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商品蛋鸡日益的规模化、集约化饲养,粗犷式的饲养管理不能适应现代化养鸡的需求。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养鸡的每个环节做到更加的完善?

  • 标签: 鸡雏 早期 死亡原因
  • 简介:目的探讨严重颅脑损伤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严重颅脑损伤早期死亡患者的院前和来院后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患从受伤到收住入院的时间均在1h以上,除患者自身伤情严重外,影响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是当前医疗体制有待完善.结论严重颅脑外伤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适应其救治的需要,必须提高神经外科的应急水平,完善急诊医疗体制,不断总结诊治中的经验教训,摸索救治方法.

  • 标签: 严重颅脑损伤 早期死亡 相关因素 死亡原因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急诊外科多发伤患者早期死亡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收治入院的344例多发伤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存活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116例为死亡病例,对照组228例为存活病例。收集两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就诊时间、损伤部位数、呼吸系统感染、体温、现场急救时间、ISS评分、GCS评分等因素与多发伤患者死亡相关(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现场急救不规范、就诊时间≥3小时、损伤部位数目≥5处、ISS评分≥25分、GCS≤8分等是多发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5岁、现场急救不规范、就诊时间≥3小时、损伤部位数目≥5处、ISS评分≥25分、GCS≤8分的多发伤患者临床上应给予更多的重视,及早干预,提高抢救质量。

  • 标签: 急诊外科 多发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B)诊断初期严重的急危重症及早期死亡原因。分析可能引起NB患儿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提高认识,尽早识别和干预,减少早期死亡率。方法连续纳入2007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初治的NB患儿,并对其中于诊断1个月内死亡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直接死亡原因、并发症、死亡发生距诊断相隔时间及是否接受化疗。结果共纳入系统诊治并随访的NB患儿654例,其中31例早期死亡,占同期收治总人数的4.7%。早期死亡患儿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18例,58.1%),化疗后骨髓抑制(17例,54.8%),肿瘤破裂出血(16例,51.6%),多脏器功能衰竭(8例,25.8%)。单因素分析:危险度分组(P=0.006 6)、骨髓是否侵犯(P=0.020 7)、原发肿瘤部位(P=0.016 7)、年龄(P=0.003 3)、乳酸脱氢酶(LDH)(P<0.000 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P<0.000 1)、血清铁蛋白(P=0.016 0)、D-二聚体(P<0.000 1)、纤维蛋白原(P=0.002 7)、肿瘤直径(P<0.000 1)、血红蛋白(P<0.000 1)、血小板(P<0.000 1)、血清白蛋白(P<0.000 1)在早期死亡患儿与非早期死亡患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年龄<30个月,OR=2.824 (95%CI:1.084~7.359),LDH>1 004 IU/L,OR=6.991 (95%CI:2.135~22.887),白蛋白<36 g/L,OR=65.237 (95%CI:2.024~13.545),血红蛋白<92 g/L,OR=5.358 (95%CI:2.024~13.545),血小板低于192×109/L,OR=3.554 (95%CI:1.267~9.965)。结论患儿入院后加强生命体征检测,尽早识别肿瘤破裂等危及生命的急重症,并于有创操作后尽早适当镇静、积极输注血制品等对症干预治疗措施,必要时转重症监护室予呼吸支持等是避免早期死亡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儿童 神经母细胞瘤 早期死亡 危险因素
  • 简介:今年2月4日,约旦国王侯赛因在美国病危回国。次日约旦政府宣布他已处于“脑死亡”(braindeath)状态,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国外有传媒称他已“临床死亡”(clinicaldeath)。两天后,约旦政府正式宣布侯赛因于当天上午逝世。读了这些报道,...

