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文学史上有一种账最容易算,这就是:某人写的某作,很顺应时代(当然也顺应政治形势)随即轰动,出了大名,继之又成了文学业的无冕之王或有冕之王(虽不任什么官衔,但读者崇拜良久或大人物时时给予多方关照或确实出任了什么显职)。

  • 标签: 文学史 人物 时代 读者 崇拜 顺应
  • 简介:<正>近年来,重写文学的呼声很高。本来,文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总是带有一定的时代色彩的,它理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重写文学本是一种正常现象。以中国现代文学为例,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来,它就一直处在不断重写的过程中。如果说,每一次重写都是对原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那么重写的文学就有可能逐渐完善而臻于完美。但是,近年提出“重写文学”的口号并不如此简单。据一些“重写”论者所述,提出这个问题,乃是鉴于现有的现代文学大都陷入了一种“非科学”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它们大

  • 标签: 纯审美论 文学的本质 “重写文学史” 标准重 文学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
  • 简介:作为《中华读书报》的大牌记者,舒晋瑜纵横游走于文坛名流之间,自然有着广阔的人脉和丰厚的写作资源。这既是优势.也容易迷失——文人群体惯于趋名逐利,特别看重她的话语权,许多人找上门来,请求她写,她常常被人情包围。

  • 标签: 文学史 个人 写作资源 文人群体 话语权 迷失
  • 简介:中国文学理论研究正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为使相关研究从编年体、文化性、人性论等视角逐渐向文学本体和文学性视角回归,也为探讨中西文学性观念的理论异同与实践差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原创中心、《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原创》集刊编辑部于2015年1月10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同新楼联合举办了"文学性视角下的中国文学"高层学术论坛。论坛共邀请华东地区文学史研究专家、学者三十余位,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多层次、跨学科的深入讨论。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高层学术论坛 财经大学 中西文学 华东地区 人文学院
  • 简介:<正>或许是由于刘再复挑起的文学理论和现当代文学的论争过多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尽管他的一部最重要的长篇散文诗《寻找的悲歌》之中的“杀伐之声”比他的理论文章更加直露和震耳,却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讨论和确评.但是,对于认识刘再复其人的内心世界,对于探测社会主义制度下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中某些背离革命真理和人民利益的知识分子所进行的“寻找”、

  • 标签: 心史 刘再复 评论者 真与美 散文诗 母亲
  • 简介:本文从艺术的风格概念的演变、造型艺术风格史研究的现实意义、造型艺术风格的转变及其原因等几个方面,追溯了艺术的变化过程,这将对造型艺术风格概念的梳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艺术史 造型艺术 风格的转变
  • 简介:战争因"资源"而起,而女性群体蕴藏了巨大的资源,因此战争与女性之间产生了联系。在电影文本和历史记录的互动中,试图看清战争与女性千丝万缕间的几个结,不求解开。

  • 标签: 战争 女性 民族主义
  • 简介:东汉班昭,博学高才,长于著,踵成《汉书》。擅赋能文,所著《女诫》、《东征赋》等,影响至深,故论者亦多。曾为其兄班固《幽通赋》作注,出于何种动机而作,又有何种目的,体现何种思想,对后来注赋者影响如何等诸多问题,学者却少有论及。笔者不揣谫陋,试论之,以作引玉之用。一、班昭注《幽通赋》之动因、时间班昭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其《女诫》云:“吾性疏顽,教道无素,恒恐子榖负辱清朝。圣恩横加,猥赐金紫,实非鄙人庶几所望也。男能自谋矣,吾不复以为忧也。

  • 标签: 文学史意义 班昭 《女诫》 《汉书》
  • 简介:在中国传统的史书中,对人物的记述总是受到史家的重视。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具体到文学这一专门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便主要是作家。如何对作家进行选取、介绍与编排,是每一部文学著作都绕不开的问题。德国汉学家顾彬的《20世纪中国文学》(后文简称《顾》)也不例外。《顾》的现代文学部分中,其编排体例虽然是作家、文体和文学思潮并存,但整体上仍是以一个个的作家为线索串联起来的。

  • 标签: 文学史书写 中国文学史 20世纪 顾彬 郁达夫 “论”
  • 简介:史学观念最终决定撰的表现形态。中国翻译文学的撰写长期以来得不到学科理论的支撑,虽有局部史料汇编的精彩,但总体缺乏有深度的理论提升。谢天振、查明建主编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1898-1949)》(2004)视翻译文学为文学交流、文学关系、文学影响,从而在以下三个方面创新独树:撰内容上,涵盖作家、作品与事件三要素;体例编排上,承认并突出“披上中国外衣的外国作家”作为翻译文学另一主体的地位;史学叙述上,彰显交流、关系与影响脉络,史学分期重证据实。因此,这次史学实践定会给中国翻译文学的理论深入和实践开拓带来新的刺激和推动,给后续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认识和经验。

