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无肌电图引导直视下球结膜小切口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急性共同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收治急性共同斜视41例(71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内直肌肉毒素注射术,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术前内斜视度数为43.54△±13.63△,术后3个月34例(82.93%)眼位正位,复视消失,6例(14.63%)斜视明显好转,1例(2.43%)无效。术后2周3例(7.31%)出现上睑下垂,3例(7.31%)出现过矫,术后1个月上睑下垂和过矫均恢复。结论无肌电图引导直视下球结膜小切口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急性共同斜视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内斜视,共同性,急性 肉毒毒素,A型,注射,非肌电图引导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对于儿童共同斜视术后采取双眼视觉训练,对于立体视建立的影响的情况。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2年11月在我院进行共同斜视手术的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排序分组的方式,对照组:常规训练、研究组:双眼视觉训练,对比两组患儿立体视建立情况比较。结果:训练前,两组患儿立体视锐度差距较小(P>0.05);护理后3个月、6个月研究组患儿立体视锐度显著低于对照(P<0.05。训练后研究组患儿立体视觉锐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研究对于儿童共同斜视术后采取双眼视觉训练,效果显著。

  • 标签: 儿童共同性斜视术 双眼视觉训练 立体视建立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将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应用于水平共同斜视患者的治疗中,探析其治疗效果。方法此文研究数据资料是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本院收入的20例水平共同斜视患者,对20例水平共同斜视患者都予以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方法,分析2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20例水平共同斜视患者的治疗有效合计数值是95.00%,术后7d,20例患者的结膜切口都得以愈合。结论水平共同斜视患者采用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方法显示良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显微镜 Parks切口 斜视矫正术 水平共同性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鼻侧遮盖法辅助治疗儿童共同斜视的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7月期间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经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连续配戴远视全矫眼镜6~9个月后仍有+20△以上内斜视的3~10岁非调节性内斜视或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21例。给予双鼻侧遮盖辅助治疗。每个月定期复查观察患儿视力及斜视度的矫正情况。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分析。结果:遮盖前斜视度为(+33±13)△;遮盖3个月后斜视度为(+21±15)△,其中矫正显效3例,有效11例,无效7例;遮盖6个月后斜视度为(+18±12)△,其中矫正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3例。3个时间点斜视度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16,P=0.001)。结论:双鼻侧遮盖法可以有效地辅助治疗儿童共同斜视

  • 标签: 双鼻侧遮盖 辅助治疗 共同性内斜视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对儿童共同斜视术后立体视建立的影响。 方法:我院 100 例 2017.2-2018.2 儿童共同斜视术患儿。随机分组,常规训练组采取术后常规方法治疗,双眼视觉训练组则采取术后常规方法 + 双眼视觉训练治疗。比较两组儿童视力改善率;立体视建立的平均用时;治疗前后患儿立体视情况;并发症。 结果:双眼视觉训练组儿童视力改善率、立体视建立的平均用时、立体视情况相比较常规训练组更好, P < 0.05 。双眼视觉训练组和常规训练组并发症相似, P > 0.05 。 结论:术后双眼视觉训练治疗儿童共同斜视术效果好,可有效建立立体视,并改善儿童的视力。

  • 标签: 双眼视觉训练 儿童共同性斜视术 立体视建立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对儿童共同斜视术后立体视建立的影响。方法我院100例2017.2-2018.2儿童共同斜视术患儿。随机分组,常规训练组采取术后常规方法治疗,双眼视觉训练组则采取术后常规方法+双眼视觉训练治疗。比较两组儿童视力改善率;立体视建立的平均用时;治疗前后患儿立体视情况;并发症。结果双眼视觉训练组儿童视力改善率、立体视建立的平均用时、立体视情况相比较常规训练组更好,P<0.05。双眼视觉训练组和常规训练组并发症相似,P>0.05。结论术后双眼视觉训练治疗儿童共同斜视术效果好,可有效建立立体视,并改善儿童的视力。

