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古有“医道同源”之谓,中医与道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历史上不少著名道教徒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均是中医史上的祖师级人物。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而成仙,中医致力保健去病而延寿,二者的目的和方法是一致的。它们的养生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中药养生,即以补脾益肾为重点,佐以行气活血,清热利湿等药物配成食疗方剂,着眼于补虚泻实,意在燮理阴阳,从而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 标签: 道教 芡实苡仁粥 药方 中医理论
  • 简介:道家学派理论面对忧患强调“天人合一”和解脱,因而具有浓郁的审美意识倾向。道家学派对“道”的体认也体现在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上。审美主体伴随着质态不尽相同的音乐过程,依次连缀形成“有声之乐”、“无怠之声”和“天乐”这三个层面的心理过程流时,这样的音乐才是老子所谓的“大音”,才是道家学派理想中的音乐。

  • 标签: 音乐审美意识 有声之乐 无怠之声 天乐 道家
  • 简介:《吕氏春秋》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晚周巨著。《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本文论述了秦道家思想的特点,由此证明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秦代新道家之说是能够成立的。

  • 标签: 《吕氏春秋》 道家思想 新道家 学说 先秦 阴阳
  • 简介: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都讲和谐,但道家不仅在思想上主张和谐,而且将其落实在修道的行动上。可以说,道家的修行之道就是和谐的追求之道、实行之道。道家和谐之道有四个基本的要点,这就是合道顺道、自然无为、多样统一及超越对立。道家正是通过这四个要点来追求和实现其和谐的基本目标,尤其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和谐目标。

  • 标签: 和谐之道 道家 中国传统 自然无为 多样统一 和谐目标
  • 简介:道家和佛教的道德评价都有超越狭隘善恶判断的特点.在道家的价值体系中,“道”和“德”上升到存在论高度,不是狭义的“善”,而是超越人的狭隘判断的本体意义上的正面价值.本体论上万物齐一的境界构成道家道德判断的哲学基础.小乘佛教“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要求更接近世俗伦理,但也是以解脱论为归依.大乘佛教的“是法平等”从境界论上开出价值判断的“不二法门”.道家和佛教在境界论层面超越善恶的分别对待,就是章太炎概括的“平等二字”.“真平等”是对终极真实的体认.复归自然本性、认识本来面目就能把握“道”和“法界”的本体.道家追求回归天真本性,反对雕琢妄为,佛教提倡去除贪执,以了悟宇宙人生的真实本质,均体现了“以真为善”的价值追求.

  • 标签: 道家 佛教 道德评价 真平等 法界
  • 简介:中国是个崇尚诗的国度,一部中国文学史,便一半是诗歌创作的历史。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古体诗,唐后的近体诗和宋后的称为诗余的词,包括元后的近于词而较为口语化的散曲,都是不断发展的因时代不同而略呈差异的诗歌。若欲考察道家思想之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似首先或主要地应从其对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入手。

  • 标签: 诗歌创作 道家思想 古典 中国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 《楚辞》
  • 简介:战国中晚期到秦汉之际,黄老道家思想极为流行,其既有丰富的理论性,又有强烈的现实感。老庄道家虽具高深哲理,但缺乏落实到现实世界的方案,而黄老之学既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又援名、法人道,借用阴阳家之框架,重视儒家的伦理教化,不否定固有的文化传统,同时着眼于建构现实的价值和秩序,从而完成了道家思想的现代化,成为一种极具操作性的政治思想。这里有必要从思想主旨而非师承渊源上澄清“黄老”这个概念。

  • 标签: 黄老之学 道家研究 出土文献 道家思想 战国中晚期 秦汉之际
  • 简介:理论分析表明道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有关生死的智慧,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因死亡带来的恐惧和焦虑.但此假设并未得到来自实证研究方面的任何证据的支持.本文通过三个实证研究对此结果进行了考察.研究一发现道家人格多个维度与死亡焦虑多个维度显著相关.研究二不但复现了上述结果,还发现:与启动死亡焦虑条件相比,在未启动死亡焦虑的条件下,道家人格与死亡焦虑间相关系数显著的个数更多,绝对值更大.研究三发现:词汇性质与启动的交互作用显著.在启动死亡焦虑的条件下,道家与儒家词汇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词汇.结果表明:道家人格具有对抗死亡焦虑的作用,但在应对特质与状态性质的死亡焦虑中,道家人格表现出了独特的时间特异性.

