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静脉炎是临床中常见的并发症,一般是由静脉输液所引起,不仅会大大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做好静脉炎的护理预防工作成为近年来各大学者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就主要对静脉输液致静脉炎的护理预防开展探讨,以供参考。

  • 标签: 静脉输液 静脉炎 护理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用科学护理对患者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预防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从2018年1月到2021月3月我院进行就诊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析对象,使用抽签法平均分为对照组50例选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患者接受科学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科学护理 患者 满意度 静脉炎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护理干预方法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理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到2020年9月份期间在我院接受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48例,按照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于对照组的患者我们仅仅给予一些基础护理,而对照组还要进行多个方面的护理。治疗一段时间后我们需要检测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以及发生静脉血栓并发症的概率。结果:接受治疗后患者的症状都有所缓解,但是观察组出现静脉血栓并发症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对照组患者的疼痛感更强烈,并且本次研究的数据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对患者下肢静脉曲张症状进行治疗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除了手术治疗之外,进行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让患者早日出院并恢复健康。并且护理干预的效果很好,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 标签: 下肢静脉曲张 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呼吸科医护工作中对于因应用浅静脉留置致静脉炎的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筛选本院于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诊治的因应用浅静脉留置致静脉炎的患者,在完全随机的分组下将所选的40例患者平均划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应采用早期护理方法及常规护理方法。观察并统计不同护理模式对于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炎炎症水平缓和效果更为明显(P<0.05),同时观察组临床症状经护理具有更为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早期护理的应用有助于缓和静脉炎严重程度,且能够有效加快患者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早期护理 呼吸科 浅静脉留置 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静脉置管溶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入院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根据采用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静脉置管溶栓的治疗方式;参照组采用周围静脉抗凝、溶栓进行治疗。观察和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有效率为92.5%,参照组采用周围静脉抗凝、溶栓进行治疗有效率为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方式,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血栓溶解,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产生,能使下肢深静脉通畅,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腔静脉 静脉置管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颈内静脉置管在神经外科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00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资料,180例PICC置管为A组,120例颈内静脉置管为B组,分别统计两种方法置管的一次成功率、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A组与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7.2%(175/180)和91.7%(110/120),P<0.05,相差显著;A组与B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48天(15~320)和18天(10~30),P<0.01,差异非常显著。药物渗漏或脉管炎发生率、穿刺处疼痛发生率、焦虑或恐惧发生率,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与B组导管平均日消耗价格分别为6.25元和16.11元,A组费用明显低于B组。而A组与B组病人平均住院日分别为40天和42天,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ICC置管术与颈内静脉置管相比,在神经外科临床应用中更具有一次置入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等诸多优点。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置管 颈内静脉置管 神经外科
  • 简介:目的:研究B超检测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对判断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食道静脉曲张程度的意义。方法:B超检测4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与其食道静脉曲张的程度分组对比研究。结果:B超检测出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与食道静脉曲张的程度有密切关系。结论:B超检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有助于判断食道静脉曲张的程度,从而对于临床诊断及预防由于食道静脉曲张而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B超 脾静脉内径 脾脏厚度 食道静脉曲张 门静脉内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浅静脉手术对下肢静脉曲张展开治疗后深静脉瓣膜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将相应的临床意义进行总结。方法依据手术方式,分64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为2组,33例经高位大隐静脉结扎后以激光能力对其主干、小腿曲张的侧支进行闭合为A组,31例以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与分段剥脱术展开治疗为B组,对照两组深静脉瓣膜功能。结果A、B两组治疗后反流时间、深静脉管径都比治疗前低P<0.05,组间对比则未见显著差异,两组瓣膜关闭功能对比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都可对深静脉的瓣膜功能进行改善,下肢静脉曲张行早期手术可使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发生得以延缓。

  • 标签: 大隐静脉曲张 浅静脉手术 深静脉瓣膜
  • 简介: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从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深静脉穿刺技术,临床上广泛用于中、长期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其中,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置管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选择,避免反复静脉穿刺致机械性静脉炎或化疗药物外渗的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

