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联系中原沦陷,学术南移的史实,参考"文献"概念的历史演变,在南宋时期,"中原文献之传"是指以口传议论的方式传承北宋中原学术,说某人"得中原文献之传",是指其学有渊源,所习之业与北宋中原学术有着传承、授受关系,延续了儒学复兴以来的思想。吕祖谦"得中原文献之传"则指他以口传议论的方式继承张载、二程之学,代表了南宋时期关洛学传承的正宗。吕祖谦的家学渊源和师承关系都与关洛之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他讲授关洛之学与时代政治、学术氛围相一致。准确理解吕学与中原文献之间的关系,可以为解读吕祖谦哲学思想提供可靠的学术参照。

  • 标签: 吕祖谦 中原文献 口传议论 关洛之学
  • 简介:周京在浙派诗人群体中既是杰出的诗人,又是开一时风气的先驱人物。浙派能在当时掀起一股不可忽视的在野诗潮,浙派先驱人物的蓄势和鼓扬功不可没。周京在浙派早期地位的形成,与其杰出的诗才、多方面的才艺以及个性特征都有关系,但其能与其他浙派先驱心意相合,能大力扶持后进诗人,团结广大浙派成员,其广泛的诗文化交游活动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 标签: 周京 浙派先驱 交游活动
  • 简介:依据《三国志》等文献资料关于孙吴扬州部所辖各郡太守的零星记载,搜集、梳理和辨出了18郡91任太守的姓名及其籍贯、官任等,以便三国历史人物和历史地理研究者参考。

  • 标签: 孙吴 扬州 太守
  • 简介:笔者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发现白鹿山上玄极寺西侧有一块北齐时期残碑。它为我们研究北齐历史、百姓生活打开了一扇窗口,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太行山一带乃至我国北齐时期历史、宗教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存史价值。

  • 标签: 白鹿山 北齐时期残碑 历史研究 宗教研究
  • 简介:汉文佛典异文数量繁多,内容丰富,极具语言研究价值,文章主要以西晋译师竺法护的译经为对象,比勘整理其异文条目,从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同源字、正讹字等五个方面归纳分析其异文所涉字际关系,发掘汉文佛典异文材料的文字学价值。

  • 标签: 汉文佛典 异文 字际关系
  • 简介:圭塘别墅是元代名臣许有壬在告老还乡后用皇帝所赐之资所建私家园林。该园自建成后即成为中原及周边文人雅士雅集之所,时称“圭塘雅集”,随之诞生了一系列以《圭塘欵乃集》为代表的诗歌唱和集,影响深远、流传广泛。在综合文献解读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圭塘别墅的命名、故址、建造沿革、地貌环境与园林规划、景点及空间关系、园林公共性等六个方面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圭塘别墅景观平面复原图。

  • 标签: 元代园林 文人私园 圭塘别墅 许有壬
  • 简介:蒯德模于同治三年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之后,从李鸿章的文官幕僚中走出来,开始了在苏州境内长达六年的主政时期。作为晚清循吏,其吏治既具有传统的“循吏精神”,又寄存着与西方文化冲突中所表现出的时代局限性。在传统与近代之间,蒯德模从中国传统思想出发,勾画出苏州城的恢复建设蓝图,并身体力行以求完善,为苏州的发展做出贡献。

  • 标签: 晚清 循吏 蒯德模 苏州
  • 简介:《感应类从志》的作者问题存有争议,《说郛》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均定作者为张华;而天一阁钞本前有陈星南题词,认为其作者可能是狐刚子,且书名应为《感应类从谱》;《四库全书总目》亦认为题作者为张华是依托。结合古人对待图书的随意著录甚至删改以至变更书名,以及《博物志》一书在后世遭删改、部分与地理相关的内容被摘录并被名为《张华博物记》《张华博物地名记》等情况来看,《感应类从志》可能是从《博物志》中摘录出来的有关物类相感的内容。从具体内容来看,《感应类从志》与《博物志》有较多相近甚至雷同的说法,所以《感应类从志》应该是《博物志》的一部分。

