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脑梗死患者的基线情况与其静脉栓早期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行静脉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静脉栓后24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栓前减少≥4分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完全消失视为有效,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房颤、吸烟,发病至栓的间隔时间,栓前平均动脉压、栓前血糖、栓前纤维蛋白原、栓前NIHSS评分、栓药物类型,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与栓早期治疗效果有关的因素。结果静脉栓早期有效率为40.8%(29/71)。有效组在3h内接受栓的患者比率高于无效组(55.2%vs21.4%,P=0.003),而心房颤动的比率低于无效组(6.9%vs26.2%,P=0.03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栓间隔时间(〈3h)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独立相关(OR=0.161,95%CI:0.148—0.533,P=0.003),而心房颤动则是其危险因素(OR=8.666,95%CI:1.482~50.688,P=0.017)。结论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栓早期治疗效果与发病至栓间隔时间及是否伴心房颤动相关。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早期疗效 心房颤动
  • 简介:在神经外科中,颅内肿瘤的切除,颅内血肿、脑出血的外科治疗,颅骨缺损的修补等均涉及开颅手术,而开颅手术后头部伤口的愈合情况可影响术后患者的恢复、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甚至影响到手术的成败。回顾我科收治的两例开颅术后头皮感染伴颅骨自的临床资料,就其原因及处理作分析、探讨。

  • 标签: 开颅术后 颅骨缺损 头皮感染 迟发性感染 自溶 开颅手术
  • 简介:目的探索静脉栓时间窗扩大到6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影响静脉栓预后的相关因素、栓后颅内出血特别是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9月至2006年9月上海地区所有栓患者的数据,评价栓的时间、rt-PA使用剂量、栓后24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栓后3个月的NIHSS评分、(modifiedrankinscale,mRS)改良Rankin量表及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等数据,并以NINDS研究中的安慰剂对照组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的差别,对影响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结果栓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的预后,栓后24h治疗组NIHSS即得到改善的患者达到57.8%,高于对照组的39.1%(P=0.001)。栓治疗同样可改善患者栓后3个月的NIHSS、mRS及BI(P〈0.05)。另外栓可增加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但是不增加患者的总体死亡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仅TOAST分型与SICH的发生相关,其中心源性栓塞发生SICH的危险性要高于其他类别的卒中。结论本组数据表明卒中后6h内栓治疗是相对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栓后24h症状改善越多,栓后3个月预后越好,心源性栓塞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危险较高,在选择栓患者时需慎重。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栓组42例采用脑血管造影后,栓塞部位尿激酶局部栓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栓组患者治疗总显效率、血管总再通率及Barthel指数评分完全恢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栓组患者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栓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超选择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对临床初诊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大脑中动脉闭塞并系责任血管后,取尿激酶50万IU稀释在50ml生理盐水中,先在1min内推注10万IU,再按1万IU/min泵入,每10min造影一次。50min泵完尿激酶,对再通者,停止栓;不全开通者再追加20万IU尿激酶;若血管还未开通或开通不理想,改用微导丝对血栓或栓子进行机械碎栓。结果采用选择性动脉栓与机械碎栓相结合的治疗方法,12例完全再通,8例部分再通,1例栓后再闭塞。2例血管完全开通后合并出血。16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2例出现新的脑梗死灶。结论对于基层医院,采取选择性动脉栓和机械碎栓结合的方法救治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疗效满意。

  • 标签: 急性 大脑中动脉 闭塞 动脉溶栓
  • 简介:介入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因其操作简便,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故患者容易接受。自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运用经皮激光汽化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laserdiscdecompression,PLDD)联合胶原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6例,疗效满意。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激光汽化椎间盘减压术 胶原酶溶核术
  • 简介: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栓治疗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治疗中遭遇冷落。然而,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和易操作等突出优点,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2011年9月7日,由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联合举办的“瑞替普酶在STEMI治疗的专家共识”(简称共识)新闻发布会在北京港澳中心成功召开。

