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通过收集兰州市2010—2013年每日脑卒中发病资料,结合同一时间段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与人群脑卒中发病关联,分析不同气温和不同滞后天数对脑卒中发病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脑卒中发病与气象因素关系密切,气象因素与脑卒中病例数据相关分析表明兰州市脑卒中每日发病人数与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均存在相关,气温在不同滞后日与脑卒中关联呈非线性,不同类型脑卒中与气温关联强度存在差异。对于脑出血患者而言,低温在当天就表现出危害效应,随后发病风险不断增加,滞后2~3d时达到最大,可持续至低温发生后第30天。脑梗塞发病过程与脑出血存在一定差异,高温和低温均会引起发病风险增大,并且气温效应在当天就能发生,在滞后3~5d内最强。低温对女性或者19~64岁者影响更大,而高温对≥65岁者影响更大;低温对不同类型脑卒中发病均有影响,高温仅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有影响。气温对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脑卒中发病影响存在差异,对不同类型脑卒中发病影响也有所不同。气温是作为外因通过影响机体功能而致人发病

  • 标签: 气象因素 脑卒中 滞后效应 兰州市
  • 简介:当前,世界面临着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恐怖活动蔓延等一系列全球重大挑战,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提出了许多新严峻课题。在此背景下,融合式研究、融合科学领域研究等新兴科学研究组织模式逐渐兴起。面对这一新趋势,如何组织和管理融合科学领域研究活动,是科技工作者面临一大问题。未来地球计划(FutureEarth,简称FE)倡导协同设计与协同实施(co-design,

  • 标签: 融合式 资源短缺 科技工作者 气候变化 生态破坏 科普工作
  • 简介:采用FY-2E和CloudSat卫星资料、雷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2013年春季2次西南涡云型、云系结构和雷达回波演变、环境场特征。结果表明:(1)2次西南涡形成都伴随有高原槽东移和高原东侧偏南低空急流增强,偏南低空急流增强对低涡形成和东移起重要作用;(2)西南涡云系结构与低涡环流密切相关,西南涡形成和东移初期,低涡环流结构呈椭圆形,西南涡云系表现为叶状云系或逗点云系,随着低涡后部冷空气入侵加剧,低涡云系形成典型"S"型后边界。低涡云系结构形式和边界形状,对低涡形成和东移、急流发展有指示作用;(3)低涡降水分布与低涡云系结构有一定关系,低涡水平云系分布为叶状云系时,降水中心位于其东南部,低涡云系水平分布为逗点云系时,降水中心位于其逗点云内;(4)受低涡云系结构影响,低涡云系降水可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低涡暖区降水,回波带呈反气旋弯曲,向东移动并向东北方向旋转;第2阶段中层干冷空气下沉加剧,干冷和暖湿气团交汇形成西南—东北向带状回波,雷达回波上"人"字形回波形成。

  • 标签: 西南涡 云结构 叶状云系
  • 简介:利用2014年9月—2015年8月环境保护部对外发布兰州市6种污染物实况监测数据,对同时期CUACE模式24h预报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并通过误差滚动线性回归订正方法进行检验订正。结果表明:(1)兰州市首要污染物以PM10为主,其次是PM_(2.5);(2)CUACE模式对SO2预报及对O_3、NO_2、PM_(2.5)和PM_(10)预报为2级时,等级预报准确率较高,预报结果可直接使用;(3)模式对O_3和CO预报1级时,采用10d误差滚动订正后等级预报准确率可提高1.1%~5.5%;(4)模式预报其它要素其它级别时采用5d或10d误差滚动订正后再加上或减去一定值后,等级预报准确率可提高8.7%~75%。

  • 标签: CUACE模式 误差分析 检验订正 兰州市
  • 简介:根据业务需求,设计了一种自动气象站综合测试系统,基本上能满足自动气象站设备维修、维护实际业务中测试需求。其能够满足自动气象站设备故障在线测试;自动气象站设备备件离线检查;采集器、智能传感器性能测试;自动气象站设备线路板级维修辅助测试;地面探测设备维护、维修培训;配备高精度传感器可以进行现场比对校验及作为应急气象站等。文章从该新型测试仪器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功能特点,设计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叙述。

