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审视殖民历史以及白人与土著人的关系,一直是澳大利亚文学刻意描写的重要话题,也是当代作家托马斯·基尼利小说创作的主题.本文从"污名"和"假想敌"着手,分析基尼利小说中的土著人物形象,旨在进一步透视澳大利亚历史上白人殖民者的文化殖民心态及其在澳大利亚民族身份建构中的反映.

  • 标签: 污名 假想敌 民族身份 托马斯·基尼利 小说 土著人形象
  • 简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它不仅是一个人的代号,更寄托着殷切的盼望,蕴含着时代的潮流,融合着民族的文化。名字的主要类型有单名与双名之分。在先秦两汉魏晋时期,单名占据绝对性的优势,而至南北朝时期,双名所占的比例陡然提升,并开始与单名并驾齐驱,其背后的缘由很难说没有游牧民族南下这个时代背景的影响。

  • 标签: 游牧民族 南北朝 双名
  • 简介: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不关注政治、战争和民族起义等本质要素,而注重文化、艺术和语言等要素在民族认同中的建构作用。詹姆斯·乔伊斯主要从灵显叙事、城市表征和多元文化等多维度建构小说中的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在故事层面,乔伊斯忽略了典型的民族英雄和民族情绪的宣泄,而是通过灵显叙事中的反英雄展现民族认同的“缺失”;在空间书写上,乔伊斯通过城市中随处隐现的英国殖民统治的“图腾”,表征爱尔兰民族认同的“消解”;在话语与文化层面,乔伊斯从不列颠“他者”文化和多元文化呈现爱尔兰民族认同的“杂糅”。乔伊斯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的核心思想是解构传统民族认同的“逻各斯”,实则是爱尔兰民族认同一种“缺席的”在场。

  • 标签: 詹姆斯·乔伊斯 民族认同 非本质主义 灵显叙事 城市表征 多元文化
  • 简介:《正红旗下》的写作动机源于老舍对自身积蓄已久的满族情结的排遣。《正红旗下》叙说了19世纪末京城旗人的平凡故事,细腻描摹了彼时京城旗人的社会生活风貌,展现了时代嬗变期满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风云变幻。《正红旗下》充满了浓厚的自传色彩,是老舍对自己割舍不掉的旗人文化的一次全面而饱满的展示。《正红旗下》没有因为残缺而减少其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反而为读者和研究者留下了遐想的韵味。

  • 标签: 满族情结 故事讲述 旗人文化
  • 简介:关于沈从文和湘西文化的关系,几乎是不证自明的。沈从文整个的文学生命从此出发,并在此完成,两者如鬼神纠缠不可拆解。经由沈从文的文学可以纵横观察神秘诡谲的湘西文化,然后更能深一层返观被湘西文化浸润的沈从文文学。

  • 标签: 沈从文 湘西文化 民族重造 两性表达
  • 简介:《赞美》是穆旦写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的一首抒情诗,当时穆旦还在大后方的昆明。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首诗里所写的场景,都来自他在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在中国的南方大地上辗转流徙、颠簸飘泊的生活经历。诗歌的题目是“赞美”,他在赞美什么呢?是在苦难的

  • 标签: 穆旦 《赞美》 诗歌 民族精神 意象 艺术风格
  • 简介:在世界商业史上,以晋商、徽商为代表的中国商人曾经是与犹太商人相匹敌的领路者,自发建立了在当时相当于世界水平的经营管理机制。在当今世界经济浪潮中,中国企业家也当在潮头傲立,让中国企业文化成为世界商界的奇葩!

  • 标签: 中国商人 企业经营 民族文化 经营管理机制 企业家 企业文化
  • 简介: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保障各民族公民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鼓励首府南宁各族干部群众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舆论氛围,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标签: 民族团结 民族语言文字 共有精神家园 和谐 干部群众 文化自信
  • 简介:本文认为露丝·尾关的小说《食肉之年》(1998年)对于生态批评而言既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又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因为它将生态批评复杂化了。这部小说模糊了虚构与事实的疆界,使原本简单的关于文化多样性和民族身份的概念成为新的问题,将小说样式本身大胆地推进到一个更能适应日益多元化的传媒时代的新方向。然而,在行动主义的情感伦理视野中,这部小说显得格外突出,这也正是本文的重点研究所在。

  • 标签: 全球化 生态批评 食品 美国亚裔文学 行动主义
  • 简介: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叶芝是一位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理想的诗人,然而他的民族主义的本质却经常被忽视或误解。本文从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研究视角,探讨他的民族信仰的复杂演变过程。本文同时解读叶芝诗歌的反帝国主义和反殖民主义思想,其中“茵梦湖岛”阐明了叶芝对殖民主义的解构,“爱尔兰在未来的时代”揭示了叶芝的民族主义情感和对殖民主义的反抗。