  • 标签: 中国医师协会 溶栓治疗 STEMI 瑞替普酶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动静脉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动静脉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闭塞59例患者(动脉栓27例,静脉栓32例)的临床资料。采用Mor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程度,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动脉栓组血管再通程度达MoilIV级14例,Ⅱ~Ⅲ级6例,0~I级者5例,2例出现脑出血。静脉栓组血管再通程度达MoriIV级者6例,Ⅱ-Ⅲ级者9例,0-I级者16例,1例出现脑出血。栓治疗90d后按GOS评价预后,动脉栓组恢复良好者12例(44.4%,12/27),中度残障、重度残障及死亡者15例;静脉栓组恢复良好者6例(18.7%,6/32)中度残障、重度残障及死亡者26例。两组之间血管再通(包括MoriⅡ~IV级)率[动脉栓组和静脉栓组分别为74.2%(20/27)和46.9%(15/32)1及恢复良好率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动脉栓较静脉栓更有利于完全闭塞的大脑中动脉的再通和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栓塞 动静脉溶栓 疗效
  • 简介:卒中患者栓安全实施监测研究(SafeImplementationofTnrombolysisinStroke—MonitoringStudy,SITS-MOST)旨在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后最初3h内静脉阿替普酶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欧盟的要求,SITS-MOST需要通过与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相比较以评价阿替普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安全性。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溶栓治疗 阿替普酶 缺血卒中 随机对照试验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比较心房纤颤合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入住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中心的心房纤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住院号单双数的随机化原则分入阿司匹林治疗组或氯吡格雷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片,0.1g·次-1·d-1,口服或鼻饲.氯吡格雷组给予氯吡格雷片,75mg·次-1·d-1,口服或鼻饲.其他治疗原则按照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StrokeAssociation,ASA)成人缺血性卒中早期处理指南予以处理.分别在入院时和治疗后21d对两组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ifedRankinScale,mRS)评分.同时比较两组的所有出血、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脑梗死再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两组病死率;比较两组的住院天数及治疗总费用、药物费用、药占比.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应用秩和检验.结果两组患者21d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改善,阿司匹林组0~21(4)比0~15(3)(z=-4.826,P=0.000),氯吡格雷组0~15(7)比0~14(3)(z=-3.086,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21dmRS评分较入院时也均有改善,阿司匹林组0~5(3)比0~6(2)(z=-3.240,P=0.001),氯吡格雷组0~5(4)比0~6(2)(z=-2.547,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21dNIHSS评分、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梗死再发率、DVT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差异无统�

  • 标签: 心房纤颤 脑梗死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预后
  • 简介:ACTIVEA研究(迄今最大型的一项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研究)共纳入7554例卒中危险增加的房颤患者,纳入者不适合接受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所有纳入者均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另外被随机分配至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组或安慰剂组。主要终点包括卒中、心肌梗死、非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性栓塞(non-centralnervoussystemsystemicembolism)及血管因素死亡。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3.6年中,

  • 标签: 房颤患者 联合治疗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SYSTEMIC 维生素K拮抗剂
  • 简介:目的分析尿激酶动脉内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发病在6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用尿激酶行动脉内栓治疗,比较栓前后的NIHSS评分.结果7例患者经栓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7例患者在14d内神经功能缺损均明显改善;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及颅外出血并发症.结论我们小样本的研究发现,尿激酶动脉内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有一定疗效,但尚需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 标签: 动脉溶栓 脑梗死 尿激酶
  • 简介:目的探讨在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指导下,急性缺血性卒中4.5-9h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静脉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2008至2009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且发病时间在4.5-9h的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多模式CT筛选后,进行rtPA(0.9mg/kg)静脉栓治疗。栓前以及栓后2h、24h和7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InstitutesofHeathStroke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和恢复情况,栓后7d和90d时行巴氏指数量表(BarthelIndex,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估神经功能,在栓后24h复查多模式CT评估血管再通情况。血管狭窄程度采用缺血性卒中血管栓塞程度量表(ThrombolysisinCerebralIschemiaScale,TICI)分级方法。结果在入选的6例患者中,1例患者发生脑出血和病情恶化。6例患者TICI分级评分在栓24h后较栓前显著升高(2.0+0.71vs1.0+0.71,P=0.03)。除去1例出血患者,栓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分别为12.2±3.27(栓前)和9.4±3.78(栓后7d),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与栓后7d相比,BI评分在栓后90d后稍有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62.5±27.23vs47.5±27.84,P=0.13)。患者90dmRS评分较7dmRS评分有所好转,但差异无显著性(4±0.82vs3±0.82,P=0.09)。结论多模式CT指导下扩大静脉栓治疗时间窗对促进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有促进作用。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多模式CT 静脉溶栓 扩大时间窗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变化对非栓性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78例入院时间〈72h且头部MRI检查无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10d后复查MR/,梯度回波序列显示低信号为出血性转化;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并探讨影响出血性转化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78例患者中11例梯度回波序列呈现低信号。脑梗死组患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2798.46±1072.66)ng/L]与正常对照组[(2173.37±867.77)ng/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出血性转化组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3660.03±629.64)ng/L]明显高于非转化组[(2657.01±1066.89)ng/L]和正常对照组[(2173.37±867.77)ng/L;(P=0.000,P=0.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及房颤为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05,P=0.017)。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2h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高于2856.90ng/L,对非栓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具有预测意义,可作为预测非栓性出血性转化的标志物之一。

