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英汉科技语言在动词的使用方面差异甚大,汉语重谓语动词的连用而英语重非谓语动词的使用。连动句是汉语的特殊句式,是英译时的难点。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汉语科技文献中常见的连动句的特点、分类及其一般英译过程。

  • 标签: 英汉科技语言 连动句 特点与分类 英译过程
  • 简介:“名词短语可及性层次理论”认为主语关系从句加工具有优先性,并假设这种优先性在类型学各异的语言中存在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已经在多种语言研究中得到证实,而汉语的一些研究成果违反了此普遍性假说,这使汉语关系从句在句子加工领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其研究结果显示修饰主语和宾语的关系从句均表现出主语关系从句加工难度大于宾语关系从句,不支持主语关系从句优先加工的普遍性假说。此外,尽管实验结论与“规范语序”和以工作记忆理论为基础的“局部依存”模型相符合,但研究数据却对模型细节提出了质疑。同时,研究结果证明了汉语中修饰宾语的宾语关系从句产生了“花园小径”现象。本研究在实证上提供了主语关系从句优先加工不具有普遍性的例证,在理论上对于未来建立一个解释类型学各异的广泛的语言加工理论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关系从句 主语关系从句优先加工的普遍性 事件相关电位
  • 简介: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1989至2009年刊登在4种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上有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习得"的研究文献。结果显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习得研究在21年间呈上升的趋势,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样化,在研究内容上日趋广泛。文章还讨论了过去研究中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前景。

  • 标签: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语音习得 国内研究 回顾
  • 简介:当下,为了提高文章的阅读率,标题借用先例现象日渐增多,其借用方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照搬,二是变动,即完全借用和部分借用。最常见的是部分借用,主要有成分替换、成分截短、成分添加、成分错合、成分省略、成分易位、解释成语、混合型以及格式借用等。借用先例现象有利于表达或显或隐的评价意义,增强标题文本的对话性,加强标题的表现力与吸引力。

  • 标签: 先例现象 借用方式 标题格式
  • 简介: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上的文化差异,探讨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融入文化知识。英语词汇教学必须重视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对比,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 标签: 文化差异 英语词汇 教学 字面意义 涵义
  • 简介:本文以汉语影视作品中的317个人物指称为语料,考察了汉语会话中人物指称的使用形式及分布情况,揭示了人物指称选择和社会语言学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会话双方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等同等因素影响人物指称的选择。

  • 标签: 人物指称 社会地位 年龄 性别 等同
  • 简介:现代汉语语料库研究结果表明,“动词+借用动量词”构式分为三类,根据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动(+了/补)+动量短语”、“动(+了/补)+名/代+动量短语”、“动(+了/补)+动量短语+名”.本文对人体器官动量词“脚”进行了认知分析,认为三者都是由原型及物构式派生来的.第一类构式受事论元省略,动作义突显,事件义弱化;第二类和第三类构式是同一上位构式的变体,二者构式角色分布不同,是受事论元与动量短语竞争突显位置的结果.使用频率差异表明,借用动量短语更倾向于被名物化,做宾语,而补语功能相对次要,借用动量词的范畴化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突显某一具体语义角色上,而非量上.

  • 标签: 借用动量词 动量构式 认知
  • 简介:本文研究汉语无标记条件句中WH-词的句法分布。尽管在已有的文献中,人们对此已做大量的研究,然而,他们的分歧很大,且无比较统一的、具有普遍性的原则。研究该问题的学者有:郑礼珊和黄正(1996),林若望(1996,1998),潘海华和蒋严(1997),温宾利(1997),基尔奇亚(2000),等等。本文将分析他们的分歧在哪里以及引起分歧的原因。本文还将试图提出有关此问题的普遍性原则。

  • 标签: WH-词 无标记条件句 分析 驴句照应词 什么…什么句
  • 简介:说到希腊,首先跳入我们脑海的相关英文对应词自然是Greece、Greek。那么,比起法国(France)、美国(America)和意大利(Italy)等国名,为什么"希腊"这个汉语译名和Greece如此风马牛不相及呢?一般来说,汉语在翻译外国国名及地名时,绝大多数遵循的是音译原则,少数如冰岛(Iceland)是意译。还有极个别的国名地名,不论音译还是意译都难以做到"信达雅",

  • 标签: 汉语译名 原文 英语 对应词 国名 意大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英汉文化差异一直是制约中国人与讲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对英汉文化差异知之甚少或缺乏必要了解,在交际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造成误解或陷入尴尬境地.本文就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汉英文化差异在语言符号和语义方面的反映作简单的论述和比较.

