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4 个结果
  • 简介:<正>我们认为《〈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以下简称《草案》)的体系结构,基本上是比较合理的,现就《草案》提出以下修改意见:一、《草案》第14条:"人民检察院有权以检察建议、抗诉方式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修改建议:维持原条文,不修改。修改理由:关于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诉讼中如何实行法律监督的问题,在1991年修改《民事诉讼法》时曾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民事诉讼应当实现当事人的处分和国家干预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涉及国家、社会重大利益的民事案件,国家应当进行干预。人民检察院就是代表国家进行干预的机关,它可以代表国家提起民事诉讼,参与民事诉讼。因此,主张在《民事诉讼法》中应当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另一种意见认为,如果人民检察院可以代表国家提起民事诉讼,参与民事诉讼,那么,它就具有双重身份。在这种情况下,它处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草案》 法律监督 民事案件 申请再审 申请执行人
  • 简介: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既未对证据交换作出规定,又未从公法意义上对当事人之间互有披露证据的义务作出规定。这种状况给审判实务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常常使一方当事人在事先并不了解对方将要在庭审当中提供何种证据的情形下匆忙进入庭审,导致重复开庭,拖延诉讼的进程。因此,如何正确地处理和解决当事人披露证据与证据交换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与审前程序、审理程序的相互协调,以便在立法上形成有机的结构,从而为现行《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寻求一条科学、合理、顺畅、可行的路径,是本文的要旨。

  • 标签: 披露证据 证据交换 审前程序
  • 简介:《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一书对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意义值得特别关注。从外国法中提炼出的"对抗与判定"命题同样可以解释中国转型中的民事诉讼,并在我国的制度语境下对应着审判、调解以及交织其中的历史与当下的关系。该书的贡献在于对理论的制度阐释和对制度的理论升华,作为教科书也展现了介绍法教义学知识的可能方式。在对比较法的引介上,该书除着重介绍国外制度外,也以明确的问题感间接但深入地关注了中国问题。此外,源自比较法研究的启示也引领了作者相关的法社会学研究,该书所提倡的场景式思维方法也应当得到推崇。

  • 标签: 法治传统 法教义学 比较法 法社会学
  • 简介:2012年6月16—17日,中国检察学研究会刑事诉讼监督专业委员会在山东省枣庄市举办了第三届刑事诉讼监督论坛。论坛以“刑事诉讼监督的机遇与挑战——以贯彻新刑事诉讼法为背景”为主题展开,对新刑事诉讼法实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考。

  • 标签: 刑事诉讼监督 论坛 刑事诉讼法 综述 专业委员会 枣庄市
  • 简介:修改后刑诉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该条文构建了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雏形。如何准确理解和适用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是修改后刑诉法实施过程面临的重要课题。

  • 标签: 专家辅助人制度 刑事诉讼 诉讼代理人 专门知识 鉴定意见 刑诉法
  • 简介:我国民事裁判执行监督缺位。民事裁判执行活动中存在限制检察机关诉讼监督的立法壁垒和学理壁垒,从诉讼监督维度和民事裁判执行权角度分析,检察机关对民事裁判执行的法律监督是诉讼监督的合理范畴。修改我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是当务之急。

  • 标签: 诉讼监督 法律监督权 民事裁判 执行
  • 简介:<正>公益诉讼并非"本土概念",而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从西方引入我国,尔后在中国经历了一场十分漫长和艰难的实践历程。1996年有"中国公益诉讼创始人"之称的丘建东以"一块二"的电话费案成为中国公益诉讼的揭幕式,随后"1997年河南方城检察院为追回

  • 标签: 民事公益诉讼 民诉法 公益诉讼制度 原告主体 民事诉讼法 适格
  • 简介:我国需要构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识,公众对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呼声也颇高。文章对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方式及相关程序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有所裨益。

  • 标签: 民事公益诉讼 检察机关 程序性问题
  • 简介:为解决非讼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台了多个司法解释。本次《民事诉讼法》修改将非讼调解协议纳入司法审查的范畴,不仅是对新形势下解决民事纠纷实践需求的回应,同时也从立法上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确保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实效性。

