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以Cu为基体,加入Co,Fe,Cr,Sn粉末,采用不同工艺进行混合,经模压成形与热压,制备Sn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4%和6%2种超薄cu基金刚石切锯片胎体材料,用显微硬度仪、金相显微镜(0M)、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仪等表征该胎体材料显微硬度、组织和成分,研究混粉工艺对胎体组织和硬度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所有原料粉末进行混合球磨混粉工艺时,所得胎体材料含有更多铜锡固溶体,胎体平均硬度(HV0.1)比未经球磨混粉分别提高186.20MPa(含4%Sn)和215.30MPa(含6%Sn);与之相比,采用Cu粉和sn粉混合球磨后再加入其他粉末混粉工艺制备胎体,平均硬度略有提高;球磨后sn粉附着Cu粉上,更易形成铜锡固溶体,并且金属粉末大量变形,发生严重加工硬化,从而影响冷压成形率;随胎体sn含量从4%增加到6%,铜锡固溶体增加,胎体平均硬度(HV0.1)分别从709.91、884.25和896.1lMPa提高883.18、986.22和1098.48MPa。

  • 标签: 热压 Cu基胎体 球磨 固溶体 硬度 组织
  • 简介:通过硬度、电导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等测试手段分析Cu-0.7Fe-0.12P合金性能与组织,研究形变及时效处理对其组织与性能影响,得出冷变形量与热处理工艺优化组合,为该合金实际生产提供参考。合金经900℃固溶并40%冷轧、450℃时效6h、70%冷轧后,400、450和500℃分别时效1h。研究结果表明,450℃时效合金硬度(141HV)和相对电导率(89.9%IACS)均达到了较好状态;而直接对合金冷轧变形80%并在450℃时效1h后,相对电导率为70%IACS,比经双冷轧双时效处理后测得合金相对电导率小。

  • 标签: Cu-0.7Fe-0.12P合金 形变热处理 显微组织
  • 简介:用滚镀方法金刚石表面镀Ni层和纳米Si3N4/Ni复合镀层,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金刚石镀前和镀后表面形貌,用DKY-1型单颗粒抗压强度测定仪测量金刚石单颗粒抗压强度。用热压烧结方法得到铁基结合剂金刚石节块,INSTRON-5569型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测量节块抗弯强度,NMW-1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上测试节块耐磨。结果表明:金刚石表面镀Ni层和纳米Si3N4/Ni复合镀层后,表面镀层均匀,纳米Si3N4/Ni复合镀层比纯Ni层更致密,更平滑,晶粒更细小;纳米Si3N4/Ni复合镀层金刚石单颗粒有更高抗压强度;纳米Si3N4/Ni复合镀层金刚石铁基结合剂节块有更高抗弯强度和更优良耐磨

  • 标签: 纳米Si3N4/Ni 复合电镀 铁基结合剂 金刚石节块 表面形貌 力学性能
  • 简介:采用平均粒径为800nm超细SiC颗粒作为增强体,制备含SiC体积分数为15%铝基复合材料,研究烧结温度和强压处理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研究表明,提高烧结温度可有效加速复合材料致密化,与520℃烧结制备复合材料相比,610℃烧结制备复合材料具有更高密度和较低孔隙度,从而具有更高硬度。610℃烧结制备复合材料硬度为83.9HBS,远高于520℃烧结制备复合材料硬度(53.7HBS)。这主要是由于烧结温度提高可加速原子扩散,有利于Al粉之间以及Al粉与SiC颗粒之间结合,并改善界面结合情况。研究还表明,强压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复合材料致密度和降低孔隙体积分数,610℃烧结制备复合材料经强压处理以后密度为2.68g/cm3,接近于理论密度(2.78g/cm3),且硬度可达121HBS,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可达177.6MPa、168.6MPa和3.97%。

  • 标签: AL基复合材料 超细SiC 力学性能 显微组织
  • 简介:铜粉和碳粉分别按质量分数为Cu-2%C和Cu-8%C配比混合,经过高能球磨得到铜-碳复合粉末,然后冷压成形,压坯H2气氛、820℃温度烧结2h,获得铜-石墨块体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电导率测试仪等对高能球磨后复合粉末和块体材料物相组成、微观组织结构与导电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球磨时间与碳含量对铜-碳复合粉末与块体材料组织结构及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铜碳混合粉末经高能球磨,得到亚稳态Cu(C)过饱和固溶体,经固相烧结后形成“蠕虫状”组织。随球磨时间延长,材料密度先增加后减小,球磨24h时密度最大,Cu-2%C和Cu-8%C材料密度分别为7.58g/cm3和6.79g/cm3;电导率随球磨时间延长而增加,球磨72h时Cu-2%C和Cu-8%C电导率分别为54.2%IACS和33.0%IACS。

