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笔者在对巍山彝族打歌文化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巍山彝族打歌文化进行了解读,并对其保护与发展进行了相应的思考,旨在促进其顺利传承与合理发展。

  • 标签: 艺术人类学 巍山 彝族 打歌
  • 简介:丘北彝族僰人居住在交通不便、石漠化严重、水资源极度匮乏、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贫困山区。因现实自然生存条件恶劣的现状致使彝族僰人无论如何辛苦也很难改变其生存状态,其物质文明落后于其他少数民族甚远,贫困程度如此之深令人担忧。彝族僰人生存状态面临严峻挑战,这些挑战仅仅依靠彝族僰人自身的努力是无法改变的,应引起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 标签: 丘北彝族僰人 生存状态 贫困原因 脱贫举措
  • 简介:红河流域是多民族共生的一个地区,彝族是其中古老的世居民族。与其他彝族地区相比,红河流域彝族的稻作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红河流域彝族的稻作文化,以稻作农业为核心,包括与之相联系和适应的村寨结构、宗族组织、信仰仪式以及生产技术、沟渠文化。建国前,稻作农业推动了当地彝族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

  • 标签: 红河流域 彝族 稻作 梯田
  • 简介: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其最完整版本现在仅存在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裸嘎村,这种表演彝族先民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情景的傩戏具有丰富的功能和影响后人的教育价值,因此,探索针对这种稀有文化的教育传承方式可以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文化的传承。

  • 标签: 撮泰吉 功能 教育传承
  • 简介:彝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创造且传承本民族语言及文字,而且传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民俗事象文化,并传承这些传统民俗事象文化中反映和体现的有关自然生态保护理念和行为,这些自然生态保护理念与儒家的"万物一体学说"和道家的"共生共和学说"如出一辙,且一脉相承。彝族自然生态观认为,世间自然万物发展具有共生共存性和共和互通性的特点,也具有相互制约与影响的关系,并且彝族这些自然生态观指导着人们善待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同时秉承着自然生态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理念。

  • 标签: 彝族 民俗文化 自然生态 和谐发展 启示
  • 简介: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少数民族大学生低学业成就、科研院所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有效性不足等等问题是当前教育教学、科研面临的难题,亦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以云南彝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为例,通过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的迫切性与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

  • 标签: 地方性知识 课程资源 彝族文化 转化
  • 简介:本文简介与探讨20世纪初前往中国边远、四川大凉山地区旅游的外国人对当地彝族及其社会和文化的描述和感受。德国魏司夫妇与俄罗斯顾彼得先生所留下的有关凉山彝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笔记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最关键的是他们通过当时所听到的彝族民间音乐的"声音性特征"——这不仅强调了彝族音乐与文化的独特性,也将这一声音直接融入到一种人类的或者世界文化的"普世性"之中,认为他们所了解的彝族文化的基本旋律或精神与自己的文化是相同的。此外,魏司夫妇和顾彼得先生在描述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尊重与客观性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非常宝贵的。这也使得他们的记录获得了一定的人类学、特别是田野采风等方法和方法道德上的意义。

  • 标签: 凉山彝族 诺苏 魏司夫妇 顾彼得 民间音乐 声音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