  • 标签: 化疗 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优质护理预防静脉输液引发致静脉炎及对静脉炎发生率影响。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预防静脉输液引发致静脉炎,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方式预防静脉输液引发致静脉炎,对比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治疗环境、健康教育护理质量评分及静脉炎发生率调查结果分别为23.8±0.3、24.1±0.4、23.4±0.2、24.3±0.3、1(1.59%),对照组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治疗环境、健康教育护理质量评分及静脉炎发生率调查结果分别为17.2±1.4、15.4±1.9、23.2±0.2、18.8±1.2、18(28.57%),两组服务态度、护理技术、健康教育护理质量评分及静脉炎发生率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指标及总满意度调查结果[n(%)]分别为52(82.54)、10(15.87)、1(1.59)、62(98.41),对照组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指标及总满意度调查结果[n(%)]分别为33(52.38)、14(22.22)、16(25.40)、47(74.60),两组对比结果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优质护理预防静脉输液引发致静脉炎的效果比常规护理方式的效果更加有效,优化护理方式下患者认为医护人员在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治疗环境、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质量更高,患者出现静脉炎的几率更低,因此患者对优质护理方式更加满意,优质护理在预防静脉输液引发致静脉炎方面适合大范围临床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静脉输液 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优质护理预防静脉输液引发致静脉炎及对静脉炎发生率影响。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预防静脉输液引发致静脉炎,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方式预防静脉输液引发致静脉炎,对比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治疗环境、健康教育护理质量评分及静脉炎发生率调查结果分别为23.8±0.3、24.1±0.4、23.4±0.2、24.3±0.3、1(1.59%),对照组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治疗环境、健康教育护理质量评分及静脉炎发生率调查结果分别为17.2±1.4、15.4±1.9、23.2±0.2、18.8±1.2、18(28.57%),两组服务态度、护理技术、健康教育护理质量评分及静脉炎发生率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指标及总满意度调查结果[n(%)]分别为52(82.54)、10(15.87)、1(1.59)、62(98.41),对照组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指标及总满意度调查结果[n(%)]分别为33(52.38)、14(22.22)、16(25.40)、47(74.60),两组对比结果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优质护理预防静脉输液引发致静脉炎的效果比常规护理方式的效果更加有效,优化护理方式下患者认为医护人员在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治疗环境、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质量更高,患者出现静脉炎的几率更低,因此患者对优质护理方式更加满意,优质护理在预防静脉输液引发致静脉炎方面适合大范围临床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静脉输液 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改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3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作为病例样本分析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改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治疗,将其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结果:32例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96.88%,术后再出血率为3.13%,术后一年发生分流道狭窄闭塞率为9.38%。术后门静脉压为(2.07±0.41)kPa,明显低于术前的(3.94±0.51)k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症 改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静脉营养中腋下静脉留置针与头皮、四肢静脉留置针作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05.01-2023.05.01,研究对象为此期间于我院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新生儿,共计104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52例-头皮、四肢静脉留置针,观察组-52例-腋下静脉留置针。比较2组新生儿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观察组96.15%(50/52),对照组82.69%(43/52),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留置针时间,观察组(5.12±1.35)d,对照组(2.33±0.92)d,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5.77%(3/52),对照组为19.23%(10/5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营养静脉营养中,与头皮、四肢静脉留置针穿刺方式相比,腋下静脉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更高、留置时间更长,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新生儿 腋下静脉留置针 一次穿刺成功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呼吸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以睡眠时上气道反复塌陷引起的间歇性缺氧并伴有睡眠片段化为特征。当OSAHS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时称为重叠综合征,两种疾病在发生、发展上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现对OSAHS与COPD之间相互影响及可能的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交互作用 临床筛查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门静脉左支矢状部与静脉导管的夹角(angle between sagittal part of left portal vein and ductus venosus,AsLPVDV)及静脉导管直径(diameter of ductus venous,DDV)对新生儿脐静脉置管(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UVC)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需要UVC的80例新生儿。根据UVC结果分为成功组(脐导管一次或多次送管后通过静脉导管,n=76)与失败组(脐导管未能通过静脉导管,n=4);一次性成功组(脐导管送管一次性通过静脉导管,n=43)和非一次性成功组(脐导管多次送管后通过静脉导管或脐导管未能通过静脉导管,n=37)。UVC前床旁超声测量AsLPVDV、DDV,置管受阻者应用实时超声监测下按压腹部、右侧卧位引导置管。观察UVC成功率和比较不同组间AsLPVDV、DDV的差异。采用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AsLPVDV和DDV预测UVC一次性成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80例新生儿UVC成功率为95%(76/80),其中一次性成功率为53.8%(43/80)。