  • 标签: 双眼视觉训练 儿童共同性斜视术 立体视建立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应招飞行学员群体共同斜视检出特点及与远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某部2013—2015年应招飞行学员共同斜视检出资料,并与其远视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应招飞行学员共同斜视检出率为2.30%;远视力不足者显性斜视检出率略高于远视力正常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62,P=0.6836);斜视类型全部为共同斜视,其中间歇性斜视占97.60%,恒定性斜视占2.40%;斜视〈10,的占94.71%,≥10°的占5.29%。结论应招飞行学员共同斜视以间歇性斜视为主,远视力不足者显性斜视检出率高于远视力正常者,间歇性斜视斜视角变异较大,是影响眼位检查准确率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医学选拔 体格检查 远视力 共同性斜视 飞行学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共同斜视是一种急骤发生的特殊类型内斜视,伴随复视。近年来,患病人数具有明显增高趋势。伴随着年龄和屈光状态的不同,儿童和成年人患病特征和自然病程在急性共同斜视分型、屈光状态、眼位、双眼视功能方面各具特点。然而,目前关于急性共同斜视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重点探讨了急性共同斜视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包括屈光不正、集合痉挛、眼肌相关以及可能参与的视觉中枢机制,并建议与颅内和全身疾病无关的急性共同斜视按照发病的主导机制重新进行分类。

  • 标签: 急性病 内斜视 复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共同斜视患者护理中运用综合护理对SAS(焦虑自评量表)、SD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方法:研究采集资料80例,采集起始时间2023年03月,终止于2024年03月,均为共同斜视患者,单双数字1:1等量法,对照组融入资料40例,配合常规模式,观察组收集资料40例,配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结果:组间结果分析,比较对照组,观察组记录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结果明显更低P<0.05。讨论:在共同斜视患者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有效改善患者负面情绪。

  • 标签: 综合护理 共同性斜视 负面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共同水平斜视患者水平直肌中睫状前血管(ACV)的数量及解剖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征集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拟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共同水平斜视患者,排除既往有眼部手术史者。截取斜视矫正手术视频中水平直肌中ACV图像,观察ACV的形态特点,比较内、直肌中ACV数量以及形态上分布的差异。在不保留ACV的肌肉截除手术后,选择长度约4 mm、带有完整肌鞘的手术截除内直肌或直肌组织,HE染色后观察ACV的动静脉属性以及其在肌肉和筋膜组织中的分布情况。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387例共同水平斜视患者(内斜视176例、斜视211例),其中男性198例,女性189例;年龄1~68岁(中位数为13岁)。383例患者的742条水平直肌的ACV图像显示,351条内直肌中分别有24条(6.8%)、163条(46.4%)、164条(46.7%)内直肌含有1、2、≥3根(或束)ACV;391条直肌中分别有161条(41.2%)、156条(39.9%)、74条(18.9%)直肌含有1、2、≥3根(或束)ACV,ACV在内、直肌中数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7,P<0.01)。根据ACV的数量及形态学特点,内、直肌中ACV可分别分为4类3型3亚型及3类3型2亚型;31.6%(25/79)的患者双眼内直肌中ACV属于同一类型,26.1%(29/111)的患者双眼直肌中ACV属于同一类型,内、直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P=0.41),但同一患者左、右眼中同一类型的ACV,其具体形态也不完全相同。内、直肌中存在交通支的ACV比例分别为3.7%(13/351)和24.3%(95/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7,P<0.01)。4例患者的内直肌或直肌组织HE染色显示,ACV中包含了动脉和静脉,内直肌中ACV分布于肌肉组织和筋膜组织,直肌中ACV仅分布于筋膜组织。结论与直肌不同,共同水平斜视患者中近50%的内直肌包含3根(或束)以上的ACV。内、直肌中ACV形态具有多样性,直肌中ACV交通支比例更高。ACV中动、静脉共存,内直肌中ACV分布于肌肉和筋膜组织,直肌中ACV仅分布于肌肉表面的筋膜组织。(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97-204)

