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继今年3月在3个州议会选举中遭遇重挫后,近期又在梅前州及首都柏林“遭虐”,得票创历史新低。舆论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默克尔所坚持的难民政策引发德国民众诸多不满。

  • 标签: 默克尔 难民 危机 德国总理 议会选举 基民盟
  • 简介:冷战结束后,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国家治理危机,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总体乏力、民主政治体制失范和社会矛盾日趋激化。这些危机的产生和持续,既有资本主义制度体系自身的弊端,也有具体国家内部机制、结构、政策等存在的不足或失误,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民主政治体制的秩序性衰微和社会文化秩序的认同性危机。为缓解治理危机,西方主要国家从深化宏观经济调控、推动民主政治改革、规范调整社会秩序等方面作出了努力,但收效甚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危机及其应对也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留下了许多深刻启示。

  • 标签: 资本主义 治理危机 国家能力 国家治理 全球治理
  • 简介: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而且程度恶劣,触及了大众的良知底线,影响了校园风气,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以青岛地区青少年犯罪审判实务作为实证研究的基础,分析其中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并提出有效预防和遏制校园暴力的对策和路径。

  • 标签: 校园暴力 青少年 预防对策
  • 简介:近期,频频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将大众的关注点又重新聚焦于这个早已“司空见惯”的问题。特拉维斯·赫希提出的与青少年越轨行为相关的社会控制理论四要素(依恋、投入、参与、奉献),对探究校园暴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思路。透过其社会控制理论发现校园暴力的成因主要基于依恋关系弱化;奉献与“违规”权衡下的侥幸放纵;兴趣“压抑”下的情绪释放;信念认同缺失下的校园暴力认知偏差等方面。做好校园暴力预防,需要与青少年加强情感交流;加大执法力度,界定宽容与惩罚的评价标准;关注青少年兴趣培养;强化德育建设机制;提升青少年道德规范和法制理念的接受认同。

  • 标签: 社会控制理论 校园暴力 预防
  • 简介:现代足球是一种融合了人类的游戏性、现代性和公平精神的文化品类。中国青少年踢球人的稀少现象一向是中国足球落后的主要原因。中国足球改革的核心在于校园足球,而足改的核心阻力在于民众对足球的冷漠态度。高考作为中国人的成人仪式已经获得制度性保护,成年累月为高考而战的中国青少年人的体质已呈明显下降之趋势,并重新获得新"东亚病夫"称号。足球改革开启了一扇解放青少年身体、抵销高考副作用、归还青少年健康青春的大门。在国家必须融入现代社会的意义上衡量,中国的足球改革顺应了时代风潮,是一件功在千秋、功德无量的伟业。它在扭转高考的负面作用、提升中国人的心身能量、改良中国人的国民性等方面具有无法估量之价值。

  • 标签: 足球改革 校园文化 青少年体质 高考中心主义
  • 简介:据报道,包括我国、俄罗斯、美国、英国、韩国、日本在内的多国近些年来都发生过中学女生暴力、扒衣欺侮事件1,施暴者几乎都是受害者的女性同学,这反映出中学校园女生暴力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2。针对当前我国中学校园女生暴力的现状和特点,从社会、学校、家庭多维度以及施暴者、受暴者等个体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究暴力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家庭教育、加强学校防范和增强法律威慑力的建议。

  • 标签: 中学校园 女生暴力 行为分析 防控对策
  • 简介: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导致了欧洲经济衰退、失业率攀升,一些地区的劳资矛盾激化,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都成了罢工运动的重灾区。然而随着危机的蔓延,罢工运动在德国的规模和频率却不断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德国采取了内外兼修的治理路径,实现了社会市场经济国家用“谈判”替代“罢工”的目标。

  • 标签: 经济危机 罢工治理 劳资博弈 德国
  • 简介:校园暴力现象日渐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案件屡禁不止,暴力程度恶化,表现形式多样,产生原因复杂,社会危害深远,值得广泛关注。学校及相关部门对待校园暴力的态度与认识不到位,社会舆论引导亦有所不当。针对当前校园暴力问题研究不足的现状,应加强对校园暴力发生的环境与诱导因素的理论研究,重视对中小学校园暴力典型案例特点的分析总结,切实探究处理校园暴力事件的防控策略。

  • 标签: 中小学 校园暴力 特点 防治 研究
  • 简介:潘光旦认为,对于治理而言人才比物质、制度等更重要。近代以来乡治的最主要问题在于农村大学生外溢所致的地方人才匮乏。这与现代教育所致的农村人才外溢到城市有关:一方面,现代教育在内容上一反传统儒家的基于孝而维系家族或乡村的宗旨,这表现为儒家知识式微及地方性知识退场,另一面是教育的城市中心主义,表现为教育个人主义或国家主义。在资源与制度城市中心格局下,现代教育的接受者作为国家的人或自由个人而日益流向城市,以至乡村人才流失,现代知识分子对于乡村具有极强外生性,因其缺乏地方治理的德与才,故乡村日趋瘫痪。改善乡治要培育治人,需要乡村教育在地化,适度加强儒家知识与乡村知识,还宜限制教育的过分离乡化等。

  • 标签: 乡治 人才流失 在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