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盐酸左氧氟沙星是合成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现有药物中,经过时间检验和实践比较,证明左氧氟沙星是安全最好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独特(有研究提示也可作用于静止期细菌),抗菌谱广,穿透力强,组织和细胞内浓度高,且耐药率低,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抗菌药。但临床存在滥用现象,导致不良反应(ADR)逐渐增多[1],本文旨在分析总结我院输入盐酸左氧氟沙星导致不良反应特点和原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药物信息。

  • 标签: 不良反应 盐酸左氧氟沙星 氟喹诺酮类药物 药物信息 安全合理用药 作用机制
  • 简介:1例61岁女性患者因胃部不适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40mg、1次/d,用药第3天出现散在皮疹,自行停用该药.3d后皮疹有所好转,患者再次按原剂量服用该药.再次用药2d后患者相继出现全身皮疹、严重腹泻、呕吐、急性肾损伤和过敏性休克.诊断为奥美拉唑所致严重过敏反应.经抗过敏、稳定循环、补液、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等治疗无效,家属放弃治疗后次日患者死亡.

  • 标签: 奥美拉唑 过敏反应 死亡
  • 简介:目的:探讨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致不良反应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乳腺内科应用曲妥珠单抗所致不良反应38例,检索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和PubMed筛选出曲妥珠单抗相关不良反应文献10篇(39例),合并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一般情况、合并化疗方案、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及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我院38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在给药后0~90min者21例(55%),1~2d者9例(24%),3~7d者8例(21%);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为2例,表现为严重输液反应(过敏反应),永久终止曲妥珠单抗治疗。在数据库检索到39例中,不良反应发生在给药后0~90min者30例(77%),大于7d者4例(10%),未报道发生时间5例(13%);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为9例,包括非感染性肺炎和心脏毒性,未影响治疗。结论:曲妥珠单抗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多在第一次输注时发生;用药前先给予苯海拉明、地塞米松预防,可降低其发生率;加强监测,预防心脏毒性,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 标签: 曲妥珠单抗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我院2012–2016年临床各科室收集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共计718例ADR监测报告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结果:718例ADR中,临床医护人员填报率28.41%,药学人员填报率71.59%;发生ADR患者女性(54.04%)略高于男性(45.96%);患者平均年龄(63.4±1.1)岁,老年患者发生率高;涉及药物分类中,抗感染药物所致ADR发生率高(315例,37.59%),其中头孢类抗感染药物最多(134例);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所致ADR发生率最高,占58.77%;ADR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比最多(47.59%)。结论:我院ADR监测工作深入开展,为临床提供了ADR方面的相关信息支持,进一步达到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目的。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分析
  • 简介:目的假冒伪劣医疗产品不仅无法保证用药有效,还可能导致一些非预期不良反应/事件,威胁公众健康安全。当前对药品质量检测除了依靠药物分析技术之外,还可以通过对药品上市后安全数据进行挖掘,从而发现药品质量问题。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几种不合格药品检测方法,包括不相称测定分析,时间变化监测算法,聚类分析,药品不良事件聚集信号预警系统进行介绍。结果上述几种检测方法都可以从一定角度发现药品质量问题。结论假冒伪劣医疗产品检测方法尚无金标准,针对具体数据可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药品监管工作提供方向和帮助。

  • 标签: 劣质 假造 标签不当 伪造 假冒 医疗产品
  • 简介:目的:报道1例63岁女性患者因干燥综合征服用硫酸羟氯喹致面部红肿不良反应。方法:结合患者临床诊治过程及相关文献报道,对该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案进行讨论。结果:该患者面部红肿是由硫酸羟氯喹所致。停用硫酸羟氯喹后面部红肿症状消失。结论:患者用药期间,一旦出现皮肤红肿症状,可以考虑硫酸羟氯喹引起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监测患者体温和血流动力学状态,及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及营养支持,必要时进行脱敏治疗,如低中效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口服抗组胺剂。同时,谨慎与其他可能导致皮肤样症状药物合用。

