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帛书《二三子》篇,孔子所引《鼎》卦上九爻辞作“鼎王”,今本作“鼎玉铉”,“”为“璧”之形省,“王”即“玉璧”。从孔子之,推知此爻辞本当作“鼎玉”,义为以玉饰之、插鼎耳两孔而举鼎的鼎杠。“”以与“鼎”形近而误为“鼎”,“鼎”通“璧”,即《二三子》之“”。“”以与“扃”音义皆同,而通作“扃”,又写为今文“铉”,即今本之“铉”。孔子《屯》九五爻辞,解“小贞吉”之“小”为“小民”,解“大贞凶”之“大”为“大人”,颇为新颖。孔子此,至三国魏时仍有流传。其中“年毂十壹”读为“年谷十一”,指十取其一之田赋。孔子《艮》卦辞,言及“精白”,“精”谓刚健中正、纯粹良善的初始先天之元。“精白”的内涵,当谓政治人物修养其心,去除邪恶,使心地洁白,从而使刚健中正、纯粹良善的先天精元呈现出来。“能精能白,必为上客”,谓能呈现其精元,能洁白其心地,必为尊贵之大臣。“能白能精,必为古正”,谓能洁白其心地,能呈现其精元,必为显贵之高官。

  • 标签: 帛书《二三子》 鼎王 年毂十壹 精白
  • 简介:函昰,字丽中,别字天然,号丹霞老人,是明末清初岭南著名诗僧。俗姓曾,名起莘,字宅师,番禺迼径村人。“瞎堂”是其在雷峰海云寺的说法处及方丈名。汪兆镛《重刻海云禅藻集序》云:“余尝泛舟过寺,天老人说法处曰‘瞎堂’。”冼玉清考曰:“瞎堂者,和尚所居处,在海云寺中,和尚手书额者也。”

  • 标签: 释函昰 “瞎堂” 宗教信仰 佛教 明末清初时期
  • 简介:在帛书《要》篇中,"前祥而至者,弗祥而巧也","前羊"即翦祥,"弗羊"即祓祥,此句当为:翦除凶邪而得福,消除灾殃而避祸。"孙正而行义",孙正即循正,意为遵循平常的做法。义为宜,行义即行得其宜。"则是用倚于人也",倚通奇,"用奇"之"奇"与"孙正"之"正"构成一对范畴。"唯周粱山之占也,亦必从亓多者而已矣",是由多人占的一种占法。"后世之士疑丘者",疑为责怪之义。

  • 标签: 帛书 《易传》 《要》
  • 简介:<正>在什么意义上我们说中国哲学是尘世的在对中国哲学所作的许许多多的概括中,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哲学更注重此生此世而不像印度哲学那样富于思辨。假如我们问,中国哲学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是尘世的,人们可能告诉我们,它首先是人道的、以人为中心,它研究人的道德生活以及社会关系。当听到或读到这类概括时,具有批判性思想方式的人,就立即会提出反驳,或至少作出一些澄清。例如,就上述的概括来看,人们可以反驳说,印度哲学同样也是以人为中心的,

  • 标签: 道家 佛教 中国哲学 传入中国 禅宗 新儒家
  • 简介:法瑶以佛性理为涅柴之体,以体证宇宙人生本体为得涅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二谛范畴,论证了生死与涅柴不二,解决了生死与涅柴、世间与出世间之间的矛盾。法瑶主张渐悟成佛证涅架论,使渐悟说与道生顿悟说分庭抗礼,各有所宗;又主张应无缘论,认为一切应身佛乃至宇宙万物皆是佛性理(法身)的应感无穷、示现自在的结果,进而主张圣人应效法佛性理(法身),做到无心而应。法瑶的涅柴学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特色。

  • 标签: 佛性理 法身 涅槃 渐悟成佛 应无缘
  • 简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

  • 标签: 中国传统哲学 佛教传入 儒、释、道 玄学家 儒家道统 中国文化精神
  • 简介:以《道德经》为参照,以曹锦炎先生的释文为底本,借鉴学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将上博简《凡物流形》部分简文重新释文、断句、注释,并做白话译文,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凡物流形》的性质及作者,认为其是一篇听课笔录,是《道德经》的来源文献之一,其作者是老子(周太史儋)。

  • 标签: 上博简 凡物流形 老子 周太史儋
  • 简介:马克思创立共产主义学说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其中包含着马克思的辩证矛盾概念,即认为辩证矛盾是一种能动的内在的关系。内在关系如何外在化,涉及唯物辩证法如何可能的问题,却鲜有人问及。作为内在关系的辩证矛盾只有通过主客体关系才能正确地客观化和外在化;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客观的现实的矛盾,只能是主客体的对立同一关系,不可能是不同的客体对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万物都是主客同一体,由此保证了辩证矛盾的客观普遍性。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不只是"对立"和"同一"两重性,而是与历史过程相一致的"同一"、"对立"、"对立同一"三重性。

