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联合D-二聚体对子宫切除术围手术期静脉栓塞性疾病(VTE)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廉江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160例行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手术发生VTE 80例(VTE组),未发生VTE 80例(对照组)。分析比较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D-二聚体和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联合D-二聚体诊断VTE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约登指数,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结果VTE组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和D-二聚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7.50%(70/80)比17.50%(14/80)和90.00%(72/80)比41.25%(3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评估子宫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发生VTE的敏感度为87.50%(70/80),特异度为82.50%(66/80),阴性预测值为86.84%(66/76),阳性预测值为83.33%(70/84),阴性似然比为0.15,阳性似然比为0.50,约登指数为0.70;D-二聚体评估子宫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发生VTE的敏感度为90.00%(72/80),特异度为58.75%(47/80),阴性预测值为85.45%(47/55),阳性预测值为68.57%(72/105),阴性似然比为0.17,阳性似然比为2.18,约登指数为0.49;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联合D-二聚体评估子宫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发生VTE的敏感度为97.50%(78/80),特异度为52.50%(42/80),阴性预测值为95.45%(42/44),阳性预测值为67.24%(78/116),阴性似然比为0.05,阳性似然比为2.05,约登指数为0.50。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D-二聚体和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联合D-二聚体诊断子宫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发生VTE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8、0.877和0.945(95% CI 0.833 ~ 0.943、0.820 ~ 0.933和0.908 ~ 0.983,P<0.01)。结论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和D-二聚体在诊断子宫切除术围手术期发生VTE均有良好的效果,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联合D-二聚体诊断价值最高。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子宫切除术 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床旁B超指导预防颈内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北海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需留置颈内静脉导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联合置管组在置管前B超检查双侧颈内静脉,选择内径较大、充盈良好的血管及部位置管,若双侧颈内静脉均不充盈,补液改善后再穿刺;同时在TEG监测下根据凝血功能及出血风险选择抗凝、抗血小板或降低血黏度等药物抗栓;每日B超监测置管颈内静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发现置管静脉塌陷或血流缓慢,则查找原因并予以改善,一旦发现血栓形成,拔除导管。常规置管组优先选择右侧颈内静脉并根据体表标志穿刺置管。两组其他治疗均按常规方案执行。记录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及出血风险情况。结果最终纳入97例患者,其中联合置管组51例,常规置管组4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静脉风险评分(Caprini)、CRUSADE出血风险评分、高出血风险比例、疾病类型、凝血障碍比例、置管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置管组抗凝治疗比例高于常规置管组(66.7%比30.4%,P<0.01),且血栓发生率也低于常规置管组(39.2%比78.3%,P<0.01),形成的血栓也明显小于常规置管组〔cm3:0.077(0.047,0.089)比0.341(0.070,0.378),P<0.01〕。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结论基于TEG及床旁B超指导下的集束化抗栓措施能降低颈内静脉置管后血栓发生率,且形成的血栓较小,未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B超 血栓形成 颈内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ST)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行脾切除的278例肝硬化PH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后PVST发生率为38.8%(108/278)。Logistic回归-ROC曲线模型显示,手术时间(AUC=0.651,95% CI:0.585~0.716)、术中输血浆量(AUC=0.615,95% CI:0.546~0.684)、术后脾静脉直径(AUC=0.665,95% CI:0.598~0.731)是影响脾切除术后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输红细胞量(AUC=0.583,95% CI:0.514~0.651)和术后第7天TT水平(AUC=0.634,95% CI:0.568~0.699)是独立保护因素,以上指标对术后PVST都具有一定预测作用,且联合以上指标预测效能更高(AUC=0.783,95% CI:0.727~0.839)。结论对于肝硬化PH患者,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通过围手术期适量输注红细胞和减少血浆输注预防PVST。综合考虑术后脾静脉直径和第7天TT水平因素有助于提高术后PVST的预测效能。

