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200 个结果
  • 简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作为现代辅助生育技术(ART)代表,不孕不育病症治疗起着举足轻重作用。但该技术助孕过程,多胎妊娠率随之增加,有关研究结果显示,IVF-ET周期中双胎妊娠率为29%,胎妊娠为3.7%,分别是自然妊娠14倍54倍。其中,单卵双胎发生率增加直接导致了双卵概率比自然妊娠高,双卵胎形成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现认为可能与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卵母细胞透明带显微操作及体外培养微环境、囊胚移植等因素相关。近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生殖与遗传中心发现IVF双卵1

  • 标签: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多胎妊娠 双卵三胎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免疫球蛋白E(IgE)与慢性荨麻疹(CU)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方法:将108CU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Hp(+)CU组(66Hp(-)CU组(42),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间Hp阳性率及血清IL-17、IL-23、IgE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U组血清IL-17、IL-23、IgE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1),Hp阳性率(61.1%)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1.7%)(P〈0.05)。Hp(+)CU组血清IL-17、IL-23、IgE水平明显高于Hp(-)CU组(P值均〈0.01)。经S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IL-17、IL-23、IgE水平与CU患者Hp感染均呈正相关关系(P值均〈0.05)。结论:Hp感染可引起慢性CU患者血清IL-17、IL-23等细胞因子水平升高,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失衡,异常分泌IgE,共同促进慢性荨麻疹发生、发展。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3 幽门螺杆菌 慢性荨麻疹
  • 简介:目的:观察富马酸依美斯汀缓释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CU)近期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影响。方法:将46CU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4)、对照组(22)两组,分别口服富马酸依美斯汀缓释胶囊、氯雷他定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后症状总积分(TSS)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结果:46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后TSS评分及D-二聚体水平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富马酸依美斯汀缓释胶囊治疗CU近期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依美斯汀 氯雷他定 D-二聚体
  • 简介:目的:探讨口服盐酸普萘洛尔治疗、高风险婴幼儿血管瘤疗效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3至20163门诊确诊、高风险血管瘤患儿,给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首日剂量为0.50mg/(kg·d),2口服;第二天剂量增加至0.75mg/(kg·d),2口服;第天剂量调整为1.00mg/(kg·d),2~3口服;服药1周后复诊观察患儿皮损变化情况及对药物敏感程度,酌情加至每日1.50~2.00mg/(kg·d)维持治疗,每天分2~3口服,连续服用6~12。服药期间每月复诊1,复查血常规、血糖、血压、心电图、B超,每2~3复查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撤药时逐渐减量,每月减量0.50mg/(kg·d)。患儿治疗前均完善影像学、生化检查,治疗过程中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观察皮损大小等,观察临床疗效及转归情况。结果:168、高风险血管瘤患儿接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其中159完成了所有的治疗随访,完成率为94.64%。患者平均首诊年龄为(2.29±0.84)月龄,平均给药持续时间为(13.67±4.43)个月,平均最大给药剂量为(1.86±0.35)mg/(kg·d)。其中未完成治疗随访9患者,2(1.19%)因心脏方面的副作用停药,5(2.98%)治疗6及以上无效后行手术切除治疗,2(1.19%)散发型血管瘤患儿(肝脏受累)服药4肝脏血管瘤完全消退后自行停药脱失。完成治疗随访患者,男女患者、多发与单发血管瘤患者、节段型与散发型与局灶型、溃疡型与非溃疡型治疗效果间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口服普萘洛尔对各类型、高风险血管瘤有明显疗效,与血管瘤型无明显差异。

  • 标签: 普萘洛尔 血管瘤 不良反应
  • 简介:56岁男性患者,左侧头皮肿物渐增大5余。皮肤检查:左侧颞部见5cm×4cm×2.5cm大小暗红色肿物,表面凹凸不平,糜烂、破溃,覆有少量有恶臭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质硬、触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增大。组织病理诊断:乳头状汗囊腺癌。手术完整切除后随访3无复发。

  • 标签: 汗管囊腺癌 乳头状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对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依从性、影响因素及症状控制情况。方法:将20156-20176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门诊诊断为CS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调查电话随访方式,对CSU患者首次就诊后69情况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主要观察指标为依从率、不依从原因、依从性影响因素及病情控制情况。结果:完成有效问卷589份,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依从者233(依从率为39.56%),不依从者356(不依从率为60.44%)。不依从原因分类包括:不理解医嘱,发病时服药172;担心药物副作用126(其中间断服药47,停药79);经常忘记,间断服药33;病情控制不佳停药14;发生药物副作用停药7;备孕或怀孕停药3;经济原因停药1。233服药依从者治愈101,356不依从者治愈6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15,P<0.01)。文化程度与患者服药依从性有关(OR=1.53,95%CI为1.02~5.39),经济水平与其依从性无关(OR=0.93,95%CI为0.71~1.55)。结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对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依从性较低,应针对不依从原因加以干预提高依从率。

