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间歇斜视手术治疗效果及远期正位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3 月手术治疗间歇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 180 例,对患者的屈光状态、术后第一天眼位、手术年龄、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斜视度以及远期眼位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180 例间歇斜视手术患者术后远期正位者 164 例,占 91.01% ,无明显过矫,轻度过矫 2 例占 1.12% ,轻度欠矫 9 例占 5.06% ,明显欠矫 5 例占 2.81% 。其中患者 4-8 岁 54 例,远期眼位正位 48 例占 88.89% ,术前无同视功能 23 例,术后远期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24 例,其中重建立体视 18 例; 8-12 岁 64 例,远期眼位正位 60 例占 93.75% ,术前无同视功能 32 例,术后远期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24 例,其中重建立体视 19 例;> 12 岁 60 例,远期眼位正位 54 例占 90% ,术前无同视功能 33 例,术后远期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12 例,其中重建立体视 11 例。结论:手术前后有无双眼视功能是影响间歇斜视手术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手术后第一天眼位轻度过矫有利于远期正位率。

  • 标签: 间歇性 外斜视 术后
  • 简介:目的观察研究成人间歇斜视的手术质量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14-2017年共18例成人视近可控正位的间歇斜视患者主要临床特征以及术后疗效评价。结果以复视、视疲劳为主诉,视近可控正位,视远斜视明显,手术是改善眼位及症状的有效方法。结论成人斜视治疗主要目的为改善复视,提高视物舒适度,改善眼位为第二位,术前检查以实际视物无复视时最低三棱镜度数为手术参考值,需适度欠矫。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成人 适度欠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斜视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行间歇斜视手术的患儿120例,所有患儿按年龄分为3组,A组(4~7岁)40例,B组(8~10岁)48例,C组(11~14岁)32例。观察比较各组术后的双眼视觉及眼位情况。结果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率A组为100.00%(40/40),B组为72.92%(35/48),C组为53.13%(17/32),3组患儿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位正位率A组为97.50%(39/40),B组为70.83%(34/48),C组为56.25%(18/32),3组患儿术后眼位正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34,P<0.05)。结论年龄4岁以上间歇斜视手术年龄越早,手术效果越好。

  • 标签: 外斜视,间歇性 时机,手术 视觉,双眼 眼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歇斜视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间歇斜视患者42例临床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42例间歇斜视术后完全正位者24例,轻度欠矫者9例,明显欠矫4例,轻度过矫5例,总有效率88.09%。结论尽早间歇斜视手术,改善双眼视功能,矫正眼位消除自觉症状和视疲劳,年龄愈小双眼视功能恢复愈好。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歇斜视患儿手术前后双眼视力的变化。方法赫斯棱镜分析20例间歇斜视患儿,术后随访2-30周,进行2-6次赫斯棱镜分析。结果术后中央斜视平均值为8.1±7.3°,其中8例为A或V型。剩余12例接受再次手术,术后得到了明显改善,大约为5°。结论间歇斜视术后视觉有所改善。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术后随访 赫斯棱镜
  • 简介:摘要间歇斜视是一种常见眼病,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是,针对间歇斜视的自然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手术时机的选择和目标眼位的确定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等问题还存在争议。本文对间歇斜视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希冀为间歇斜视的早期发现、科学诊断和规范治疗提供依据。(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31-234)

  • 标签: 外斜视 眼外科手术 临床研究
  • 简介:间歇斜视(intermittentexotropia,IXT,X(T))是介于隐性斜视与显性斜视之间的一种过渡型斜视。在各类共同性斜视中占第一位。间歇斜视发病原因主要是集合和分开功能之间平衡失调,集合功能不足以及融合功能低下引起。平均发病年龄岁,女性多发。斜视角随注视距离、注意4力强弱、视力疲劳状态在正位与斜视间变动。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能力评估 隐性斜视 视力疲劳 显性斜视 斜视角
  • 简介:摘要间歇斜视(IXT)是儿童常见的斜视类型,其患病率处于各种共同性斜视首位,主要以手术干预和保守治疗为主,但各种保守治疗的适应证、优缺点、效果等存在争议。现笔者依据近几年的研究结果,针对IXT的非手术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保守治疗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斜视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开始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集入院诊治的儿童间歇斜视患者60例作为客观研究对象,利用数值奇偶排列方式,划分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矫正治疗,研究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视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6%,对照组为76.66%,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存意义(P

