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一例术中破裂前交通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分析,探讨动脉瘤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方法重建患者的三维影像资料,建立病例特异性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流场特征、瘤壁压力、壁面切应力(WSS)、剪切震荡指数(OSI)等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动脉瘤破裂点受到局部较高速度的血流冲击,具有低壁面切应力、高剪切震荡指数的特征,局部压力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动脉瘤破裂与血流冲击、低壁面切应力及高剪切震荡指数密切相关。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 血流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技术治疗的3例患者共3枚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应用多个关键词对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总结并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有2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3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未发生手术相关永久并发症;7~12个月的临床随访,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临床症状加重。Pubmed数据库文献检索共得到1篇相关文献,报道了1例患者采用了血管内治疗技术,未发生任何技术相关永久并发症。结论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发生与颈内动脉闭塞关系密切,其血管内治疗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于大宗病例的进一步评价。

  • 标签: 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 动脉瘤 介入治疗
  • 简介:1病历介绍现病史:男,59岁,以“间断头痛、头昏1周,再发伴发作性意识丧失1次”之代诉于2015年12月25日入院。发病前1周,患者无诱因出现间断头痛、头昏,站立不稳,持续数十秒钟自行恢复。1天前再次出现头痛、头昏,伴有意识丧失倒地,持续10余分钟后神志清醒。醒后仍感持续头痛。当地医院查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性脑梗死。为进一步治疗,转诊至我院。

  • 标签: 颈内动脉狭窄 破裂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肝素化
  • 简介: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在时间环节上对交通事故性罩型颅脑损伤预后的重要性,为我冈相关部门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制定的《交通事故性重型颅脑损伤统计表》严格筛选出合格病例,对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分析急救接报时间与到达现场时间差的不同时间段以及现场抢救中不同时间段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急救接报到到达现场时间段以及现场抢救时间段与患者预后均存存负相关关系(r_s=-0.10,P=0.002;r_s=-0.06,P=0.034),即随着接报到到达现场时间的增加及随着现场抢救时间的增力加,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逐渐增高,预后越差。结论通过建立和完善急性颅脑损伤预防和控制中心.科学制定院前急救、转运等各项救治制度,尽量缩短路途耽搁时间及现场抢救时间,提高急救反应速度,可提高救护质量,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 标签: 颅脑损伤 交通事故伤 院前急救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镜像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差异。方法1例镜像破裂与未破裂后交通动脉瘤的三维血管造影资料,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利用流体力学软件分析两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流场特征。结果双侧动脉瘤的血流方式一致,但破裂动脉瘤射入流更宽且冲击域分布不一致;最大流速高于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动脉瘤壁面切应力(wallshearstress,WSS)分布不均,低WSS区域较大。结论血流动力学在镜像的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中存在差异,高流速与低壁面切应力可能与动脉瘤破裂出血相关。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数学计算
  • 简介:目的比较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老年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2011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老年(年龄≥60岁)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53例,采用开颅夹闭术31例(夹闭组),血管内栓塞术22例(栓塞组)。结果夹闭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4%)明显高于栓塞组(18.2%;P〈0.05)。出院后3个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夹闭组预后良好18例(GOS评分≥4分),重残7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2例;栓塞组预后良好19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夹闭组预后良好率(58.1%)明显低于栓塞组(86.3%;P〈0.05)。结论对于老年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可采取夹闭术和栓塞术两种方式,但是栓塞术可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创伤较小,能有效降低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特别适合不能耐受开颅夹闭术的老年患者。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老年 夹闭术 血管内栓塞 疗效
  • 简介:动脉瘤颈夹闭术是前交通动脉瘤主要治疗手段,眶上眉弓锁孔入路与经典翼点入路是两种主要入路。大部分前交通动脉瘤病人虽术后达到临床康复,但常存在记忆力、注意力、人格改变等认知障碍。病人术前精神状态、术中对前交通动脉瘤周围脑组织及穿支血管的损伤、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血管痉挛等均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本文就两种手术入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在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减轻术后认知障碍、进一步改善预后提供思路和依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入路 眶上眉弓锁孔 入路 经典翼点 认知障碍
  • 简介:卒中是一种可治之症,神经影像学和溶栓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缺血性卒中的超早期治疗成为可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存活率和功能转归。然而,卒中发病后5年内的复发率高达40%,因此,二级预防是卒中防治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卒中二级预防目的是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防止卒中事件再次发生。其干预对象为卒中患者,在急性期病情控制后,针对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 标签: 预防 二级 控制 血压 危险因素 影像学
  • 简介:目的研究儿童社交控制源与孤独感的关系及其状况。方法采用儿童控制知觉多维度测查表(MMCPC)之社交范围分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封420名四、五、六年级的学生施测.结果儿童的孤独感无显着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但非独生子女的孤独感(x^-=34.32)显着高于独生子女(x^-=31.45)。在面封社交结果时,儿童多认为是内部控制的作用,而较少认为是有势力他人控制的作用;有势力他人控制维度分与孤独感分有显着的正相关(r=0.224).结论儿童社交控制源与孤独感有密切关系。