  • 标签: 肝硬化 高血压,门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脾切除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细节护理预防锁骨下静脉导管堵管的效果。 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 102 例留置锁骨下静脉导管的患者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 n=51 ),一组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另一组进行细节护理(研究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研究组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且堵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细节护理在留置锁骨下静脉导管患者护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降低堵管发生率,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细节护理 锁骨下深静脉导管 堵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监测胎儿静脉流频谱在宫内发育迟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诊治的胎儿宫内发育正常的孕妇(对照组)105例和疑有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孕妇(观察组)105例为研究对象,进行胎儿静脉流频谱检测,比较两组静脉流频谱参数。结果观察组静脉导管血流量与脐静脉流量比值(49.21±2.19)%、静脉导管血流量为(47.10±3.48)mL/min、下腔静脉反流分数为(16.64±1.69)%,均高于对照组的(43.20±2.18)%、(38.69±2.64)mL/min、(6.19±0.58)%,观察组脐静脉流量为(83.21±4.59)mL/min,低于对照组的(89.63±5.12)ml/min,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93、9.57、19.73、59.93,均P<0.01)。结论超声监测胎儿静脉流频谱具有无创性,可客观反映胎儿宫内的缺血缺氧情况,有利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诊断。

  • 标签: 超声检查,产前 静脉血流频谱 胎儿生长迟缓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旨在对末梢血及静脉在血常规检验之中的实际效果以及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将 2018年 1月 -2019年 4月于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 180例患者设为此次研究对象,均抽取末梢血及静脉进行血常规检验,并对其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由结果可知,两组在 WBC、 RBC、 HB、 MCV、 PLT、 MCHC数据比较上存在显著差异( P< 0.05);而在 HCH数据比较上并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之中,末梢血及静脉均能发挥较好的检验效果,不过静脉在稳定性以及准确性上更为突出,临床检验之中,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检验方式。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 检验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血液灌流(HP)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液滤过(CVVH)对急性百草枯(PQ)中毒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SinoMed、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中有关HP联合CVVH对口服PQ急性中毒(中毒时间≤24 h)患者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和回顾性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1月1日。试验组采用HP+CVVH治疗,对照组采用HP治疗。提取文献一般信息及患者病死率、存活时间、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发生率等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文献风险评估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1 041篇文献,最终纳入7篇、共1 199例患者,其中对照组735例,试验组46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HP治疗相比,HP+CVVH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短期病死率〔4 d病死率:风险比(HR)=0.52,95%可信区间(95%CI)为0.38~0.71,P<0.000 1〕,但对远期病死率无明显改善(28 d或30 d病死率:HR=0.68,95%CI为0.39~1.21,P=0.19;90 d病死率:HR=1.13,95%CI为0.61~2.10,P=0.70;总病死率:HR=0.96,95%CI为0.72~1.29,P=0.78)。经HP+CVVH治疗后患者存活时间显著长于单纯HP治疗者〔均数差(MD)=2.02,95%CI为0.81~3.22,P=0.001〕,但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大;根据文献类型进行亚组分析显示,无论是前瞻性研究还是回顾性研究,HP+CVVH治疗均可显著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前瞻性研究:MD=1.53,95%CI为0.94~2.12,P<0.000 01;回顾性研究:MD=2.40,95%CI为0.08~4.73,P=0.04)。与HP治疗相比,HP+CVVH治疗后可显著降低患者循环衰竭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R)=0.40,95%CI为0.30~0.52,P<0.000 01〕,但呼吸衰竭发生率却显著升高(RR=2.75,95%CI为2.18~3.48,P<0.000 01)。结论HP联合CVVH可降低PQ中毒患者短期病死率和循环衰竭发生率,延长患者存活时间,为进一步抢救赢取时间,但并不能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 标签: 中毒 百草枯 血液灌流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Meta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技术在布加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形成腔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4例BCS合并下腔静脉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32~53岁。均采用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技术治疗,即无论新鲜或陈旧性血栓,病变部位导丝开通后行小球囊(8 mm)第1次扩张并予抗凝治疗,1周后采用小球囊(12 mm)第2次扩张,1个月后行大球囊(18~25 mm)扩张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近期通畅率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最终手术成功开通33例,成功率97.06%(33/34);其中新鲜血栓14例(14/34)均行经导管溶栓后下腔静脉清除,血流恢复,病变段开通。1例未开通者为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在第1次扩张时反复尝试均无法通过闭塞段,改行下腔静脉-右心房转流手术。