  • 标签: 儿童 间歇性 外斜视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间歇斜视(IXT)患者在近视及非近视状态下的调节功能相关指标的特点及参数差异。方法:回顾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6~15岁IXT患者40例,根据等效球镜度分为2组,其中IXT合并近视组20例,IXT非近视组20例。分析指标为屈光不正度数,主导眼别,斜视度数,调节集合/调节(AC/A)比率,调节幅度,调节反应类型(调节超前、调节滞后、调节等同),正、负相对调节等。采用修正纽卡斯尔控制分数(RNCS)方法评估斜视的控制能力并进行评分。组内两眼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或者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IXT合并近视组的AC/A为2.78±1.09,明显低于非近视组的3.93±1.99(t=-2.263,P=0.029)。IXT合并近视组的主导眼(6.77±2.42)和非主导眼(6.52±2.16)调节幅度均分别明显低于IXT非近视组的主导眼(9.13±2.89)和非主导眼(8.07±2.60) (t=-2.80,P=0.008;t=-2.05,P=0.047),IXT非近视组的主导眼调节幅度高于非主导眼(t=2.572,P=0.019),IXT合并近视组的主导眼和非主导眼间调节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XT合并近视组正相对调节和负相对调节与IXT非近视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IXT患者的调节反应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XT合并近视组Newcastle控制力评分(7.20±1.96)明显高于IXT非近视组(5.50±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3,P=0.034)。结论:IXT患者出现AC/A下降、主导眼及非主导眼调节幅度下降且趋于平衡,是向近视转归的潜在重要体征,与近视的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调节功能 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歇斜视患儿手术治疗的时机及疗效。方法抽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4例间歇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年龄进行分组,其中A组(3~8岁)41例,B组(9~14岁)53例。两组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指定由同一名高年资、高职称眼科医师完成相关操作。记录两组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眼位情况,并将数据纳入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两组BCVA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BCVA均较术前提高,且A组BCVA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眼位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8岁儿童时期实施手术治疗间歇斜视效果显著。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儿童时期 少年时期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治疗间歇斜视的效果分析。方法:通过回顾和分析我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所接受的间歇斜视患者共60例,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30例)在常规基础上使用双眼视觉训练,了解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斜视情况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斜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着治疗后双眼视远立体视锐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进行比较,运用双眼视觉训练治疗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间歇斜视患者治疗效果,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双眼视觉训练 间歇性外斜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间歇斜视在青少年常见,其发病机制不明,术后回退率高。其术后效果回退可能与手术方式、手术年龄、术前斜视度、术前屈光度、术后早期眼位以及联合非手术治疗等有关,但目前对此的相关仍存在一定的争议。然而术后早期眼位过矫、联合非手术治疗可以降低间歇斜视术后回退的风险。(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18-123)

  • 标签: 间歇性外斜 手术治疗 术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辐辏训练对间歇斜视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72例间歇斜视术后患者分为2组,一组术后行辐辏训练,另一组术后未行任何训练,观察术后半年两组患者双眼视功能及眼位的变化。结果间歇斜视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比较与非训练组相比,训练组的近立体视及远立体视均有明显的恢复,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间歇斜视术后眼位的比较间歇斜视术后经辐辏训练后双眼眼位正位率明显增加,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观察中发现非正位眼是以欠矫为主。结论间歇斜视患者术后经辐辏训练能促进双眼视功能的恢复,而且能减少眼位的回退。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立体视 眼位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少年间歇斜视与近视的相关。方法将61例有间歇斜视儿童少年患者设为研究组,其中外展过强型9例,集合不足型42例,基本型10例;将同期规范散瞳验光无斜视的儿童少年61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类型间歇斜视患者平均每年的屈光变化,分析与近视的相关。连续观察4a。结果研究组不同年龄段患者平均每年屈光度变化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集合不足型间歇斜视患者平均每年屈光度变化均大于展过强型及基本型(P均〈0.01),而外展过强型与基本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间歇斜视可能会促进儿童少年近视的发展,集合不足型斜视更明显。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近视 儿童少年 屈光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儿童间歇斜视患者术前与术后调节反应、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灵敏度的变化。方法:前瞻临床研究。收集2020年9—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儿童间歇斜视患者24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测量患者双眼注视40 cm处调节视标的调节反应、PRA/NRA、调节灵敏度和单眼注视40 cm处调节视标的调节灵敏度。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双眼调节反应为(0.28±0.24)D,比术前[(0.08±0.24)D]显著提高了0.2 D[95%置信区间(CI):0.033~0.363 D,P=0.015]。术后3个月的NRA为(2.46±0.39)D,比术前[(2.17±0.36)D]显著提高了0.29 D(95%CI:0.012~0.571 D,P=0.039);PRA术前为(-2.08±0.95)D,术后3个月为(-3.13±1.65)D,比术前显著改善了-1.05 D(95%CI:0.125~1.979 D,P=0.023)。患者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双眼调节灵敏度分别为(8.58±2.21)cpm和(9.33±2.39)cpm,比术前[(6.00±2.00)cpm]分别显著提高了2.58 cpm[95%CI:1.485~3.681 cpm,P<0.001]和3.33 cpm[95%CI:1.937~4.729 cpm,P<0.001]。患者术后1个月时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术前显著增加了2.58 cpm(95%CI:1.644~3.523 cpm,P<0.001);术后3个月时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术前显著增加了4.88 cpm(95%CI:3.665~6.085 cpm,P<0.001)。术后1个月时非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术前显著增加了1.96 cpm(95%CI:1.019~2.898 cpm,P<0.001);术后3个月时非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术前显著增加了5.13 cpm(95%CI:3.915~6.335 cpm,P<0.001)。术后1个月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非主导眼显著提高了1.33 cpm(95%CI:0.130~2.537 cpm,P=0.031)。结论:间歇斜视儿童经过手术治疗后,双眼聚散-调节系统联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调节功能得以改善。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手术 调节功能
  • 简介:摘要间歇斜视是临床最常见的斜视类型,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对于年龄较小、检查欠配合、斜视控制良好或不愿手术的患者,可以采用随访观察或其他非手术治疗。然而,由于对间歇斜视的自然病程、手术时机以及不同非手术治疗方法的适用对象、有效和可能风险缺乏深入理解,针对儿童间歇斜视的处理,尤其非手术治疗还存在诸多误区。本文基于国外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对间歇斜视的非手术处理作一客观评价,以期同道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