  • 标签: 斜视 动眼肌 血管 解剖学,局部 横断面研究 睫状前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因不典型急性获得性共同斜视(AACE)的临床特点、可能病因及手术疗效。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1至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AACE并行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的1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28±7)岁,12例患者均伴有复视主诉,发病时长(8.83±3.71)个月,均行眼部常规检查除外弱视及眼部器质性病变,行眼眶及头颅MRI检查除外眼眶及颅脑疾病,并经病史询问否认存在引起AACE的常见诱因(如单眼遮盖、精神或心理因素、中高度近视眼等)。分析此类患者的发病特征、看近(33 cm)与看远(5 m)斜视度数差异以及斜视矫正手术前、后斜视度数和立体视变化。选取同期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单眼斜视矫正手术治疗且性别、年龄匹配的10例间歇性斜视患者及10例自幼发病、无复视症状的共同斜视患者资料作为对照,比较3类患者内直肌肌止点位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AACE患者睫状肌麻痹后验光的等效球镜度数为(1.70±0.88)D;术前第一眼位看近的内斜视度数为(22.42±5.82)三棱镜度(PD),看远的内斜视度数为(20.00±4.86)PD,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1);术中行被动牵拉试验,所有患者双眼内直肌无明显紧张或挛缩,直肌无麻痹情况存在。12例AACE患者内直肌肌止端附着点距角膜缘距离为(5.20±0.27)mm,间歇性斜视患者为(5.30±0.25)mm,共同斜视患者为(5.30±0.31)mm,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8)。12例AACE患者术后6周、3个月和6个月均残留小度数隐性内斜视(平均3.42~6.33 PD),且术后立体视较术前好转,术前有2例患者无立体视,术后12例患者均有立体视。结论病因不典型AACE患者不合并高度近视眼,无远视眼,看远与看近内斜视度数无明显差别,推测其内斜视的产生可能与先天存在的隐性内斜视失代偿有关,从而产生复视的临床症状,常规手术量能够减轻内斜视,恢复立体视,但术后仍残存少量隐性内斜视,此类患者内直肌附着点无异常。(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48-352)

  • 标签: 内斜视 复视 眼外科手术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棱镜递减治疗法对小度数急性共同斜视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门诊行三棱镜递减治疗的斜视度数≤25三棱镜度(PD)的17例急性共同斜视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14~60岁。三棱镜递减治疗法为首次给予患者压贴欠矫度数的三棱镜,随患者斜视度数的减小逐渐递减压贴的三棱镜度数。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时统计治疗效果。治愈标准为摘掉三棱镜、复视消失及眼位正位。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斜视度数、近立体视(Titmus立体视觉图)、Worth四灯试验、同视机融合功能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统计学方法主要为配对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15例为近视眼,2例为正视眼。治疗前戴屈光矫正镜看远的斜视度数为(15.76±5.24)PD,看近的斜视度数为(13.94±5.83)PD。治疗6个月随访时,7例患者达治愈标准;其余10例患者看远、看近斜视度数分别为(10.60±7.16)、(9.80±6.00)PD,与治疗前的看远、看近斜视度数(17.50±5.40)、(16.10±5.47)PD比较均明显减小(t=3.69,4.10;均P<0.01)。17例患者Titmus立体视觉图检查结果,治疗前2例为立体盲、6例为周边立体视、3例为黄斑立体视、6例为中心凹立体视,经三棱镜递减治疗6个月3例为黄斑立体视、14例为中心凹立体视;Worth四灯试验结果,治疗前看远、看近时看到4个灯的患者分别为0、2例,治疗后分别为7、9例;治疗后Titmus立体视觉图(Z=-2.99)和Worth四灯试验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同视机分开性融合和集合性融合范围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程、治疗前斜视度数、Titmus立体视觉图检查结果、屈光度数、年龄与治疗效果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7例治愈患者继续观察6~24个月(中位数11个月),均未发现内斜视及复视复发。结论三棱镜递减治疗法能在短期内有效改善小度数急性共同斜视斜视度数和双眼视功能,治疗6个月时部分患者可摘掉三棱镜,眼位正位,复视消失。

