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高畑勋动画电影的叙事视点,表现出了散文化特征:一是向下看,承继"庶民剧"传统,讲述普通民众甚至底层人的生活琐事;二是向内看,刻画在共同体逐渐瓦解的大环境下浮世众生细腻丰富的情感,带有鲜明的抒情性;三是从后看,从旁观者角度进行反思,使观众在对人物处境感同身受的同时保持理性思考,由此透露出一种静观的宽忍。

  • 标签: 高畑勋 散文化 叙事视点
  • 简介:20世纪5O年代后,受大萧条的影响,美国的政治经济经历了新一轮的崩盘重组,人们的思想也在动荡中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垮掉的一代”,嬉皮士运动,青年群体对社会影响的增强投射在电影艺术中便是青春题材的崛起和繁荣。而“成长”这一主题,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青春题材的影片中频繁出现。从20世纪50年代强调在迷茫和对抗中发现自我,到现代着重在挫折与伤害后获得成功,成长题材叙事倾向的偏移实则反映出的是社会思潮的更迭与价值观的转变。

  • 标签: 青春题材 成长电影 叙事 美国 “垮掉的一代” 映照
  • 简介: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近年来,广场舞由于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自发参与,使得广场舞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一股潮流。如何引导这一潮流,丰富社区的群众文化建设,成为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结合广场舞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对如何推动广场舞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 标签: 广场舞 社区群众文化 积极作用 建设途径
  • 简介:著名文学作品《老人与海》自创作出版以来,于1958年被导演约翰.斯特奇斯改编成电影,阿尔瓦拉多主演;1990年被彼得导演裘德·泰勒改编,安东尼·奎恩和盖瑞·科尔主演;1999年被彼得洛夫导演成动画短片,这些艺术作品从不同角度传播了《老人与海》的人文精神。影片叙述从老人圣地亚哥像往常一样去打渔开始,结果捕到一条他这辈子见过的大马林鱼,在返航中群鲨袭老人的猎物,圣地亚哥和这群鲨鱼战斗了好久,当他回到岸时,已是衣衫褴褛、伤痕累累与疲惫不堪,捕获的大马林鱼也只剩下了一堆骨头。

  • 标签: 《老人与海》 文化传播 人性本质 电影 生态 圣地亚哥
  • 简介:本文通过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近两年热播的部分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的主题、主体、节目具体环节、受众等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对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策略进行解读,并对此类节目提高传播效率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促进其利用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真正能够走出国门。

  • 标签: 编码 解码 文化类电视节目 新媒体
  • 简介:现代化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危机。作为在几千年旧社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非遗面临着被新文化方式取代的风险,仅仅依赖其文化系统自身的力量很难为继,需要从外部环境中找到新的补救措施。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播 动画 文化变迁 社会转型 文化方式
  • 简介:现代女性主义电影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历经欧美国家推至全球的妇女解放运动后,女权价值重申与文化身份的进一步认知,已然成为当下女性电影的国际命题。随着《摔跤吧!爸爸》的大热,有着“印度良心”之称的演员阿米尔·汗再次推出电影《神秘巨星》,这部影片摆脱了外界对印度电影歌舞片的潜在印象,以天才少女逐梦音乐的温情叙事,阐释了女性自我认知以及社会民族责任的双重涵义。文章将从影片包涵的青春励志与母爱元素出发,利用女性主义下的符号学方法,解构女权电影对于社会传统批判、抗击与重塑的精神题旨。

  • 标签: 女性电影 文化身份 女性话语 女性主义 印度电影 自我认知
  • 简介: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逐步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群众文化活动已经完成了由群众自发、自娱自乐个体式的小众活动到政府引导大众参与的转变,活动形式也从单一转向了多元。

  • 标签: 群众文化活动 职业特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主持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素养
  • 简介:曾几何时,中国传统文化傲然居于世界文明之巅,文化引领下的社会经济发展一时无两。而日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膜拜者、学习者、效仿者、踵继者,早已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深地融入到了其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甚至民族灵魂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同质同源的异体衍生。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日本电影 规训 社会经济发展 世界文明 文化引领
  • 简介:新世纪以来,因媒介功能认知、文化逻辑、策略选择的差异,电视文化节目呈现出不同的语态。教育语态在内容遴选、表达方式和编排方式上呈现出认知话语、文化启蒙的焦虑;故事语态关注故事与情节,从而更新了文化话语体系和时间机制;融合语态源于不同价值诉求形成的集教育语态、故事语态、娱乐语态、社交语态于一体的传播样态,融合了认知、教育、社交等元素,是传统文化现代传播的探索轨迹,也是人性化的传媒实践。

  • 标签: 传统文化 文化节目 语态
  • 简介:在全球化语境下,印度电影纷纷走出国门。针对印裔移民,印度电影输入至北美、南美,同时,2017年伊始,印度电影迅速打开了中国大陆观众观影的一扇窗,在对好莱坞大片的万分期待中,为印度电影留有一席之地。一时间,一股不同于大陆电影的印度电影潮流冲刷了观众对电影的认识,并愈发发酵升温。印度电影如《摔跤吧!爸爸》(2017.5.5)、《神秘巨星》(2018.1.19)、《小萝莉的猴神大叔》(2018.3.2)、《起跑线》(2018.4.4)、《巴霍巴利王:终结》(2018.5.4)、《厕所英雄》(2018.6.8)密集般地占据中国电影市场.