  • 标签: 《感应类从志》 《博物志》 物类相感
  • 简介:公共传播是现代性社会语境之产物,华夏公共传播则参照现代公共传播概念之内涵,基于华夏文化共同体这一根基,对古代中国公共生活进行历史考察。华夏公共传播活动镶嵌在古代社会的制度设计、文化现象和政治经济互动之中,在社会结构内部的相互作用之间呈现历史阶段变迁。考察华夏公共传播现象,可以归纳古典公共传播存在的三大特征——"辩言之外"的公共情怀,"礼法一体"的传者结盟与"至公无私"的诉求困境。

  • 标签: 华夏公共传播 历史变迁 模式建构
  • 简介:薛令之是福建地方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开闽第一进士"的地位有着丰富的史料支撑。在唐玄宗时,薛令之因替太子一方仗义直言而惹怒了当朝皇帝,后辞官归隐,故而《新唐书》将其视为隐逸之士;而宋明之后,闽地诸多方志则多侧重于褒扬他的廉洁奉公,因而在史志记载中,其人格形象有着一个变化的过程。在闽南地方文献的记载中,薛令之及其家族还与厦门的早期开发有所关联。

  • 标签: 薛令之 生平事迹 开闽第一进士 形象变化 地方志书
  • 简介:榆林(特指榆阳区)方言中的"奶奶"有"岳母"、"婶婶"之义,与"奶奶"的常用语义完全不同。梳理"奶奶"在现代汉语通语及榆林方言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奶奶"在榆林方言中"岳母"、"婶婶"义出现的原因可考语言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形成规律。

  • 标签: 榆林方言 奶奶 语义演变
  • 简介:朝鲜王朝北方"四郡"问题在中朝边界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深入考察慈城、茂昌、虞芮三郡的最初设置问题,是探讨"四郡"相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1433年,在"癸丑婆猪之役"发生后,随着朝鲜王朝对以鸭绿江上游南岸为重点的平安道边防布置全面深入的开展,作为朝鲜王朝在鸭绿江上游南岸进行全面开拓的"急先锋"及"领头羊"角色的闾延郡,便开始了对其所属广袤辖域进行分割细化的历史。1433年,在此辖域最西部首先增设慈城郡;1442年,在此辖域最东部又新增茂昌郡;1443年,在此辖域中部西半部分即慈城与闾延邑城之间更加设虞芮郡;由此,分割后的闾延郡辖域,此后仅剩余其此前辖域中部东半部分。显然,这种逐步分割辖域的过程,就是深入开拓鸭绿江上游南岸的过程。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朝鲜王朝最终得以彻底实现对这片地域的完全占有。

  • 标签: 朝鲜王朝 慈城郡 茂昌郡 虞芮郡
  • 简介:最近上博简《彭祖》篇与清华简《楚居》篇等新出土文献的发现与解读为以往争议不休的彭咸问题的阐明提供了可能性。据新材料重新考证,彭咸是先秦时期由彭祖传说和巫咸传说混淆并转讹而成的人物,历史上实无其人。他是一个与楚国宗族关系极为亲密,主张修身治国、为政以德的,在使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取得成功的古代贤人。彭咸传说中的彭咸与最早见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的彭咸水死说中的彭咸之所以有所差异,是因为其原始的彭咸传说受自投汨罗而死的屈原传说的影响发生变迁的缘故。

  • 标签: 彭咸 新考 出土文献 形成 变迁
  • 简介:《三国志》文笔简洁、考据审慎的治史态度,为后人称道。但是,由于其行文过于简略之故,也造成了部分史实含混不清,记载存疑等情况。关于赤壁之战前刘备的退守地点,《志》的记载是夏口,而裴松之所引《江表传》的记载则是樊口。结合相关史料,通过从夏口与樊口的地理位置、两者对于曹操南征的战略意义、曹操南征真实目的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刘备的退守地点很可能并非江夏的夏口,而是鄂县的樊口。

  • 标签: 《三国志》 刘备 赤壁之战 夏口 樊口
  • 简介:《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人们可以通过《诗经》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色俗尚之美恶,观政治之得失,于为人为事做有效的扬弃取舍,则其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不言而喻。《邶风》《鄘风》《卫风》三风中体现的'卫多君子'展现了卫地域文化的突出特色,卫地诸君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态度和方法上起到了很好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引领作用。

  • 标签: 《诗经》 地域文化 卫多君子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