  • 标签: 内斜视 视觉,双眼 治疗结果 急性获得性共同性内斜视 三棱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共同斜视术后双眼融合功能训练对术后眼位及三级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4月-2016年4月于我院接受成人共同斜视术的56例患者按术后是否采取融合功能训练软件进行融合功能训练而分为采取该软件进行融合功能训练的观察组与不应用该软件进行融合功能训练的对照组,将两组患者术后一周、一月、半年、一年斜视度、融合功能、立体视作以比较。结果观察组除术后1年眼位退回率低于对照组,眼位矫正率、融合功能恢复率、立体视觉功能恢复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融合功能训练在成人共同斜视术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在实现眼位矫正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眼位退回率,促进融合功能与立体视觉恢复。

  • 标签: 成人共同性斜视术 融合功能训练 眼位 三级视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训练方式对共同斜视术后患者眼位控制及立体视觉功能重建的影响,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共同斜视术患者,从我院中选择该病例100例,入院时间均在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按照姓氏排序进行分组,分为两组,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和视感知觉训练组各50例,除训练方式以外其余治疗条件均一致,对比分析两组的随访结果。结果:视感知觉训练组与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患者的知觉眼位水平偏移和垂直眼位偏移在术前差别不大(P>0.05);随着治疗的介入,两组的知觉眼位水平偏移和垂直眼位偏移数据均降低,且视感知觉训练组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视感知觉训练组与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患者的立体视功能变化在术前差别不大(P>0.05);术后视感知觉训练组的远立体视功能与近立体视功能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训练方式对共同斜视术后患者眼位控制及立体视觉功能重建的影响较大,视感知觉训练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双眼视觉训练,能够更好的控制眼位,有利于重建立体视觉功能。

  • 标签: 眼位 共同性斜视 视感知觉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予以共同斜视患儿家庭协作护理模式干预对其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1.1-2022.3.31期间收治的62例共同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患儿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家庭协作护理;对比两组患儿遵医行为、视力恢复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遵医率高于对照组,视力恢复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家庭协作护理模式 共同性斜视 遵医行为 视力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间歇性斜视手术治疗效果及远期正位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3 月手术治疗间歇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 180 例,对患者的屈光状态、术后第一天眼位、手术年龄、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斜视度以及远期眼位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180 例间歇性斜视手术患者术后远期正位者 164 例,占 91.01% ,无明显过矫,轻度过矫 2 例占 1.12% ,轻度欠矫 9 例占 5.06% ,明显欠矫 5 例占 2.81% 。其中患者 4-8 岁 54 例,远期眼位正位 48 例占 88.89% ,术前无同视功能 23 例,术后远期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24 例,其中重建立体视 18 例; 8-12 岁 64 例,远期眼位正位 60 例占 93.75% ,术前无同视功能 32 例,术后远期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24 例,其中重建立体视 19 例;> 12 岁 60 例,远期眼位正位 54 例占 90% ,术前无同视功能 33 例,术后远期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12 例,其中重建立体视 11 例。结论:手术前后有无双眼视功能是影响间歇性斜视手术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手术后第一天眼位轻度过矫有利于远期正位率。

  • 标签: 间歇性 外斜视 术后
  • 简介:目的观察研究成人间歇性斜视的手术质量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14-2017年共18例成人视近可控正位的间歇性斜视患者主要临床特征以及术后疗效评价。结果以复视、视疲劳为主诉,视近可控正位,视远斜视明显,手术是改善眼位及症状的有效方法。结论成人斜视治疗主要目的为改善复视,提高视物舒适度,改善眼位为第二位,术前检查以实际视物无复视时最低三棱镜度数为手术参考值,需适度欠矫。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成人 适度欠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