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总结子宫内膜癌(E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将保定市妇幼保健院妇科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诊治的19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统计病例相关人口学、手术病理信息,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1例EC患者,年龄26~76(53.1±9.5)岁,BMI 18.70~40.20(25.84±3.94)kg/m2,13例(6.81%)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患者淋巴结转移与肥胖(BMI≥28 kg/m2)、病理类型(非内膜样腺癌)、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1/2)以及脉管浸润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分化(OR=9.475,95% CI:1.840~48.799)、脉管浸润(OR=6.614,95% CI:1.457~30.024)、肌层浸润深度>1/2(OR=4.997,95% CI:1.342~18.600)为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回归方程:Logit P=-4.488+1.609×肌层浸润深度+1.889×脉管浸润+2.249×组织分化程度。EC淋巴结转移概率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3(95% CI:0.688~0.938),截断值取0.56时较理想,此时预测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79.2%。结论低分化、脉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1/2为影响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logistic回归模型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应综合考虑EC患者病情制定手术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淋巴转移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联合多个指标建立前列腺癌(PCa)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方法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278例中高危(PSA≥10 ng/ml,活检Gleason评分≥7)PCa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LRP)联合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e-PLND)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盆腔淋巴结转移组(n=100)和非盆腔淋巴结转移组(n=178)。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与PCa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建立和验证临床预测模型列线图,并绘制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准确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游离PSA水平、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活检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分级和Gleason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LNI)组总PSA(158.32±204.86) ng/ml,非LNI组总PSA(44.18±120.97) ng/ml,t=-0.593,P<0.05,LNI组游离PSA(0.07±0.04) ng/ml,非LNI组游离PSA(0.11±0.59) ng/ml,t=6.147,P<0.05,LNI组PI-RADS评分中位数为5.00(Qu=5),非LNI组PI-RADS评分中位数为3.00(Qu=4),Z=-11.720,P<0.05,LNI组活检ISUP分级中位数为4.00(Qu=5),非LNI组活检ISUP分级中位数为3.00(Qu=4),Z=-5.872,P<0.05,LNI组Gleason评分(GS≤7,n=4(4%),GS>7,n=96(96%),非LNI组Gleason评分(GS≤7,n=28(15.7%),GS>7,n=150(84.3%),χ2=8.650,P<0.05,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NI组年龄(69.64±7.39)岁,非LNI组年龄为(69.52±6.79)岁,t=-1.340,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总PSA的最佳诊断界值77.45 ng/ml[曲线下面积((AUC=0.785,灵敏度59%,特异度87%],游离PSA的最佳诊断界值0.085 ng/ml(AUC=0.282,灵敏度30%,特异度30%)。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PSA水平(χ2=38.102,P<0.05)、游离PSA水平(χ2=42.100,P<0.05)、PI-RADS评分(χ2=159.502,P<0.05)和活检ISUP分级(χ2=35.509,P<0.05)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建立列线图对PCa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前列腺癌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6-甲基腺苷(m6A)修饰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NSCLC患者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共包含1 037例原发肺癌组织样本和108例癌旁组织样本。分析参与m6A修饰过程的调控蛋白在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样本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分析(WGCNA)算法识别与m6A调控因子存在共表达关系的信使RNA(mRNA)和非编码RNA(ncRNA)并根据RNA的表达模式对NSCLC患者进行共识聚类。采用t检验比较聚类亚组间m6A甲基化丰度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0个m6A调控因子,肿瘤组织中15个调控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甲基转移酶样蛋白3(METTL3)、YTH结构域蛋白1(YTHDC1)、YTH结构域结合蛋白1-3(YTHDF1-3)、异质核核糖蛋白A2B1(HNRNPA2B1)和HNRNPC、ALK B同源物5(ALKBH5)等],3个调控因子显著下调[M0ETTL14、含锌指CCCH结构域蛋白13(Zc3h13)、脂肪和肥胖相关蛋白(FT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THDC2和METTL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WGCNA算法识别出454个与调控因子存在共表达关系的mRNAs和400个ncRNAs[325个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23个微小RNAs(miRNAs)、28个核仁小RNAs(snoRNAs)、24个核内小RNAs(snRNAs)]。根据854个RNAs的表达模式进行共识聚类,将NSCLC患者分为2个聚类亚组(聚类1和聚类2)。WT1相关蛋白WTAP(t=14.322,P<0.01)和HNRNPC(t=15.424,P<0.01)等11个调控因子的表达水平在聚类1中均显著上调,其他9个调节因子在聚类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聚类1患者具有较高的m6A甲基化丰度。聚类1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38.16%(292/765)明显高于聚类2组的22.27%(55/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87,P<0.01)。结论通过m6A甲基化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分析,有助于探讨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机制。