  • 标签: 道家 道家人格 死亡焦虑
  • 简介:道教延续先秦道家,尤其是庄子以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对于时间、空间的思考,并与其长生久视、飞升成仙的宗教目标联系起来,将对生命价值的追寻落实到对道的永恒探求之中。无论是“白日升天”还是“山林隐化”,无论是缩地装天的道术还是文学瑰丽的想象,都共同讲述着一个打破或者超越时空有限性的梦想。在审美的时空里,修道者逍遥遨游,实现并完成了自我。在改变时间与空间的努力中,在实现从“人”到“仙”的跨越中,呈现出神圣的超越的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

  • 标签: 道家 道教 审美时空
  • 简介:在章太炎思想发展的过程中,道家思想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在其于1910年发表的《齐物论释》和《国故论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国故论衡》之《原道》篇更是对道家思想之整体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和总结。在《原道》篇中,章太炎肯定了道家在中国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贡献,阐发了道家和法家思想的传承性特点,明晰了道家和墨家观点的差距,明确了道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论指导意义。

  • 标签: 《原道》 章太炎 道家思想
  • 简介:瓷器发展到宋代已臻完美,它宁静典雅、含蓄自然、清新质朴,如春水明月,绿云薄冰,引起了人们对美的无限遐想。我们既惊叹于宋瓷的完美,也要思考那隐藏于表象之下的精神世界,这是读懂宋瓷精神的钥匙。宋人郑樵在《通志》提出了“制器尚象”说,

  • 标签: 宋代 道家思想 精神世界 《通志》
  • 简介:内功与外功相对,是以侧重于协调和增强人体精气神为目的的各种运动方式的总称;外功则是侧重锻炼人体肌肉、力量和速度为目的的运动方式的总称。内功又分动功和静功。动功,传统上包括导引、按,是行气、意念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运动方式,它以有明显的肢体运动为特征。大致可分为仿生动功(以模仿动物形象、动作为表征)和生理动功两大类。

  • 标签: 内功 生效 道家 运动方式 肢体运动 动物形象
  • 简介:老予和庄予是道家的创始人,是先秦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是春秋末期人,与孔子处在同一时代,而年岁比孔子稍长。孔子还曾向老子问过礼。庄子大致和孟子同时,是老子阴柔哲学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强调道的自然、自由本性。如果说老子强调“法自然”,从事物运动规律上来立论;那么庄子的重点在事物的本性上,他强调任自然。

  • 标签: 法自然 思维方法 道家 自由本性 代表人物 先秦时期
  • 简介:《四库全书总目》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诸多问题。前辈学者对之已多所纠正。本文现就其子部释家类、道家类的疏漏和讹误,再补正若干则。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释家类 道家类 补正
  • 简介:基于文化影响人格的视角,结合对道家人性论的分析,建构道家人格结构理论模型,本文将道家人格操作化界定为:道家人格指在道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与道家人性论之'自然本真'的内涵一致并表现在知-情-意-行层面的典型的人格特质。以此为基础,从道家经典著作中选取486个描述人的词语,经由多次意义分析和初测,保留了37个,并最终形成了道家人格量表题项(初测)版,包括自然、本真、柔韧、谦退、超脱和寡欲6个因子。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2)支持了该六维结构。道家人格量表题项版内部一致性系数和重测信度系数分别介于0.430~0.704和0.528~0.721,各题项与其所属维度间的相关(绝对值)及各维度间的相关(绝对值)分别介于0.389~0.795和0.157~0.444。研究反思认为,特质因素论与(道家)人性整合观间的矛盾影响了道家人格量表题项版的效度,这使得任何对道家人格量表题项版有效性的考查,都不能以因素分析得到的单一因子为单位,而应以整合道家人性观及道家知-情-意-行心理行为特征的层级模式为单位。情境(判断)测验能够有效契合针对中国人文化心理行为特征的测量,但情境(判断)测验的效度以及中西情境(判断)测验的比较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未来研究需要立足现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收集更多质性资料、深入探究道家人格各维度的丰富内涵并编制具有针对性的道家认知思维方式量表。

  • 标签: 传统文化 道家 人格 道家人格 测量
  • 简介:郭店楚简中有属于道家思想的竹简“太一生水”。其生成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顺向生成,一是逆向生成。前者易于认识,后考在比较宗教学的视野可以见得更清楚。通过对逆向生成的比较考察,可以看出道家的认识方式并不完全是逻辑的、单一的、线性的,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感悟的、多维的、立体的。

  • 标签: 道家 “太一生水” 生成途径 顺向生成 逆向生成 比较宗教学
  • 简介:在中国文化史上,东晋郭璞(公元276~324年)是一位颇有影响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改造、发展游仙诗的祖师、语言学巨匠,而且被奉为术数大师、堪舆之祖。相传为郭璞所撰的《葬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堪舆学专著,为历代堪舆家所重,被尊为“葬经”,世传葬术起于郭璞。是书提出的“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 标签: 郭璞 堪舆学专著 殡葬观 道家 道教 崇水精神
  • 简介:<正>秦汉以后,儒学沿二个方向发展:一是与阴阳五行之术结合,其典型是董仲舒;二是向训诂考据之学发展,其代表有郑玄等。以后,训诂考据之学占了主导地位。魏晋隋唐时期,佛老思想盛行。儒家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批判佛老,而要批判佛老,必须从枝叶细节的研究中摆脱出来,针对佛道的理气心性之说,提出自己的本体论。只有这样,才能与佛道抗衡。

  • 标签: 道家 儒家 主导地位 新儒学 董仲舒 生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