  • 标签: 史学观念 中国翻译文学史 体例编排 史学分期
  • 简介:按照康德的观点,不是历史导出未来的结果,而是在历史中的人的承担、奋斗(人要承担相信历史进步的义务,并以此意愿影响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结果反过来构成对历史的阐释。因此,今天的中国,作为20世纪革命与建设的结果,所面对的重要问题就不仅指向未来,同时也指向历史。深层而言,二者乃是同一个问题,如何面对历史,也就意味着如何选择将来。

  • 标签: 历史进步 当代中国 文选 历史进程 20世纪 指向
  • 简介:本文探讨了跨文化文学与世界文学诸方面问题,认为世界文学研究有诸多目标。本文分析了弗朗科·莫菜蒂和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等人的观点,指出其局限性,试图对世界文学的领域和范围进行界定。

  • 标签: 跨文化文学史 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研究
  • 简介:由蔡定国、杨益群、李建平三位作者合著的《桂林抗战文学》,在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纪念即将到来之际,终于隆重推出,与读者见面了!半个世纪以前,在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悍然发动了野蛮残暴的侵华战争,将一个拥有辉煌历史与灿烂文明的华夏民族置于铁蹄之下蹂躏,抛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为民族存亡而抗争,成为那个时代的强音。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反映着时代的风云,又在一定意义上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战斗的武器。时代的背景与这两方面的因素,促进了文学的进步与繁荣。文学史上的这样一条规律再一

  • 标签: 抗战文学 历史辉煌 桂林文化城 桂林抗战文化 文学史 抗战时期
  • 简介:从“重写文学”开始的文学反思,已经从对一种文学史观的反思拓展到对文学建构中一切先在观念的全面批判,在当前很多学者的眼里,“文学”已经成为“权力”、“遮蔽”、“压抑”的代名词。对传统文学、文学理论的“破”也催生了文学史家对理想文学的“建”:一些学者对文学“原生态”、文学“多样性”等力图无限接近文学变迁客观现场的追求日渐在学界成为一股潮流。由于这种理想文学模式在学界命名不一,

  • 标签: “重写文学史” 客观化 文学史理论 文学史模式 文学史观 “权力”
  • 简介:郑阿财是研究敦煌蒙书的专家。他在谈到今后拓展敦煌文学研究领域的时候,曾经举例说,《千字文》、《蒙求》在日本发挥的影响有多大?它的续作在各方面很多很多,所以这方面的材料还有必要去开发,因为没有人有一个整体的系统。他还说,如果我们以敦煌的资料为核心,把它跟周边的,我们叫它“礼失而求诸野”的一个情况,与它互相对府,还是一个相当大的研究。

  • 标签: 《千字文》 文学史 亚洲 文学研究 敦煌 他在
  • 简介:刘思平先生完成了他的中国电影史研究专著《张石川从影》,蒙他抬爱,要我为之作序。作为一个晚生后辈,对此虽感荣幸,却不敢贸然应承;劝他找前辈名流、知名学者为之序,这样可以使他的书增加亮点,与其大作相映生辉。可是数月过后,该书的序言仍尚无着落。原因是,刘思平先生所求的学者名流,或是工作忙碌、时间紧张;或是闲云野鹤、身心散淡;或是有心助阵、却体力不支;总之是一时难以落实。其中是不是有个别名家高人对《张石川从影》这一题目有某种过分的敏感、或习惯性的避嫌?则不得而知,因而不敢妄言。这一我曾不敢应承的重任转了一圈还是落到了我的头上,我想这是因为我与思平先生及其大著实在有缘。一中国电影史研究界忽

  • 标签: 电影史 左翼电影 中国电影 电影创作 商业电影 学术研究
  • 简介:汤因比在《历史研究》绪论中说:事实与虚构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他以《伊里亚特》为例指出,如果你拿它当历史来读,会发现其间充满了虚构;如果你拿它当虚构的故事来读,又发现其中充满了历史.所有的历史都同《伊里亚特》相似到这种程度,它们不能完全没有虚构的成分.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不确定性 《历史研究》 虚构 汤因比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