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肺腺鳞癌(AS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和分子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72例ASC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年龄≥60岁的患者48例。收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等资料,行扩增阻滞突变系统PCR(ARMS-PCR)法检测基因突变情况。结果48例患者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60~84岁(平均70岁)。肿瘤的最大径为0.3~9.0 cm(平均2.8 cm)。镜下见鳞癌以及腺癌两种成分,鳞癌组织显示细胞间桥,腺癌组织则显示乳头状、腺泡或小管结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该组病例不同程度表达角蛋白(CK)7(30/31)、CK5/6(20/28)、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12/31)、P40(15/17)及P63(12/13)。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老年ASC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为58.8%(10/17),ALK融合突变频率为5.9%(1/17),ROS1和MET基因未见突变。48例病例均行手术切除。结论ASC的病例相对少见,易造成漏诊,诊断需要结合HE染色、免疫组化学以及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手术是ASC患者主要的治疗方式。ASC的EGFR基因突变率较高。

  • 标签: 肺肿瘤 病理学,临床 DNA突变分析
  • 简介:摘要本组2例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患者均为女性,术前均诊断不明,术中分别行乳腺肿物切除术和全乳腺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血管肉瘤Ⅰ级和Ⅱ级。免疫组化染色2例均弥漫性表达Vimentin、CD31、CD34、Fli-1。FISH检测:2例均无MYC基因的扩增。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至今,1例病情稳定,1例术后2个月肿瘤复发,3个月后死亡。

  • 标签:
  • 简介:摘要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的主要病理亚型包括低级别浆液性癌、高级别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黏液性癌、子宫内膜样癌及恶性Brenner瘤。低级别浆液性癌的特征性分子改变为BRAF和KRAS基因突变,而高级别浆液性癌为TP53和BRCA基因突变。近年来,随着对卵巢浆液性肿瘤的起源,尤其是对低级别和高级别浆液性癌这两个病理亚型在组织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之间相关性的深入认识,进一步清晰了这两类肿瘤的特征与区别,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病理诊断的精准率,而且也有助于临床适时调整及不断丰富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对靶向治疗的选择范围及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位性脑膜上皮错构瘤(ectopic meningothelial hamartoma,EMH)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EMH 3例,观察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析其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2、67和19岁。临床表现为皮肤肿块,其中头面部2例,骶尾部1例。病变最大径1.6~8.9 cm,镜下病变界限不清,位于真皮及皮下,均可见特征性的假血管腔隙样结构及不同程度的囊腔形成,腔隙及囊腔表面衬覆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异型性轻微,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增生。局灶可见短梭形、卵圆形细胞形成同心圆、洋葱皮样结构及钙化沙砾体。免疫组织化学病变细胞表达生长抑素Ⅱ型受体、上皮细胞膜抗原、波形蛋白、孕激素受体,Ki-67阳性指数低,约1%。结论异位性脑膜上皮错构瘤罕见,确诊依赖术后病理,认识这类疾病的重要性在于与其他更具侵袭性的肿瘤性病变相区分。