  • 标签: 红肿 硫酸羟氯喹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阿莫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方法收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阿莫西林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均出现了不良反应,但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明显(P〈0.05)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在安全方面明显优于单一阿莫西林,有着很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不良反应 研究
  • 简介:患者,女,62岁,因"反复头昏5年,加重伴胸闷、乏力3d"。于2014年8月19日9∶00入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于2014年8月22日9∶00,给患者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312070532)0.6g+氯化钠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有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G114060306)100ml"静脉滴注后,2014年8月25日早晨9:00查房时患者诉全身冒汗,双手掌大鱼际皮肤发红、疼痛不适,右手掌局部皮肤少量小水泡,无畏寒、发热、咳嗽、心慌、吐泻等,查体:T36.5℃,P72次/min,R20次/min,BP138/90mmHg;一般情况尚可,咽部无充血,颈静脉充盈,胸廓对称,双肺叩呈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双肺未闻及干湿哕音;心界向左扩大,心率72次/min,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质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双下肢无浮肿。

  • 标签: 天麻素注射液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为促进临床更合理地使用他汀类药品,为其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汇总徐州市2015年1月—2016年6月66例他汀类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结果60岁以上病人服用他汀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中以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使用辛伐他汀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结论他汀类药品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加强监测,确保病人用药安全、有效。

  • 标签: 他汀类药品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广泛应用于镇痛治疗,其所致胃肠道和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且较为严重,极有必要对这两大类不良反应风险进行综合管理。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发布针对NSAIDs胃肠道和心血管不良反应进行综合防治指南或专家共识,但我国尚无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本文以国内外相关学术进展为基础,综述了NSAIDs胃肠道和心血管不良反应综合管理策略,并介绍了长期使用氯吡格雷和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NSAIDs选择策略,以帮助医务工作者进行综合决策,为患者制定个体化NSAIDs药物治疗策略。

  • 标签: 非甾体抗炎药 不良反应 胃肠道风险 心血管风险 分级管理
  • 简介:目的:了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1990—2016年公开发表关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致ADR文献159篇,分析引起ADR药品、患者性别及年龄、原发病、ADR发生时间、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临床转归等。结果:纳入文献159篇,共430例患者,涉及5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为主,其次为美罗培南;男性254例,女性158例,不详18例,〉60岁者多发;患者原发病主要涉及呼吸系统,其次为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ADR主要发生于患者用药后48~〈120h(156例,占36.28%),其次为24~〈48h(133例,占30.93%);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排序居前3位分别为神经系统(214例,占49.77%)、消化系统(88例,占20.47%)以及皮肤及其附件(63例,占14.65%);死亡患者5例(占1.16%),余患者症状好转或消失。结论:临床应重视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用药监护,治疗过程中严格监测,以减少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文献分析
  • 简介:目的:对1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病例致敏药物进行探讨。方法:通过查询该患者病程记录、执行医嘱、护理记录单,结合有关超敏反应综合征文献资料,对可疑药物进行分析,并探讨引起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原因及临床进展。结果:患者死亡原因高度怀疑与别嘌醇相关。结论:药物超敏反应发病严重且危及生命,临床工作中应做到对药物超敏反应早识别、早治疗;对于高危药物使用,临床工作中需密切监护,以确保药物治疗安全。

  • 标签: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受累的药疹 别嘌醇
  • 简介:目的了解北京市医疗机构中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北京市106家二、三级医疗机构近3年来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相关各项内容,比较各类型医疗机构门诊每万人报告数量、病房每百张床位报告数量、出院病人每万人报告数量间差异,分析影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主要因素。结果与结论各政府部门间应加强合作,通过加入绩效考核等方式提高医疗机构对监测工作重视。医疗机构监测工作部门负责人应加强与主管领导沟通,并尽可能维护监测管理员队伍稳定性,加强保障因素建设力度。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影响因素 调研
  • 简介:目的探析新生儿换血治疗后不良反应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60例胆红素脑病患儿,均接受换血治疗,对60例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0例患儿治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30例(50.00%),低钙血症10例(16.67%),低血糖症10例(16.67%)。换血时年龄是导致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单一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减少是新生儿换血治疗后主要不良反应,换血时年龄是主要危险因素,需要在换血时充分考虑。