  • 标签: 脑死亡 临床死亡 “植物人” 医疗器械 生物学死亡 器官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术后早期死亡原因,为改善此类患儿的临床预后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至2018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的CHD术后死亡患儿临床资料,探讨其死亡流行病学特征及主要死亡原因。结果CHD术后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013至2018年间病死率从2.2%降至1.2%。死亡时年龄<1岁患儿最多(250例,72.0%),死亡主要发生在术后1周(254例,73.2%),尤其是术后24 h内(101例,29.1%)和术后第2天(51例,14.7%)。死亡原因以术后残余或残留解剖问题为主(103例,29.7%),其次是心律失常(66例,19.0%)和肺高压(57例,16.4%)。与双心室患儿相比,功能性单心室患儿术后心力衰竭和肺高压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外科手术、体外循环技术的进步以及术后监护能力的提高,近6年CHD患儿术后病死率逐年下降;术后残余或残留解剖问题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临床工作中仍需加强对小年龄CHD患儿围术期的管理。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术后 死亡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51例A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存活组(134例)和死亡组(17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11.3%。死亡组患者年龄≥60岁、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比例均高于存活组(52.9%比18.7%,20.1%比52.9%,均为P<0.05),累及冠状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率死亡组高于存活组(41.2%比4.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OR=5.433, 95%CI: 1.618~18.240,P=0.006)、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OR=1.011, 95%CI: 1.004~1.020,P=0.019)、同期行CABG(OR=10.288, 95%CI:2.513~42.118,P=0.001)为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累及冠状动脉同期行CABG是ATAAD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主动脉夹层,急性Stanford A型 危险因素 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24 h内持续肾脏代替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对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脓毒症患者死亡危险因素,评估CRRT对病死率的影响。按入院24 h内是否行CRRT,将研究对象分为CRRT组和非CRRT组,比较液体平衡情况。结果在612例患者中,男性416例(占67.9%),整体中位年龄66岁;死亡250例,存活362例,病死率4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性别、简化急性生理评分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乳酸、降钙素原、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内接受CRRT治疗的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OR=1.981,95%CI:1.120~3.504,P=0.019)。脓毒症患者液体平衡情况对比,结果显示CRRT组和非CRRT组在第1天液体平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3天液体平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24 h内CRRT治疗不能降低脓毒症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CRRT未及时纠正脓毒症患者经液体复苏后容量过负荷状态,可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

  • 标签: 脓毒症 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液体平衡 院内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发生早期新生儿死亡情况和主要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省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系统监测的梅毒产妇(妊娠≥28周分娩)。收集感染孕产妇人口学特征(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孕次、产次、不良妊娠史等)、孕产期保健记录、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梅毒治疗方案、产时信息、分娩婴儿信息等。采用趋势χ2检验分析梅毒产妇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变化趋势,皮尔逊相关分析梅毒产妇驱梅治疗与早期新生儿死亡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新生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71例发生早期新生儿死亡的产妇中,年龄为21~34岁者49例(69.01%),中学文化程度者52例(73.24%),无固定职业39例(54.93%),孕次≥3次者39例(54.93%),经产妇48例(67.61%),死胎、死产、流产史8例(11.27%),妊娠晚期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circle card test,RPR)或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lized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效价≥1∶4者49例(69.01%)。共计72例早期死亡新生儿,其中男40例,女32例,首位死亡原因是早产/低出生体质量(56例,77.78%)。2014年至2020年,浙江省妊娠合并梅毒产妇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从10.37‰(24/2 314)下降至1.49‰(3/2 007),呈下降趋势(趋势χ2=20.05,P<0.001)。产妇驱梅治疗率与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呈负相关(r=-0.895,P=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规范治疗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风险(Wald=24.845,P<0.001,比值比为0.181),产妇妊娠晚期RPR或TRUST效价≥1∶4(Wald=72.026,P<0.001,比值比为10.112)增加早期新生儿死亡风险。结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是妊娠合并梅毒产妇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加强孕产妇驱梅治疗,尤其是规范治疗,有利于降低梅毒产妇发生早期新生儿死亡风险。

  • 标签: 梅毒 危险因素 产妇 新生儿死亡 多因素回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浙江省新增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早期死亡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透析患者早期死亡风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浙江省血液透析登记数据库,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浙江省新增血液透析患者的早期死亡率及其相关因素,早期死亡的定义为患者透析后90 d内死亡。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血液透析患者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开始透析后第1个月死亡率最高(46.40/100人年),3个月后死亡率逐渐稳定,早期死亡率为25.33/100人年,120 d内、360 d内总体死亡率分别为21.40/100人年、11.37/100人年。年龄≥65岁患者早期死亡现象尤为明显。老龄(≥65岁,HR=1.981,95%CI 1.319~2.977,P<0.001)、原发病为肿瘤(HR=3.308,95%CI 1.137~5.624,P=0.028)、合并肿瘤(不含原发病为肿瘤,HR=2.327,95%CI 1.200~4.513,P=0.012)、首次透析通路为临时导管(HR=3.632,95%CI 1.806~7.307,P<0.001)、低血白蛋白(<30 g/L,HR=2.181,95%CI 1.459~3.260,P<0.001)、低血红蛋白(每增加0.01 g/L,HR=0.861,95%CI 0.793~0.935,P=0.001)、高密度脂蛋白偏低(<0.7 mmol/L,HR=1.796,95%CI 1.068~3.019,P=0.027)和C反应蛋白偏高(≥40 mg/L,HR=1.889,95%CI 1.185~3.012,P=0.008)是血液透析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开始透析后早期死亡率较高,3个月后死亡率逐渐趋于稳定。老龄、低血白蛋白、低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偏低、C反应蛋白偏高、原发病为肿瘤、合并肿瘤以及首次血管通路为临时导管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肾透析 肾功能不全 死亡率 终末期肾病
  • 简介:在美国罗德岛州有一个看似恤昏昏欲睡的小PottersBluff,一名摄影师被一名美女引诱,准备在海滩上亲热,不料当地一伙暴徒突然出现,将摄影师活活烧死。镇上接连发生了这样的怪事,许多人莫名其妙地被谋杀,