  • 标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依从性 第二代抗组胺药
  • 简介:目的探讨甲板磨削术辅助长脉宽激光对甲真菌病患者近期疗效、真菌清除率及复发率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3—20163收治甲真菌病患者100,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观察组(50),分别在抗真菌药物应用基础上给予长脉宽激光单用与电动磨削联用治疗;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病变甲板长度健康甲板长度,真菌清除率、随访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近期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病变甲板长度健康甲板长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真菌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612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板磨削术辅助长脉宽激光治疗甲真菌病可有效改善甲板外观,提高病变甲板真菌清除率,降低远期复发风险,且未加重不良反应。

  • 标签: 甲板磨削术 长脉宽激光 甲真菌病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斑秃疗效及其对T细胞影响。方法:将101斑秃患者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52)及对照治疗组(49),联合治疗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针注射治疗,对照治疗组仅采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患者治疗前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45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①联合治疗总有效率为94.23%,与对照治疗组(77.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及对照治疗组斑秃患者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外周血CD3+、CD4+T细胞上升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治疗治疗后CD3+T细胞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D4+T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治疗后CD3+T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联合治疗组及对照治疗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及对照治疗治疗后与自身治疗前比较,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外周血CD8+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⑥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及对照治疗组与自身治疗前比较,CD4+/CD8+比值虽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可调节斑秃患者Th1/Th2免疫平衡,从而达到治疗斑秃目的,二者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斑秃 复方甘草酸苷 卡介菌多糖核酸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非器官特异累及多脏器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早期不易诊断。病程呈现缓解与活动相交替现象,多次复发可导致病情逐渐加重,危及生命。70%SLE患者有皮疹或者是以皮疹为首发症状,因此,皮肤医生要了解、熟悉其诊治。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是遗传背景基础上.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ERYTHEMATOSUS 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病机制 LUPUS SLE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间歇性应用免疫调节剂对带毒阳性生殖器疱疹(herpesgenitalis,HG)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及复发频率影响。方法:选取20141至20161间攀枝花市第六民医院收治带毒阳性HG患者108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54)对照组(n=54)。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免疫调节剂间歇性治疗,口服胸腺肽肠溶胶囊+肌肉注射甘露聚糖肽。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机体免疫功能、治疗结束后6复发情况、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4%,显著高于对照组75.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NK水平分别为(62.73±8.14)%、(37.48±8.46)%、(1.56±0.64)、(17.93±7.21)%,显著高于治疗对照组治疗后,CD8+水平为(24.03±7.38)%,显著低于治疗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6,观察组总复发率为24.07%,显著低于对照组总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6.29%(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毒阳性HG患者抗病毒治疗基础上间歇性应用免疫调节剂治疗,可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从而提高治疗疗效,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 标签: 免疫调节剂 间歇性治疗 生殖器疱疹 免疫功能 复发频率
  • 简介:报告全面部埋线提升治疗术后局部排斥反应1患者女,36岁。因双侧鼻唇沟反复红斑及丘脓疱疹5天就诊。1周前患者曾于外院行全面部埋线提升治疗术。皮损组织病理:镜下见表皮鳞状上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真皮可见窦道形成,周围分布有单核细胞。诊断为全面部埋线提升治疗术后可吸收线排异反应。治疗上局部及系统使用抗生素无明显效果,予局部清除埋线后皮损愈合。

  • 标签: 面部埋线提升 丘脓疱疹 排异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匹多莫德与伐昔洛韦联用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免疫平衡系统及预后影响。方法:将2015420172于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就诊90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纳入为本次观察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病例均为45。对照组采用伐昔洛韦治疗,实验组予以匹多莫德联合伐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复发率情况;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实验组临床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症状消失时间、结痂时间以及皮损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经半年随访,实验组复发率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_(3+)、CD_(4+)及CD_(4+)/CD_(8+)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D8+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上述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2、INF-γ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L-13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上述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匹多莫德与伐昔洛韦联用可有效改善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临床症状,纠正其免疫系统紊乱,减轻炎症反应,复发率低,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 匹多莫德 伐昔洛韦 免疫 预后 疗效
  • 简介:报告1经典型卡波西肉瘤。患者男,82岁,左下肢紫蓝色丘疹、结节1,无特殊不适。近1双下肢水肿伴低热。皮肤专科检查:左侧下肢、左足、左手部可见多发性紫蓝色丘疹、结节,直径1~10mm,触之较软,右侧肢体未受累。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真皮内见大量毛细血管增生及梭形细胞增生,梭形细胞增生呈结节状,新生血管不同程度扩张、充血,形成裂隙样血管腔。免疫组化染色:HHV-8(+)、CD34(+)、CD31(+)、Vimetin(+)、D2-40(+)、Ki-67(+)60%、CK(-)、DES(-)。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经典型卡波西肉瘤。