UVC成功组AsLPVDV和DDV均大于失败组[(142.2±8.3)°与(133.6±3.2)°、(3.0±0.4)与(1.8±0.4)mm,t值分别为6.284和2.064,P值均<0.05],一次性成功组的AsLPVDV和DDV均大于非一次性成功组[(147.5±6.2)°与(135.2±4.7)°、(3.1±0.3)与(2.8±0.6)mm,t值分别为9.956和2.939,P值均<0.05]。应用ROC曲线分析显示AsLPVDV和DDV评估UVC一次性成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4(95%CI:0.869~0.983)和0.811(95%CI:0.708~0.890),最佳界值分别为140.4°和2.9 mm,灵敏度分别为93.0%和90.7%,特异度分别为91.9%和64.9%。结论UVC成功与AsLPVDV和DDV有关。AsLPVDV对预测UVC一次性成功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脐静脉 导管,留置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导管 门静脉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与单纯抗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合并黄斑水肿(ME)的疗效。方法循证医学研究。分别以视网膜静脉闭(阻)塞、黄斑水肿、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贝伐单抗、雷珠单抗、康柏西普、阿柏西普、视网膜激光光凝为中英文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和在线数据库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Cochrane图书馆检索相关文献。选取以RVO合并ME作为研究对象,治疗方案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联合激光光凝和单纯抗VEGF药物治疗相比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2011年1月至2021年2月。排除重复、信息不完整或不相关文献以及病例报告和综述性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4统计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选择加权均数差(WMD)和95%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量的估计值,并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评价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注射次数。结果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461篇文献,最终纳入21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患者1156例,其中抗VEGF药物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联合治疗组)576例,单纯抗VEGF药物治疗(单纯药物治疗组)58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9、12个月,单纯药物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患者BCVA、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CVA:WMD=-0.82,95%CI -2.38~ 0.74,P=0.30;CMT:WMD=-3.12,95%CI -17.25 ~11.01 ,P=0.67 )。对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ME者,联合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注射次数(WMD=-0.80,95%CI-1.18~-0.42,Z=4.10,P<0.000 1 )。结论与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比较,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不能更好改善RVO合并ME患者BCVA和CMT;而对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ME患者,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能有效减少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 黄斑水肿 血管生成抑制剂 激光凝固术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hoA/Rho激酶1(ROCK1)参与细胞外基质(ECM)沉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小静脉、肺小动脉及小气道平滑肌重塑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因原发性肺肿瘤而接受肺切除术患者的肺组织,结合患者肺功能及临床病史分为COPD组(n=13),对照组(n=12)。使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体鉴定平滑肌细胞,选取高倍视野下结构完整的肺小静脉及肺小动脉(血管横断面外径<500 μm)、小气道(气道横断面外径<2 000 μm),使用Image-Pro Plus测量肺小静脉、肺小动脉血管外径,小气道基底膜周长,计算肺小静脉、肺小动脉及小气道平滑肌层面积占管腔横断面面积百分比(WA%)作为评估平滑肌重塑的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分析形态学和临床资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OPD组肺小静脉、肺小动脉、小气道WA%均较对照组增高(P值均<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OPD组肺小静脉、肺小动脉、小气道平滑肌细胞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ROCK1表达中位平均光密度(AOD)值均较对照组增高(P值均<0.05)。蛋白免疫印迹法显示,COPD组肺组织α-SMA、FN、ROCK1蛋白表达灰度值分别为[(1.31±1.07)、(0.55±0.23)、(0.64±0.20)],均较对照组增高,分别为[(0.59±0.37)、(0.26±0.16)、(0.33±0.18),t值分别为2.30、3.86、4.06,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之百分比与肺小静脉、肺小动脉、小气道WA%均呈负相关,与肺小静脉、肺小动脉、小气道平滑肌细胞ROCK1表达AOD值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COPD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超敏C反应蛋白较对照组升高(P值均<0.05)。结论轻中度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小静脉、肺小动脉、小气道存在以平滑肌层增厚及ECM蛋白沉积为表现的重塑。ROCK1参与COPD患者肺小静脉、肺小动脉、小气道平滑肌重塑。炎症反应参与稳定期轻中度COPD发病。肺小静脉、肺小动脉、小气道平滑肌重塑及ROCK1蛋白表达与气流阻塞程度相关。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细胞外基质 RhoA/Rho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卵磷脂络合碘与沃丽汀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激光光凝术后黄斑水肿缓解程度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60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激光光凝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口服沃丽汀,观察组口服国产卵磷脂络合碘。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的视力及黄斑水肿的变化情况。结果激光光凝治疗后,分别比较观察组(国产卵磷脂络合碘组)和对照组(沃丽汀组)三个月后视力与视网膜黄斑区厚度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经T检验P﹥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比较用观察组(适力顺组)和对照组(沃丽汀组)三个月后黄斑厚度经T检验P﹥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沃丽汀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国产卵磷脂络合碘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观察组(国产卵磷脂络合碘组)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沃丽汀组)效果相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两组不良反应而言,观察组亦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