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剪纸是我国最流行的民间传统工艺。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

  • 标签: 剪纸 作品展 传统工艺 民间
  • 简介:鲸是我国明代末期的肖像画家,也是“波臣画派”的开创者。他创立的肖像画技法,为我国明代后期乃至清代肖像画的发展与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鲸也因此在中国肖像画史上确立了崇高的地位。本文试通过对鲸的个案研究,探析鲸肖像画的艺术特色以及在中国肖像画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

  • 标签: 曾鲸 肖像画 西洋画 波臣画派 结构 骨法
  • 简介:熙(1861年-1930年),初字嗣元,更字子缉,一作子辑,又字季子,号俟园,晚年更号为农髯,湖南衡阳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主讲于石鼓书院。1915年应挚友李瑞清邀请至上海,鬻诗文书画,以劳易食,兼收门徒,著名的画家张大千即为他的门徒之一。氏与李瑞清有“北李南”之称。

  • 标签: 曾熙 释读 山水 书斋 李瑞清 张大千
  • 简介:锦溪以创作何绍基行草面貌出道,并且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以不到30岁的年龄,连续摘取两届兰亭奖奖项,迅速在全国展览中成名.究其原因,师法何绍基,是锦溪脱开中青年群体“时风”,展露其才情与识见的最佳契合点.

  • 标签: 书法作品 黄道周 青年群体 何绍基 契合点 行草
  • 简介:1月27日,由浙江画院主办,齐越画廊、姜宝林艺术展示中心、鲁越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嘉兴日报报业集团、海宁中宝家纺协办的"急就华章——姚晓冬迎春书法展"在齐越画廊开幕。

  • 标签: 书法展 画廊 杭州 艺术展示 艺术发展 报业集团
  • 简介:目前来看,日记、信札、题跋、专着以及后人辑录汇编等几方面几乎囊括了沈植所有的书学资料,但这些资料却存在版本优劣、版本递变、名实关系以及内容去取等诸多学术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对沈植书学甚至学术的深度研究。本论文从版本、辑佚以及校勘等角度对这些文献进行考察,共梳理出二十一种书学着述(并附“只存书目,内容阙如类三篇”),且将之编年。这样的框架既容易展现沈植书学之发展轨迹及其书学全貌,也容易反映出沈植书学着述之诸多问题。希望能为追一步深化沈植的相关学术研究作一个基础性的铺垫工作。

  • 标签: 沈曾植 书学 著述编年 考勘
  • 简介:植为清末民初书家.人们往往把他放到碑学大师的位置上来研究他的碑学或碑帖结合成就。而文本重在关注帖学对他的影响和他对帖学的倾心.尤其是他对晋唐风韵的不懈追求。

  • 标签: 沈曾植 清末民初 碑学 书法 康有为 帖学
  • 简介:2004年、2006年,由福建美术出版社陆续出版《刚彩墨山水画》和《刚画山石》、《刚画云水》、《刚画树木》、《刚写生选》系列山水技法类图书后。

  • 标签: 彩墨山水画 美术出版社 编后 画集 写生
  • 简介:时间:2000年2月25日地点:北京德外问:曾先生,您是怎么开始接触艺术的呢?答:我出生在福建距厦门不远的同安县。此地居民大多是南洋华侨。我父亲当时在农村办教育。那是由华侨捐款筹办的小学,一所男子小学,一所女子小学。同时还办有一所小医院。我父亲当时是这两所小学的校长。我从5岁入学,开始接受当时的新文化教育,其中对我最有吸引力的是文学和艺术。在离我家不远处建有寺庙和宗祠,儿时常去玩耍,庙祠门口雕了一对生趣盎然的小狮子,门廊柱上盘旋着飞龙,生动的云朵中许多神话人物点缀其中,令人浮想联翩。我那时常想这些出自于泥土经民间艺人的双手雕刻而成的雕刻,怎么能如此传神?我后来选择雕塑,与这些影响不无关系。我10岁以后随父亲到缅甸定居。那时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国内形势混乱,民不聊生。各种苛捐杂税,绑票、兵匪猖獗。为躲避内乱,我们举家去了国外。1927年初,中学毕业以后,我想回国继续上学。先经香港到广州,当时是3月左右,有个朋友和我一起回来。住在广州约一个月,刚到广州时革命气氛浓郁,国共合作初期,历经了复杂演变的时期,形势变得非常紧张,以前轰轰烈烈的革命几...