  • 标签: 铜碳 复合材料 机械合金化 烧结
  • 简介:用搅拌铸造法制备原位合成硼化物增强Mg-Li基复合材料,针对复合材料中增强相分布不均问题,制备过程综合采用B4C粉末沉降分级和B4C/Li-Mg预合金挤压-重熔工艺,研究该工艺对预合金和硼化物/Mg-Li基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对B4C粉末进行沉降分级能明显除去粉末微细颗粒,减少粉末间团聚,并降低粉末氧含量。组合使用粉末沉降分级和预合金挤压-重熔工艺能显著提高预合金密度和伸长率,改善B4C粉末预合金分散;用该预合金制备硼化物增强Mg-Li基复合材料性能最佳,与未采用上述分散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相比,增强相分布均匀明显改善,保持良好抗拉强度情况伸长率和抗弯强度分别提高124.47%和7.51%。

  • 标签: B4C 分散 团聚 挤压 MG-LI 塑性
  • 简介:以粒径53~150μmWC、Cr3C2(Cr3C2质量分数为10%~40%)和NiCrBSi粉末为原料,采用Stellite等离子转移弧(PTA)堆焊系统45#钢基体上制备焊层。应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硬度计等设备分析焊层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NiCrBSi自熔合金焊层组织由γ-(Ni,Fe)和其间弥散分布CrB和(Cr,Fe,Ni)7C3相组成;Cr3C2加入后,焊层中出现Cr3C2衍射峰。随Cr3C2含量增加,焊层硬度、孔隙率和耐磨逐渐提高,Cr3C2含量为30%时,硬度和耐磨均达到峰值。铸造WC加入后,以WC、W2C为主,并有少量(Cr,Fe,Ni)7C3和(Ni,Cr,W)3C产生。Cr3C2含量为40%Cr3C2焊层较Ni50A焊层耐磨提高197.6%,比加入相同含量铸造WC焊层耐磨提高97.6%。Cr3C2、铸造WC加入后,焊层磨损机理不同:Cr3C2/Ni属于均匀磨损,WC/Ni属于非均匀磨损。

  • 标签: 等离子堆焊 CR3C2 Ni Cr BSI 耐磨性
  • 简介:通过添加W粉或C粉调整WC原料粉末总碳含量(质量分数)为6.04%~6.16%,采用低压烧结法制备WC-9Ni-1Cr细晶硬质合金。采用光学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研究碳含量对WC-9Ni-1Cr细晶硬质合金组织结构及性能影响。结果表明:WC-Ni系合金添加适量Cr元素,得到无磁WC-Ni硬质合金,并且其无磁特性不随合金碳含量变化而发生转变。WC粉末总碳含量为6.04%~6.16%时WC-9Ni-1Cr细晶硬质合金为二相区正常组织,只存在WC相和Ni相,没有石墨夹杂或η相;而且在此二相区范围WC碳含量变化对WC-9Ni-1Cr细晶硬质合金耐腐蚀没有明显影响。随WC粉末碳含量增加,合金硬度(HRA)与密度都逐渐降低,但降低幅度较小,而合金抗弯强度逐渐提高。碳含量由6.04%增加至6.16%时,抗弯强度由2250MPa提高2850MPa,提高26.6%。

  • 标签: 碳含量 硬质合金 微观结构 性能
  • 简介:316L不锈钢粉末添加Cr2N粉末,采用粉末注射成形工艺制备Cr2N增强奥氏体不锈钢,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与能谱分析以及洛氏硬度测定,研究Cr2N对MIM316L不锈钢组织、成分与硬度影响,并通过中性盐雾试验研究Cr2N对MIM316L不锈钢抗腐蚀性能影响。结果表明,316L不锈钢添加Cr2N后,显微组织仍为典型奥氏体组织,材料密度与硬度都有所提高。Cr2N添加量为3%时,不锈钢硬度由64.5HRB提升至78HRB,并且不会导致抗腐蚀性能下降。

  • 标签: 金属注射成形 奥氏体不锈钢 硬化 氮化铬
  • 简介:选择不同粒径6061A1粉末和SiC颗粒,采用真空热压法制备含35%SIC体积分数SiCo/6061AI复合材料,研究不同级配比对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抗拉强度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粉末粒径级配比可影响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当增强体颗粒粒径为15μm时,随基体6061粉末与SiC颗粒粒径比降低,SiC颗粒复合材料中分布越来越均匀,抗拉强度提高:当基体6061A1粒径为10Bin时,随SiC颗粒粒径减小,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均匀降低,但抗拉强度提高。并建立了理想复合粉末颗粒分布模型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与Slipenyuk公式计算结果接近。

