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尝试利用欧阳首承教授提出信息数字化方法,对2009年湖南省高温热害天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化方法不仅可以揭示高温、热害天气特殊性和预报客观依据性,而且具有超前2—3d预报期。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值得一线预报人员使用并推广。

  • 标签: V-3Θ图 滚流 超低温 高温 热害天气
  • 简介:该文对甘肃河西走廊“5.5”黑风天气过程环流形势演变和主要影响系统进行了阐述,着重分析了直接造成黑风次级环流和金昌附近飑中系统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此外,对黑风沙暴壁呈现上黄、中红和下黑颜色现象也给出了科学解释。

  • 标签: 黑风 锋面 次级环流 飑中系统
  • 简介:我局属一般气候站,现有干部职工16人,在岗11人,离退休3人,外借和读书2人,是全区同类气象站中人数最多,经济负担较重单位之一。1993年,我们开始学习借鉴赣州等地经验,实行风险全额经济承包,去年我们进一步加快了改革步伐,就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气象事业进行了有益探索,确立了打破工资结构,引进竞争机制,在三大块分别实行了目标责任承包和风险承

  • 标签: 运行机制改革 工资结构 全面推进 考核办法 综合经营 三支队伍
  • 简介:根据江西省农业自然资源特点,结合全省土地利用遥感调查结果,对江西省部分种植业优势区域布局进行了分析和规划,并指出了江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注意问题.

  • 标签: 资源 农业 产业结构 调整
  • 简介:本文分析了9219号台风登陆前后动力结构及其变化,得出其动力结构具有明显不对称。对其结构成因作了物理解释,最后得出该台风不对称结构有利于减小动能消耗。

  • 标签: 动力结构 不对称结构 成因分析 辐合 散度场 涡度
  • 简介:文中简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基本概念和现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具体内涵,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农业气候区划工作背景和制作专题农业气候区划步骤,同时对"3S"集成技术进行了简单综述.

  • 标签: 地理信息系统(GIS) 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气候区划
  • 简介:利用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以及海表温度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Morlet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及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亚洲一太平洋地区(20°N~70°N,40°E~120°W)冬季海平面气压异常空间结构与时间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异常与全球海温异常关系。结果表明:亚太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场异常既存在近乎纬向偶极型(反位相)分布,也存在明显经向偶极型(反位相)分布。冬季海平面气压变化最显著区域主要有4个,分别位于亚洲东北部地区(60°N~70°N,110°E~150°E)、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25°N~35°N,150°E~170°w)、我国西北部地区(35°N~45°N,85°E~110°E)及阿留申群岛~带(50°N~60°N,170°E~165°W)。亚洲东北部地区与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之间,以及我国西北部地区与阿留申群岛地区之间分别存在显著负相关,即冬季海平面气压异常存在一个经向偶极子振荡和一个纬向偶极子振荡。两个偶极子存在明显年际变化,变化特征都具有显著3~4年周期;而纬向偶极子指数还有16年左右周期年代际变化。偶极子指数与海温异常(SSTA)相关系数分析,以及对应强正(负)偶极子指数所作合成SSTA分析一致表明,太平洋和印度洋SSTA对亚太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异常有重要影响,不同海温异常型将导致不同型海平面气压场偶极子振荡模出现。冬季北太平洋SSTA从赤道东太平洋到堪察加半岛南有“-、+、-、+”式(“+、-、+、-”式)波列状分布特征,以及在西北太平洋近岸海区均为负(正)海温异常,将有利于亚太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场出现经向型振荡正(负)位相模。冬季北太平洋40°N附近(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明显SSTA负(正)异�

  • 标签: 海平面气压 偶极子 REOF展开 小波分析 海温异常
  • 简介:1前言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地增强气象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能力,是发展地方经济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需要,作为劳动和技术密集性气象事业,人素质是气象事业发展重要因素,是整个气象事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人才资源开发与优化、以及人才队伍结构合理调整与气象事业兴衰息息相关。

  • 标签: 人才结构调整 不利因素 气象系统 气象事业发展 海南州 人民生活质量
  • 简介:通过对包头地区1971—2000年整编资料计算,分析出包头市近30a气候变化特征,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解释了包头地区气候变化突变现象,得出气候突变对包头地区引起气温和降水影响,简要分析了气候突变后稳定性及其耗散结构特征,利用包头月平均气温时间序列,求得包头地区吸引子维数,表明了包头地区气候具有的混沌行为。通过累积分布函数对包头地区混沌行为做出定量估计,求出了系统混沌定量程度,找到了包头地区可以预报天气平均时间尺度。

