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8 个结果
  • 简介:因果,是佛教中一个常见而又很容易被误解的重要概念。因果,其实是因缘果报的简称。在佛教中,因果与业力密不可分。佛教的因果观包含了五大基本规律:因果不虚、因果不乱、因微果著、自作自受、众缘和合。也就是说,因果具有真实不虚性、善恶不乱性、增长增值性、自作自受性、错综复杂性五大基本特性。正确认识佛教的因果观,对于心理健康意义重大。明了并深信佛教的因果观,能真正改变错误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调整负性的认知与行为模式,有效对治和化解指责、抱怨、嫉妒、嗔恨等负面心理与消极情绪,并能激发和培养接纳、敬畏、感恩、慈悲等正向心态与优良品质。当然,佛教的因果观在心理治疗的应用中,有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是需要引起重视与注意的。

  • 标签: 佛教 因果 心理健康
  • 简介:文章认为,人生观的研究不仅要重视理论层面的探讨和建构,同时要贴近现实生活,解答人们在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大量具体的人生问题。因此,人生观不应只是为伦理道德领域所关注,同时也应成为心理学视野中的重要内容。针对以往人生观研究中存在的欠缺。基于现代社会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关注和重视,笔者提出健康人生的概念。从人的心理健康、心理适应的角度来对人生观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 标签: 健康人生观 心理健康 社会价值取向 人格修养
  • 简介:美国心理学家K.帕格门特的宗教应对理论(copingtheory)是宗教心理学近年来较有影响力的新理论之一。帕格门特将心理学的应对理论应用到宗教学研究中,对很多宗教心理现象都有一定的解释力。帕格门特认为,当面临现实的选择时,人们会使用各种资源来帮助他们进行选择——宗教正是资源的一种。在理论意义上,作为一种应对资源,宗教编织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之中——它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和影响力,而不是超然的目标。在实际层面上,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应对理论对信徒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正面效果。本文在对宗教应对理论进行分析梳理的同时,也希冀它能对心理健康研究有一定启示,对中国宗教心理的研究做出贡献。

  • 标签: 宗教应对理论 心理健康 帕格门特
  • 简介:做好青年官兵的心理健康工作,是保证部队强大战斗力,提高训练水平的基本保证。笔者从明确军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明确加强青年军人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分析青年官兵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加强青年官兵心理健康的培育与引导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 标签: 青年官兵 心理健康
  • 简介:美国研究报告称,坏天气不但会令人沮丧、抑郁,甚至还可能直接导致人死亡,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新杀手。“气压、气温、湿度、光照等天气指标,以及空气中的含氧量、负离子、颗粒物等,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介绍,天气不好,身体就容易出现问题,这在医疗气象上被称为“气象综合征”。

  • 标签: 人类健康 天气 杀手 技术研究中心 环境污染控制 美国研究
  • 简介:一、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冰心是中国文坛泰斗级的人物,他那深沉而又博大的爱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而她将近百岁的高龄也得益于心中满怀的一份爱。

  • 标签: 心理健康 维护 才能 中国文坛
  • 简介:青少年的成长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大问题,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站在历史的高度把青少年的成长比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把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寄托在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上。

  • 标签: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健康 青少年成长 读物 诠释 专家
  • 简介:喜欢每一个清晨,当朝霞染红了天空,花儿开始舒展柔嫩的腰肢;喜欢每一个午后,当阳光透过层层绿色的树叶,满池的湖水波光旖旎;喜欢每一个黄昏,当金色的夕阳洒满大地.飞舞的蝴蝶都被渲染得灿烂夺目。可是你知道吗?当婴儿呱呱落地第一次睁开眼睛时,他却并不能享受到这份五彩斑斓的美丽。因为婴儿刚出生时是没有光感的,他的视觉要比别的感觉发展迟缓一些。不过很快,他的视敏度便大大得到改善。

  • 标签: 儿童心理健康 颜色 婴儿 黄昏
  • 简介:<正>一年一度的“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都会提醒人们关注心理健康、关注生命质量。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无疑是社会进步的一大表现。1999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与我国卫生部等九个部门共同召开“中国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发表《中国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宣言》,倡议在全社会大力开展精神卫生健康教育。2000年10月10日,我国开展了以“关爱我们的心灵”为口号,以“健康体魄+健康心灵=美好人生”为主题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一、世纪杀手面目狰狞——回顾与展望

  • 标签: 心理健康 精神卫生 世界精神卫生日 心理疾病 心理冲突 面目狰狞
  • 简介:采用国家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CSPA)中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天津某高校3826名2013年入学的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口学差异。结果:(1)大学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2)女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男生,但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自卑;(3)汉族学生比少数民族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焦虑;(4)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非独生子女;(5)理工类、文史类、文体艺术类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理工类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文体艺术类大学新生。

