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许多学者在内圣之学规模下叙述朱子道统论;余英时先生则提出道学与道统之辨,从时间、人物上来为道学与道统划界,指出道统之为内圣外王合一。此两方观点互有得失。在朱子,道学与道统在时间、人物上界限重合,实无分别;而尤其根据对《中庸章句》之序与经、注内在关联等之考论,可知道统之“统”当训为“绪一业”(而非“谱系”),道统即道之“统绪一事业”(而非道或道学之传授谱系);道统之大本是内圣,道统之实质是内圣外王之合一;道学之传本身也是道统之传一种方式。由此而可澄清相关误解、深化相关探究。

  • 标签: 朱子 道学一道统 道之绪一业 内圣外王
  • 简介:本文从贞天地、立人极、通天人三个方面来阐释王夫之圣人观。三者既是对圣人内在规定,也是一种客观叙述;既是圣人成就自身工夫,也是其所达至境界;既是“本体上说工夫”,也是“工夫上说本体”。“贞天地”可分为“择阴阳之粹精”和“肖阴阳之德”两个方面,其内涵是贞守天地之正理、贞固天地之正气,其途径是效法天地易简之道。立人极体现在圣人德性才能和法象治器、制礼作乐等作为中。二者体现了“本天论人”和“以人合天”思维方式和诠释向度,其理论基础在于“通天人”。在阐释中,王夫之综合了先儒关于“圣”“通天”、“德性”、“才能”、“纯于天理”、“境界”等方面的涵义,突出了圣人养民佑民和治理社会“作为”,是对明代中晚期重内圣、轻外王思潮一种理论补正。

  • 标签: 圣人 王夫之 周易外传
  • 简介:《未济》是《周易》之终卦,在整个卦爻系统中有特殊地位。王夫之对它阐发包含着许多重要哲学思想。本文结合他早年所作《周易外传》和晚年《周易内传》,对其中诠释维度和哲学思想做一论述,重点在他贯穿始终本体论思维,对卦序看法,对《未济》何以可做终卦解释,及对小人如何得吉告诫等,以见出这些思想中所体现时代关切。

  • 标签: 诠释维度 王夫之 《周易内传》 《周易外传》 哲学思想 本体论思维
  • 简介:关学有史肇端于明代冯从吾《关学编》;嗣后关学学者王心敬、李元春和贺瑞麟皆起而续之,遂有《关学续编》;民国间,为宦陕西川籍学人张骥又编有《关学宗传》,这些都是有关关学学术史重要文献。但或因其“牵合附会之习”而滥入,或因“拘于门户之见”而摈弃,这些文献对于关学史认识都存在不少缺陷。现代学人撰写与关学思想史相关论著,较早见于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

  • 标签: 《关学编》 思想史 科学内涵 思想历程 《中国思想通史》
  • 简介:屈万里先生为“当代中国经学第一人”。屈先生经学研究以《诗经》《尚书》《周易》研究闻名。尤以《周易》研究创获最大。屈先生《周易》研究主要贡献是:(1)它是传统旧学与当代新学兼融典范;(2)他研究反映出近代学术由疑古到释古努力。所以,他是当代学风吸收者、创始者;(3)他开启了新治易方法与园地,但它只是起步,而不是结束,正待后学继续完善。

  • 标签: 屈万里 《周易》 甲骨学 民俗学 新史学 目录学
  • 简介:方东美认为西方哲学不重视时间问题,往往将时间空间化,这导致他们没有承续历史,而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周易》则非常注重时间问题。相比于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他将《周易》时间观念概括为“回旋变易”,这一时间观集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优点于一体,不仅使得中国历史呈现出接续性,而且对于儒家精神人格培养以及中华文化在其演变中价值保持和发扬光大都至关重要。

  • 标签: 周易 时间 回旋 变易
  • 简介:金哈剌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茀林(今中东叙利亚一带)文士,其《南游寓兴诗集》湮没已久,仅在日本存有钞本.哈剌师从名儒王壎,喜读《周易》,为官践行儒学、重视教育;诗篇中洋溢着忧国忧时、仁民爱物、笃于友情儒者情怀.从儒学视域解读金哈剌,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位林文士的人品、诗品,进一步证实元代西域人溶入汉文化史实,亦可见儒家思想丰富了异族士子精神境界,是中华民族甚至世界人民共享精神财富.且哈剌融摄四教,将固有之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文化融于一身,这也可为今天多元文化调和、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历史镜鉴.

