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维持性血液透析是对腹膜或者是血液透析进行利用来维持患者生命的一种治疗方式,经常被作为延续终末期肾病患者生命的一种治疗方法。当前,在终末期肾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在维持患者生命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血管通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是前提条件,血管通路的功能状态可以显著影响患者。文章就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护理途径展开在综述。

  • 标签: 血管通路 护理 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食管鳞癌中IDO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食管切除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样本中的IDO、VEGF的mRNA、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分析IDO与肿瘤血管形成之间的关联。结果检测样本中的VEGF和IDO水平显著盛高,与患者的肿瘤侵犯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相关(P<0.05)。结论食管鳞癌中IDO的表达与肿瘤血管的形成有关。

  • 标签: 食管鳞癌 IDO 表达 肿瘤血管 相关
  • 简介:背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目前仍是冠心病患者的最佳手术方法,能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生存率。由于获取方便、长度足够、管径大等优势,大隐静脉(greatsaphenousvein,GSV)仍是目前全球各大中心最常用的桥血管移植物。大隐静脉的远期通畅率偏低一直是妨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术中获取的牵拉损伤、静脉保存液的选择、手术方法等都会影响其近期和远期的通畅率。研究进展近5年,许多临床研究结果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GSV的近期或远期通畅率,给临床工作提供了一些新的证据及线索。内容本文将综述影响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近期及远期通畅率的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大隐静脉 通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有患者30例,分别对其实施介入支架治疗及常规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病变血管血流情况及神经功能评分的比较结果上观察组患者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介入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加以推广。

  • 标签: 介入支架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治疗方法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癫痫的护理干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近3年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癫痫2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为2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常规组仅进行常规用药指导等护理,护理组进行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癫痫发作护理等系统干预,比较2组疗效。结果护理组显效率57.1%、总有效率92.9%分别明显高于常规组的35.7%、71.4%(p<0.05),无效率6.7%则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3.3%(p<0.01)。结论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癫痫的临床治疗意义重大,它能有效减少患者癫痫发作次数,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急性脑血管 癫痫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前急救风险评估及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择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中心接诊的75例脑血管意外患者为研究对象,现依照救治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为家属或者朋友送至医院接受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了急救护理措施,比较相关结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62.86%,观察组为92.50%。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更高,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显著比对照组低,组件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脑血管意外患者,做好院前急救风险评估,制定出针对性护理计划,可全面提升抢救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院前急救 风险评估 护理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治疗肝血管瘤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行外科手术治疗肝血管瘤患者 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各 25例,分别采用腹腔镜和开腹肝切除术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 3d腹腔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 3d引流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同时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 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血管瘤较开腹治疗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风险小,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手段。

  • 标签: 腹腔镜 肝切除 肝血管瘤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间隙段椎动脉频谱形态的改变对其他血管及椎动脉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有眩晕、肢体不协调、或视力减退等症状患者,行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椎间隙段椎动脉频谱形态异常,并通过其他检查(例如MRA、CTA或DSA)证实的152例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诊断椎间隙段为“低速低阻”组57例,提示椎动脉起始节段或开口处重度狭窄,与其他影像检查比较,诊断符合率为89.47%(51/57);“低速高阻”组40例,提示远段或颅内段椎动脉重度狭窄,诊断符合率83.21%(34/40);“低速单峰”组43例,提示远段或颅内段椎动脉闭塞,诊断符合率为90.69%(39/43);“低速单峰血流方向逆向”组12例,提示椎动脉起始节段或开口处闭塞,诊断符合率为91.66%(11/12)。结论椎间隙段椎动脉频谱形态异常可提示其远段或近段病变,为快速准确的寻找病灶部位及严重程度提供重要线索,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椎动脉 频谱形态异常 血管病变 狭窄 闭塞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方法:选择 2015 年 10 月 -2016 年 10 月医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 166 例,均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率,并总结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结果: 166 例患者中,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 33 例,发生率为 19.88% 。护理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因素 17 例,占比为 10.24% ;护士因素 14 例,占比为 8.43% ;医院因素 2 例,占比为 1.20% 。结论: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因素、护士因素、医院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护理质量,以确保患者的护理安全。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 不安全因素
  • 简介:摘要蛋白质组技术的出现为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本文简介了蛋白质组学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对脑血管病康复效果,为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2015年6月~2016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生活能力及抑郁情绪改善情况。结果在生活能力、抑郁情绪改善方面研究组患者优于对照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给予脑血管病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生活能力的提高,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脑血管病 康复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12日~2017年7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应用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十分满意21例、基本满意8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度96.7%;对照组十分满意11例、基本满意12例、不满意7例,总满意度76.7%(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的护理管理中应用整体护理,临床效果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认可,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整体护理 心血管内科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隐患,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给患者身心带来了一定的痛苦和经济压力。为了提高患者的住院满意度和加强临床的护理工作质量,就要提高心血管内科的护理水平,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本文主要结合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特点,阐述如何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水平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我院2014年-2017年收治的79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健康状态。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Fugl-Meyer量表及NIHSS量表评分都更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DS量表及SA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而生活完全自理患者比例相比对照组则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和肢体运动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在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脑血管病 偏瘫 肢体康复 综合护理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对急性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患有急性心血管疾病的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分析的方式,对这50例病患的临床资料进行探究,并且对病患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在50例病患中,36例显效,9例有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且急性心绞痛病患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栓塞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的总有效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血管病患进行及时的诊断以及干预治疗,能够有效的环节病患的病情,并且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心血管疾病 临床方法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