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可靠的颈后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大鼠模型。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颈后路组20只,假手术组20只。颈后路组于颈椎后路行部分椎板切除+颈5、颈6神经根性撕脱术;假手术组仅行部分椎板切除并暴露颈5、颈6神经根。术前和术后检测大鼠患侧肢体机械刺激痛阈值、冷刺激痛阈值。术后第31天,取大鼠颈髓损伤节段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颈后路组大鼠患肢机械诱发痛阈值于术后第1天开始升高并趋于稳定,术后第19天开始下降,并于术后第22天开始出现阳性表现(P<0.01);冷刺激诱发痛于术后第22天开始出现阳性表现(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术后第31天,颈后路组大鼠脊髓损伤节段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GFAP)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标志物(Iba1)数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颈后路臂丛颈5、颈6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可以模拟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研究臂丛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动物模型。

  • 标签: 臂丛 动物实验 神经病理性疼痛 部分椎板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辅助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时止血带部位镇痛及全身镇静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唐山市第二医院拟行下肢手术(急诊和择期手术)的患者8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方法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在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成功后用微量泵泵入右美托咪定,B组给予等剂量安慰剂对照。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为术中镇静效果(Ramsay评分)以及止血带部位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结果术中最高Ramsay评分A组4(4,4)分,B组2(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339,P<0.001),术中最低Ramsay评分A组2(2,2)分,B组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304,P<0.001)。术中VAS评分A组0(0,1)分,B组8(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610,P<0.001)。心率最低值A组为(58.1±5.5)次/min,B组为(70.0±10.6)次/min;心率最高值A组为(85.2±7.1)次/min,B组为(98.1±11.0)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453、4.038,P值分别P<0.001、0.048)。MAP最低值A组为(80.3±6.0)mmHg,B组为(92.1±4.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09,P=0.028),MAP最高值、呼吸频率最低值、SpO2 最低值A、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联合静脉辅助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缓解下肢止血带长时间应用的不适感。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神经阻滞 止血带 镇静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胫神经局部振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及神经电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局部振动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Clonus阵挛分级法分别评价2组患者的肌张力和痉挛程度,并对胫神经运动与感觉传导、F波、H反射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小腿三头肌MAS、Clonus分级评分、胫神经H反射的H/M比值、Hmax、Hmax刺激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MAS[(0.62±0.63)分]、Clonus分级评分[(1.05±1.02)分]、胫神经H反射的H/M比值(0.48±0.28)、Hmax[(3.75±2.09)mV]、Hmax刺激强度[(38.18±12.79)mA]较对照组改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胫神经局部振动治疗,可通过抑制神经反射通路的兴奋性,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降低肌肉张力。

