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2 个结果
  • 简介:中医药高等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学五大职能。我国中医高等教育目前主要由全国25所中医药院校完成(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包括中医药院校在内共有65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中医学专业)。中医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较多,涉及课程设置、专业建设、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培养目标、考核评价、学术创新、师资队伍、执业医师考试改革等方面,每一个问题都不是短时间内说得透谈得清的。

  • 标签: 中医药 高等教育 当务之急 资师队伍 对策
  • 简介:心脏外伤所致的心跳骤停是急诊中最危急的一种情况:急救护理措施是否有效是复苏成功的重要一环。作者就5例心脏外伤行瞻内心脏按压术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指出医护人员对心脏外伤所致的心跳骤停要有积极的态度,在做好各项基础抢救工作的同时,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

  • 标签: 心脏外伤 心脏按压 心跳骤停 护理工作 生命体征 医护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有创动脉血压、心电监护下的胸外按压对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11—2015年入院后出现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30例有有创动脉血压和心电监护的病例为研究对象。设定胸外按压目标值1.胸外按压出现规则接近正常的血氧饱和度波形,最好有血氧饱和度值显示(最好在94%以上);2.有创动脉平均动脉压尽量控制在65mmHg以上。在血氧饱和度波形不显示时,以动脉血压为主,参考心电波形。复苏人员胸外按压时同时监测心电、血氧饱和度波形及有创动脉血压。胸外按压频率和深度根据监护结果进行调整,尽量达到目标值。结果30例患者有18例心肺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60%,最终成活出院5例,出院成活率16.7%。复苏成功率和按压频率相关。30例患者中有18例需120-140次/分的按压频率才能达目标值,最终复苏成功13例;9例需150-200次/分的按压频率才能达到目标值,最终成功3例;而2例只需90-100次/分按压频率就能达到目标值,最终两例均复苏成功。结论心电监护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下的胸外按压能够给复苏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按压效果信息,为复苏者调整按压频率和深度提供了客观的参考依据,减少了心肺复苏的盲目性,从而提高了心肺复苏成功率。复苏成功率和按压频率及深度有关,如果能以较慢和较浅的胸外按压达到目标值,复苏成功率较高。

  • 标签: 心肺复苏 胸外心脏按压频率和深度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心电监护 呼吸机
  • 简介: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至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近年来心力衰竭的基因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望成为心力衰竭新的治疗途径.然而,潜在治疗靶基因的选择、向大动物模型的过渡以及提高病毒转染技术的效率仍是目前难以克服的困难.本文仅就目前体内心肌基因转染技术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力衰竭 基因治疗 基因转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院内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救治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2017年1月到2017年8月收治的心搏骤停的90例病人作为实验对象。治疗时实施心肺复苏。观察医治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开始复苏术<5min的病人比>5min病人的存活以及自主循环恢复的概率高,比较治疗后病人状况,治疗成功病人的除颤时间比治疗失败病人短,P<0.05。结论在心搏骤停病人的护理中实施心肺复苏的服务模式,能够提高满意度,其临床效果很好,可进行推广。

  • 标签: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时机对院内心肺脑复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3年3月60例院内心跳呼吸骤停行心肺脑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气管插管治疗,根据发现患者心跳骤停至成功气管插管实施有效人工通气的时间分为A组(<5min)、B组(5~10min)、C组(>10min),观察不同气管插管时机对院内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A组患者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及各期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及各期复苏成功率均高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出现呼吸、心搏骤停时及时给予气管插管,尽早气管插管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 标签: 气管插管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ICC置管中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实验跨越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26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研究。以不同的定位技术为依据对所选患者实施分组,研究人员在对照组14例患者置管中采用常规X线定位,在实验组12例患者置管时采用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对两组患者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出现情况、置管成功所需时间进行记录,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全面分析本次实验,对照组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人数占组内人数的比例为78.57%,实验组则为91.67%,两组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对照组患者中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人数占组内人数的比例为14.29%,实验组则为8.33%,两组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概率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36.4±10.8)分钟及(28.5±10.3)分钟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置管成功所需时间,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结论:在PICC置管中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PICC置管 PICC尖端心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 机械性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期间,采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对提高PICC尖端定位准确性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遵循分组对照原则,随机选取我院需运用PICC置管治疗的患者48例,研究时间范围为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研究两组每组24例,其中研究组在治疗期间运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置管尖端到位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尖端到位率更高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治疗期间,采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更有助于提高疾病治疗安全性。

  • 标签: PICC尖端定位 腔内心电定位技术 治疗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质性研究深度了解日间手术患者取消手术的原因及内心体验,旨在加强日间手术患者的管理。方法本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9年6—12月在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取消日间手术的12例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反复提炼、分析和萃取,最终将日间手术患者取消手术的原因及内心体验概括为5个主题:对日间手术产生恐惧心理;对日间医生不信任;受基础疾病和生理因素影响;对社区医疗缺乏信心;术前准备不充分。结论日间手术患者取消手术的原因包括对手术产生恐惧心理、对医生不信任、基础疾病和生理因素、对社区医疗缺乏信心、术前准备不充分等。建议日间手术医护人员加强日间病房管理,提升专业水平和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同时推进医院-社区一体化建设以保障患者出院后医疗安全,进一步降低日间手术手术取消率。

  • 标签: 外科手术 日间手术 取消原因 现象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就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在PICC定位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静脉置管患者,在其PICC定位中应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结果:通过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的应用,进一步缩短了患者的置管所需时间,促进了导管尖端到位率的提高,为置管的高效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结论:在PICC定位中,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发挥的作用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腔内心电图 超声探查 PICC定位 应用
  • 简介:目的了解护理本科实习生在不良事件发生后的内心体验。方法对8名发生过不良事件的实习生进行访谈,将获得资料运用Colaizzi7步分析法进行处理。结果提炼出3个主题:发生不良事件后的情感冲突。对于不良事件报告的认知与期待,对于患者安全培训教育的期望。结论学校和医院应加强对实习生的患者安全教育.改进对不良事件的处理方式,注重实习环境人文关怀建设,提高学生对不良事件的认知及应对能力。

  • 标签: 安全管理 教育 护理 学士 临床实习 定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心房内心电图的辅助下进行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需接受化学药物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8例。其中对照组此给予体表定位法及X线定位确认PICC导管尖端位置,研究组给给予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定位及X线定位确认,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导管尖端定位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定位操作时间为(15.62±0.37)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6.74±0.41)min(P<0.05);研究组PICC置管到位率为94.83%,对照组为93.10%(P>0.05);研究组置管后静脉炎及导管堵塞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5%和1.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76%和15.52%(P<0.05)。结论采用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方式可对其位置进行准确判断,定位到位率高,其操作所需时间短,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心房内心电图定位
  • 简介:摘要每年数以万计的住院儿童发生心脏骤停,仅有一半左右的患儿能存活至出院。及时识别心脏骤停,尽早启动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在复苏过程中,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越长,存活率越低。避免心脏节律恶化成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尽早使用肾上腺素对改善生存是有益的。对于可电击心律,建议除颤初始剂量为2J/kg。侵入性气道在复苏中可能是有害的。对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选择合适的病例尽早行体外心肺复苏有利于改善预后。复苏后应维持正常氧供和常压通气,采用动脉舒张压、呼气末二氧化碳等生理监测指导复苏后管理,而亚低温治疗并未在改善预后方面带来益处。脑电图、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早期评估复苏后的神经预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钙结合蛋白及体感诱发电位等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但缺少足够的临床研究。

  • 标签: 心脏骤停 预后 院内 心肺复苏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