  • 标签: 外斜视 治疗 随访观察 间歇性外斜视 非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觉训练对间歇斜视术后患儿视功能重建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间歇斜视患儿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在术后不采取干预措施,观察组患儿在术后采取双眼视觉训练,比较这两种方法对该类患儿视功能重建的应用效果。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患儿在术后的双眼视功能、斜视度数、治疗有效率,以及术后6个月内的眼位回退率,与对照组患儿的相关数据,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眼视觉训练,可以显著提高间歇斜视患儿的整体治疗效果,使其术后的双眼视功能、斜视度数和眼位回退情况均得到较好的改善,促进该类患儿的健康茁壮成长,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视觉训练 视功能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眼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斜视的效果。方法前瞻分析菏泽市立医院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儿童间歇斜视7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8例,以单眼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研究组38例,以双眼直肌后徙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术后两组间无立体视、周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和中心立体视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0.692、0.666和0.655);术后1周的眼位正位率、过矫率和欠矫率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研究组的正位率为78.95%(30/38)高于常规组的65.79%(25/38),P=0.037。研究组术后1年的斜视度(-2.542±4.315)PD和斜视退回量(4.375±2.279)PD分别少于常规组的(-6.536±6.682)PD和(9.068±3.824)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1)。结论对儿童间歇斜视双眼直肌后徙术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 标签: 外斜视,间歇性,儿童 后徙术,外直肌,双眼 效果,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歇斜视儿童眼位成功矫正后早期的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临床研究。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间歇斜视术后1个月眼位矫正成功的患者177例,年龄7~14(9.97±2.16)岁。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术后1个月的眼位和双眼视功能参数,及其与术前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结果:患者术后1个月斜视角均符合正位标准,与术前斜视角有显著差异(远距:-2.80△±3.96△vs.-33.67△±9.17△,t=-41.83,P<0.001;近距:-4.05△±4.68△vs.-38.50△±9.09△,t=-44.27,P<0.001)。远距(2.59±0.38 vs.2.80±0.25,t=7.30, P<0.001)和近距(2.19±0.36 vs.2.36±0.44,t=5.68,P<0.001)立体视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分别有16.4%和22.0%患者获得远距和近距正常的立体视功能。术后远距知觉融像功能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χ2=8.08,P=0.004),而近距结果与术前比较无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的远距和近距立体视功能与术前年龄、屈光参差度、远距和近距立体视功能呈显著正相关(远距:r=0.15,P=0.043;r=0.19,P=0.012;r=0.28,P<0.001;r=0.22,P=0.004;近距:r=0.23,P=0.002;r=0.34,P<0.001;r=0.15,P=0.043;r=0.49,P<0.001)。结论:间歇斜视儿童眼位成功矫正后,术后早期立体视和知觉融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立体视功能状态与手术年龄、屈光参差量、术前立体视功能有一定的相关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术后早期 双眼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