  • 标签: 儒学 元代文化 金哈剌
  • 简介:以《河图》《洛书》为代表宋代易图,完全突破了象形化物象图画层面。以白黑点为元素展现出完全抽象化图像。从图像来说,其核心内容除了“数”便是“方位”,是一种完全以形象表达抽象模式。而在黄宗羲、毛奇龄、胡渭等人看来,这样一种图像化经典解释方式无疑是易学发展中重大突破。但作为一种经典解释方式,易图学一定是对《周易》解释和发展,而不能被当成圣人作《易》之由本末颠倒。这种对于易图学不同定位,使得清初学者们在重新构建易图学同时,不仅赋予了“大衍”、“四象”等概念以新诠释,也在重新梳理“象”、“数”关系同时,开出了易学发展新方向。

  • 标签: 图学 图书易学 象数 河洛
  • 简介:孝道在儒家伦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如何解释儒家对"孝"这一品质道德期许是厘清儒家伦理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在孔子看来,只有出自道德情感和正确感受道德行为才是道德。安乐哲和罗思文先生采用儒家角色伦理诠释《论语》中"孝",将"孝"视为家族、社会角色,并由此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仅仅运用角色伦理说明儒家孝道,不仅会束缚人情感和道德能力,而且会面临绑架道德风险。从德性伦理学视阈阐述"孝"道德力和规范力,能更加准确诠释儒家孝道合理内核,显现儒家伦理思想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孔子 德性 道德情感 角色伦理
  • 简介:丁茶山和吴草庐都是当世最杰出易学家,以象数学角度为主解释《周易》是他们共同点。其中,茶山对《周易》象数性解释核心是《四笺小引》中“推移”、“物象”、“互体”、“爻变”。而草庐对《周易》象数性解释核心是《易纂言外翼》12种方法中具体运用于《周易》卦爻辞解释中方法——“卦变”、“变卦”、“互卦”、“象例”。因此,可以说丁茶山和吴草庐《周易》解释方法核心理论是一致。但对这些解释方法实际运用,茶山又是和草庐存在区别的。即茶山在爻辞解释上,继承了草庐“爻变+互体”方法,同时又全面运用了“推移”这一方法,这可以说是茶山自己独特解释。这也是茶山与草庐在《周易》解释方法上最大不同。

  • 标签: 丁若镛 吴澄 推移 物象 互体 爻变
  • 简介:罗汝芳是明代泰州学派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以“赤子之心”和“孝弟慈”为旨归学术思想和“以讲会乡约治郡”伦理政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阳明后学尤其是泰州学派中或流荡虚无而近禅、或“不复为名教所羁络”狂侠倾向,促其回归平实和正统。罗汝芳这一归宗阳明学正统、以“圣谕六条”化俗治乡学行取向,也体现在他有关乡约思想和实践中。

  • 标签: 思想与实践 乡约 罗近溪 泰州学派 代表人物 政治实践
  • 简介:消解程朱理学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本身,创构一种为愚夫愚妇能知能行“生活儒学”,是明代心学之主要问题意识所在。心学从阳明学向泰州学展开正好为我们呈现了“生活儒学”从理论建构到落实实践完整过程。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为要良知学,确立了心学生活化、民间化理论基调;王艮开创泰州学派以订定乡约民规,开展平民教育等乡村建设实践将心学价值推向民间。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应用,从愚夫愚妇能知到庶民大众来行,标志着明代“生活儒学”真正完成。

  • 标签: 明代 生活儒学 阳明学 泰州学
  • 简介:“德”字在先秦文献中有“性质”、“属性”义。传本《易传》除大量带有德性内涵“德”字外,还保留了“德”“性质”、“属性”义,如“蓍之德”、“卦之德”、“阴阳合德”、“神明之德”、“杂物撰德”、“和顺于道德”等。准确理解《易传》上述命题意蕴,应将“德”之“性”义作为重要参照。

