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明洪武4年安徽祁门人汪寄佛的"户帖",被称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户口本",距今已有600多年。"户帖制"是明初户籍管理制度。洪武3年(1370年)11月,明太祖派军队协助地方进行了一次对全国人口的"点闸对比",给每户编制户帖,帖上首印着"钦奉圣旨",

  • 标签: 人口普查 中国 户籍管理制度 户口本 明太祖 洪武
  • 简介:<正>经济活动人口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和精神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口构成,是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富于创造、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讲,人口划分为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是有明确的年龄标准的。也就是说,人们只有达到一定年龄才能参加社会经济活动;同样,当人们的年龄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又会自然丧失劳动能力,退出社会经济活动。

  • 标签: 经济活动人口 少数民族人口 社会生产力 职业构成 社会经济 劳动能力
  • 简介:续修县市志"人口篇"应该注意记述人口问题的新亮点,以突出时代特点.从人口增长趋势、人口问题的多维性、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迁移、劳动力资源现状及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出发,阐述克服上届修志"人口篇"记述平面化的问题.

  • 标签: 人口 续志
  • 简介:隆德县地处宁夏南部,六盘山西麓,境内群山绵亘,沟壑纵横,关山险阻,水道西行,是西北联系中原、华中及西南地区的通衢要地,自古有“关陇锁钥”之誉。自宋朝天禧元年(1017)在兴隆川建羊牧隆城起,屈指算来,隆德建县已近千年。

  • 标签: 隆德县 人口变化 变迁 宁夏南部 西南地区
  • 简介:当一面被即兴拿上舞台的"青天白日旗"出现在张悬的英国曼彻斯特演唱会时,一段尴尬的插曲被推到台面。而在此前,来自台湾的张悬、苏打绿等台湾歌手,被贴上的不过是"小清新"的标签。这些简单的小情歌,没有罗大佑般充满社会关怀的愤怒,而是讨论什么叫美丽、丑陋、疏离。现在,"小清新"也跟政治沾上了边。这段插曲引发两岸青年争论不休,"统独"这个已很久没被媒体提及的词汇再次被讨论,两岸官方分别表态,最后张悬北京演唱会因故延期。

  • 标签: 罗大佑 英国曼彻斯特 社会关怀 骨肉亲情 自由主义者 示优
  • 简介:最近几年时间,人口问题成为历史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争论之一。问题几乎涉及到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有关研究的所有方面,争论的双方不但有国内,也有国外的不少知名学者。作者并不属于其中哪一方(也许可以算作第三方),仅就清代中国人口机制、人口增长率以及人口作用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标签: 马尔萨斯 人口问题 中国 人口增长率 人口机制 清代
  • 简介:面抗战时期数量众多的难民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华侵略。在逃亡和流徙中,难民遭受了人们无法想象的苦难,成千上万人死伤。难民人口的伤亡是我们民族抗战时期的重要损失之一.其伤亡的具体原因有日军的屠杀、饥饿、疾病等等,但其根本原因是日本侵华战争。由于资料零散和重视不够,准确的难民人口伤亡统计还需要学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全面抗战 难民人口 伤亡
  • 简介:本文采用人口学的指标体系构建法分析2000年"五普"和2010年"六普"汇总数据,解析了维吾尔族人口在地域分布与社会阶层方面的固化现象,探讨了这样的固化可能带来的维吾尔族人口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之间差距扩大的隐忧。最后,本文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了促使维吾尔族人口整体融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些建议。

  • 标签: 维吾尔族人口 人口素质 社会阶层
  • 简介:人口是衡量地区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蠡测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民国时期,吴县人口基数较高,与原苏州府内常熟、昆山、吴江三县相比,仍处于优势地位,但与周边相同规模的县相比,人口增速明显落后于武进、无锡,人口发展呈现出相对稳定、增长缓慢的特征。同时,吴县城区人口不断增长,占吴县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出现向城区集中的趋势。吴县人口增长缓慢的特征与江南地区城市体系的变动密切相关。

  • 标签: 吴县 人口 城市发展
  • 简介:(一)根据记载,清雍正、乾隆年间,土族人口有45,900人.马家军阀割据甘青期间,曾多次下令土族人民改变服饰和语言,企图同化和消灭土族,致使土族人口下降,1933年只有28,000人.到1949年青海解放时土族人口逐渐发展到47,891人.