  • 标签: 英语 汉语 语言符号 语义 文化差异
  • 简介:从等值与等效的角度分析了英汉文学翻译的难译性与可译性,并通过译例阐明了英汉文学翻译中汉语生命力的体现与表达是翻译艺术再创作的重中之重。旨在指导译者通过全方位的努力在翻译中活化语言,活化文学,从而把文学翻译发展为翻译文学。

  • 标签: 英汉文学翻译 汉语生命力 翻译文学
  • 简介:按照图里的三段式方法论,本文对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所著的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小王子》的汉语译本和英语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将《小王子》的汉语和英语译本分别置于两译本的目标文化的儿童文学系统中进行研究;并将汉语和英语版本与法语原文的部分对等片段进行对比研究,并尝试对所应用的翻译策略及所使用的翻译规范进行归纳总结。

  • 标签: 《小王子》 描述性翻译研究 图里的三段式方法论 儿童文学 翻译策略
  • 简介: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一背景理论,拟从认知的角度对英语隐现构式和汉语隐现构式中的消失类动词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英语使用者注重通过隐现类构式中的消失类动词来表达某已存在的实体从存在到消失的过程,而汉语使用者则更加注重通过消失类动词来表示从某一时/空框架中移出,并已处于另外一未知时/空框架内的实体,即,实体移出的结果,而非移出的过程。正是英语和汉语使用者对这两类构式不同的认知过程导致了这两种构式中消失类动词在使用上的不同。

  • 标签: TtFG构式 GtF构式 消失类动词 认知过程
  • 简介:理想的翻译是将原语信息完全传递到译文中去,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然而,翻译实践证明这是难以实现的理想.本文试图以英汉语为例,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来分析互译中信息流失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 标签: 翻译 语言差异 信息流失 英语 汉语
  • 简介:理据是语言符号与所表述的事物(或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的自然联系。英语和汉语中都包含有理据性的词汇。本文从语音、词形、语义和文字四个方面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理据进行了对比,旨在说明汉语词汇的理据性。

  • 标签: 英语 汉语 词汇理据
  • 简介:本研究是一项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初级学习者阅读焦虑的个案研究。研究以两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初级学习者为研究参与者,采用阅读体验描述、有声思维报告、反省报告、实地观察和研究者日志等方式收集数据,探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初级学习者阅读焦虑的来源以及降低阅读焦虑的方法,同时参照Moustakas现象学研究方法中的数据分析步骤、Creswell数据分析三步骤及Bogdon和Biklen发现和编码法分析数据。研究发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初级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确会产生阅读焦虑,其阅读焦虑的来源主要有英汉语言表述间的差异、缺少已有知识、困难和复杂的词汇、错误的猜测、阅读理解存在困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初级学习者采用猜测、查字典、基于单一汉字理解两个汉字组合的意义、回避和继续阅读以及运用学习者已有知识预测文章内容等方法来减少阅读焦虑。本研究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阅读习得和教学领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教育启示。

  • 标签: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初级学习者阅读焦虑 减少焦虑的方法 阅读习得和教学
  • 简介:本文讨论了汉语主题突显特点对形式主语、动名词、动词不定式和由that引导的小句主语习得的影响。实验采用翻译题型,对英语专业四年级和非英语专业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考察,找出了这四个语言项目的正确使用顺序,即:形式主语>动名词>动词不定式>小句主语。本文进而对被试的主题突显句子归纳为四类:1)在存在句中过度使用have/has;2)形式主语it的不完全习得;3)无主句;4)小句主语标识词that丢失。

  • 标签: 主题突显 主语习得 正确使用顺序 主题突显句子
  • 简介:称赞语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常用的一种礼貌言语行为,它往往是以"邻近配对"(adjacencypairs)的形式出现,即称赞与回应共现。相关研究表明,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中,这一言语行为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本项调查旨在考证男女在称赞语及其回应的策略使用上是否存在差异,调查的语料来自问卷调查。在结果的统计上,采用了X2检验和百分比统计相结合的形式。调查结果表明:男女在称赞语及其称赞语回应的策略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总的来说,女性比男性倾向于使用更为礼貌的策略形式。本文将从社会及文化的角度对这些差异加以阐释,并指出这一调查在外语教学和跨文化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意义。

  • 标签: 策略使用 社会文化因素 言语行为 外语教学 跨文化研究 本项
  • 简介:本文在英漠、漠英平行语料的基础上,通过封汉语原本与英语的汉语译本中动态助词“了”的功能负荷量的对比研究,发现动态助词“了”英译时主要对应于英语的过去时、完成体及少量其他形式。究其原因,这主要与动词分类以及助词“了”的语用功能、语境意义等因素有关。

  • 标签: 翻译 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