  • 标签: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 问卷调查
  • 简介:本文论述禅的艺术疗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绘画、诗歌和音乐等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它们对人心的清静、情绪的调节,特别是心理保健具有独特的功效。禅的艺术疗法,不仅使人的内心智慧得以开发,更重要的是能治疗"心病"和一些身心顽疾。它给中国人的日常行为生活和心理表现带来巨大的影响,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里价值极高的重要研究课题。

  • 标签: 艺术疗法 心理健康 古琴禅 美学价值
  • 简介:通过对本、专科新生的问卷调查,文章认为专科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本科生,自卑是专科生的主要心理困扰,专科女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男生,作者建议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 标签: 专科学校 新生 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 心理普查
  • 简介: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心理疾病时时刻刻都在困扰着人们。它使一些人失去理智、道德,甚至还造成他们走上一条不归路。目前在一些国家,一些新的心理病症又开始流行,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 标签: 危害身心健康 心理病症 身心健康心理
  • 简介:<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世间万物在大自然的滋润下蓬勃,自由发展,我们又该怎样培育祖国的花朵?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呢?近些年来,教育界一直在努力探讨这个问题,并进行了诸方面的改革,素质教育的声势也日渐壮大。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地感到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就应当具备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意识,有充分的自信,健全的人格。而这一切的形成在于幼时的教

  • 标签: 随风潜入夜 真正的人 创造意识 儿童情绪 艰难困苦 周弘
  • 简介:<正>从理论上讲,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是正常的。不过"正常"显然远非"理想",几乎所有儿童的心理品质和情绪特征都有必要加以改善。卫生教育家们普遍认为直接的教育力量对儿童心理品质和情绪特征的改善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美国,对儿童心理卫生的实施,除了广泛地设立儿童心理诊所、在学校配备学校心理学家和访问教师,以对所谓"问题儿童"进行咨询、指导和治疗以外,一些具有多年学校实践经验的心理学家还十分重视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指导和帮助学生解除心理紧张和失调,维护情绪和情感的安宁,提高个人适应

  • 标签: 心理卫生教育 儿童心理卫生 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品质 情绪特征 课堂
  • 简介:为了调查高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状况,运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对某中学高中生进行随机取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状况整体良好,动力系统、认知风格、自我和归因风格分量表得分低于常模水平。(2)自身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素质有明显的影响,认知风格和归因风格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文科生比理科生在应对风格上得分高,独生子女在认知风格、人际和应对风格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3)环境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素质有明显的影响,父亲职业和文化水平在心理健康素质整体得分上差异显著,父母职业为非农民、受教育水平高的个体心理健康素质较好,家庭经济水平对个性素质、适应、自我和动力系统分量表影响大,家庭经济水平差的个体得分高。

  • 标签: 心理健康素质 高中生
  • 简介:价值观是个体深层的心理建构,是个性倾向性的核心,指导着个体的行为。他同时包含着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成分,与个体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本文在对价值观心理成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价值观主要是通过认知成分中的价值思维模式和价值认知内容对心理健康发生影响。文末从认知心理疗法的角度给出了对价值观进行调整的步骤。

  • 标签: 价值观 心理健康 思维模式 心理成分 认知成分 调整方法
  • 简介:本研究对443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身心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在人生观这一概念中,人生目的,即人为什么活着,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较密切的联系。追求功利的人生目的与负性身心健康指标均呈正相关,与正性身心健康指标均呈负相关;自我完善与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这两个维度与身心健康指标的关系则相反。倾向于追求精神利益的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明显好于追求物质利益的学生。

  • 标签: 人生观 身心健康 人生目的 精神利益 物质利益 症状自评量表
  • 简介:佛教文化从因缘法的视角阐释了自我的生成、存有与解脱,因缘的无常性,规定了自我不仅是五蕴合和的幻象,而且是烦恼的载体。如何了生死,得解脱,大乘佛教以破"我执"为切入点,在"无我"层面上思考自我的成长与完善,构造了完全不同于个体性自我思考框架的心智健康模式。具体表现为:在心理加工过程上注重"正知正见";在情绪体验的追求上表现为"慈悲喜舍";在日常行动的着力用心上表现为"功德圆满";在人我不二的关系上表现为"同修共度"。以这个理论分析为基础,本研究进一步编制了佛教信仰的心理功用问卷,测评了338名佛教信徒,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符合预期设想。通过理论分析和心理测验两个方面的研究,本研究认为自我建构逻辑原则在佛教因果框架下的系统性改变,是佛教文化促进心理功能优化的核心机制之一。

  • 标签: 佛教信仰 自我建构 心智健康 心理功用
  • 简介: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的急剧社会文化变迁对众多个体心理产生了强烈冲击,形成了文化震荡.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由于不同个体的经历和应付方式不同,其对文化震荡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因此,深入研究文化震荡的形成及其对不同个体的影响,充分挖掘各种文化有益于维护个体心理健康的宝贵遗产,建立个体心理健康防卫、救护机制和社会安定预警机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 标签: 文化震荡 应付方式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