  • 标签: SiC/606 1复合材料 颗粒粒径 粒子分布模型 颗粒级配 抗拉强度
  • 简介:用氩气雾化法制备Zr(50)Cu(40)Al(10)非晶粉末作为填充材料,采用热压工艺制备非晶/聚苯硫醚(PPS)树脂复合材料,对材料摩擦磨损性能进行检测,分析磨损机理,并与Al2O3颗粒作为填料PPS树脂基复合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以Zr(50)Cu(40)Al(10)非晶颗粒作为填充物,可降低PPS摩擦因数,减小磨损量,对于PPS树脂材料抗磨性能提升效果优于传统无机填料Al2O3。随非晶颗粒含量(体积分数)从0增加到40%,复合材料摩擦因数与磨损量逐步降低而后略有增加,磨损机理则从粘着磨损过渡到磨粒磨损,最终转为疲劳磨损。30%Zr(50)Cu(40)Al(10)/PPS复合材料质量磨损仅为纯聚苯硫醚20.4%。Zr(50)Cu(40)Al(10)非晶颗粒与摩擦副发生化学反应,参与转移膜形成,并提高转移膜与摩擦副结合强度,减少摩擦副表面的微凸体,从而降低摩擦副对复合材料基体磨损。

  • 标签: 非晶合金 聚苯硫醚 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
  • 简介:Fe(60)(NbTiTa)(40)合金粉末与纯铁粉分别进行45h高能球磨,获得Fe(60)(NbTiTa)(40)非晶粉末和粒度约10μm铁粉,然后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Fe(60)(NbTiTa)(40)体积分数分别为5%、10%、15%和20%Fe(60)(NbTiTa)(40)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研究15%Fe(60)(NbTiTa)(40)/Fe混合粉末烧结致密化行为和Fe(60)(NbTiTa)(40)非晶粉末含量对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Fe(60)(NbTiTa)(40)合金粉末经球磨45h后转变成非晶态,其过冷液相区达到112℃。通过SPS可实现混合粉末快速致密成形,增强颗粒含量对复合材料密度影响不大,材料致密度97.5%左右。非晶合金粉末加入可细化基体相显微组织,并且随Fe(60)(NbTiTa)(40)颗粒含量增加,基体相变得更细小和更均匀,复合材料硬度和强度显著增大。20%Fe(60)(NbTiTa)(40)/Fe材料显微硬度为232HV,屈服强度和极限压缩强度分别为650MPa和743MPa。

  • 标签: 放电等离子烧结 铁基复合材料 非晶合金 颗粒增强 力学性能
  • 简介:采用包埋-刷涂法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SiC/ZrSiO4复合涂层,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等测试手段分析该复合涂层微观结构,并研究SiC单涂层和SiC/ZrSiO4复合涂层1500℃静态空气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包埋法制备SiC涂层结构疏松,具有较好抗氧化性能,氧化55h后质量损失率仅为0.5%,但氧化58h后,涂层内部形成大孔洞并产生贯穿孔隙,导致涂层失效,质量损失率迅速增加到2.1%。SiC/ZrSiO4复合涂层由非质镶嵌式结构ZrSiO4涂层紧密覆盖SiC涂层表面而成,具有优异抗氧化性能,氧化198h后质量仅增加0.5%,并且基本不再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复合涂层不仅能自愈合外涂层缺陷和裂纹,还能抑制氧化过程中大孔洞形成,避免贯通孔隙产生。

  • 标签: SiC/ZrSiO4复合涂层 SIC涂层 抗氧化性能 C/C复合材料
  • 简介:密度C/C复合材料基体上采用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方法生长碳化硅纳米线(SiCnw)及制备碳化硅纳米线/碳化硅(SiCnw/SiC)涂层,研究密度C/C复合材料基体上加载催化剂后涂层沉积及其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密度基体上催化制备SiCnw涂层,可改善沉积效率,同时可抑制裂纹扩展,明显改善SiC涂层1200℃氧化防护能力。另外1500℃空气氧化10h后,SiCnw/SiC涂层氧化质量损失率仅为1.34%,明显低于质量损失率为8.67%单层SiC涂层。

  • 标签: 碳化硅纳米晶须 C/C复合材料 SiCw/SiC涂层 化学气相沉积(C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