  • 标签: 死亡 埋葬 摄影师 罗德岛
  • 简介:死亡,就是生命活动的终止.1951年美国著名的布莱克法律辞典给死亡下定义为:血液循环的完全停止,呼吸、脉搏的停止.一些病理学教科书也这样表达描述:身体死亡是作为整体的生存的终止.体内氧循环的终止是死亡的基本原因.这可以是由于控制心脏和呼吸活动的延髓中枢损伤,肺不能呼吸,血液不能得到氧,也不能排除二氧化碳,或泵出血液的心脏功能的停止.判断一个人的死亡,常用的临床死亡的传统标准是:心跳、自主呼吸停止,血压为零,瞳孔扩散,反射消失,即常说的"心死亡"(heartdeath).长期以来,"心死亡"标准一直指导着我国传统医学与法律.

  • 标签: 脑死亡 心死亡 大脑皮层 器官移植 中学 生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及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的135例患者。根据室间隔破裂30 d内是否死亡,分为早期存活组(71例)和早期死亡组(64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分析室间隔破裂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同时分析手术组(69例)和非手术组(66例)的远期预后。结果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患者早期死亡率为47.4%(64/135)。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早期存活组相比,年龄、女性、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左室舒末内径、肝功能异常、肺部感染、Killip≥3级、未手术与早期死亡相关(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未手术(OR=16.103,95%CI:4.400~58.930,P<0.001)、Killip≥3级(OR=9.014,95%CI:2.506~32.428,P=0.001)、肝功能异常(OR=5.171,95%CI:1.388~19.264,P=0.014)是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1.0~11.8(中位3.2)年发现,手术组2年和10年的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未手术组(76.7%和16.7%,P<0.001;73.1%和16.7%,P<0.001)。结论未手术、Killip≥3级和肝功能异常是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的远期预后良好。

  • 标签: 心肌梗死 室间隔破裂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近年,随着我国器官来源的成功转型,心脏死亡后捐献肾移植数量越来越多,供肾质量评估与合理舍弃成为一个紧迫而重要的临床课题。本文报道2例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开放后移植肾暗紫超过半小时无缓解,但术后移植肾功能逐渐自行恢复。这种现象以往未见报道,希望本文给将来类似病例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肾移植 移植物 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预测神经重症患者在脑损伤后72 h内出现自主呼吸停止的Nomogram模型,用于潜在脑死亡供者的早期识别。方法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期间,前瞻性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神经重症患者,以创伤性颅脑损伤和自发性脑出血为主,动态记录评估脑损伤的相关参数;其中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期间数据用于构建训练集,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期间数据用于构建验证集。以脑损伤后72 h内出现自主呼吸停止作为时间兴趣点和分组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与自主呼吸停止相关的因素,然后构建Nomogarm预测模型,最后在验证集中对Nomogarm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依据纳入标准,共127例患者纳入研究;65例进入训练集,62例进入验证集。在训练集中,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中线结构移位(OR=4.56, 95%CI: 1.87~19.21),环池消失(OR=4.83, 95%CI: 1.35~16.34),咳嗽反射(OR=3.82, 95% CI:1.15~12.42),脑室内出血(OR=3.16, 95%CI:1.53~14.52)和血Na+<125 mmol/L(OR=3.06, 95% CI:1.53~13.44)是与神经重症患者在脑损伤后72 h内出现自主呼吸停止的相关因素,然后以相关因素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神经重症患者72 h内出现自主呼吸停止率的预测C指数分别为0.81(95%CI:0.76~0.85)和0.80(95%CI:0.75~0.83)。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评分140分,160分和170分是危险分界点,其中140分,160分和170分在72 h内自主呼吸停止的概率分别为30.1%,65.6%和93.4%。结论基于脑损伤评估参数构建的Nomogram模型,能预测神经重症患者自主呼吸停止发生的时间,可用于潜在脑死亡供者的早期识别,结果有待进一步外部数据验证。

  • 标签: 脑死亡 自主呼吸 预测 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