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羟氯喹和甲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在2010~2012年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联合应用甲蝶呤和羟氯喹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甲蝶呤治疗。结果治疗1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以及CRP和ESR指标进行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联合应用羟氯喹和甲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羟氯喹 甲氨蝶呤 类风湿关节炎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吡格雷治疗对顽固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顽固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nag,应用脑保护剂及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吡格雷75mg,1次/d口服。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高度的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吡格雷治疗顽固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

  • 标签: 阿司匹林 联合 氯吡格雷 顽固性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目的:探讨甲蝶呤治疗侵蚀性葡萄胎时,监测其血药浓度的必要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10例确诊为侵蚀性葡萄胎的患者,肌注甲蝶呤0.4mg·kg^-1·d^-1,每天同一时间肌注,连续肌注5d,并于第一次肌注后的24,72,120h取2mL静脉血,测定甲蝶呤的血药浓度,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经过一个或多个周期的治疗后,9名患者治愈,1名患者由于疗效不佳,改用其他化疗方案。10例患者共30份甲蝶呤的血药浓度值均低于安全值;10例患者中,6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l例患者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结论:治疗侵蚀性葡萄胎时,监测甲蝶呤血药浓度的意义不大,没有必要用四氢叶酸钙解毒;甲蝶呤的血药浓度很低时,仍然需要关注其所致的不良反应。

  • 标签: 甲氨蝶呤 侵蚀性葡萄胎 血药浓度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以文献报道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以D-葡萄糖烯为原料经六步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类似物,即取代的2-去氧-2-代-1-氨基糖。关键步骤是用(COCl)2-AgNO3-CH3CN体系高收率生成2-去氧-2-代-1-乙酰氨基糖,再经HCl-MeOH脱去保护基得目标化合物。经体外活性筛选,包括阳性药物在内的所有化合物均未表现出好的细胞毒活性。

  • 标签: 2-去氧-2-氯代-1-氨基糖 细胞毒 差向异构体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吡格雷抗凝作用的关系,为吡格雷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患者,采取血标本并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将提取后的总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基因芯片杂交法确定基因型,根据不同的基因型对患者进行分组。176例入选病例共分为3组,A组:快代谢基因组(CYP2C19*1/*1);B组:中等代谢基因组(CYP2C19*1/*2、CYP2C19*1/*3);C组:慢代谢基因组(CYP2C19*2/*2、CYP2C19*2/*3或CYP2C19*3/*3),测定各组ADP抑制率。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6例入选病例三组之间ADP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7例首次行PCI患者中C组与B组和A组相比,ADP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首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患者常规使用吡格雷疗效较差。

  • 标签: CYP2C19 基因多态性 氯吡格雷 ADP抑制率
  • 简介:过敏性紫癜是常见的皮下血管炎症,炎症通常发生在患者细小血管或毛细血管处,常表现为皮肤出现紫癜,同时会伴有肾脏病变及关节痛等症状.目前,过敏性紫癜的发病原因并未完全了解,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治疗方案.一般认为过敏性紫癜是由于病原体感染、药物作用、过敏等原因,体内形成IgA或IgG类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真皮上层毛细血管而引起血管炎.

  • 标签: 过敏性紫癜 治疗方案 地氯雷他定 西替利嗪 患者 循环免疫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