  • 标签: 气候突变 耗散结构 吸引子 混沌行为
  • 简介:为准确描述黑潮延伸体强度,突出其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引起海温调整,提出了纬向扰动海温概念,基于对NOAA(NationalOceanicand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高分辨率海温资料和GODAS(GlobalOceanDataAssimilationSystem)海洋再分析资料分析表明,气候态纬向扰动海温与洋流表面热量输送分布高度一致;对纬向扰动海温年际演变分析表明,相较于传统海温异常,纬向扰动海温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延伸体系统强度年际振荡,标识出延伸体和亲潮影响范围;对西北太平洋纬向扰动海温异常经验模态分解结果分析表明,前两模态主要反映不受亲潮交汇影响延伸体收缩和扩张模态,而第三、四模态则反映北侧亲潮强弱对延伸体扰动海温影响。涡动动能作为标识延伸体区域重要动力学指标,在延伸体系统演变中,与纬向扰动海温通过海洋温度锋强度和流轴稳定性紧密联系:纬向扰动海温增大,表明洋流热量输送作用增强,延伸体强度增强,海温梯度增大,此时海洋温度锋增强,流轴稳定,中尺度涡活动减弱,反之亦然。考虑到纬向扰动海温对延伸体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具有较好刻画能力,定义了延伸体热力指数,对比分析表明该指数能较好地标识出延伸体收缩和扩张状态,对延伸体纬向伸展距离和流轴南北振荡同样具有良好指示作用。

  • 标签: 黑潮延伸体 纬向扰动海温 年代际变化 热力状态指数
  • 简介:利用2007-2010年北半球夏季(6-8月)CloudSat卫星搭载云廓线雷达(CloudProfileRadar,CPR)探测结果对0°-60°N区域单层、双层和三层云系水平分布、垂直结构特征及各云层云类组成、云水路径等物理量分布进行分析。云量统计结果表明CPR探测单层、双层和3层云系云量分别为36.63%、8.26%和1.40%,云量水平分布表明其高值区主要位于对流旺盛区域,且高值区云层云顶高、厚度大,而低值区则多位于副热带高压区域。对不同云类出现频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单层云系中各云类出现频率相近;多层云系上层以卷云为主,下层以层积云为主。对比海陆差异发现洋面卷云和层积云出现频率显著高于陆面,但高层云和高积云出现频率低于陆面。云水路径分析表明,单层云系冰水路径和液水路径均最大,而在多层云系中云层越高、厚度越大、冰水路径越大,液水路径则随着云层降低增大。

  • 标签: 云廓线雷达 多层云系 云量 云类 云水路径
  • 简介: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对山东省2014—2016年31站次小时降水量超过80mm强降水天气分钟降水量变化特征、降水强度、Z-R关系、单体风暴参数特征和形态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较大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较高K指数和较低抬升指数(LI),同时低层比湿在13g·kg~(-1)以上时易发生小时极端强降水;强降水单体演变具有明显"列车效应"或移动缓慢特征,具有"列车效应"特征有15次,移动缓慢有8次,同时具有两种特征有8次,降水持续时间基本在57~58min,5min和6min最大降水量均在15mm和17mm左右;用6min最大降水量平均值17.3mm作为强降水雨强,所对应站点低空反射率因子平均值为50.3dBZ,Z-R关系近似于Z=200R1.22;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基本为50~59dBZ,液态累积含水量(VIL)基本为15~40kg·m~(-2),强回波中心高度基本在0℃层高度以下,风暴单体顶高8km以上,回波顶高11km以上,重心较低,降水强度大,适用于Z=200R~(1.22)关系进行降水强度估测。

  • 标签: 强降雨 Z-R关系 单体演变
  • 简介:通过定点试验和大范围调查研究,对晋冀蒙毗邻旱作区农业、牧业、林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和研究.针对这些地区气候资源、生产水平及经济状况,分析了农业发展可行性,并且提出此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必由之路是优化种养业结构.同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作物生产潜力.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优化种养业结构具体方案及对策.

  • 标签: 气候资源 旱作区 农业 牧业 林业 产业结构
  • 简介:利用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CLOUDSAT和CALIPSO卫星主动遥感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北3个典型区域不同云类型宏观及微观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祁连山和天山地区年均总云分数分别为62.8%,65.2%和73.4%;3个区域积状云在夏秋季节发展旺盛,而层状云在冬春季节占主导地位。云层垂直方向概率密度分布具有显著区域和季节变化特征,其峰值位于2~6km之间。各个区域云液态水含量自云底向上有明显递减趋势,夏季天山和祁连山地区低层具有丰富云水资源,峰值分别达0.47mg/m3、0.38mg/m3。各个区域云液态水含量峰值以冬季最小,夏季最大。对应液态云有效粒子半径平均值位于8~16μm之间。降水云有效粒子半径随高度上升具有明显递减趋势,而非降水云则存在较弱增加趋势。这种云层垂直方向上结构变化对降水有直接影响,是评估人工增雨潜力重要依据。