  • 标签: 卡波西肉瘤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联合治疗血热证寻常型银屑病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IL-22、IL-23表达影响。方法:将40血热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分为凉血活血汤联合青黄膏治疗阿维A联合青黄膏对照组,记录治疗前后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17、IL-22、IL-23表达水平,并与正常组(20)进行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治疗前各因子水平与PASI评分相关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指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对照组治疗前IL-17、IL-22、IL-23水平均高于正常人,且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0.01)。两组间Th17细胞相关因子表达治疗前及治疗后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凉血活血汤联合青黄膏治疗血热证寻常型银屑病有较好疗效,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IL-17、IL-22、IL-23表达水平有关。

  • 标签: 寻常型银屑病 血热证 凉血活血汤 白介素17 白介素22 白介素23
  • 简介:目的:探讨嗜酸性脂膜炎(EP)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病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6.40±20.16)岁,病程1-2。皮损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可表现为荨麻疹样丘疹斑块,瘙痒剧烈。实验室检查:5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2骨穿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形态正常;1骨穿提示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皮肤组织病理示皮下脂肪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累及小叶(或)间隔,部分伴有数量不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皮损可消退,但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反复;单纯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者,疗效不佳。结论:嗜酸性脂膜炎皮损变化多样,临床不易辨认,组织病理具有特征性,但查找潜在病因是关键。

  • 标签: 嗜酸性脂膜炎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报告1经血浆置换、免疫抑制等治疗后成功救治暴发性紫癜患者患者女,51岁。左臀部及大腿外侧紫红斑4天,加重伴疼痛2天。皮肤专科情况:左臀部、大腿外侧可见大片瘀斑及中央黑色坏死区,周围有紫红色晕,表面有水疱及血疱形成,破溃后有少许血性分泌物渗出,局部压痛明显。伴有血浆因子减少、D-Dimer、FDP升高及血管内凝血表现。入院后皮疹迅速扩大融合为大片触痛性暗红斑,中央有出血性大疱、坏死。诊断:暴发性紫癜。予紧急血浆置换治疗,同时予输注血浆、免疫抑制、抗凝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出院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 标签: 暴发性紫癜 血浆置换 皮肤坏死
  • 简介:患者男,60岁。左侧乳房上部红斑,丘疹,无痛结节伴瘙痒1,2前行结肠癌切除术。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肿瘤细胞广泛浸润,肿瘤细胞大小不,核大、深染,胞浆淡染,可见较多典型"印戒"细胞,许多肿瘤细胞呈腺样排列。诊断:皮肤转移性腺癌。

  • 标签: 皮肤 结肠 转移癌
  • 简介:患者男,12岁。因全身起红斑脓疱2,加重1周入院,皮肤组织病理学:表皮内可见嗜中性粒细胞移入,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嗜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诊断:脓疱型银屑病,经过阿维A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 标签: 儿童脓疱型银屑病 丙种球蛋白 阿维A胶囊
  • 简介:报道1婴儿结节性脂膜炎。患儿男,62天,发热4天,躯干、四肢出现红斑、结节2天。皮肤专科检查:背部、四肢散直径1~2cm水肿性红斑,类圆形,部分中央颜色较淡,可见假性水疱,红斑基底可触及质硬结节,触痛明显。皮损组织病理:真皮血管内可见灶性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脂肪小叶内可见弥漫成片中性粒细胞浸润,并见脂肪坏死。免疫组化未见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免疫表型表达。诊断:结节性脂膜炎。入院后予大剂量激素、抗感染等治疗,患儿病情逐渐好转,出院后随访4,未见复发。

  • 标签: 结节性脂膜炎 婴儿 激素治疗
  • 简介:麻风病作为种处于低流行状态下传染病,目前已经十罕见。本文报道1特殊麻风病患者,诊治过程中出现血疱、脓疱,后继发大面积溃疡,最后确诊为麻风病并瘤型麻风伴露西奥现象Ⅱ型反应。

  • 标签: 瘤型麻风 露西奥现象 Ⅱ型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