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回眸整个二十世纪,苏联可以称得上是对中国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国家,与此同时,苏共可以称得上是对中国共产党影响最大的政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应用、发展、创新的过程。在苏共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从十月革命到共产国际,从苏共二十大到中苏论战,从斯大林模式到苏联解体,每个阶段都对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对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成熟产生重大影响。而这个影响的过程可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经验 苏联解体 苏共二十大 中国共产党 十月革命
  • 简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自觉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两个《历史决议》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不仅在于正确地认识党的历史,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而且在于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答'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对'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思考,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各阶段本质特征的精当把握,对'现时代'实践主题的自觉回应。两个《历史决议》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和实践规律性的认知、理解和把握。

  • 标签: 历史决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逻辑
  • 简介:人是时间一历史性存在,因此历史问题始终构成哲学的基本论域而需要我们予以持续回应。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最大智慧并发挥着恒久的实践效应,在于它基于生存一本体论维度而非近代认识论意义,在人类始终遭遇并在资本主义社会急需破解的自由实现问题上提供了新的历史分析视角。这体现在它不同于历史不可知论、历史实用观、神学唯心史观、先验理性史观以及人本学唯心史观等传统西方历史理解范式,而是把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作为历史展开的前提,揭示出历史的动力在于由分工导致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由此才展开所有制的不同历史表现形式及人的不自由程度加深的现实,进而指出共产主义的运动性质以及无产阶级作为实现历史目标的主体地位。正是在历史的前提、动力、目的、主体及其实现路径等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历史唯物主义才彻底改变了人类理解历史的图景。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传统西方历史观 生产 分工 生产力与交往形式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生成与建构在一定程度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壮大。它不仅回应与解构了以吉登斯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之境”的质疑,而且指出以技术、信息、设计等非物质性因素为特征的“空间经济”与不平衡的地理发展作为资本主义延续的新动力,有效地缓解与转化了经济危机。这不仅促使历史唯物主义发生了空间转向,而且使社会批判理论转向了“空间生产批判”,并指出空间资本化的内在悖论预示着晚期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界限。可以说,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从根本上遵循了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并最终与马克思的解放政治目标一致,它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自我丰富的体现。

  • 标签: 历史地理唯物主义 空间生产 空间经济 资本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派别繁多,人物思想庞杂,如何在这些众多的派别和人物思想中梳理一条清晰的线索,逻辑地呈现出其中的哲学传统及其历史嬗变,这是开设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所需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评析佩里·安德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历史叙述入手,依据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分别考察了欧洲大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形成及其内部分歧和英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述了这两个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联系和区别,提出,应该以葛兰西、卢卡奇、柯尔施创造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兰克福学派、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线,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形成、变革及其在当代的风貌,从中发现当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法兰克福学派 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在意识形态领域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深刻揭露剖析历史虚无主义反对党的领导、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而且立足实际,指导党内外有效组织开展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工作,对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斗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党和国家领导人 意识形态领域 抵制 反对 历史虚无主义
  • 简介:在处理与马克思的关系时,哈贝马斯并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论证,相反,他是要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内容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建。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是通过批判与拆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并对这些概念和原理进行重新的排列与组合以及理论的补入来完成的,最终导向的是对所谓"生产主义"的批判。

  • 标签: 哈贝马斯 重建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田鹏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根于马克思“民族史向世界史转变”的基本理论,孕育于马克思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基本判断,趋向于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人类克服现代性桎梏,实现人类自我解放事业的高度理论自觉。

  • 标签: 唯物主义 人类 马克思主义 世界
  • 简介:尚庆飞在《学术界》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就目前毛泽东研究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而言,许多讨论都是以所谓客观中立性学术讨论的面貌加以出现的,似乎呈现出所谓的“去政治化”之倾向。我们以为,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绝非是单纯的学术讨论,而在本质上关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研究 思潮 本质 “去政治化” 学术讨论
  • 简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前景的纲领性描述,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凝练表达。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总体性的历史理论,其根本的立脚点是作为“人类史前史”终结同时又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人类”新开端的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感性意识”及其理论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核心所在。

  • 标签: 共产主义学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理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人的自由发展 人类社会
  • 简介:马克思与苏格兰启蒙哲学的关系是一项以往受到忽视的重要学术议题。基于大卫·休谟、亚当·斯密等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苏格兰启蒙哲学以崭新的经验理性主义和关于现代生活的务实取向而走在了时代前列,并引导启蒙精神向社会物质领域纵深推进。具体而言,苏格兰启蒙学派分别在历史观、正义论以及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三个层面对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话语与问题意识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深入挖掘苏格兰启蒙学派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承与分殊,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品质与理论深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本质内涵,以及在今日全球资本主义语境下重建劳动主体性与解放的力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标签: 苏格兰启蒙政治经济学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本文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的形成史的缜密考证,揭开了围绕这一概念的种种迷雾。本文认为,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论域并不存在刚性的、僵硬的逻辑边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根本不存在相对确定的、可以用理性语言精确描述的逻辑边界,只不过这条边界线是弹性的、模糊的、因场景而变化的。本文还提出了四种不同的、但又可以共存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科尔施 梅洛-庞蒂 佩里·安德森
  • 简介:今年来,学术界就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的更新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现将情况概述如下:一、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考察有的文章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出现的时间比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形成的时间晚得多。'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术语究竟起于何时何处何人,其含义又是如何演变的?这个问题很

  • 标签: 唯物主义历史观 情况概述 历史辩证法 论历史唯物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 物质生产活动
  • 简介:如果说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概念还保留着它脱胎而来的旧哲学的痕迹,那么在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之后,马克思就不再把异化看作抽象人性的自我异化,而是看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并且以生产关系变革作为扬弃异化的现实路径。异化一直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对象,但其批判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路径中走向成熟。正确理解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才能正确解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而正确理解马克思。

  • 标签: 马克思 异化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起点到底在哪里,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我们认为,不论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看,还是从领袖人物重要论述及党的重要文献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起点都应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起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凸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昭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 理论创新
  • 简介: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曾被公认为《共产党宣言》的精髓。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对于因“新经济政策”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在联共党内出现了不同意见。历史形成的斯大林和布哈林的对立,成为现实社会主义难以超越的界碑。从斯大林模式中突破出来,把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心由消灭私有制转向发展生产力,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过70多年的艰辛,也未曾有人敢于迈出的死胡同。邓小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社会主义绝不是一种僵硬的具体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为了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也就是人民的福祉,具体采用何种制度,全以是否利于实现这一根本目标为转移,体现了他极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政治胆略和伟大气魄。邓小平不只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而且是改变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一代伟人。

  • 标签: 邓小平 世界社会主义 历史地位
  • 简介: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决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由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中国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的内在统一决定两条特色道路的自然承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模式和伟大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反映,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

  • 标签: 道路 国情 任务 规律
  • 简介:目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中西学术界都已取得了突出的理论成果,成为当仁不让的显学。学者们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进行的积极思考和探究,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理论范式的转换,也为广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增补了新的理论视界和学术资源。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中西学术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都在一些重大的、基础性的、原则性的理论问题上,留有进一步探索的开阔地域和广阔空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政治哲学 历史开展 学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