  • 标签: 儿童孤独量表 孤独感 社交 关系研究 测查 性别
  • 简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优质护理服务的全面开展,人民群众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质量控制管理是护理工作的核心,也是护理管理的重点内容[1]。如何改变护士把自己看作是质量管理中的被管理者的观念;如何鼓励护理人员主动参与护理管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 标签: 护理质量控制 护理管理 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人员 疲溃综合征 管理能力
  • 简介:目的:优选枣仁安神胶囊的制备工艺并建立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浸膏中酸枣仁皂苷A和B的含量作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提取工艺,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枣仁安神胶囊中酸枣仁皂苷A和B进行定性鉴别,同时单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酸枣仁中酸枣仁皂苷A、B的含量。结果:1)枣仁安神胶囊的最佳提取工艺为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2.0h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2)薄层色谱法检测酸枣仁皂苷A和B的专属性较强,酸枣仁A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A=0.958X+0.921×10^-4(r=0.9998),酸枣仁皂苷B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B=0.652X+0.767×10^-4(r=0.9997),皂苷A点样量在2.1~7.1μg,皂苷B点样量在2.0~6.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结论:优选的枣仁安神胶囊提取工艺提取率高,可行性好,工艺稳定,同时建立的鉴别方法专属性强,定量方面简单、准确,适用于对枣仁安神胶囊的质量控制

  • 标签: 枣仁安神胶囊 提取工艺 薄层色谱 单波长 酸枣仁皂苷A、B
  • 简介: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实践中经常会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若干年前,我们认为血液是干净的。但是,随着医院感染及感染性疾病研究的进展,我们认识到,血源性病原体感染是医护人员面临的严重职业危害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医护人员的健康与职业忠诚度。2009年9月1日起实施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实施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的国家标准(全文见本刊网站:WWW.nursingmanagement.com.cn)。它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是我国职业病职业卫生事业发展的里程碑。近年来,随着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患病率的上升,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引发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潜在危险也日趋加重。故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教育与管理,减少职业暴露和保障职业安全迫在眉睫。本栏目特邀请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所负责此项标准起草工作的研究人员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进行解读,介绍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风险及预防的国际进展;并邀请有关专家就护理实践与医院感染管理中面临的问题、挑战进行分析与讨论,以帮助大家了解《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的内容,指导工作实践。

  • 标签: 血源性病原体 预防控制策略 职业危害 风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医院感染管理
  • 简介:在古都西安,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国际造口治疗师协会(WCET)联合创办的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培养具有国际资质的造口专科护理人才的学校——西安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于2012年成立。造口治疗师(ET)学校是培养ET的专业培训机构。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老年人肿瘤、慢性创面(如压疮、糖尿病足、静脉溃疡)、失禁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特别是近些年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糖尿病引起的慢性伤口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目前对于ET的需求非常大。

  • 标签: 造口治疗师学校 西安交通大学 附属医院 西部地区 培训机构 国际化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损伤控制的方案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将100例双额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病人随机分组,对照组(n=50)仅根据CT及临床表现采用保守或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n=50)根据病情逐步采取保守治疗→放置颅内压脑室型探头→单侧开颅手术入路清除双侧血肿→双侧开颅手术的手术方案。结果根据伤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判断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去骨瓣比例明显下降(P〈0.01),双侧开颅比例明显下降(P〈0.01),但保守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损伤控制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的手术方法由简单手术方案逐级到复杂手术过渡,能明显减少开颅及开颅带来的继发性损伤,减少脑中心疝的发生。