  • 标签: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梯度回波序列 LOGISTIC模型
  • 简介:目的:研究小孔钻颅血肿抽吸引流辅助尿激酶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经小孔钻颅血肿抽吸引流辅助尿激酶纤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比较治疗后患者的血肿清除率/d、住院时间、病死率与预后及生存质量。结果手术治疗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治疗组的血肿清除/吸收时间为(7±2)d、平均住院时间(15±5)d,保守治疗组的血肿清除/吸收时间为(18±5)d、平均住院时间(21±7)d;手术治疗组均明显短于保守治疗组(均P<0.05)。结论钻颅引流辅助尿激酶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小孔钻颅 尿激酶纤溶
  • 简介: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儿童造口护理模式的临床实践。方法:通过对护理人员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教育培训,实施医护分组同管患儿,建立造口家庭照护目标、整体护理实践流程以及工作制度,对52例造口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让家庭参与到医疗护理全过程。结果:52例患儿家庭照顾能力评价均合格,家庭护理期间未出现因造口并发症而返院治疗的情况,造口闭合术前各项化验及检查指标正常,符合手术要求。结论:"以家庭为中心"儿童造口护理模式可提升造口患儿的生活质量与家庭幸福感,符合家庭对促进儿童健康的需求和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

  • 标签: 以家庭为中心 儿童 肠造口 护理
  • 简介:患儿男,3岁,因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二月入院。查体:颅神经正常,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增高,双侧腹壁反射消失,双侧巴彬斯氏征阳性。

  • 标签: 儿童 颈胸段椎管内 肠源囊肿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了解阿司匹林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社区居民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社区医生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就诊于我中心及社区站的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患者的阿司匹林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根据服用阿司匹林情况将高血压患者分为3组:规律服药组、不规律服药组和未服用组,并分析患者不规律服药或不服药的原因。结果接受调查的220例中,仅108例(49.1%)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12例(50.9%)不规律或未服用阿司匹林。患者未服用或不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出现副作用、医生未指导和有慎用症等。结论阿司匹林在社区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中未得到广泛和正确的使用。社区医生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心脑血管等血栓性疾病发病率。

  • 标签: 阿司匹林 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超选择经动脉尿激酶(UK)栓及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取5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为研究组,行超选择动脉栓及PTA治疗;取脑梗死病人为对照组,行UK静脉栓治疗.复查血管再通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颈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0%、95%和100%.PTA组6例中,ICA2例,椎基底动脉4例,均有血管再通.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NFD)评分、语言功能障碍恢复、3个月后临床神经功能均好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尿激酶超选择动脉栓及血管成形术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血管内精巧细致的超滑导丝和球囊扩张等机械性作用显著弥补了单纯栓药物治疗的不足.

  • 标签: 动脉内溶栓 急性脑梗死 尿激酶 血管成形术 溶栓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