mmol/L和PLT<100×109/L;影响EM12的因素包括年龄>75岁、国际分期系统(ISS) Ⅲ期、修订版国际分期系统(R-ISS) Ⅲ期、校正钙>2.75 mmol/L、血清肌酐>177 μmol/L、PLT<100×109/L及骨髓浆细胞比例≥60%;影响EM24的因素中,除上述影响EM12的因素外,还包括男性和染色体核型1q+。多因素分析尚未发现EM6和EM12的独立预后因素。在EM24的多因素分析中,年龄>75岁、PLT<100×109/L和染色体核型1q+是EM24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系数赋分:年龄>75岁:1分;PLT<100×109/L:2分;染色体核型1q+:1分,建立EM24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09(95%CI 0.626~0.793)。积分≥3分的患者24个月内死亡风险是0~2分患者的26倍,积分0~4分的NDMM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59、41、22、17.5及16个月(P<0.001)。结论年龄>75岁、PLT<100×109/L和染色体核型1q+为EM24的独立预后因素,依据上述变量构建的EM24预测模型有助于识别EM风险和预测生存,具有较好标准度与区分度。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早期死亡 预后因素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手术室患者在手术中出现压力性损伤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7月于济南市中心医院手术室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38例,通过对可能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所得结果建立手术室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采用R软件基于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列线图。结果在138例研究对象中有34例患者发生了压力性损伤(24.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2.5 h)、术中出血量(≥80 ml/h)、气管内全麻、年龄(≥60岁)、体重指数(BMI)(≥25 kg/m2)是影响压力性损伤形成的风险因素。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手术时间≥2.5 h、术中出血量≥80 ml/h、气管内全麻、年龄≥60岁、BMI≥25 kg/m2为手术室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手术室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模型,计算C-统计量为0.984,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和基于预测模型的校准图,根据列线图预测的手术室患者术后压力性损伤形成的概率与实际观察到的压力性损伤形成的概率之间存在一致性。结论可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醉方式、年龄、BMI等作为构建手术室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一部分,但影响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风险因素较多,临床在对已知的风险进行干预的同时,仍需持续观察不同手术患者个体性差异的风险因素,以降低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

  • 标签: 手术室 压力性损伤 风险模型构建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尽管过去30年人们对HBV及HBV感染相关性肝细胞癌已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但仍有大量关于HBV生命周期和病毒发病机制的问题亟待解决。由于缺乏HBV感染背景下可广泛使用的模式动物模型,所以制约了HBV研究的快速发展。本研究全面梳理了现有HBV小鼠模型在病毒学特征和致病性方面的不同侧重点。以HBV关键病毒学行为如病毒复制、共价闭合环状DNA的形成和持续性感染为关键词,建立不同处理手段与模型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便于选择正确模型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并基于此筛查有效治疗方案。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病毒复制 小鼠模型 共价闭合环状DNA 感染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护理教学案例库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护理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并为评价案例库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4—8月,通过整合文献检索及半结构式访谈结果,基于Donabedian模型,初步构建护理教学案例库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遴选17名专家作为函询对象,经过2轮函询,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形成护理教学案例库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第2轮函询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872,专家积极系数为94.12%(16/17),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15(P<0.05)。最终形成包含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29项三级指标的护理教学案例库评价指标体系。结论基于Donabedian模型构建的护理教学案例库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的、可信的,能够为护理教学案例库评价提供依据。