  • 标签: 肺癌 甲基化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超声诊断为临床淋巴结阳性(cN1,包括cN1a和cN1b)的248例初治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胸增强CT检查,对可疑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中行可疑区域淋巴结清扫。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和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8例患者中,术后病理提示上纵隔淋巴结转移54例;术后病理分期为T1期86例,T2期94例,T3期17例,T4期51例;N1a期21例,N1b期227例,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与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T分期和N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影响因素中,超声肿瘤长径>2 cm、超声肿瘤双侧、CT双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球蛋白(Tg)升高、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升高均与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术后相关影响因素中,肿瘤双侧、双颈淋巴结转移、肿瘤侵犯周围器官(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或喉)、T3分期、T4分期、总转移淋巴结数目>10枚、Ⅵ区转移淋巴结数目>3枚、Ⅵ区转移淋巴结数目>6枚、Ⅵ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清扫淋巴结比例>1/2、Ⅳ区淋巴结转移数目>5枚、Ⅳ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清扫淋巴结比例>1/3均与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T双颈淋巴结转移、Tg升高、ATG升高、Ⅵ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清扫淋巴结比例>1/2、Ⅳ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清扫淋巴结比例>1/3均为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与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2.3%和9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结论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超声检查考虑有淋巴结转移时,需常规行颈胸部增强CT检查。当CT示双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相关抗体异常升高时,需注意有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行颈淋巴结清扫过程中,如发现颈Ⅵ区和Ⅳ区淋巴结转移较多时,需要警惕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达到完整清扫上纵隔淋巴结患者与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纵隔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纵隔淋巴结清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对早期宫颈癌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5月5日至2020年8月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科肿瘤科因宫颈癌行手术治疗的105例患者,分析术前PET/CT检查结果、术后病理结果及临床特征,探讨影响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为75.2%,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81.3%,曲线下面积(AUC)为0.707。单因素分析显示,2009 FIGO(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肿瘤直径>4 cm、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阳性、浸润深度、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升高及细胞学分级是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结转移重要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4 cm是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结论PET/CT对早期宫颈癌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不能完全反映淋巴结转移的真实性;肿瘤直径>4 cm是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宫颈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总结子宫内膜癌(E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将保定市妇幼保健院妇科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诊治的19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统计病例相关人口学、手术病理信息,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1例EC患者,年龄26~76(53.1±9.5)岁,BMI 18.70~40.20(25.84±3.94)kg/m2,13例(6.81%)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患者淋巴结转移与肥胖(BMI≥28 kg/m2)、病理类型(非内膜样腺癌)、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1/2)以及脉管浸润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分化(OR=9.475,95% CI:1.840~48.799)、脉管浸润(OR=6.614,95% CI:1.457~30.024)、肌层浸润深度>1/2(OR=4.997,95% CI:1.342~18.600)为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回归方程:Logit P=-4.488+1.609×肌层浸润深度+1.889×脉管浸润+2.249×组织分化程度。EC淋巴结转移概率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3(95% CI:0.688~0.938),截断值取0.56时较理想,此时预测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79.2%。结论低分化、脉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1/2为影响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logistic回归模型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应综合考虑EC患者病情制定手术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淋巴转移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3例,女33例;中位年龄为53岁,年龄范围为22~87岁。所有病人采用能谱CT行腹部常规平扫和能谱动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查,在后处理工作站对平扫图像、动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图像、动静脉期碘基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指标:(1)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2)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3)特殊病例介绍。