  • 标签: 脑膜肿瘤 错构瘤 病理学,临床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壁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9例腹壁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腹壁透明细胞癌患者年龄31~56岁,平均年龄46岁。5例患者腹壁包块位于剖宫产术后手术瘢痕处,无特殊病史;4例患者有透明细胞癌病史。所有患者均行腹壁包块切除术。镜下见肿瘤由胞质透明的细胞组成,呈囊管状、乳头状及实性生长方式,可见鞋钉样细胞。无透明细胞癌病史的病例合并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弥漫表达HNF1β、Napsin A、细胞角蛋白7及PAX8,无透明细胞癌病史的病例肿瘤间质CD10阳性。7例患者随访时间3~48个月。无透明细胞癌病史的3例,无肿瘤复发及转移。有透明细胞癌病史的4例,2例患者术后复发,1例患者出现了网膜转移。结论腹壁透明细胞癌罕见。腹壁透明细胞癌可来源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恶性转化,也可来源于盆腔器官透明细胞癌的腹壁转移。需积极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防止其发生恶性转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预后。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1年5月病理确诊的3例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2例为球血管肌瘤,1例难以分类,诊断为血管周细胞肿瘤),分析其临床、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学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21~70岁。2例因体检发现,1例因腰部不适就诊。影像学显示肾实质内类圆形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往往呈不均性延迟强化。大体检查:2例位于肾门处,1例位于肾实质内,均呈结节状,直径1.6~5.1 cm(平均4.1 cm),切面灰白或灰红色,质韧。光镜下观察:瘤细胞实性片状或小结节状排列,与血管壁关系密切,瘤细胞多呈上皮样,胞质丰富、浅嗜酸,边界不清,核圆形,可见核仁,部分区域可见多少不一的长梭形、束状排列的平滑肌成分,两种成分有过渡移行,所有肿瘤均无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及Ⅳ型胶原弥漫强阳性,2例表达CD34,3例均不同程度表达PDGFRB,Ki-67阳性指数2%~3%。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显示,3例均未见KRAS、BRAF V600E基因突变;二代基因测序检测,3例中有2例发现PDGFRB基因突变,分别为第3和第18外显子突变,均未发现NOTCH 1/2/3基因融合。3例随访6~92个月,所有患者均健在,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是一种原发于肾脏向平滑肌分化的罕见间叶性肿瘤,以血管球瘤最常见,瘤细胞形态温和、与血管壁关系密切并见梭形的平滑肌成分对该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免疫组织化学上皮性和肌源性标记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诊断。PDGFRB基因突变在该肿瘤的发生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多数预后良好,少部分病例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

  • 标签: 周细胞肿瘤,肾脏 血管球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2009—2020年5例宫颈ACC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MYB基因断裂重排结果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5例发病年龄为41~72岁,平均年龄为64岁,2例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1例表现为经期延长,2例体检发现;2例为单纯性ACC,3例为混合性病变。3例混合性病变中1例ACC伴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级,ⅠB期手术+放疗,术后43个月无复发及转移;2例ⅡA期手术+放化疗,其中1例ACC伴“高级别转化”(呈未分化癌形态)、腺样基底细胞癌(ABC)及HSIL/CIN3级,术后4个月肝转移,总生存期12个月;另1例ACC伴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总生存期25个月。ACC成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4例CD117阳性,5例p63、S-100蛋白、细胞角蛋白7阳性,5例嗜铬粒素A、突触素、CD56阴性;5例均呈p16弥漫强阳性表达,4例HPV16 DNA PCR+膜杂交阳性,1例因组织量有限未进行HPV DNA检测;5例荧光原位杂交MYB基因断裂重排阴性。结论宫颈ACC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涎腺ACC相似,但不是MYB基因断裂重排相关的真正的ACC,而是HPV相关性的多表型癌,是具有腺样基底样特征的高级别恶性肿瘤。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组织病理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病理科会诊的8例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中,男5例,女3例,发病年龄19 ~ 67岁,皮损位于唇部黏膜5例、面颊2例、鼻部1例。肿瘤均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部分与表皮相连,不同比例的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中间细胞排列成巢状、团块状,形成实性或囊性结构,伴有不同程度的导管形成及黏液湖;所有表皮样细胞、中间细胞均表达细胞角蛋白AE1/AE3、CK5/6、P63、癌胚抗原及上皮膜抗原。按照目前国内分级标准,8例中1例为中间级别,其余为低级别。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均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经过12 ~ 36个月随访,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黏液表皮样癌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形态;阿辛蓝染色显示黏液细胞胞质内的黏液具有特征性。