  • 标签: 人口可持续发展 土族人口
  • 简介:贞观十四年,唐減高昌并於其地置西州後,为了加强对西州的控制,一方面把高昌王室及大族、百姓等不少人迁移至长安、洛阳,另一方面则从内地发遣罪犯充实西州,并於贞观末有计画地把雍州无地或少地的民户迁来西州。高宗即位後,由於西域政局不稳,唐又把高昌王室及大族等一干人马放还西州,从而使西州人口有了不少增加。但西州土地毕竟有限,不能容纳过多的人口。於是,大致在龙朔、总章年间,唐王朝又有计画地把西州拥有土地的民户迁出盆地,而重点是昭武九姓粟特人,一定程度体现了唐的民族政策。唐初西州人口迁移的这一变化历程,充分反映了唐王朝对经营西州的重视,从而使西州成为唐全力经营西域的坚固堡垒.

  • 标签: 唐朝 西州 人口迁移
  • 简介:秦汉时期对于残障人口形成了有效的统计制度,包括对残障人口身份类型的特殊标识、严格的统计程序和法律禁条、形式不一并不断完善的文本载体等内容。本文厘清秦汉时期傅籍制度下“罷癃”的特殊身份,并以此为基础,对秦汉时期残障人口统计制度所涉诸方面做完整的描述。

  • 标签: 罷癃 占癃 人口统计
  • 简介:<正>壮族古代人口发展情况,目前已难以确知。因为壮族正式作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是近现代的事,而史籍上有关人口的统计,是以地区计,而非以民族计(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而壮族先民分布区域内并非纯为壮族,其间杂有其他民族。其次是壮族地区开发比较晚,又地处边疆,中央王朝鞭长莫及,长期由当地土官自治其民,中央王朝只有治辖之名,并未真正深入壮族分布区域内的每一片地区。所以,在统计这些地区的人口时,错漏自难避免。更有甚者,羁縻地区的壮族先民并不向中央王朝申报户口数。唐代时期,壮族先民有诸多名称,如俚、僚、西原蛮(黄洞蛮)、乌浒等,今日的壮族即

  • 标签: 壮族先民 西原蛮 《新唐书》 分布区域 《旧唐书》 人口数
  • 简介:我国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关注不仅有政策上的扶持也有法律体系上的保障,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发展权益均有相关规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规定存在过于原则无法具体操作等诸多不足,导致人口较少民族各项权益无法获得充分的享有与行使。制定人口较少民族权益保障法成为当务之急,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权益保障的法律路径。

  • 标签: 人口较少民族 权益 保障
  • 简介:关于匈奴人口数量的问题,国内很多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匈奴兴起于战国时期,衰落于东汉末年,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之一,对我国历史和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汉初年匈奴最为强盛,其中以吕思勉、马长寿、欧阳熙、林干、袁祖亮、王庆宪等人的研究为多,成果也最为显著。国内一些学者提出,学界以往对匈奴族人口数量研究进行研究时,并没有对匈奴族进行概念上的明确导致了研究结果的莫衷一是。由于笔者对考古学和人类学的了解有限,因此不作涉及。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对匈奴人口数量进行推算所依据的史料;国内学界对匈奴人口数量的研究;对匈奴人口数量研究的几点建议。本文对上世纪30年代以来对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以加深对匈奴这一古老游牧民族的认识。

  • 标签: 人口数量 数量研究 匈奴族 述评 游牧民族 战国时期
  • 简介:苗族传统婚姻模式对人口发展的影响贾佩良编者按:古诗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本文作者是苗族的一个基层干部,他怀着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忧虑,提出并论证了一个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不知社会舆论的理解度和为政者的重视度如何。婚姻形态,犹如人类社会一样,有它自...

  • 标签: 苗族 人口发展 婚姻模式 广西融水 人口素质 婚姻法
  • 简介:辽宁是多民族省份,全省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51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有67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6.029,6,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在全国排第五位。其中,满族人口538.5万,占全国满族人口的50.4%;蒙古族人口67万,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11.5%;回族人口26.4万,占全国回族人口的39,6;朝鲜族人口2.1万,占全国朝鲜族人口的12.7%;锡伯族人口13.3万,占全国锡伯族人口的70.29/6。

  • 标签: 少数民族人口 辽宁 蒙古族 朝鲜族 锡伯族 民族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