  • 标签: 自动气象站 测试技术 仪器 测试仪
  • 简介:整理DSC2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在业务运行中出现问题,对DSC2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存在采集器连接、量筒内壁粘雪、小雨时缺测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提高DSC2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运行稳定性方法,提升其监测准确、时效;提高观测数据可用相应建议。

  • 标签: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 问题分析 对策
  • 简介:利用多种常规和非常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对2015年通榆县两次龙卷过程(5月31日和6月8日,分别简称为“531”龙卷和“608”龙卷)形成机制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直接影响系统均为东北冷涡前部次天气尺度短波槽或切变线,强对流中层偏西急流使700—500hPa温差大值区东移,低空西南急流使低层湿区显著北伸,叠加在温差大值区之下,龙卷发生在湿舌边缘多尺度系统叠加区附近;但“531”龙卷急流风速、700—500hPa温差及925hPa露点温度均明显高于“608”龙卷,且850hPa切变线和负变压区存在导致辐合上升运动更强,龙卷强度更强。两次龙卷过程发生前对流有效位能均超过1500J·kg-1,低层存在逆温,抬升凝结高度较低,但湿较薄,辐合切变线或冷锋是龙卷直接触发机制,且“531”龙卷辐合线两侧有明显风速辐合,为对流风暴发展提供了强入流。两次过程中“531”龙卷过程为强水平风垂直切变下超级单体龙卷,“608”龙卷过程为弱水平风垂直切变下非超级单体龙卷。

  • 标签: 中低空急流 超级单体 非超级单体 悬垂结构
  • 简介: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在防止电力系统免受雷电过电压侵扰时起至关重要作用。文中基于MOV仿真模型IEEE模型,建立了一种新MOV仿真模型F-D模型,并利用ATP-EMTP电磁暂态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模拟,进而对比分析IEEE模型和F-D模型在残压误差上优缺点。相比于IEEE模型,在波形为8/20μs和峰值为10kA雷电电流冲击下,FD模型能更好地再现雷电电流冲击后残压值。F-D模型中电感参数对仿真结果影响较大,其值与残压误差值呈负相关关系。在波形为8/20μs和峰值分别为5、7、10kA雷电电流冲击下,优化后F-D模型残压误差均可忽略不计,因此优化后F-D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出实际MOV动作特性。

  • 标签: F-D模型 残压误差 模拟 ATP-EMTP
  • 简介: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利用淮北地区108个气象站逐月气温、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K突变检验等方法,从不同时间尺度(年、季)和干旱程度(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分析了淮北地区1961—2015年干旱频率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淮北地区1961—2015年总体呈干旱略加强趋势,其中1998—2001年干旱发生最频繁,干旱强度、极端干旱及中等干旱频次均呈增加趋势。2011年淮北地区干旱程度发生了突变性增强,20世纪90年代起淮北地区夏季经历了先湿后干转变,2013年是夏季转向干旱化突变点。秋冬两季是淮北地区发生干旱频率较高季节。秋季干旱分布广、旱情最为严重,淮北地区北部是秋季干旱高发区;冬季发生中旱以上干旱地区分布较广,主要位于淮北地区内安徽片西部和江苏片中部。春夏季发生高频率干旱区域相对较小。

  • 标签: 干旱 SPEI 发生频率 时空分布 淮北地区
  • 简介:根据山东省24个风电场2013年全年每15min风电输出功率实测数据以及相应WRF(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ing)气象预测数据和FNL(FinalOperationalGlobalAnalysis)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区域大规模风电爬坡现象与大尺度天气系统演变联系。结果显示,大尺度天气系统,特别是阻塞高压系统,是诱发山东地区大规模风电爬坡重要因素;爬坡事件预测应当考虑天气演变因素。进一步结合旋转门(TheSwingingDoor,TSD)算法重新讨论了爬坡事件定义与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爬坡事件特征及其可预报;并指出风电功率上报、考核制度应当重点考虑爬坡时间段预测水平,以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

