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补中益气汤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型不寐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5年10月来我院就诊并被诊断为脾胃气虚型不寐的患者80例,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主观症状改善程度和疗效评分的总有效率,分析补中益气汤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结果加以服用补中益气汤的观察组患者失眠改善程度较大,总有效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能够明显改善脾胃气虚型不寐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明显,安全可靠。

  • 标签: 补中益气汤 脾胃气虚型不寐 中西医结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肺炎中医侯分布特点及型演变特点。方法选择我院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急性肺炎患儿1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小儿肺炎的中医侯分布特点及型演变特点。结果发病年龄、季节和小儿肺炎的中医侯分布存在相关性,而病原体和小儿肺炎的中医侯分布则没有相关性。结论在小儿肺炎的疾病发展中,中医侯表现为动态发展的过程,这样在不同的时段中医型也具有各种的特点。

  • 标签: 小儿肺炎 中医证侯分布特点 证型演变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评价中医辛开苦降法治疗内伤性脾胃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经中医诊断为内伤性脾胃病患者6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对症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中医辛开苦降法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1)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总积分改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在治疗后对两组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6.7%,也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医辛开苦降法治疗内伤性脾胃病起效快,疗效好,还可预防复发,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辛开苦降法 内伤性脾胃病 临床疗效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中医治疗脾胃虚寒性胃溃疡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治疗的86例脾胃虚寒性胃溃疡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行中药治疗法,对照组行西药治疗法,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显然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脾胃虚寒性胃溃疡患者采用中医治疗,其安全性较高,可有效促进溃疡面愈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中医 脾胃虚寒性胃溃疡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的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脾胃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临床西医治疗,研究组使用中医升降并施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显著高于对照组7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中医的升降理论应用于脾胃病的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中医升降理论 脾胃病 辨证施治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课题主要探讨冠心病心绞痛候及候特点与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本次研究范围限定在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50例经冠脉造影诊断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通过候点切入,分析冠心病心绞痛的候特点,总结冠脉病变程度。结果冠心病心绞痛共有八个候气滞,寒凝,血瘀,痰浊,热蕴,气虚,阴虚,阳虚;冠心病心绞痛会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加重,并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结论冠心病心绞痛随着冠脉病变呈规律性的变化。

  • 标签: 冠心病心绞痛 证候特点 冠脉病变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120例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进行研究,观察组予以中医升降并施方法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愈52例(86.7%),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治愈40例(66.7%),总有效率81.7%,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5.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升降理论应用于脾胃病临床治疗疗效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脾胃病 中医 升降理论 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调理老年人脾胃治未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10例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观察组205例,基于传统中医方法治疗,口服中药,为期六周;治疗组205例,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调理治疗,在口服中药的同时,展开治未病措施。结果在功能性肠胃炎、慢性胃炎及脂肪肝的干预治疗中,治疗组的功能性肠胃、慢性胃炎及脂肪肝病的治愈率分别是82.1%、62.4、4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2%、28.9%、14.8%,P<0.05,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患者生存质量评价得分(83.62±1.3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得分(77.56±1.45)分,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医药调理老年人脾胃治未病,具有良好的综合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蜡疗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中的护理体会,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8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常规治疗的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药蜡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2组患者寒性胃脘痛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好转,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中药蜡疗治疗脾胃虚寒胃脘痛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安全、有效。

  • 标签: 中药蜡疗 脾胃虚寒型 胃脘痛
  • 简介:摘要目的中医护理对于胃脘痛病患(脾胃气虚型)的影响分析。方法在本院胃脘痛病患(脾胃气虚型)中随机抽出70例进行干预,将其中35例胃脘痛病患分入常规干预组,行一般的指导干预,而另外35例胃脘痛病患分入中医护理组,在常规干预组基础上行中医护理,对比常规干预组和中医护理组病患的护理总效率、生活质量状况。结果中医护理组病患的护理总效率、生活质量状况都优于常规干预组,结果存在比较价值。结论胃脘痛病患(脾胃气虚型)采用中医护理,可改善其疼痛情况,提高生活质量,效果比较好。

  • 标签: 中医护理 胃脘痛 脾胃气虚型 疼痛 生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胃炎患者实施补益脾胃方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例我院慢性胃炎患者,纳入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100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奥美拉唑单一治疗,实验组行补益脾胃方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腹部满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萎靡疲乏、腹痛腹泻、脉搏沉弱等症状积分较低,实验组慢性胃炎临床疗效(96.00%)与参照组(87.00%)相比较高,组间可见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应用补益脾胃方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其胃粘膜状态,应予以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方案在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式以及疗效进行详细探究。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40例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以及观察组20例。对于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案,对于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进行治疗时,可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方案,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脾胃虚寒型胃溃疡 黄芪建中汤 临床症状评分
  • 简介:摘要失眠属于中医“不寐”的范畴,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症,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影响。该病的病机特点为脏气衰退、气血亏少、阴阳失调,其临床治疗的基本纲领为阴阳辨证及虚实辨证。

  • 标签: 老年失眠症 辨证论治 规律探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的中医分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4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分论治的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子宫肌瘤患者,瘀血证22例,寒湿凝结9例,痰瘀互结9例,经治疗有效22例,改善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结论根据患者体质及病程,酌情攻补,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若以血瘀为主,当破血逐瘀,兼理气行滞;痰瘀为患,当导痰消积,软坚散结;兼寒者,散寒祛瘀;夹热者,则宜养阴清热,活血行瘀。

  • 标签: 子宫肌瘤 中医辩证 分证论治
  • 简介:摘要陈慈煦教授在治疗脾胃病时,用药以轻、灵、平、和为要,每获良效,现代医学关于“脑-肠-菌轴”理论越来越受到临床的认可,而通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陈老的用药思想与此理论相合,从而印证了陈老用药的科学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4个临床病例的诊疗过程,揭示首诊乏效的应对策略包括问诊要细致,要善于抓主;处方要严谨,药物要足量足疗程;医者要能守方守法,要有定力;除了药物之外,饮食调护,情绪调养对疾病恢复同样有非常重要作用。

  • 标签: 证治体会 阳虚漏汗 前列腺炎伴增生 呃逆排气 反流性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