  • 标签: 《易传》 神明
  • 简介:庄子对语言有着深刻洞察。在他看来,道超出了语言范围,且语言时常会遮蔽大道,然而道又必须被言说,否则语言将走向沉寂与灭亡。所以。如何找到并运用一种能够言说大道即终极真理语言,便成了庄子思想重要问题。通过以隐喻为特征“三言”,庄子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创造出了一个绚丽多彩文本空间。

  • 标签: 真理 语言 庄子 隐喻
  • 简介:文章从跨文化翻译视角对比了美国汉学家李克和中国学者翟江月《管子》英译本.李克翻译重在介绍,鲜加评论,旁征博引,考证精详.其特色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力求形式对等.翟江月译本采用了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策略,力求功能对等;她译文语言平实,易于理解.两个译本各具特色,也各有不足,但是都为“中学西传”做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跨文化翻译 管子 异化 归化 形式对等 功能对等
  • 简介:自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庄子》“剽剥”儒家以来,儒者们就一直被如何化解庄儒矛盾问题所困扰,以致史上废庄、斥庄之声连绵不绝,甚至宋朝苏轼不惜采取化庄为儒之方式,而且还希图通过伪作判定来彻底化解庄儒矛盾。但到晚明时期,《庄子》真伪性问题,却在学人们视域中呈现出多样化相状,即有的学人认为,内、外篇为庄子所自著,而杂篇则渗有后人之伪作;有的学人认为,《庄子》只有内篇为庄子所著,而外、杂篇皆渗有后人之伪作;还有的学人认为,内、外、杂篇都窜入了后人之伪作;又有些学人则对当时思想界疑庄之风提出了批判。无疑,晚明学人在对《庄子》篇章真伪判定背后其实都蕴含了学者们各自不同心境、观念体系、意图与视角等。

  • 标签: 《庄子》 真伪 多维性
  • 简介:舞蹈是一门古老艺术,在漫长历史发展中,舞蹈会与周围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相互作用,形成其本质之外社会价值.儒家文化从产生以来,作为主流文化无论是从舞蹈内在精神层面,还是从表象审美层面都深深影响着舞蹈发展与变革,经历千年相互磨合和相互作用,儒家文化在构建当下和谐舞蹈社会价值中影响甚重,甚至起到了主导性作用.

  • 标签: 儒家文化 舞蹈 社会价值
  • 简介:理学西传得益于“理”概念译介。《印中搜闻》、《中国丛报》、《中国评论》三种报刊及麦格基、理雅各等人汉学著述中关于“理”译释,保存了十九世纪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最原始文献记录。翻检中学西传史上“理”英文对译,可以看到西方世界在接受中国理学文化时心态以及曾经出现分歧与争论,后者对于理学文化西传无疑产生过推动作用。

  • 标签: 《印中搜闻》 《中国丛报》 《中国评论》 理雅各
  • 简介:冯友兰新理学方法特色是对于逻辑分析充分运用。对于这个逻辑分析法,冯友兰有时称“纯思”,有时称“理智底释义”,有时称“形式底释义”,这些概念方法蕴涵究竟是什么?新理学对于逻辑分析理解和运用究竟如何?本文尝试从哲学界定、形上学方法、存在分析、人性分析和主知境界论等角度来考察新理学对于分析方法多重运用,并指明新理学哲学体系在某种意义上是运用分析方法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程朱理学进行现代性转换。

  • 标签: 新理学 逻辑分析 形式底释义 分析的儒学
  • 简介:美国著名汉学家李克是中国典籍《管子》权威英语译者.通过他对《管子》一书长达五十余年翻译与研究历程,他所选择翻译策略和翻译规范,以及他对授业导师卜德教授师承,和他对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学不断开拓,我们可以窥见其“中国学情结”之一斑,同时文章也梳理了在其翻译与研究中,他与中国友人结下深厚情谊.

  • 标签: 《管子》英语译者 汉学家李克 翻译策略 中国学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