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²检验或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86例病人中,64例伴淋巴结转移,22例无淋巴结转移。(2)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生长方式、肿瘤长径、瘤周脂肪浸润、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静脉期碘基值是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χ²=6.753,Z=-3.180,χ²=7.649,Z=-2.051、-2.971、-2.54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瘤周脂肪浸润,静脉期碘基值[>12且≤16(100 μg/cm3)、>16(100 μg/cm3)]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13.154,3.761、7.583,95%可信区间为2.597~66.620,1.893~8.572、4.769~16.692,P<0.05)。(3)特殊病例介绍。病例1:男,46岁。术前能谱CT增强检查结果示胃窦占位性病变伴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窦部胃壁明显增厚,轻中度强化,浆膜面及周围脂肪间隙清晰,伴胃体小弯侧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幽门下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幽门下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窦部病灶分层强化,黏膜面明显强化,病灶黏膜面高碘基值。CT检查诊断为胃窦部胃癌伴淋巴结转移,无浆膜面及瘤周脂肪浸润。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胃窦部中分化腺癌,浸润至肌层,合并淋巴结转移。病例2:男,53岁。术前能谱CT增强检查结果示胃体小弯侧胃癌伴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体小弯侧胃壁不均匀增厚,中度强化,瘤周脂肪间隙模糊,浆膜面模糊,伴胃体小弯侧多发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静脉期70 keV单能量横断位图像显示胃体小弯侧病灶,胃体小弯侧肿大淋巴结分界不清晰,瘤周脂肪间隙模糊。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腹腔干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脾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周边环形明显强化,中央坏死成分无强化。CT检查诊断为胃体小弯侧胃癌伴淋巴结转移,合并浆膜面侵犯及瘤周脂肪浸润。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胃体小弯侧低分化腺癌,浸润至浆膜层,伴淋巴结转移。结论瘤周脂肪浸润、静脉期碘基值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能谱成像 淋巴结 转移 碘基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初始病灶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且有诊刮或宫腔镜检查前宫腔病灶超声检查资料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共385例,其年龄为(57±10)岁(范围:29~88岁);均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肿瘤细胞减灭术,其中334例行淋巴结切除术;术后复发28例。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初始病灶大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对不同初始病灶大小(分为0~<2、2~<3、3~<4、4~<5、≥5 cm)及其不同截断值(分别为2、3、4、5 cm)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得出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的最佳截断值。结果(1)38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初始病灶大小为(3.6±1.8) cm(范围:1~15 cm);其中,0~<2 cm 48例,2~<3 cm 78例,3~<4 cm 92例,4~<5 cm 73例,≥5 cm 9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初始病灶大小与年龄、绝经状态、术前血清CA125水平、有无分娩史、病理分化程度、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以及有无子宫颈间质受累、附件转移、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而与体质指数、有无高血压史及糖尿病史、病理类型、有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无关(P>0.05)。(2)334例行淋巴结切除术患者中,淋巴结有转移45例(13.5%,45/334)。对不同初始病灶大小(分为0~<2、2~<3、3~<4、4~<5、≥5 cm)进行的分层分析显示,随着初始病灶的增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及复发率均显著增高(P<0.05);再分别以2、3、4、5 cm为初始病灶大小的截断值进行分析显示,除截断值为2 cm时不同初始病灶大小(指≥2 cm与<2 cm)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及复发率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外,其他各截断值下不同初始病灶大小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及复发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ROC曲线分析显示,初始病灶大小4.25 cm为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的最佳截断值。结论初始病灶大小与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相关,在手术范围及辅助治疗的确定时需考虑初始病灶大小的因素。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淋巴转移 肿瘤侵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干扰素-γ(IFN-γ)水平与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穿刺活检,将36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纳入转移组,48例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纳入未转移组。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分析血清IFN-γ水平与鼻咽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年龄、体质指数(BMI)、肿瘤长径、性别、分化类型、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血清IFN-γ、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低于未转移组,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高于未转移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FN-γ、IL-2、IL-10为鼻咽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显示,血清IFN-γ水平与IL-2呈正相关(r>0,P<0.001),与IL-10呈负相关(r<0,P<0.05)。结论血清IFN-γ水平降低与鼻咽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检测血清IFN-γ水平有助于预测鼻咽癌淋巴结转移风险。