  • 标签: 叶芝 爱尔兰民族主义 后殖民理论
  • 简介: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反传统”的主流思潮不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民族文化传统在创作理念及艺术形式上都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俄罗斯后现代作家都有各自的艺术特质,他们作品的思想与审美价值都不尽相同,然而在他们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中都体现着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认同。主人公们在后现代语境中都具有双重性心理特质,既紧随后现代语境的潮流,又在潜意识中竭力挣脱专制和强权的羁绊,寻找俄罗斯民族的出路和心灵的自由。因此俄罗斯民族的血脉特质决定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既有西方后现代思潮的特点,又闪耀着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它并没有停留在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浅层次的模仿和追捧上,而是凸现出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 标签: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 文学传统 民族性格
  • 简介:本文认为,古代希伯来文学具有鲜明的悲喜剧性,具体表现为悲喜剧形象的二重性、悲喜剧结构的二重性及悲喜剧审美效应的二重性;文学的悲喜剧性源于该民族强烈的悲喜剧意识;文章将从希伯来民族对悲喜剧命运和性格的独特体认、“犹太精神”的悲喜剧审美内涵、对犹太教神学固定解释的实践理性批判三方面揭示该民族悲喜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及具体内涵,强调了特定的流浪史程、文化精神和宗教信仰的决定性作用。有关中国古典戏剧和印度梵剧理论,国内学术界已有人涉及,但对于古代希伯来民族的悲喜剧意识及在文学中的表现还缺乏认识和重视,还是正在起步的东方美学和尚未建立的犹太美学的一个空白点,所以,本文试图为希伯来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悲喜剧美学的视点,这是在广义的戏剧性、戏剧意识、戏剧审美范畴意义上谈论问题,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戏剧体裁或艺术形式范围。

  • 标签: 悲喜剧 文学研究 戏剧体 中国古典戏剧 流浪 审美范畴
  • 简介: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继承日本民族文学传统与吸收西方现代文学营养的关系,川端康成进行了反复的、深入的探讨和论证。本文通过对他不同时期言论的考察和分析,指出他的基本观点是东(方)西(方)结合,以东(方)为主。

  • 标签: 川端康成 民族文学 文学传统 西方文学 现代文学 东方文学
  • 简介:以民间传统的形式表现革命的内容是十七年电影的突出特点。老一代电影工作者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将传奇色彩、抒情笔调、民歌乡曲注入时代的脉搏,创作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群众喜闻乐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影片,开创了新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红色经典时代,对于今天高度发达的传媒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民间文学 红色经典 文艺宣传 电影繁荣
  • 简介:清初流人文化以其浓郁的民族性、复杂性,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注的作家当属僧人函可。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带有北域色彩的诗歌,从而在清初文坛独领风骚。清代高度的民族融合为南北文学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流人文学的产生、发展和壮大以民族融合为时代背景,流放文人则充当了沟通南北文化与文学交融的天堑。

  • 标签: 函可《千山诗集》 流人 民族 文学 融合
  • 简介:2011年以来,不断地天灾人祸使海外同胞与祖国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从埃及动乱到新西兰地震、再到利比亚内乱的爆发,面对这些突发的事件,海外同胞没有慌,而是凝聚在一起,互帮互助,共同面对;中国政府有条不紊,第一时间收集信息、部署海外营救方案,积极调配各方力量,尽最大的努力保证海外侨胞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 标签: 民族力量 新西兰 大国形象 地震 海外侨胞 救援
  • 简介:我们为何惯于诉诸民族标签与地理坐标(如“爱尔兰最佳当代诗人之一”“一位美国五十年代的诗人”“1927年生于西班牙卡迪斯”等)来讨论诗人之作品?面对以地缘政治分析来把握当代诗歌的潮流,本文以此为基础,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探讨作为艺术形式存在的诗歌与民族想象之间难以调和、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作者的讨论围绕75位以英语为母语的诗人对民族归属等问题所做出的回应展开。文中涉及的访谈均为本文作者及其同事以《解读伟大创作——以诗为例》为题,于2013—2015年间在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的资助下共同采集完成。以此为基础,本文还以当代主体对民族身份的认同这一历史使命问题为着眼点,将访谈中的部分选段作了情境化处理,从而使整篇论文上升到前沿社会学研究所关注的层面(布鲁贝克、卡萨诺瓦和马莱舍维奇等学者均聚焦过这一问题)。正是诗歌语言本身的找寻性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枚试金石,继而引发了作者“更从何处觅诗源?”的探问。

  • 标签: 诗歌 归属感 召唤 特质
  • 简介:著名华裔美国作家赵健秀是一个十分惹眼的人物,由于他和汤亭亭之间的一系列争论,使他在华裔美国人中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对白人霸权提出批评,为亚裔美国人的身份和地位进行辩护.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都显示出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倾向.本文拟从弗洛伊德的论文"神秘"着手,结合霍米·芭芭的后殖民理论,探索赵健秀创作中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

  • 标签: 文化民族主义 华裔美国作家 赵健秀 创作思想 创作实践
  • 简介:在文字学的观照下,世界三大原始史诗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成色:荷马史诗得益于其史诗的生长处于两种文字之间一段历史区间中,与文字的关系配合恰好,由此既获得了内容和技巧方面的经典性,又拥有体积上的分量;亚述史诗与文字的结合过早,使得《吉尔伽美什》在与文字的遇合中获得了忧思的气质,却失掉了充分演绎自身的可能;印度史诗与文字关系过于稀疏,使其可以在八个世纪的漫游中无止境地自由生长,而有其巨型的历史构型,但这种生相却使其难以在时间约束中进行情节布局的精细考量与合理的精度提炼。

  • 标签: 史诗 荷马 亚述 印度 口头 文字
  • 简介:在新西兰文学史上,弗兰克·萨吉森(1903-1982)长期以来被公认为“新西兰民族文学之父”。在我们中国读者之中,萨吉森似乎还鲜为人知,而他在英语国家里却早已闻名遐迩。他是新西兰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家,是新西兰文学由殖民文学转向民族文学的轴心人物。他的创作立足于自己的祖国新西兰,以本国同胞为其读者对象,用新西兰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 标签: 新西兰 萨吉森 小说 文学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