  • 标签: 新生儿 换血治疗 不良反应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症不良反应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骨质疏松症患者88例,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唑来膦酸钠、骨化三醇、钙尔奇D片,对照组患者只给予骨化三醇、钙尔奇D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5例不良反应,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骨质疏松症应用唑来膦酸钠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增加患者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降低患者骨折发生率。

  • 标签: 唑来膦酸 骨质疏松症 不良反应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及其对氧化应激反应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6年11月在驻马店市中医院进行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85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每天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0d。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因子含量并比较分析;通过APACHEⅡ以及BISAP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腺损伤程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显著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以及丙二醛(MDA)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APACHEⅡ以及BISAP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可显著降低机体以及氧化应激反应,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舒血宁注射液 急性胰腺炎 氧化应激 炎性反应 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我院静脉滴注莫西沙星所致ADR报告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静脉滴注莫西沙星所致ADR报告,共计66例,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66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35例(53.03%),女性患者31例(46.97%),平均年龄(67.33±20.12)岁;不良反应累及神经系统最多(31.87%),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26.09%)、肝胆系统(14.49%)等;最早出现症状者为首次给药10min后,最迟为给药2周后;严重不良反应报告2例,表现为药物性肝损害(1例),谵妄、躁动、四肢抽搐(1例)。结论:静脉滴注莫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多轻微、可逆,但仍需警惕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应引起广大医护人员足够重视,加强用药监护,保证用药安全。

  • 标签: 莫西沙星 静脉滴注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征,加强药品合理使用。方法对某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上报16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上报人职业、不良反应分类、病人性别、年龄、可疑药品类别、不良反应影响到系统及其主要临床表现、药物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1603例ADR报告中,男性797例,女性806例,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其中41~60岁年龄段发生ADR最多,为626例(39.05%);抗菌药物诱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23.52%),其次为抗肿瘤药物(21.83%);消化系统是ADR最常见累及系统(25.14%),其次是皮肤及其附件(22.52%)。结论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41~60岁年龄段人群抗菌药物和抗肿瘤药合理使用与用药安全,以减少或避免ADR发生。加强对医院医护人员ADR专业知识培训,提高ADR上报率。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分析 合理用药 上报率
  • 简介:目的:归纳总结碘海醇、碘普罗胺、碘帕醇、碘佛醇、碘克沙醇等5种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为降低临床用药风险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对其中涉及以上5种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所致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种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共检索到111例不良反应,重度过敏反应最多(50.4%)。大多数反应发生于给药10min内。111例不良反应中,36例(32.4%)事前曾行碘过敏试验,6例(5.4%)曾用过碘对比剂,仍然发生了过敏反应。结论:使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时,在用药前询问过敏史、用药中和停药后密切观察意义大于行碘过敏试验。对于既往有使用碘对比剂所致过敏史患者,建议采用预先给药方案预防复发。

  • 标签: 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文献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各类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害(DILI)发生情况和特点,为防治DILI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法,从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提取并筛选2008~2016年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发生DILI病例,对患者性别及年龄、引起DILI药品、实验室指标与主要临床表现、发生DILI时间及给药途径、DILI转归及治疗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110例DILI中,男女比例为1.51:1;男女患者年龄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30,P=0.01);引起DILI前3大类药物依次为抗感染药物、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引起DILI频次较高药物为阿托伐他汀、利福平、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在DILI转归中,应用保肝药物患者治愈和好转构成比更高(χ^2=25.136,P〈0.001)。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加深对导致DILI药物认识,合理用药;而对于DILI患者,应及时停药,并积极对症治疗。

  • 标签: 药物性肝损害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