  • 标签: 鼻咽癌 淋巴结转移 干扰素-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对早期宫颈癌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5月5日至2020年8月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科肿瘤科因宫颈癌行手术治疗的105例患者,分析术前PET/CT检查结果、术后病理结果及临床特征,探讨影响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为75.2%,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81.3%,曲线下面积(AUC)为0.707。单因素分析显示,2009 FIGO(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肿瘤直径>4 cm、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阳性、浸润深度、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升高及细胞学分级是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结转移重要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4 cm是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结论PET/CT对早期宫颈癌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不能完全反映淋巴结转移的真实性;肿瘤直径>4 cm是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宫颈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超声诊断为临床淋巴结阳性(cN1,包括cN1a和cN1b)的248例初治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胸增强CT检查,对可疑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中行可疑区域淋巴结清扫。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和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8例患者中,术后病理提示上纵隔淋巴结转移54例;术后病理分期为T1期86例,T2期94例,T3期17例,T4期51例;N1a期21例,N1b期227例,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与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T分期和N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影响因素中,超声肿瘤长径>2 cm、超声肿瘤双侧、CT双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球蛋白(Tg)升高、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升高均与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术后相关影响因素中,肿瘤双侧、双颈淋巴结转移、肿瘤侵犯周围器官(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或喉)、T3分期、T4分期、总转移淋巴结数目>10枚、Ⅵ区转移淋巴结数目>3枚、Ⅵ区转移淋巴结数目>6枚、Ⅵ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清扫淋巴结比例>1/2、Ⅳ区淋巴结转移数目>5枚、Ⅳ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清扫淋巴结比例>1/3均与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T双颈淋巴结转移、Tg升高、ATG升高、Ⅵ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清扫淋巴结比例>1/2、Ⅳ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清扫淋巴结比例>1/3均为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与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2.3%和9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结论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超声检查考虑有淋巴结转移时,需常规行颈胸部增强CT检查。当CT示双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相关抗体异常升高时,需注意有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行颈淋巴结清扫过程中,如发现颈Ⅵ区和Ⅳ区淋巴结转移较多时,需要警惕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达到完整清扫上纵隔淋巴结患者与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纵隔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纵隔淋巴结清扫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超声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于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3名甲状腺癌患者,分为非转移组(29名)和转移组(24名),均行超声诊断。将两组的诊断结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经超声检测,颈部淋巴结转移239枚,颈部淋巴结未转移193枚。非转移组各项影像学征象数据近低于转移组,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甲状腺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MRI指标,提高通过MRI进行T1~2期直肠癌治疗前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T1~2期直肠癌的患者327例,术前均行MRI检查。根据病理诊断结果,淋巴结转移组(N+组)57例,非淋巴结转移组(N-组)270例。由两位影像科医师阅片,收集影像学资料。就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和MRI特征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回归模型的诊断效果。结果327例患者中,MR-N评价阳性67例,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RI评价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45.6%,特异度为84.8%,准确率为78.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形态(P=0.002)、肿瘤是否含黏液成分(P<0.001)和MR-N评价(P<0.001)是T1~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应用该回归模型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786(95% CI:0.720~0.852)。结论联合应用肿瘤形态、肿瘤是否含黏液成分及MR-N评价3项指标可以提高T1~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评估的准确性。