33例在1周后行12 mm球囊扩张和1个月后大球囊扩张时导丝均能顺利通过病变段,顺利实施球囊扩张术。33例扩张成功患者在小球囊第1次扩张前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和血小板水平分别是(111.91±22.38)U/L、(20.76±1.82)U/L和(103.85±21.98)×109/L,在大球囊扩张术前分别是(78.88±10.04)U/L、(19.79±2.03)U/L和(137.27±17.68)×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41、2.039、6.802,P值均<0.05);但红细胞、白细胞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变化不明显。大球囊开通术后6个月患者门脉高压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腹水消减、肝脾缩小、肝功能好转。住院及随访期间均无患者死亡。围术期未发生致死性肺栓塞、下腔静脉破裂、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溶栓期间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和致死性肺拴塞。33例患者术后6个月、1年经彩超复查显示下腔静脉通畅率分别是96.97%(32/33)、90.91%(30/33)。结论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技术,应用于BCS合并下腔静脉形成腔内治疗过程中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Budd-Chiari综合征 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递增式球囊扩张
  • 简介:淮安市淮安医院 江苏淮安 223200 【摘要】目的: 探讨在血液透析静脉导管固定中应用自制新型固定带的效果。 方法: 选取 2019.1-2019.12 期间我院接诊的 60 例血液透析静脉置管患者,患者以抽签法分组, 30 例 / 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式固定处理,观察组接受自制新型固定带处理,对比 2 组血液透析静脉置管患者的固定效果。 结果: 观察组穿刺口 VAS 疼痛评分小于对照组,导管移位的程度小于对照组,观察组舒适度与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HAMA 评分、 HAMD 评分小于对照组, P < 0.05 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导管穿刺点渗血率和导管相关感染率小于对照组, P < 0.05 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 血液透析静脉导管固定中应用自制新型固定带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减少穿刺点渗血,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满意度,是临床上较为安全的一种导管固定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血液透析 自制新型固定带 深静脉导管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外用马黄酊对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探讨马黄酊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作用机理。方法 选取我科2019年血管外科入院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采用马黄酊外用治疗配合传统活血化瘀之中药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活血化瘀之中药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马黄酊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马黄酊 血栓性浅静脉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17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98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7例,女81例;中位年龄为49岁,年龄范围为18~79岁。198例患者中,27例并发PVST,171例无PVST。观察指标:(1)影响SAP并发PVST的危险因素分析。(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2个月,了解患者预后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影响SAP并发PVST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凝血酶原时间、C-反应蛋白、D-二聚体、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评分是影响SAP患者并发PVST的相关因素(χ2=8.580、11.946、15.445、13.27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凝血酶原时间>13 s、C-反应蛋白>200 mg/L、D-二聚体>4 mg/L、MCTSI评分为6~10分是SPA患者并发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3.465、7.659、7.914、4.719,95%可信区间为1.271~9.443、2.464~23.805、2.764~22.659、1.694~13.144,P<0.05)。(2)随访情况:198例SAP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个月。27例并发PVST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其中5例出院后2个月内因SAP或者并发症死亡,病死率为18.52%(5/27)。171例无PVST患者中,5例住院期间死亡;166例出院患者中,15例出院后2个月内因SAP或者并发症死亡,病死率为11.70%(20/171)。两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84,P>0.05)。结论凝血酶原时间>13 s、C-反应蛋白>200 mg/L、D-二聚体>4 mg/L、MCTSI评分为6~10分是SAP患者并发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门静脉血栓 脾静脉血栓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门静脉系统血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静脉血栓(CVST)形成患者蛛网膜颗粒(AG)的改变情况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5例自发性CVST患者进入研究,归为CVST组;同时选择相同时间段来我院进行体检的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成员AG大小及数量,分析不同病程CVST患者CVST与AG的MRI特征。结果(1)35例CVST患者中14例发现AG,直径为(5.19±2.40) mm,范围为1.83~11.77 mm;35例对照组成员中23例发现AG,直径为(4.45±2.03) mm,范围为1.45~9.87 mm。2组成员的AG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4,P=0.031),AG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21,P=0.221)。(2)8例急性期CVST患者CVST MRI表现为T2WI低信号,FLAIR低信号;20例亚急性期CVST患者CVST T2WI、FLAIR均呈高信号;7例慢性期CVST患者CVST 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3种不同病程患者AG均表现为T2WI高信号,FLAIR低信号。结论CVST患者中AG检出率较正常对照者低;MRI T2WI和FLAIR序列能够有效鉴别CVST与AG。

