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性肛瘘应用隧道式拖线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择本科室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间80例单纯性肛瘘患者,实施随机数表分组常规组(n=40)、干预组(n=40),常规组进行常规挂线疗法治疗,干预组进行隧道式拖线术治疗,对比不同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常规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干预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费用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单纯性肛瘘应用隧道式拖线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高。

  • 标签: 单纯性肛瘘 隧道式拖线术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采用浅埋暗挖法进行隧道施工出现地面沉降是比较常见的问题,本文在对浅埋暗挖法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介绍之后,分析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的原则,以及目前比较常用的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技术,针对施工中容易出现的地面沉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 标签: 浅埋暗挖法 隧道施工 地面沉降
  • 简介:目的研究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尖端位置和流量的关系.方法选取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TunneledCuffedCatheter,TCC)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15例.根据X线检查观察导管远端尖端对应椎体的位置进行分组,以第3腰椎(thirdlumbarvertebrae,L3)为中心分为A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下缘以下),B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位置),C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上缘以上).记录首次使用TCC血液透析1h内导管动静脉端实际泵流量(ml/min),比较各组间流量.结果克鲁斯卡尔沃利斯K-W检验,χ^2=11.5,Df=2,P=0.003(P<0.05).3组间血流量是不同的,A组平均血流量235.3±25.5ml/min,B组平均血流量249.5±18.1ml/min,C组平均血流量234.7±26.8ml/min.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P(A组/B组)0.013,P(B组/C组)0.001,P(C组/A组)0.722,其中P(B组)<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股静脉置入TCC流量与导管远端尖端位置有关,导管尖端在腰椎L3位置血流量最佳.腰椎L3水平可能是导管尖端在下腔静脉的最佳位置.各组导管尖端位置流量不同可能与下腔静脉解剖结构有关.

  • 标签: 股静脉 隧道式带涤纶套导管 尖端位置 流量
  • 简介:目的探讨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对血液透析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功能不良的影响。方法选取南充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室维持性血液透析并伴TCC功能不良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0),尿激酶传统封管组(n=10)和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组(n=10)。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透析时的血流速度、透析充分性、一个月内TCC功能不良的发生频数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观察组相比,尿激酶传统封管组及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组患者的透析血流速度显著增加,透析充分性更高,一个月内发生导管功能不良的频数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尿激酶传统封管组相比,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组患者在透析时血流速度,透析充分性方面显著提升,1个月内TCC发生功能不良的频数显著降低(P〈0.05)。各组患者均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可显著改善尿毒症患者TCC功能不良状况,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尿激酶 维持性血液透析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
  • 简介:背景:经胫骨隧道技术(transtibial,TT)可实现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的等长重建,而其实现解剖重建的能力存在争议。目的:探讨采用激光定位技术实现ACL解剖重建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5具完整尸体,剥离膝关节前部软组织充分暴露至韧带表面,使用外固定架固定膝关节于屈曲90°位置,去除前交叉韧带。将膝关节内ACL止点足印区(下简称止点)的中心点作为骨隧道内口,使用"双面激光技术"虚拟ACL的空间构象,确定胫骨及股骨骨隧道的关节外口,测量样本解剖数据及隧道相关数据。结果:男女比例为19:6,平均年龄(59.5±11.1)岁,平均身高(164.92±7.27)cm,髌腱长度(35.23±5.10)mm,胫骨横径(73.50±4.89)mm,胫骨前后径(45.18±4.02)mm;胫骨止点长度为(15.75±2.44)mm;胫骨止点的宽度(8.00±1.28)mm;股骨止点长度(15.39±2.17)mm,股骨止点宽度(8.97±1.61)mm,股骨止点与后壁的距离(2.61±0.62)mm,外侧髁间嵴出现的概率为76%,外侧分叉嵴出现的概率为49%。屈曲90°时,胫骨隧道长度(31.83±4.09)mm,距离胫骨平台(16.33±4.56)mm,距离髌腱内侧(10.79±5.85)mm;距离内侧副韧带(23.12±5.99)mm;股骨隧道长度(42.70±7.83)mm。上述指标左右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止点前后径较小,建议采用单束解剖重建较为适当,宽度建议取8mm左右为宜;通过"双面激光技术"可以模拟膝关节中ACL的空间构象,在减少骨质损伤的前提下可测量一个膝关节的多个角度;在屈曲90°时,经胫骨隧道技术可以安全进行单束解剖重建ACL。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经胫骨隧道技术 解剖重建 前交叉韧带定位器 双面激光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切口与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随机抽取2009-02/2010-02我院行两种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68眼,分2组,A透明角膜切口组30例32眼;B巩膜隧道切口组30例(36眼);平均年龄(67.3±11.2)岁。检测术前1天,术后1、7、14、30天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FL)以及患者主观干眼感觉症状。结果与术前相比,透明角膜切口组术后1天BUT明显缩短;Si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程度明显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7天时SIt,30天时BUT、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恢复至术前水平。巩膜隧道切口组术后1天仅BUT明显缩短,SIt明显增高(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无明显变化;术后7d时BUT已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较巩膜隧道切口显著降低泪膜的稳定性,但主观感觉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切口方式 泪膜 干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治疗来源于食管中下段黏膜下肿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0月收治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并对其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病理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经分析得出,参选对象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经我院研究得出,在对食管中下段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方面,运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治疗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病变能实现一次性切除,能实现对病理学诊断资料的完整提供,同时避免了消化道漏和腹腔继发感染,应当推广使用。

  • 标签: 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 食管 肿瘤 安全性
  • 简介:背景:目前,复发性髌骨脱位多采用手术治疗。内侧髌股韧带(MPFL)重建能够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伴有髌股关节骨性异常时,则需联合胫骨结节截骨术。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髌骨双半隧道解剖重建MFPL联合Fulkerson截骨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收治的21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男9例,女12例,年龄15~38岁,(23.2±4.5)岁。患者均为髌骨外侧脱位,术前脱位4~16次,平均6次。所有患者行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髌骨双半隧道解剖重建MFPL联合Fulkerson截骨术。手术前后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包括髌股适合角、髌骨倾斜角、外侧髌股角、髌骨外移度、胫骨结节-滑车间距(TT-TG值)及髌骨Q角,并记录IKDC主观评分、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活动评分。随访时行髌骨外推恐惧试验,记录并发症、转归及髌骨再脱位发生率,检查髌骨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0~48个月,平均(34.5±2.5)个月。术后6个月内,2例出现髌骨外侧疼痛,1例出现髌骨内侧牵拉紧绷感,经物理治疗及功能锻炼后症状逐渐消失或好转。术后3~6个月复查X线片及CT平扫见胫骨结节截骨块骨性愈合。所有患者均无异物排斥反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至随访结束均未发生髌骨再脱位。末次随访时,髌骨稳定性较术前明显增强,髌骨外推恐惧试验阳性率为0%,膝关节相关功能评分及测量值均与膝关节发育正常人相仿。结论: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髌骨双半隧道解剖重建MFPL联合Fulkerson截骨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复发性髌骨脱位 外侧支持带松解 内侧髌股韧带解剖重建 髌骨双半隧道 Fulkerson截骨 关节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