  • 标签: 局部振动治疗 脑卒中 肌张力 H-反射 F波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Hunt综合征后神经痛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本次纳入的分析对象来源于我院收治的1例Hunt综合征后神经痛患者,研究开始于2019年9月,研究期间对该患者采用星状神经阻滞治疗,在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疼痛评分,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是否存在并发症情况,及口服加巴喷丁的剂量,将以上数据进行详细地记录,以此分析Hunt综合征后神经痛患者接受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临床效果。结果:本次研究对象接受治疗后,治疗前患者的疼痛评分为(6.87±3.13)分,治疗1周、2周、3周后分别为(5.27±1.63)分、(3.37±0.63)分、(2.21±0.21),加巴喷丁的口服剂量也逐渐减少,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unt综合征后神经痛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对患者的情绪和生活质量的恢复有着积极作用,可在今后治疗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 Hunt综合征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B超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中的效果。方法:试验对象选择为我院2019.4—2020.9接收的62例锁骨骨折手术患者,以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取B超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优良率(100.0%)比对照组(87.1%)更高,麻醉后10min、麻醉后10min、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P>0.05。结论:对锁骨骨折手术患者应用B超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取得很好的麻醉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锁骨骨折 B超 颈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应用高频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EW)技术行胫神经多点检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型糖尿病(T2DW)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5例(DPN组)、不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5例(NDPN组)及5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应用高频剪切波弹性超声成像对受试者右下肢胫神经进行多点检测(分别为踝管处、内踝上方4cm处、坐骨神经分叉稍下方处),比较三组各参数的差异,分析对DPN的诊断效能。结果:DPN组较NDPN及对照组胫神经束回声减低,神经外膜增厚,“筛网状”结构模糊。三组间胫神经CSA、E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影响胫神经EI。CSAmean的曲线下面积为0.832,敏感性为84%,特异性为78%,95%CI为0.798~0.910;EImean的曲线下面积为0.946,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84%,95%CI为0.914~0.978。结论:高频超声结合SWE可准确反应出神经形态和硬度的改变以评估T2DW胫神经病变,从而为DPN的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弹性剪切波技术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多点检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照顾者压力性损伤认知、行为与照顾负担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Teach-back法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主要照顾者100名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其对压力性损伤认知、行为与照顾负担的现状,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观察采用Teach-back法干预前后照顾者压力性损伤认知、行为与照顾负担的变化。结果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照顾者压力性损伤认知总分为(47.56±2.15)分,行为总分为(38.34±3.18)分,照顾负担总分为(9.78±1.25)分;性别为女性、婚姻状况为已婚、接受过相关知识教育、人均月收入≥3 000元的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照顾者认知行为得分较高,照顾负担得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是否接受过相关教育是影响照顾者压力性损伤认知和行为的因素,性别、婚姻状况和是否接受过相关教育是影响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因素;采用Teach-back法干预后,100名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照顾者的压力性损伤认知和行为总分均较干预前增高,照顾负担总分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照顾者压力性损伤认知、行为水平较低,照顾负担较重,且受照顾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是否接受过相关教育的影响,通过Teach-back法干预后,照顾者的压力性损伤认知、行为和照顾负担均能得到改善,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压力性损伤 照顾负担 Teach-back法
  • 简介:摘要:术后患者病情重、变化快,护理过程中若疏忽、失误等都可能导致并发症发生,引发医患矛盾,因此属于高风险领域,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神经外科的安全护理是一项琐碎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医院护理设备配置和护理安全体系。从多方面看,整体水平决定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对危重患者的生存、健康和康复产生影响。因此,在神经外科护理中,安全护理应得到重视。护理人员应根据总结经验,提前防范和规避可能出现的安全护理问题,降低安全护理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提高医院的护理水平和知名度。

  • 标签:
  • 简介:摘要:20世纪末,医学界包括社会各界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认识到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于是医学界强烈呼吁在诊疗护理中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医疗机构是实践医学人文的主力军,笔者长期在神经内科从事护理工作,医院及科室积极进行了医学人文的实践,通过实践,笔者认识到,在医学人文的实践中,护理人文是重要的,护理工作是最能体现也是最能发挥人文关怀作用的工作,因此,基于自身的感想和对同行工作的总结,笔者作此汇报与交流。

  • 标签: 神经内科护理 人文关怀 建设
  • 简介:摘要视神经筛板是一个生物力学结构,其受力应变引起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眼压被认为是引起筛板应变的主要因素,眼压升高引起筛板应变增加。相应的在青光眼用药或术后眼压下降的患者中,筛板会发生应变的消除。脑脊液压力作为跨筛板压力差的组成部分同样影响筛板,脑脊液压力降低增加了跨筛板压力差从而导致筛板应变增加。此外,眼球水平运动引起视神经鞘的牵拉同样能引起筛板应变增加。(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193-197)

  • 标签: 筛板 生物力学 青光眼
  • 简介:摘要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是诊断神经肌肉病的重要手段,至今仍不能被其他检测技术所替代;而且在疾病的预后判断、疗效观察以及治疗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重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肌电图室在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卡压、术中肌电检测的诊断标准,目前在国内一直作为该检测技术的规范标准。

  • 标签: 电生理学 诊断 肌电图技术 综述
  • 简介:摘要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是最为常见的神经源性软组织肉瘤,目前治疗方法为广泛扩大切除,辅以放、化疗。MPNST患者预后不佳,整体生存率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高。蛋白质组学技术是现今肿瘤研究中的热点。我们利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及免疫组化方法,筛选并验证了与MPNST预后相关的差异蛋白:Decorin、TIMP-1、MnSOD。我们发现Decorin、TIMP1-1的高表达的MPNST患者预后良好;而MnSOD的高表达的MPNST患者预后不佳。通过后续研究,Decorin、TIMP-1、MnSOD将有望成为判断MPNST患者预后的生物标记物。