  • 标签: 皮肤肿瘤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黏液表皮样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毛囊型汗孔角化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2月在西京皮肤病医院确诊的8例毛囊型汗孔角化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8例患者发病年龄6 ~ 67岁,男6例,女2例,均无明显发病诱因,发病至确诊时间6个月至20年不等。患者皮损表现为多发或单发、直径较小(< 1 cm)且长期存在的红褐色圆形斑丘疹或斑块,附少许或无鳞屑。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度瘙痒。4例行皮肤镜检查,均显示角栓全部发生于毛囊开口处。8例皮损组织病理表现相似:表皮厚度大致正常或棘层轻度不规则增生,仅毛囊漏斗部存在角化不全柱,其下方颗粒层变薄或消失,可见角化不良细胞。6例患者分别采用手术切除、外用药物和激光灼烧等治疗,随访结果显示,手术切除可治愈原发皮损,但无法预防新发皮损,而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结论毛囊型汗孔角化病是汗孔角化病的一种特殊病理类型,临床好发于男性,以面部多见,病情缓慢进展,组织病理表现为独特的、仅发生于毛囊口的角化不全柱,诊断需同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

  • 标签: 汗孔角化病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皮肤镜检查 毛囊型汗孔角化病
  • 作者: 胡良建
  • 学科: 医药卫生 > 病理学
  • 创建时间:2023-06-20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6期
  • 机构:重庆市铜梁区人民医院,重庆铜梁402560
  • 简介:病理学是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而临床病理知识是病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病理工作者参与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有利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收集病理学教学资源,也有利于充实科研内容和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临床与教学相结合。提升病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病理诊断是许多疾病的最终诊断,在现今医疗模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病理诊断“金标准”的准确性,这就要求病理工作者除了要认真学习病理学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水平,大量阅读病理切片外,还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互动与交流:

  • 标签: 临床病理;互动与交流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消化道出血(65%)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梭形细胞型35例(67%),上皮样细胞型7例(13%),混合型10例(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94%、CD3479%、SMA48%、desmin44%、S-100蛋白9.6%;良性9例(17%),交界性20例(38%),恶性23例(44%);CD117、CD34在良性、交界性、恶性间质瘤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117对胃肠道间质瘤有确诊意义。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5年12月间手术切除胆囊标本确诊的原发性胆囊癌65例。全部标本使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规范病理取材,常规石蜡包埋,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65例原发性胆囊癌中男12例,女53例,平均年龄72.1岁,其中腺癌57例,鳞癌4例,腺鳞癌2例,未分化癌2例。结论原发性胆囊癌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其中胆囊结石、胆囊慢性炎症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术前B超、CT检查及术中快速冷冻切片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首选手术。预后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分级及发病部位有关。

  • 标签: 胆囊癌 原发性 临床 病理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鼻硬结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发病机理。方法:对 1例鼻硬结病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及组织化学 Warthin-Starry( W-S)染色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病变特点是肉芽肿形成和纤维化。在肉芽肿病变中可见特征性 Mikulicz细胞及 Russell小体。 W-S染色在 Mikulicz细胞内检测出大量短棒状鼻硬结杆菌。结论:鼻硬结病是由鼻硬结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疾病。鼻硬结杆菌可能是一种兼性胞内菌,具有抵抗巨吞噬细胞降解,能在巨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和传播的能力,并诱导病理性细胞免疫反应,造成组织损伤。

  • 标签: 鼻硬结病 组织化学 Mikulicz细胞 发病机理
  • 简介:摘要异位胰腺也称为迷走胰腺,凡在胰腺本身以外生长的、与正常胰腺组织既无解剖上的联系,又无血管联系的孤立的胰腺组织,均称为异位胰腺,1727年由Schultz首次报道,在1859年由Klob经病理证实,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症状不典型或缺如,缺乏特异性,常易发生误诊。本文以我院于1991年8月一2003年6月收治的10例和市医院曾收治的3例胃异位胰腺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解剖、病理学特征进行总结描述,结果如下。

  • 标签: 异位胰腺组织 临床解剖 病理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SHL)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结合15例SH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化抗体的表达。结果该病的病因不清,一般无临床症状,影像学显示主要为外周孤立的、境界清楚的肿块常有钙化,病理表现主要有4种特征组织类型乳头型、血管瘤样型、实体型和硬化型。结论SHL临床少见,影像学可提供参考,确诊需靠病理组织学诊断。