  • 标签: 人工增雨 主动卫星遥感 云分数 云水含量 有效粒子半径 垂直分布
  • 简介:利用1961—2010年华南地区6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计算降水集中度指数Q,分析了华南夏季降水结构。结果表明:夏季华南地区北部(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度较小(大),表明该地区降水较为分散(集中)。在趋势变化上,近50年华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和降水集中度都是增多。北部和南部降水量也均呈增加趋势,北部增加更明显。另外,降水集中度在华南北部和南部也均呈增加趋势,即降水呈现更集中趋势,尤其是华南南部降水集中度增加更明显。此外,无论降水量为1mm以上、25mm以上还是50mm以上降水,持续1d降水雨日都在减少,而超过1d持续性降水过程都在增多。在空间分布上,华南大部分地区1mm以上降水雨日呈减少趋势,而25mm以上和50mm以上持续性降水过程呈增加趋势。

  • 标签: 华南 降水集中度 持续性降水过程 持续时间
  • 简介:对第一部分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指出局地最大、最小涡度存在与所谓正压不稳定和大气中经常观测到滚动涡有关。速度廓线中拐点和涡度极大值点对应不稳定发展位置。另外,为了改进湍流模拟,根据“准正则”近似,发展了一个三阶闭合模式。这个模型已被证明可以描述与湍流过程有关流体动力学变量趋势。

  • 标签: 实验结果 滚动涡 数值模式 “准正则”近似 高阶闭合
  • 简介:基于NASA遥感系统提供2003-2015年全球高分辨率海表温度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时滞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北太平洋冬季黑潮延伸体区海温异常特征及其与热带海表温度可能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冬季延伸体区海温异常主要表现为两类结构特征,其一为上游区域发展型,包括海盆尺度一致性变化季节模态和纬向反位相收缩型结构;其二为纬向延展型,包括分叉东扩结构和通道东扩结构,且该两结构型在2010年前反位相,使得2006年前暖异常东扩路径基本控制在36°N以南,其后至2010年期间,暖异常东扩路径偏北,而2010年后结构型转为同位相,暖异常东扩路径偏北。分叉东扩结构表现为与热带海温变化紧密相关,进一步时滞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表明,热带太平洋不同地区对中纬度海温分叉东扩影响存在差异,Ni?o3区海温异常超前延伸体区分叉东扩模态约1-2个月,而Ni?o3.4区及Ni?o4区则与延伸体区海温分叉东扩保持前后各约3个月宽谱同期负相关,或可表明ElNi?o东部型和中部型对中纬度延伸体暖流分叉东扩存在超前和同期相关影响,且中部型影响更显著。

  • 标签: 黑潮延伸体 El Ni?o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OF) 相关分析 海温异常
  • 简介:城市重霾污染事件发生除排放源内在原因之外,气象条件是最直接客观外因。本文以2013年2月21~28日北京地区典型细颗粒物(即PM2.5)重污染过程为例,基于颗粒物水平和垂直监测数据,常规及加密自动气象站数据和高时间分辨率风廓线数据,分析了重污染过程中不同尺度环流形势以及边界层结构变化对细颗粒物重度污染形成、累积和消散影响。结果表明:弱低压场或弱高压场控制下,局地西南风和东南风输送与北部山区偏北风在山前汇聚,配合边界层低层顺时针方向风切变,易发生大气中细颗粒物爆发性增长;而均压场控制和近地层持续偏南气流输送,配合高层持续稳定西北风,是污染长时间持续稳步增长主因。此外,近地层低风速、高湿度和逆温维持是区域霾污染爆发增长和长时间持续增长关键气象因素。高压前部系统性西北大风是污染得以驱散直接外部动力。

  • 标签: 北京 细颗粒物 环流形势 边界层结构
  • 简介:利用地面和高空、卫星TBB、多普勒雷达和GFS(0.5°×0.5°)逐6h再分析等资料,对2011年6月10日江西省西北部一次短历时暖区暴雨中尺度结构及发生维持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在有利高、低空系统配置下发生在梅雨锋南侧暖区暴雨,边界层急流和低空急流提供了充足水汽条件,增强低层热力不稳定;高空分流区使大气动力不稳定发展,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为MCS维持提供了必备不稳定机制;中低层热力不稳定,中高层对称不稳定,形成此次对流性强降水。2)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非锋性斜压带、能量锋抬升作用为MCS生成和发展提够了启动机制。3)低层强盛水汽输送、层结不稳定和地面持续而强中尺度抬升使得多个雷暴单体在江西省西北部连续传播,形成"列车效应",降水强而集中。4)在水汽和不稳定条件具备情况下,暖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在强低层辐合与强高层辐散相重迭区域。

  • 标签: 暴雨 暖区 MCS 中尺度锋区 维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