  • 标签: 民事调解协议 司法确认程序 既判力
  • 简介:诉讼效率是《刑事诉讼法》应始终追求的重要价值,诉讼效率应当包括"效益"和"速率"两层含义。其中的效益是指通过诉讼程序办理的案件质量较高、结果合理,强调效益有利于司法工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良好统一;而速率是指遵循诉讼程序使得刑事案件处理较快、过程迅速,强调速率有利于对司法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但效益和速率并不能完全地同步实现,任何诉讼程序都可能向其中一者倾斜而忽略另一者,尤其是忽略对效益的追求。同样地,新《刑事诉讼法》特别程序也应当尽力保持这两者间的平衡,通过一定制度设定弥补因速率带来的效益损失。

  • 标签: 新《刑事诉讼法》 特别程序 效益 速率
  • 简介: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公共设施致人损害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公共利益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仅依靠政府管理、舆论监督以及传统的民事及行政诉讼等方式,已经不足以保护社会公众利益,更不能及时发现及解决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如何利用有限的司法资源最大限度的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如何充分发挥和实现每一个公民保护公众利益的权利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从建立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设想,以期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公益保护途径。

  • 标签: 公益诉讼 程序当事人 原告适格
  • 简介:突袭性审判,是法院基于审判权对诉讼进程的主导性,为单纯追求程序的快速推进或者纠纷于程序意义上的解决,而忽视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未使当事人充分有效利用正当诉讼程序所提供的攻击和防御权利,而推进的审判程序和作出的裁判结论,是以心证不公开和庭审形式化为主要表现的被告人客体化的诉讼过程。突袭性审判直接关涉刑事诉讼当事人尤其是被告人诉讼权利行使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关涉司法权行使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有碍纠纷的实质解决及社会和谐的恢复。因此,迫切需要在深入考察我国社会背景及国际法治趋势的基础上探索构建规制突袭性审判问题的体制和制度。

  • 标签: 突袭性审判 主体性 程序正义 心证公开
  • 简介:少年司法制度由于其特殊地位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司法制度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合适成年人参与刑事诉讼制度的建立不仅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要求,而且是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场的有效补救措施,同时也是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发展的需要。

  • 标签: 刑事诉讼制度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合适成年人
  • 简介:"检察建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新近确立的一种检察监督方式,从法律规定应当科学、合理,以及适应检察监督实践的角度上看,对于这种新的检察监督方式,立法上除了应当明确其个案监督的性质、基本特征外,还应当从"检察建议"的适用条件与事项、"检察建议"程序上的强制力,以及赋予被建议方异议权等方面做必要的完善。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 检察建议 立法完善
  • 简介:从“敌人刑法”学说论证剥夺重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不具有正当性,因为相当多重罪嫌疑人并非“敌人”。我国新“刑事诉讼法”迎合了两极化的刑事政策,对涉嫌重罪的刑事被告人剥夺、限制其诉讼权利,“敌人刑法”的思潮已经影响到我国现实中的《刑事诉讼法》修法。对重罪刑事被告人程序权利的剥夺或限制虽然符合侦查机关的短期利益,不过却可能与宪法相冲突,对于刑事程序法的人权保障功能也可能造成冲击。保障重罪刑事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是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纵深问题之一,通过构建“修复性司法”、“赋予救济权利”,通过各项措施提升侦查效能,方能有效地平衡犯罪控制与人权保护的关系。

  • 标签: “敌人刑法” 新《刑事诉讼法》 合宪性 人权保障
  • 简介:<正>引言近些年来,进入法院审判程序的案件数量急剧上升,法院和法官面对着巨大的诉讼压力,而独任制作为与合议制相对应的审判组织模式,其在适用方面产生的效率优势也逐渐被司法实践所加以利用——当然这其中也避免不了政治体制及特有的民族文化所带来的影响——由此,独任制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扩大适用似乎已成为一个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现行《刑事诉讼法》将独任制与简易程序捆绑适用,基层法院大多通过适

  • 标签: 独任制 司法行政化 审判组织 独任审判 陪审员制度 酌定不起诉
  • 简介: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就鉴定意见作为证据的名称、省政府指定医院、鉴定人出庭的法律后果、鉴定人人身保障以及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协助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就鉴定意见提出意见等方面作出了修改,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同时,由于修改的内容在前瞻性上不明显,有些重要的问题,如鉴定启动权、强制鉴定等没有涉及,仍需要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予以进一步完善与弥补。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鉴定修改 评价
  • 简介:本文分别通过三个例子说明德国刑事诉讼中脱离实务的理论与脱离理论的实务,表明近年来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关系显现出明显不足。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刑事司法中理论与实务再次走近的美好期待。

  • 标签: 刑事诉讼 脱离实务的理论 脱离理论的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