  • 标签: 先生访谈录 心系祖国 曾竹韶先生
  • 简介:陈师作为中国文人画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开拓者,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他生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激变动荡的时期,对传统文化有深厚的素养,对西方异质文化有开放的心态,在“五四“前后那场否定文人画的“美术革命”中,他站在东西文化的高点,发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对复兴文人画的精神,确立文人画的价值,廓清文人画研究中的偏见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对陈师关于文人画的理论主张及其产生的社会和学术背景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分析,提示这篇捍卫文人画传统,挑战”美术革命”的檄文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应有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中国文人画 美术革命 国画 阐述 现代形态 开拓者
  • 简介:清末民初的海上书坛,大师云集。他们不仅在书艺上泼墨飞翰、独树一帜,而且在诗文学问上也个个称得上是非凡了得的"硕儒"。如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沈植(寐叟)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无法忽略的著名学者、书法大家。写文人书法,我觉得有两种文人颇难着手:一种是虽有文名,但从不闻其书名,而且所见书法甚少,有关书法的文字资料更少,所以要想研究评说简直无从入手;而另一种又恰恰相反,即文名大书名也大的重量级大师,

  • 标签: 沈曾植 书艺 无从入手 行草书 书论 沙孟海
  • 简介:1月20日上午,浙江画院2016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在浙江画院多功能厅举行。浙江画院院长孙永,副院长池沙鸿,院长助理陈虹,山水画工作室主任茹峰,人物画工作室主任袁进华,花鸟画工作室主任赵跃鹏,理论与评论工作室主任陈青洋,办公室副主任卫英、王凯,画师余昌梅、姚晓冬、余虹达、林爱国、罗小珊,办公室人员桑妍婷、陈阳、许军,《中国画画刊》杂志社罗剑华、季英梅、李秀文、赵犇及浙江画院研究员、学员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年度总结 画院 浙江 表彰 办公室人员 杭州
  • 简介:5月1日—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的"扶犁回望——杨力舟、王迎春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从学术角度对二位艺术家50多年来的创作成果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编排,展出的300多件作品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展览结构,观众可以在展厅内每一个板块看到杨力舟与王迎春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的绘画作品。

  • 标签: 中国美术馆 杨力舟 王迎春 艺术界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 中央美术学院
  • 简介:看了仲作即将出版的画稿,有刮目相看的感觉。比较起四年前的画稿,不刮目相看也不行。四年时间不长不短,对于一位画家,可以熟练技艺,也可以深化人生:可以提升境界,也可以开辟新的题材。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长进,也就令人欣喜。而我看到的画家仲作,几乎在这几个方面都有长进,这就难能可贵了。四年来画家南临大海,北上求学,其中多少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 标签: 水墨画 画家 画稿 大海
  • 简介:当今的艺术体现往往成为一种展厅效应.美院毕业几年后,我深感我们正处于一个热火朝天的展览时代,大大小小的各类展览不胜枚举,办展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展览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大于作品本身.在强调经济效益的社会中,举办展览无形中也助长了艺术界的GDP.艺术家热衷于作品展览,艺术创作的浮躁之风随之盛行.因此,展览的影响力也随着展览数量的飙升而降低,公众对作品艺术性的欣赏也逐渐趋于“审美疲劳”.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之下,对于公众而言,作品带来的内心震撼远远不及艺术家的“画价”带来的冲击.于是,人们只记住作品的“价格”而不太关心作品的艺术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已经是一个浮躁的艺术展览时代.

  • 标签: 艺术体现 厚积薄发 锲而不舍 作品展览 “审美疲劳” 经济效益
  • 简介:10月10日,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画院、恒庐美术馆、三放轩承办的"不足览——宓丁酉年书法作品展"在南山路恒庐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不设开幕式,共展出宓近期为展览创作的书法作品51件。宓女儿莹说:父亲一共写了72件作品,在这里本来准备展出52件,但其中一件自己觉得不甚满意,就没拿出来。展览取名"可以看;不足览",并署副题:

  • 标签: 书法作品 作品展 美术家协会 浙江省 美术馆 联合会
  • 简介:在拜读过刊于二00五年第四期《书法》杂志的赏评文章《传统的创造性发扬》一文之后(简称陈文),既感觉到陈宇先生理论积淀的深厚及其对传统与创新定位的高见,又亲眼目睹了来德先生饱含艺术个性与创新精神的书法作品,这种独到的艺术语言正在诉说着他如何写出自己的性情与内心世界的历程。从全文看,陈宇先生的文章文辞华美,语言深邃,且代表了自己独到的艺术观点和理论探究。但并不能因此掩盖文中的瑕疵。陈文末端对曾先生的笔法独到之处的诠释,姑且概括为“败笔说”,虽为瑕疵,却是文中阐述的创作技巧与理论的核心要素,且在当今书坛创作有一定的代表性。

  • 标签: 艺术语言 创作技巧 《书法》 创新定位 书法作品 创新精神
  • 简介:碑派書法發展到清末民初,已歷經了發展、成熟到演變的階段。沈植作爲碑派的傑出代表,其碑學觀延續包世臣的碑派思想,在技法與審美上都有所發展。碑帖結合的辯證書學觀,體現在其書學實踐中是講南派的碑帖與碑派書法石刻進行對應,達到學習上的相輔相成。陸維釗的碑學觀並没有完全延續沈植,而是尊碑、尊唐,尊碑尊帖並舉,甚至認爲帖學水準的高低,直接决定碑學方面的深入的程度。陸維釗是繼承自包世臣、沈植以來碑帖互證的書學觀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碑學發展的常態化。

  • 标签: 南北互證 碑帖並舉 碑學觀 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