  • 标签: 印度电影 全球视野 文化 比尔 想象 中国电影市场
  • 简介:博物馆主要向人们展示历史文物和各类展品,在展示过程中,展品的艺术性与文化性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博物馆陈列展品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人文环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博物馆所展出的展品种类也不尽相同。博物馆陈列展品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向人们宣告文化与艺术结合的魅力。运用艺术的手段,将文化历史进行更深层次的弘扬和宣传,让博物馆中的展品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也让博物馆更好地彰显出自身的文化性与艺术性。

  • 标签: 博物馆 文化性 艺术性 展品展示
  • 简介:本文从人们审美需要的本能和当代传播的美学出发,结合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画结合的“和合之美”、蒙古族非遗动画传播的“综合美”及“生命美”的具体论述,详尽阐释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传播的美学意涵。

  • 标签: 蒙古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动画 传播 美学
  • 简介:根据印度工商联合会和安永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印度电影产业总产值增长27%,高达到1550亿卢比,其中宝莱坞(BOLLYWOOD)为印度电影净票房贡献了近40%的收入。2017年,在印度共有9部影片取得了高额票房,其中票房收入排在前50名的影片,为印度电影净票房贡献了97.75%的收入,相比于2016年增长11.6%。与印度本土电影的强势表现相反,好莱坞影片在印度电影市场的发展却几乎处于停滞状态,2017年票房收入仅为80.1亿卢比,占印度国内电影的13%的市场份额,2016年为79.5亿卢比[1]。

  • 标签: 印度电影 宝莱坞 文化表征 合伙人 好莱坞影片 票房收入
  • 简介:电视剧《老男孩》以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了桀骜不驯的老男孩吴争在不惑之年经历的爱与成长的故事,不仅反映出城市知识阶层和白领阶层生理期与心理青春期在延长的现象,更表现出改革开放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折射出社会的历史性变迁,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 标签: 《老男孩》 电视剧 研讨会综述 都市文化 专家 演绎
  • 简介:印度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于2015年7月在印度上映,斩获43.3亿卢比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1]影片在海外传播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同年在北美市场获得了82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2]时隔近三年,电影于2018年3月在中国上映,获得2.86亿人民币的佳绩。[3]《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在国内外市场中取得的票房佳绩,表征着影片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和认同度,而其显在表现之下的内驱力,则是影片在跨文化传播中对文化想象体的构建。跨文化传播是一种越过本土文化体系界限,在不同文化体系之间进行交流传播的活动.

  • 标签: 跨文化传播 文化想象 叙事策略 印度电影 票房收入 海外传播
  • 简介:《村戏》以中国当代史上的两个阶段为影像内容,进行了带有戏曲美学特征的历史空间可视化营造。影片叙事围绕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内在情感,不是按照历史因果找寻的动力逻辑进行影像建构与阐释,而是表现出旁观历史运行自然起伏的道家审美态度。

  • 标签: 历史影像 可视化 因果动力逻辑 重临现场
  • 简介:刑侦剧,也有学者称作“警匪剧”“公安剧”“涉案剧”,简单来说,就是具有侦查权主体运用措施、手段、策略来破案的剧集。虽然有制作漏洞,[1]但每一部刑侦剧体现的破案手法、技术、策略并不完全一致,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改进,这种“传播”最新的刑侦知识或者办案手法乃至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吸引了大多数观众,也成为了观众接触公安、检察、国安、海关等行业的渠道。

  • 标签: 价值观 刑侦 改革开放 传播 回溯 创作
  • 简介:《了不起的匠人2》所蕴含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值得关注。该片在内容层面上,通过对中国的器物符号与精神符号进行编码,树立了别具一格的“中国形象”,并运用“仪式化+故事化”的叙事策略与陌生化的手法讲述了“中国故事”;在意义层面上,弘扬了中国匠人的工匠精神与生态化的观照方式,彰显了独特的“中国价值”,为微纪录片进行文化跨越式的传播迈出了重要一步。

  • 标签: 微纪录片 跨文化传播 符号 审美价值
  • 简介:20世纪80年代鼎盛期的中国动画喻示后人的,向来是"民族化"之特征与遗产。然而拨开历史的幔幕可以发现,中国动画史从来就没有缺席过海外动画的塑造和影响。围绕这些域外动画在中国动画建构进程中起到的作用,梳理分析其细节和重要性便尤为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中国动画界向海外动画片的模仿和学习是空前的,而日本等部分国外专家在中国直接参与的工作延伸到了建国之后;整个20世纪50年代,与苏联及东欧动画的交流,让中国动画人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产业架构和风貌;80年代之后,无论是艺术家的创作还是其个人的海外关系网,让中国与世界动画的交流更加紧密,同时,全球动画产业的同质化和艺术动画的退潮,使得中国动画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历史发展轨迹中总结得失,是中国动画融入世界动画版图的必经之路。

  • 标签: 中国动画 跨文化交流 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