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与目的:经蝶入路的手术范围已经从鞍区扩展到海绵窦、颅中窝等处。本研究对蝶窦气化延伸及其与周围神经血管关系的解剖进行观测,旨在为扩大经蝶手术的术前评估提供参考,避免术中重要结构的损伤。方法:结合尸头解剖与头颅CT,对蝶窦外侧壁的气化方向的变异及其与邻近神经血管结构的关系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结果:当蝶窦气化向外侧方向扩展超过连接圆孔颅外端内侧缘与翼管前端开口内侧缘的VR线(Vidian-Rotundumline)时,该蝶窦被称为外侧型蝶窦。VR线外侧的蝶窦部分称为蝶窦外侧隐窝。外侧型蝶窦可分为蝶骨大翼型、翼突型和全外侧型。本研究在100例CT扫描中,外侧型蝶窦占46%。其中蝶骨大翼型占12%,翼突型占11%,全外侧型占71%。结论:外侧型蝶窦中的外侧隐窝可为经蝶窦和经上颌窦入路切除海绵窦区和颅中窝病灶提供自然手术通道。

  • 标签: 蝶窦 气化 扩大经蝶手术入路 神经 血管 显微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下壁心梗时心电图侧壁、下壁导联ST段压低对梗塞相关动脉的判别价值。方法将24例下壁AMI早期ECG与冠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急性下壁心梗62.5%RCA阻塞,25%LCX阻塞;②IaVLST段下降≥0.1mv,诊断RCA敏感性93.3%,特导性83.4%;STaVL↓>STⅠ↓,诊断RCA阻塞敏感性73.3%,特异性100%;STⅢ↑>STⅡ↑,诊断RCA阻塞敏感性86.7%,特异性83.4%;STⅡ↑>STⅢ↑,诊断LCX阻塞敏感性66.7%,特异性100%。

  • 标签: 心肌梗塞 ST段改变 冠脉造影
  • 简介:垂直骨量不足是上颌后牙种植的常见问题。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技术为种植体植入及修复创造了务件,成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规骨增量技术。穿牙槽嵴技术(内提升)虽然具有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更少等优点,但是要求医生具有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外提升)的经验,以便于临床中能够及时安全有效地处理内提升出现的并发症。上颌窦外提升虽可发生术中黏膜穿孔、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但经过妥善处理,仍可获得良好的植骨效果和较高的种植体存留率。文章针对上颌窦外提升最常见的黏膜穿孔,针对其发生的风险因素及穿孔处理进行报告,为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种植修复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牙种植 上颌窦底提升术 侧壁开窗入路 并发症 黏膜穿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amma 3钉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为(57.5±16.2)岁;骨折AO分型:31-A2.2型14例,31-A2.3型13例;采用Gamma 3钉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固定。B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为(59.3±15.1)岁;骨折AO分型:31-A2.2型17例,31-A2.3型16例;采用单独Gamma 3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60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22.6个月)随访。A组与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外侧壁再移位的发生率[7.4%(2/27)]显著低于B组患者[24.2%(8/33)],术后负重时间[(5.4±1.0)周]及骨折愈合时间[(18.3±3.9)周]显著短于B组患者[(7.4±1.3)、(21.7±5.6)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89.3±7.1)分]显著高于B组患者[(79.5±8.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无一例患者发生股骨头切割、内固定物断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脂肪栓塞、髋内翻畸形及断钉等并发症。结论与单独Gamma 3钉固定比较,Gamma 3钉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避免髓外固定及单纯髓内固定带来的外侧壁移位、内固定失效等,且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骨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DHS与PFNA治疗的差异。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院诊断为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PFNA与DHS。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6月行走活动能力评分,髓关节功能评价及外侧壁破裂发生率。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行走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6月行走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髓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6.6%和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相对于DHS,PFNA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更好。

  • 标签: 外侧壁 股骨粗隆间骨折 DHS PFNA
  • 简介:目的研究窝沟封闭前局部使用酸性磷酸氟(APF)对窝沟侧壁氟含量的影响。方法收集第三恒磨牙共9对18颗,随机一侧为对照组、对侧同名牙为酸性磷酸氟处理组。(1)对照组:酸蚀60s,窝沟封闭;(2)处理组:酸性磷酸氟溶液处理4min后,酸蚀60s,窝沟封闭。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对窝沟侧壁进行点检测,所得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酸性磷酸氟处理组的窝沟侧壁氟含量为(0.50±0.09)%,明显高于对照组含量(0.24±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0,P=0.002)。结论窝沟封闭前局部使用酸性磷酸氟溶液,可提高窝沟侧壁氟含量。

  • 标签: 坑缝封闭物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光纤内镜观察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中黏骨膜的状态,为临床医师对于上颌窦黏骨膜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瑞城口腔医院种植外科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的66例患者(72侧上颌窦),其中男性40例,女性26例,年龄(56.2±11.5)岁(26~80岁)。术中使用光纤内镜对上颌窦黏骨膜的状态进行观察并分类。结果本组72侧上颌窦术中黏骨膜状态可分为以下4类,①Ⅰ类,占25%(18/72),骨膜完整,黏骨膜无损伤;②Ⅱ类,占39%(28/72),骨膜损伤,固有层未暴露;③Ⅲ类,占6%(4/72),骨膜破裂,固有层和上皮层暴露;④Ⅳ类,占31%(22/72),黏骨膜穿孔,骨膜层、固有层和上皮层均破裂。结论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中上颌窦黏骨膜的状态可分为4类,对Ⅱ类及Ⅲ类黏骨膜状态应加以保护,避免发展为黏骨膜穿孔而产生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光纤内镜作为临床辅助检查手段,可提高术者对上颌窦底黏骨膜状态的把控,辅助黏骨膜剥离。