  • 标签: 颅脑损伤 额叶 血肿 损伤控制 颅内压监测 入路 单侧 大脑镰切开
  • 简介: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来院时即已处于脑疝期,病情危重,往往存在血凝、生化等多项指标异常,存在血流动力学紊乱,对手术耐受性差,因此手术死亡率高,术后并发症多,术后部分患者死于严重并发症。损伤控制外科(damagecontrolsurgery,DCS)理念1983年由Stone^[1]首先提出,主要针对严重创伤患者,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脑疝 损伤控制外科
  • 简介:目的伴难以控制、反复发作癫痫的急性重症脑炎(AcuteEncephalitiswithRefractoryRepetitivePartialSeizures,AERRPS)自2001年被命名以来,相关的英文文献陆续有报道。通过总结这1组患者的疾病过程和临床特点,讨论其是否是一个新的疾病范畴?填补中文文献空白。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4例,总结其临床过程,包括:既往史、前驱症状、出现前驱症状到癫痫发作的时间、病毒谱分析(血液和脑脊液病毒免疫学分析、单纯疱疹病毒的聚合酶链反应)、癫痫发作的过程、多次反复长程脑电图监测发现、神经影像学检查(CT和MRI)特点以及预后。结果癫痫持续状态间的识别要点为难以控制、反复发作的癫痫和发热伴行,且极大剂量的地西泮无效,极大剂量的苯巴比妥(血药浓度60~10μg/ml或更高)和麻醉剂有效。即便如此,局灶性和全面性发作并不能完全控制。恢复期依旧以苯巴比妥为主,5~10mg/(kg·d),甚至更多(血药浓度50μg/ml左右)。病毒谱分析阴性。恢复期影像学表现不同程度的脑萎缩,白质变性、局灶或多发的异常信号。预后较一般脑炎差,多遗留精神运动障碍。结论伴难以控制、反复发作癫痫的急性重症脑炎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范畴吗?从疾病整体发生发展看,很有可能系一个独立疾病,但其根本病因不能确立,导致认识过程的延迟。持续发热与难以控制的癫痫发作相并行,脑脊液中细胞与蛋白轻度增高,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最近在AERRPS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中发现谷氨酸ε-2受体抗体提示有可能系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总之,对其认识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标签: 脑炎 癫痫持续状态 难治性癫痫 苯巴比妥
  • 简介: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血压控制、生命质量以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入院确诊后均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出院后仅定期电话随访,不做过多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变化情况以及生命质量、睡眠质量水平。结果:干预前,2组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GQOL-74与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GQOL-74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的实施有助于控制血压水平,提高生命质量与睡眠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实施。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 血压 生命质量 睡眠质量
  • 简介:加拿大心血管协会(CanadianCardiovascularSociety,CCS)已将2010年完整版心厉颤动指南刊登在2011年1月出版的加拿大心脏病学杂志上。在制定指南的过程中,CCS指南委员会回顾了最新的证据,并将最新的临床重要进展加入到更新的指南中。2011年公布了三个重要的心房颤动试验结果: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与维生素K拮抗剂比较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试验(RivaroxabanOnceDailyOralDirectFactorandEmbolismTrialinAtrialFibrillation,ROCKET--AF)、阿哌沙班减少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和其他血栓栓塞事件的研究(ApixabanforReductioninStrokeandOtherThromboembolicEventsinAtrialFibrillation,APJSTOTLE)以及永久性心房颤动标准治疗基础上使用决奈达隆的预后研究(PermanentAtrialFibrillationOutcomeStudyUsingDronedaroneonTopofStandardTherapy,PALLAS),后者研究永久性心房颤动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用决奈达隆与安慰剂对照的安全性和疗效。所有这些大规模随机试验都为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自2010年指南公布以来又出现了其他重要的新证据,包括心房颤动相关卒中和出血风险的预测评估方案、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判断、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口服抗凝剂相关的风险效益比,以及单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与口服抗凝剂联合使用的风险/效益比。指南委员会认为,由于这些大量重要的新证据的出现,有必要对2010年卒中预防和心室率/节律控制指南进行更新。本报告对这些新建议的详细内容、相关背景及依据进行介绍。

  • 标签: 心房颤动 卒中 预防 心室节律 控制 指南
  • 简介:2010年12月在STROKE官方网站上率先公布了《2011版AHA/ASA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预防指南》(后简称《指南》)[1],与2006版(2)及2006版之后的部分更新相比,该新版指南在针对血压控制方面,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血压控制 短暂性 指南 预防 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