  • 标签: 肺硬化性血管瘤 影像学检查 免疫组化 病理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口底畸胎样囊肿临床病理及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方法:对2000年4月-2008年5月有详细记载的10例口底畸胎样囊肿的临床特点、组织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结果:口底畸胎样囊肿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儿童,表现为活动的囊性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由于位于口底,常导致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进食困难,从而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组织学观察该囊肿除复层鳞状上皮衬里外,还有呼吸道上皮和(或)胃肠上皮。所有患儿均采用手术摘除,随访3-103个月无复发。在对患儿呼吸道无明显压迫等情况下,可以待患儿身体状况较好时行囊肿摘除术。结论:口底畸胎样囊肿由于生长位置的特殊性,尽管系囊性病变,但对患儿影响较大。B超、CT、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及处理,早期手术彻底切除预后良好。

  • 标签: 口底 畸胎样囊肿 临床病理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的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LN患者的病理分型,分析各病理分型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85例患者均有病理学异常,病理分型以Ⅳ型最多,占58.8%(50/85),其次为Ⅱ型,占24.7%(21/85),其他类型相对少见;Ⅳ型LN病变特征最突出,高血压、血尿、肾功能不全发生率较高;Ⅱ型临床症状轻,多表现为急、慢性肾炎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病理分型多为Ⅳ、Ⅴ型.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复杂,主要累及肾脏,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初步推测病理分型,对LN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病理学 狼疮性肾炎 肾活检
  • 简介:目的提高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率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6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不包括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原发性小肠肿瘤发病年龄40岁以上者占845%,良、恶性肿瘤之比1∶63.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腺癌(48例)、恶性间质瘤(27例)和恶性淋巴瘤(20例),恶性肿瘤的直径大于良性肿瘤.隐性失血、隐匿消瘦、脐周隐痛("三隐"症状)是小肠肿瘤的最常见表现.术前拟诊率为759%,确诊率为621%,术中肉眼判定性质正确率为922%.16例良性病变施行病变肠管和对应系膜切除.100例恶性肿瘤有57例施行小肠肿瘤根治、转移病灶切除,13例施行小肠肿瘤切除的减瘤荷手术,余行姑息手术.70例肿瘤切除标本中52例发生淋巴转移,14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是较少见的消化道肿瘤,应对"三隐"症状予以足够重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有助于小肠肿瘤的诊断,对性质判断困难的小肠间质瘤和一些少见肿瘤施行根治性切除也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 标签: 原发性小肠肿瘤 诊断率 治疗 临床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成分肺结节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17年经本院就诊并经CT诊断为肺结节的111例患者相关资料。所有结节均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切除,并获得明确的病理结果。通过分析不同成分肺结节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类型,评价其临床预后。结果手术切除及获得病理的结节共计117个,其中纯磨玻璃结节37个,混合型磨玻璃结节64个以及实性结节16个,不同成分的结节均多见于女性,尤其是纯磨玻璃结节(pGGN)(83.8%,P=0.027),实性结节的直径显著大于混合型磨玻璃结节(mGGN)和pGGN(P<0.001),不同成分的结节均多位于右肺上叶。所有结节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0%(10/111)。不同成分的结节其病理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GN病理类型以原位腺癌(AIS)为主(51.4%,P<0.001),mGGN也以AIS为主(37.5%,P=0.001),而实性结节的病理类型主要为浸润性腺癌(IAC)及其他(P<0.001)。恶性肿瘤组结节成分以mGGN为主,良性病变组以pGGN为主,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恶性肿瘤组与良性病变组结节均好发于右肺上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6),且恶性肿瘤组与良性病变组在结节大小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节的成分与病理类型关系密切,随着结节内实性成分的增多、结节直径的增大,有可能发展为浸润性腺癌。肺结节的CT筛查有利于早期肺癌的诊断与治疗,从而改善临床预后。

  • 标签: 结节病,肺 胸外科手术,电视辅助 病理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