  • 标签: 上颌窦 上颌窦底提升 侧壁开窗 骨膜 黏骨膜 光纤内镜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下壁急性心梗(AMI)时侧壁、下壁导联ST段压低,对梗死相关动脉的判别价值。方法将24例下壁AMI早期ECG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①下壁AMI62.5%RCA阻塞,25%LCX阻塞,②STI、aVL下降≥0.1mV诊断RCA的敏感性93.3%,特异性83.4%。STaVL↓>STI↓诊断RCA阻塞敏感性73.3%,特异性100%;STⅢ↑>STⅡ↑诊断RCA阻塞敏感性86.7%,特异性83.4%;STⅡ↑>STⅢ↑诊断LCX阻塞敏感性66.7%,特异性100%。

  • 标签: 下壁急性心梗 临床意义 心肌梗死 ST段改变 冠脉造影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措施在跟骨外侧壁骨皮瓣截骨入路患者术后护理效果中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90例患者,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分别行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较好、生活质量较高、护理满意度较高。(均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恢复情况 ,提高患者,从而获得患者满意,该护理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跟骨骨折 跟骨外侧壁皮瓣截骨入路 综合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目的采用解剖M型(AMM)超声技术观察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内支架置入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左室侧壁运动的改变。方法28例行冠状动脉左回旋支支架置入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在术前、术后72h及3个月时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在二尖瓣水平短轴切面和乳头肌水平短轴切面获取前间隔、前壁、前侧壁、下侧壁、下壁和下间隔等各6个节段,在心尖四腔水平切面获取室间隔中间段、侧壁中间段、室间隔基底段和侧壁基底段等4个节段的解剖M型图像,测量这些节段的室壁收缩期增厚率。结果28例左回旋支狭窄置入支架的患者,相比术前,术后72h及3个月时,由左回旋支供血的心肌各节段的室壁收缩期增厚率均较术前显著增高,而术后72h内和术后3个月时的室壁收缩期增厚率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能迅速改善狭窄动脉供血区域的室壁运动状况,并至少维持3个月;采用AMM超声技术测量室壁节段的收缩期增厚率,能随访评价支架置入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图 解剖M型 冠状血管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跟骨前部外侧壁和载距突解剖分区的载距突精准置钉应用于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治疗的效果。方法按"四分法"把跟骨前部外侧壁分为前上区(S1)、前下区(S2)、后上区(S3)和后下区(S4),用于标定进钉点;"三段法"把载距突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用以标定置钉靶点。标本做CT扫描和Mimics建模,在3D虚拟模型上从跟骨前部外侧壁每个区分别向载距突组配1枚螺钉,其中S1和S2靶点是载距突内侧前段与中段交点P1,S3和S4靶点是中段与后段交点P2,观察螺钉是否位于骨性通道内。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收治的72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不同的载距突置钉法把患者分为解剖分区组和3D打印组。解剖分区组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24~60岁,基于解剖分区法置钉。3D打印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25~58岁,采用3D打印辅助置钉。比较解剖分区组置钉参数与实际值的差异,比较两组间置钉总数、平均置钉数、螺钉分布和置钉准确率。结果在标本上从S1和S2向P1、S3和S4向P2虚拟置钉,螺钉均在骨性通道内,未见穿破跗骨窦。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性。解剖分区组载距突置钉总数52枚,(1.63±0.48)枚/例,其中20例置钉2枚,置钉准确率为92.3%(48/52)。解剖分区组的各个置钉参数和实际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载距突置钉总数63枚,(1.58±0.49)枚/例,其中23例置钉2枚,准确置钉率为93.7%(59/63),以上指标与解剖分区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跟骨前部外侧壁和载距突解剖分区的载距突置钉技术应用于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手术治疗,可以收到与3D打印辅助置钉相近的效果。

  • 标签: 跟骨 解剖学 局部 计算机辅助设计 载距突 解剖分区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经跗骨窦切口与经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在内侧相对显露盲区方面的复位质量、跟骨力线及相关疗效,观察经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州市正骨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52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39例,女13例;年龄28~46岁,平均40.4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经跗骨窦切口治疗(跗骨窦切口组,26例)和经外侧L型切口治疗(外侧L型切口组,26例)。手术前、后摄跟骨轴位X线片并测量跟骨内翻角,比较术后跟骨内翻角纠正的度数,评估内侧壁的复位质量,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跗骨窦切口组和外侧L型切口组患者的术后跟骨内翻角分别为7.41°±5.17°和8.01°±5.33°,跟骨内翻纠正程度分别为6.60°±6.23°和8.57°±6.64°,跟骨内侧壁复位良好率分别为42.3%(11/26)和53.8%(14/26),AOFAS的踝-后足评分分别为(89.5±7.0)分和(86.2±8.2)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切口与外侧L型切口在内侧壁复位质量、术后跟骨内翻角、跟骨内翻纠正幅度等方面无差异,跗骨窦切口可以作为治疗跟骨骨折的切口选择。

  • 标签: 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手术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