  • 标签: 护理 教学 案例库 德尔菲法 评价指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综合、有效的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模型,在术前预测支架再狭窄的可能,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股浅动脉支架治疗的患者328例(共381条患肢)作为建模队列。以超声作为评价手段,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支架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按其权重赋值,建立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并根据其最佳界值将评分模型分为支架再狭窄低危组和高危组。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项危险因素被纳入评分系统并建立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模型,钙化斑块、腘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40 cm/s、膝下流出道评分≥4分、踝臂指数<0.5、女性均赋值1分,患者合并脑梗死、慢性肾病、病变总长度15.0~24.9 cm均赋值2分,病变总长度≥25.0 cm赋值3分,模型最高计12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经ROC曲线验证,提示该评分体系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775,95%CI=0.727~0.824,P<0.001]和拟合优度(χ2=4.921,P=0.766),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609。将评分模型进一步分为再狭窄低危组(0~5分)和再狭窄高危组(6~12分),其敏感性为68.1%,特异性为74.6%,准确性为72.7%。结论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可在术前较准确地预测再狭窄的发生,为精准制定手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超声检查 股浅动脉 支架再狭窄 预测模型 风险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的肺结核CT辅助诊断模型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河北省胸科医院影像科菌阳并接受胸部高分辨率CT平扫检查的1 76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937例,女827例,年龄17~73岁,平均年龄38.4岁。由4名影像科医师对含病变的20 139幅CT图像进行分类标注(17种影像特征),以此作为训练数据集,构建肺结核CT图像CNN诊断模型。训练数据集数量最多的前5种影像特征依次为:浸润型肺结核、空洞型肺结核、胸膜增厚、干酪性肺炎和胸腔积液。从已标注图像中随机抽取302幅图像作为测试数据集,以2名高级职称医师的诊断为“金标准”,比较CNN诊断模型和医师在肺结核CT诊断中敏感度和准确率的差异,统计CNN诊断模型分类错误的类型、数量,并绘制自由响应受试者工作特征(FROC)曲线,以测量该模型的最大诊断效能。结果CNN诊断模型对测试数据集中浸润型肺结核、空洞型肺结核、胸膜增厚、干酪性肺炎和胸腔积液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33%(10 982/11 520)、73.68%(2 151/2 920)、73.07%(1 128/1 544)、83.33%(1 020/1 225)和94.11%(814/865);CNN诊断模型的总体诊断敏感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5.49%(339/355)和90.40%(339/375),医师的对应数值分别为:93.80%(348/371)和92.80%(348/375),CNN模型和医师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度χ2=1.022,P=0.312;准确率χ2=1.404,P=0.236);FROC曲线显示,当敏感度为78%,假阳性区域个数为2.48时,该模型诊断效能最大。CNN诊断模型诊断结核病变的分类错误主要集中于纤维条索灶、空洞型肺结核、干酪性肺炎与浸润型肺结核的混淆上。结论基于深度学习CNN的肺结核CT辅助诊断模型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和准确率,该模型可辅助影像科医师的肺结核诊断工作,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 标签: 人工智能 结核,肺 卷积神经网络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石相关型胆囊上皮内瘤变的相关因素,并建立其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且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为慢性胆囊炎或胆囊上皮内瘤变的75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其中胆囊结石伴胆囊上皮内瘤变150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600例。男性264例,女性486例,年龄(51.3±14.5)岁(范围:18~90岁)。通过χ²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胆囊上皮内瘤变的独立相关因素,并建立模型及进行内部验证。将原始数据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526例)和验证组(224例),分别采用列线图及树增益朴素贝叶斯方法建立结石相关型胆囊上皮内瘤变的预测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及混淆矩阵评估两种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史(年)、胆囊大小、胆囊黏膜是否光滑、胆囊壁是否增厚、结石大小及结石数量是结石相关型胆囊上皮内瘤变发生的相关因素(χ²=19.957、8.599、9.724、9.301、8.341、15.288、9.169,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23,95%CI:1.50~3.31,P<0.01)、胆囊大小(OR=2.11,95%CI:1.17~3.80,P=0.013)、胆囊黏膜是否光滑(OR=1.80,95%CI:1.13~2.88,P=0.014)、结石大小(OR=2.98,95%CI:1.71~5.21,P<0.01)及结石数量(OR=2.14,95%CI:1.34~3.42,P<0.01)是结石相关型胆囊上皮内瘤变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列线图建模组和验证组的C-index分别为0.708和0.696,两种模型建模组AUC分别为70.60%和70.73%,验证组的AUC分别为68.14%和67.47%。两种模型建模组的精确度分别为69.96%和70.72%,验证组的精确度分别为66.96%和67.41%。结论年龄、胆囊大小、胆囊黏膜是否光滑、结石大小及结石数量是结石相关型胆囊上皮内瘤变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基于上述因素建立的列线图及树增益朴素贝叶斯模型可用于预测胆囊上皮内瘤变的发生。

  • 标签: 胆囊结石病 胆囊疾病 胆囊上皮内瘤变 胆囊肿瘤 预测模型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