  • 标签: 静脉窦血栓 蛛网膜颗粒 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胃癌患者 PICC 置管并发血栓静脉炎的护理。 方法: 随机抽取 90 例胃癌患者,利用摸球法分为研究组(使用常规护理以及综合护理)与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 经护理干预,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依从度分别为 95.56% 、 77.78% ,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血栓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综合护理模式 对胃癌患者 PICC 置管并发血栓静脉炎的改善效果明显,患者依从度显著提高,临床价值高。

  • 标签: 胃癌 PICC 置管 并发症 血栓性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阻断下肢浅静脉的位置及最适压力值。方法选取12位健康志愿者的双侧下肢静脉为研究对象,经足背静脉进行超声造影,使用气压袖带分别在距离踝关节上方5、10、15 cm处绑扎并施加压力,当小隐静脉(small saphenous vein,SSV)不显影时为有效阻断下肢浅静脉流,记录压力值。另外,评估踝上10 cm处有效阻断浅静脉前后,同侧腘静脉(popliteal vein,POPV)内径、流速及血流量的变化。结果踝上5、10、15 cm有效阻断下肢浅静脉的压力阈值分别为(66~69) mmHg(1 mmHg=0.133 kPa)、(68~71)mmHg、(73~75)mmHg(95%置信区间);踝上10 cm处有效阻断下肢浅静脉后,同侧POPV的内径、血流量显著增加(P<0.05),流速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踝上不同部位有效阻断下肢浅静脉所需要的压力阈值不同,超声造影可无创监测气压止血带有效阻断下肢浅静脉流,为临床治疗下肢静脉提供帮助。

  • 标签: 超声造影 溶栓治疗 浅静脉阻断 气压止血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末梢血与静脉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进行体检并接受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受检者各40例。对照组受检者采取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实验组采取静脉进行血常规检验,把两组受检者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受检者Hb、WBC等检验指标较低,组间数据对比显示(P﹤0.05),说明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实验组PLT、RBC指标明显高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数据对比发现具备统计学差异。结论:静脉在血常规检验中优势多于末梢血,可明显提升检测的精确性,且可多次检验,具备推广和使用价值。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检验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在换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100例在我院进行静脉留置导管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时间为 2017年 3月 -2019年 4月。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 组各

  • 标签: 护理干预 血液透析 深静脉留置导管 换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静脉栓塞症( VTE )预防中基于早期风险评估的分级个性化防控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 我院于 2018 年 6 月实施早期适时风险评估的分级个性化护理,因而选取 2018 年 1 月 -2018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 COPD 患者 120 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参照组, 2018 年 7 月 -2018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同类型患者 120 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组,对参照组实施常规预防护理,对研究组实施基于早期适时风险评估的分级个性化防控护理,于护理后对研究组、参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 VTE 发生状况进行对比与分析。 结果: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研究组高于参照组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 0.05 );在 VTE 发生状况方面,研究组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基于早期适时风险评估的分级个性化防控护理能够有效地降低 COPD 患者的 VTE 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领域进行推广与投入使用。

  • 标签: 早期适时风险评估 分级个性化防控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静脉血栓栓塞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分级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胃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新脉导管(PICC)患者上肢静脉发生情况、不良情绪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胃癌PICC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分级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上肢静脉发生情况、不良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结果通过实施分级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分级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有效减轻了胃癌PICC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心理情绪,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 标签: 风险评估 分级护理 认知行为 胃癌PICC患者 上肢静脉血栓 不良情绪 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