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前言乡镇是县以下的农村行政区域,乡镇政府是国家最低一级政府。作为国家最基层政府,一方面承担着中央和上级政府下达的行政任务,直接管理广阔的乡村社会;另一方面担负着联系国家与农村的重要沟通职能,是乡村民情上传的重要渠道。因此,乡镇政府正处在国家与社会的连接点上,

  • 标签: 乡镇政府改革 文献综述 国家与社会 路径 中国 行政区域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经历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本话语的兴起,以及国外发生的两次堪称马克思主义史上的重大人本话语转向,但人本话语长期未能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扎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改革开放重启现代化的大门,迎来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思潮,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本话语转向,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前后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这次转向的重要标志。中国当代人本话语面临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性困境的双重超越,其出路是回到马克思,实现人本话语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以及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飞跃。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人本话语 现代性
  • 简介:《新青年》是20世纪初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也是党早期的重要理论刊物之一。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和发展具有一定贡献,主要表现在:《新青年》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所营造的“中国化”历史语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定思想氛围;《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新青年》的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萌芽;《新青年》在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尝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标签: 《新青年》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又包含对中国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集中表现为对无产阶级及其世界性的认同;对中国的认同则集中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及其民族性的认同。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必须与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结合起来,才能阐明。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功能认同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具;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目的认同而言,中华民族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主体和自觉的历史工具。这种双重认同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目的与手段有机地统一起来,取得了伟大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同时又受到来自国际马克思主义阵营和中国传统文化阵营的怀疑和责难。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问题,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双重认同 功能认同 目的认同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实质和核心。从内在逻辑的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在整体上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一致性,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从而增强人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同和信仰的自觉性,增强社会实践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基石 理论逻辑 思维逻辑
  • 简介:自从西学东渐、西方传统逻辑传人中国以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存在中国古代有无逻辑的疑问。随着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全面深入地展开,中国古代无逻辑的声音也同时放大。近年来,程仲棠教授相继发文最后集结成书《“中国古代逻辑学”解构》,

  • 标签: 中国学术界 逻辑史研究 教授 西学东渐 传统逻辑 古代
  • 简介:中国书画作品中的平衡来源于太极中的阴阳原理,太极中的阴阳是变化的。它不是平均分的两个半圆,而是像水一样交合的环抱图案。这充分说明美的物体是有生命的、动态的,静止的、没有变化的物体是死的。而在书画中也同样需要在变化中寻求平衡感,所谓的“险”与“稳”.就是需要去平衡的两个基本元素。

  • 标签: 中国绘画 平衡感 书法 艺术 书画作品 基本元素
  • 简介:在传统文化中,“场”代表对宇宙本原和普遍规律的主观认知,在现代语境中,“场”代表了某种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一种包含时间、空间与物质的客观规律。这种认知和规律不仅体现在科学中,也体现在绘画中。本文尝试用布迪厄“艺术场”的概念,从权利的争夺、信仰的建立、输赢的转换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绘画的必然现象和内在逻辑。

  • 标签: 中国绘画 内在逻辑 艺术场 场域理论 解读 客观规律
  • 简介: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毫无疑问,认真总结这些重大成绩和宝贵经验,有利于我们在新时期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 标签: 社会管理思想 中国共产党 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 胡锦涛总书记
  • 简介:马克思主义兼具对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对资本的逻辑进行批判的双重功能。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创造性的制度实验相一致的当代中国正义理论建构的基础和核心。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考虑过如何为市场经济制度的正义性进行规范和辩护,所以,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便需要对两个问题作出回答:第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从其产生之初就以否定市场经济制度和批判资本的逻辑为目标的理论,是否可能包含关于市场经济制度之正义性的正义理论?第二,如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以科学认知的方式揭示社会历史之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其中是否可能包含作为规范理论的正义理论?

  • 标签: 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 正义理论 建构
  • 简介:先秦本体论哲学原本是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合一的,也是有无混一、体用不二的。但是秦汉以降,中国的本体论哲学有两个思维发展的歧出,一是“元气论”的宇宙生成论;二是玄学“本体论”。这两个思维发展的歧出分别延续了最高本体双重规定的“器”的层面和“道”的层面,“有”的层面和“无”的层面,“用”的层面和“体”的层面。发展到宋代的理学,这两个歧出终于都得到修正,呈现出向先秦本体论哲学圆融特质的回归。在这一逻辑进程中,郑玄对《易纬》“太易”范畴的解读在很多方面都是重要的一环。

  • 标签: 太易 本体论 圆融 体用不二 理学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始终是当今中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为了进一步推进其发展和研究,需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需要有问题意识与话语系统的转换;二是要有学术研究和理论视野的拓展;三是需要有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四是要对各种误读和曲解进行澄清与消弭;五是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与提炼。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问题意识 世界视野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石看不同的诉求与进路:第一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政治诉求阶段,政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基本特征是走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国家;第二阶段(20世纪下半叶)是经济诉求阶段,经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第三阶段(21世纪初开始1是文化诉求阶段,文化培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努力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当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中,不断培育出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政治解放 经济建设 文化培植
  • 简介:(按姓氏拼音排序)曹刚,1963年生,安徽绩溪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伦理学重点基地应用伦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伦理学、应用伦理学和伦理学原理。

  • 标签: 中国伦理学 伦理学杰出青年 学者简介
  • 简介:马克思主义者是有条件论者。对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同样需要进行条件研究。这种研究可以依据对条件的理解而区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表征;二是指影响这种大众化活动的社会制约因素的综合状况,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般条件;三是指这种大众化活动目前所处的现实状况,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殊条件。

  • 标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条件 社会文化分野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逻辑形态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论从两个逻辑形态的理论基础、灵魂还是立足点和文化基因等具有本质规定性的核心要素来看,它们是具有同质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从源流发展审视,无论基于实践视角还是理论视角,两个逻辑形态展现的是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关系;从微观视角考察,两个逻辑形态在内容方面的逻辑关联,以及形成背景、条件、基础等方面的历史差异,体现了它们既联系又区别的规定性,证明了它们是并列的而不是包含的关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逻辑形态 关系
  • 简介:10月5日至8日,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在全国修院举行部分教区主教、神父的避静神功。特别邀请的避静神师是法国普拉多前总会长安东尼神父主讲。房兴耀主教、马英林主教、郭金才主教、沈斌主教等7位主教及20多位神父参加。

  • 标签: 中国天主教 神父 安东尼 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