  • 标签: 直肠肿瘤 早期 淋巴结转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和临床特征对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的早期诊断及预测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手术的233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根据是否存在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结果与甲状腺非微小髓样癌相比,甲状腺微小髓样癌主要首诊方式是超声检查(χ2=32.290,P=0.000),具有更早的TNM分期(χ2=50.300,P=0.000)及更多的超声恶性特征。与细针抽吸活检相比,血清降钙素对甲状腺微小髓样癌(χ2=47.933,P=0.000)有较高的诊断阳性率。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接触被膜长度/周长≥1/4(OR=25.475,95%CI:2.320~279.771)和术前血清降钙素>65 ng/L(OR=32.663,95%CI:2.433~438.409)是发生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声检查联合血清降钙素检测有利于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的早期诊断。当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病灶接触被膜长度/周长≥1/4和术前血清降钙素>65 ng/L时,容易发生侧颈部淋巴结转移。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 髓样 淋巴转移 超声检查 降钙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MRI指标,提高通过MRI进行T1~2期直肠癌治疗前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T1~2期直肠癌的患者327例,术前均行MRI检查。根据病理诊断结果,淋巴结转移组(N+组)57例,非淋巴结转移组(N-组)270例。由两位影像科医师阅片,收集影像学资料。就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和MRI特征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回归模型的诊断效果。结果327例患者中,MR-N评价阳性67例,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RI评价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45.6%,特异度为84.8%,准确率为78.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形态(P=0.002)、肿瘤是否含黏液成分(P<0.001)和MR-N评价(P<0.001)是T1~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应用该回归模型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786(95% CI:0.720~0.852)。结论联合应用肿瘤形态、肿瘤是否含黏液成分及MR-N评价3项指标可以提高T1~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评估的准确性。

  • 标签: 直肠肿瘤 早期 淋巴结转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术前影像学提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2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SOX)方案化疗3个周期以后对达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疾病稳定、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的患者进行D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用SOX方案进行5个周期的化疗。结果本组25例患者均完成SOX方案新辅助化疗3个周期,其中疾病进展2例,疾病稳定6例,部分缓解17例。23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9例患者获得R0切除,总体R0切除率为76%。全组共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128个,其中转移淋巴结34个,淋巴结转移率44%,淋巴结转移度27%。5例(22%)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25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0、29个月。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48%,1、3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2%、38%。10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1年生存率为70%,3年生存率为17%。多因素分析表明,新辅助化疗疗效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新辅助化疗是影响进展期胃癌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转移 肿瘤辅助疗法 预后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宫颈癌及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间,本院接诊的6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60例宫颈癌患者均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以及在患者术后进行病理检查,将病理检查结果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判断。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91.67%,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96.67%,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准确率81.25%,明显低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100.00%,明差异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灵敏度84.51%,明显低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100.00%,明差异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73.52%,明显低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100.00%,明差异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预测值45.32%,明显低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100.00%,明差异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预测值92.48%,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100.00%,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措施在诊断宫颈癌及其盆腔淋巴结转移中,有较好的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以及特异度,为宫颈癌及其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后续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提升检查效果的同时,并规避医疗纠纷。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宫颈癌及其盆腔淋巴结转移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针对溃疡性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采用宝石能谱CT诊断的效果。方法 抽选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溃疡性胃癌患者共计102例,全体患者均线实施螺旋CT扫描,在完成扫描1小时候再接受宝石能谱CT扫描,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扫描方式的效果差异。结果 宝石能谱CT扫描诊断结果显著优于螺旋CT诊断结果。结论 临床上运用宝石能谱CT诊断溃疡性胃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能够为后期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 标签: 宝石能谱CT 螺旋CT 溃疡性胃癌 区域淋巴结转移 病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