  • 标签: 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内在关系的外在化 辩证矛盾的客观化 主客体的对立同一
  • 简介:二十世纪初,一位俄国的生物学研究者麦奇尼可夫曾在其著作《长生论》的结尾这样写到:“我不能深信,依任何现有性质自然的倾向,能变恶为善,能变不适应为适应。这样理想不能实现,并不足为奇。虽然有人认为,自然有牺牲个体保存种类的趋势。这是根据个体死亡种类犹存的理由。但在另一方面,在世界上有许多种类现在确已完全灭绝。

  • 标签: 陈撄宁 仙学思想 道教文化 道教思想 仙学研究
  • 简介:宗泐为元末明初高僧,其一生经历比较传奇,曾经非常受明太祖宠信,后被明太祖派往印度取经,取经归来后又不幸卷入胡惟庸案,最终导致明太祖颁发《清教录》,来复等人被诛杀。本文分析了宗泐取经的原因,还原《清教录》案出现的经过,解决了宗泐人生当中的疑点。

  • 标签: 释宗泐 取经 清教录 胡惟庸案
  • 简介:罪犯李某还有四个月就刑满释放了,随着出监日期的临近该犯出现了紧张、失眠、心烦意乱、坐卧不安、头疼、感到左小腿及右胸有麻木和胀疼感等躯体症状。社会行为表现为经常顶撞警察、人际关系较差。心理测试结果显示该犯目前处于焦虑状态。经过分析该犯处于焦虑状态是由于其认知出现偏差所致。咨询师运用认知疗法对该犯进行了五次心理咨询后,该犯的焦虑状态有了一定的改善。

  • 标签: 刑释前 焦虑情绪 认知疗法
  • 简介:本文从贞天地、立人极、通天人三个方面来阐释王夫之的圣人观。三者既是对圣人的内在规定,也是一种客观叙述;既是圣人成就自身的工夫,也是其所达至的境界;既是“本体上说工夫”,也是“工夫上说本体”。“贞天地”可分为“择阴阳之粹精”和“肖阴阳之德”两个方面,其内涵是贞守天地之正理、贞固天地之正气,其途径是效法天地的易简之道。立人极体现在圣人的德性才能和法象治器、制礼作乐等作为中。二者体现了“本天论人”和“以人合天”的思维方式和诠释向度,其理论基础在于“通天人”。在阐释中,王夫之综合了先儒关于“圣”的“通天”、“德性”、“才能”、“纯于天理”、“境界”等方面的涵义,突出了圣人养民佑民和治理社会的“作为”,是对明代中晚期重内圣、轻外王思潮的一种理论补正。

  • 标签: 圣人 王夫之 周易外传
  • 简介:本文以释文为基础,折衷诸家之说,断以己意,全面讨论一篇的文本复原和词句内涵,在编连、断读、释文、考释等方面提出一些新看法.重新调整的竹简编序为原篇简1-11、26-27、12-16、28-29、24-25、30-39、17-23、原编简49.断句、释读方面的改动如,简2开头8字读作"赏誉刑祸,福之基也";简29"亡德"连读,读为"明德";简21上半部分读作"行矣,而亡惟养心于慈良","惟"训为"思虑、度量";简2"正钦"为"政禁";简39"有"后一字为"极",训为"准则".

  • 标签: 简书 《尊德义》 校释 释文 古籍整理
  • 简介:结合帛书本和今本经、传,探讨了楚简遯卦六二爻辞文字的定、句子的断句、文义的释读,在综合诸家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对本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楚简 周易 遯卦 考释
  • 简介:筒帛《五行》提出心是耳、目、鼻、口、手、足等身体器官的主宰,见知贤人时心有所动,则颜色莫敢不有所动,强调面对君子道和贤人时需要“色然”,否则便是不聪不圣和不明不智。《五行》的逻辑结构和思想内涵,为揭示《论语》“贤贤易色”的语义提供了根据,故该句应解为“尊尚贤人,改易颜色”。

  • 标签: 《五行》 色然《论语》 贤贤易色
  • 简介:帛书《周易》中,“小”与“少”的用法存在非常明确的区分,据此,本文对《周易》古经卦爻辞中多处出现的“亨小利”的断句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其读法应为“亨小,利……”,而不是过去多数人所认为的“亨,小利”。

  • 标签: 帛书《周易》 亨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