  • 标签: 周围神经 神经鞘瘤 恶性 预后 蛋白质组学
  • 简介:摘要视神经胶质瘤(ONGs)是视路胶质瘤(OPGs)的一种,其发病率较低,仅占儿童颅内肿瘤的1%,既可散在单发也可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并发。ONGs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病程多变且难以预测,准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式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文围绕ONGs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该病的治疗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视神经胶质瘤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儿童 治疗方式
  • 简介:摘要神经胶质成熟因子(glia maturation factor,GMF)β主要表达于神经胶质细胞和某些神经元亚群,调控胶质细胞分化并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再生,因此,最初被认为是一种优势表达于脑的神经生长/分化因子。近年发现,该蛋白也表达于神经系统外的组织,参与调节细胞骨架重组、免疫和氧化应激反应,与某些炎性疾病和肿瘤相关。目前认为GMF-β是一种适应性调节蛋白,其最终功能效应受组织微环境的影响。该文就GMF-β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神经内分泌肿瘤(NEN)是一类可发生于全身的罕见肿瘤,胃NEN则是胃部罕见恶性肿瘤之一。2019年WHO第5版消化系统NEN分类标准更新了胃NEN的分型和若干命名问题。对胃NEN更加精准、科学的分型,也使得胃NEN的外科治疗更加个体化、精准化。一般来说,Ⅰ型胃神经内分泌瘤(NET)常可考虑内镜下切除;Ⅱ型胃NET多因发生于十二指肠或胰腺的胃泌素瘤而产生,需重视原发胃泌素瘤的外科治疗;Ⅲ型胃NET需根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综合考虑手术方式;而对于无远处转移的胃神经内分泌癌(NEC),应积极行外科手术治疗,其手术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范围可参照胃腺癌标准。对于局部进展期胃NEC,能否行新辅助化疗或新辅助放化疗以充分降期及提高根治性切除率,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此外,已有远处转移的功能性胃NEN亦可选择根治性切除及姑息性减瘤手术控制激素分泌,改善患者生存。在充分的多学科讨论基础上,综合考虑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原发灶及转移灶的范围、可切除性和功能性是胃NEN外科治疗的重要原则。

  • 标签: 神经内分泌肿瘤,胃 分型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外源性腓总神经麻痹与"瘀""痰""沫"关系密切,可根据本病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以改善神经缺血缺氧状态及修复神经组织微环境为原则,应用针刺疗法分期论治,在瘀沫期运用梅花针叩刺足少阳胆经的下肢循行部位及阿是穴;在痰瘀阻络期采用关刺法刺激关节肌腱附近的穴位;在痰瘀沫绞结期运用经筋排刺法刺激足少阳胆经的下肢循行路线,多可取得较好疗效。附验案进行分析。

  • 标签: 痿证 外源性腓总神经麻痹 针刺治疗 分期 筋痿 足痿 经验心得 医案
  • 简介:摘要神经性肌肉萎缩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并伴有明显疼痛的可致上肢肌肉无力萎缩的周围神经病变。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与感染、应激状态有关。其临床表现复杂,可累及臂丛的任何神经,以臂丛上中干、胸长神经和/或肩胛上神经最常见,臂丛下干少见。肌电图能帮助定位,神经影像可表现为神经增粗或沙漏样形态改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皮质类固醇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可能有效,总体预后良好。

  • 标签: 综述 臂丛神经炎 神经性肌肉萎缩
  • 简介:摘要神经梅毒是梅毒最严重的临床类型之一。近年来我国文献报道的神经梅毒病例日益增多,但是其确切发病率不明,在神经梅毒的临床诊疗、发病机制和防控上仍存在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亟需解决。因此本文提出CARE-NS策略,即在神经梅毒的多学科联合综合临床管理(C)、减轻神经系统损伤及预防后遗症的发生(A)、临床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研究(R)、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研究(E)、新的诊断指标和诊断策略(N)、社会影响和成本效益分析(S)6个方面开展研究,为神经梅毒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神经梅毒 传染病控制 CARE-NS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