  • 标签: 风功率爬坡 天气系统演变 TSD算法 可预报性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EC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23—26日南疆西部一次暴雨强对流过程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由带状分布向双体型调整、中亚低涡形成后发展移入南疆是此次暴雨强对流发生天气背景。强对流发生前各种对流参数变化明显,较强对流有效位能、强烈垂直风切变、0℃和-20℃层高度适宜,这些均有利于短时大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发生;(2)除中亚低涡自身携带水汽外,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南海水汽输送为强降水区提供了充足水汽源,尤其是中低层东南风急流辐合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水汽辐合动力条件;(3)23日短时大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由生命史达7h、最低TBB达-36℃中-β尺度对流云团相继造成,其中,造成短时大冰雹中-β尺度超级单体最强回波(60dBZ)高度达4km、50dBZ回波高度达-20℃层高度,而短时强降水由断裂弓形回波、飑线型弓形回波下中-β尺度对流风暴造成;25日短时强降水由层积混合云中2个最低TBB达-44℃中-β尺度对流云团快速移过造成。

  • 标签: 短时强降水 冰雹 水汽输送 超级单体风暴 飑线型弓形回波
  • 简介:利用1961—2012年中国西北东部156站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该地区汛期(5—9月)降水特征变化,构造综合相似指数,将历年汛期降水量场划分为全区一致偏多型、一致偏少型、南多北少型、南少北多型共4类降水类型,其中以全区一致偏少型所占比例最多。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全区降水虽仍以一致偏少型为主,但其比例明显减小,而全区一致偏多型比例明显增加。全区一致偏多(少)降水异常敏感区中心位置随时间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而南多(少)北少(多)型降水异常敏感区中心位置则随时间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两个模态所反映降水异常敏感区范围和强度在各年代均有较大差异。夏季西部型南亚高压、乌拉尔山脊显著增强,蒙古气旋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南海、孟加拉湾暖湿气流深入到中国西北东部地区,是西北东部降水一致偏多主要大气环流特征。

  • 标签: 中国西北东部 汛期降水 大气环流
  • 简介:基于1971—2000年滦河水文站径流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和有序聚类分析法对滦县水文站水文序列进行突变分析,利用VIC(variableinfiltrationcapacity)水文模型对滦河流域径流进行模拟,探讨该模型对滦河径流模拟效果,并定量计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滦河流域径流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80年是滦河流域径流突变点,1971—1979年为该流域径流序列基准期;该时期VIC水文模型模拟效果较好,模拟流量过程与天然径流过程较一致;1980年之后,因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导致下垫面情况变化因素影响,VIC模拟月径流过程的确定性系数有所减小,1980年代,模型模拟效果总体较好,只有1988年对于丰水期模拟略偏小,然而从1990年代开始,模型对于丰水年模拟偏小明显。定量分析计算出气候变化对滦河流域径流影响为54.9%,人类活动影响为45.1%,可见人类活动不容忽视。

  • 标签: 环境变化 径流 MANN-KENDALL法 有序聚类 VIC水文模型
  • 简介:为探究放电后电荷重置对雷暴云电过程影响,在已有的三维雷暴云起、放电模式中分别加入两种不同电荷重置方案:一种是植入法即放电后闪电通道上感应电荷与原空间电荷叠加(简称ZR方案);另一种是中和法即放电后直接按一定比例降低闪电通道处空间电荷浓度(简称ZH方案)。利用长春一次探空个例进行敏感性试验,发现放电后重置方式不同会导致闪电特征存在明显差异:1)ZR方案下云闪发生率比ZH方案下云闪发生率少。闪电放电后ZR方案在云中植入异极性电荷,对雷暴云中电荷中和量比ZH方案多,摧毁云中电场能力更强;2)ZR方案下正、负地闪发生率均比ZH方案多。相对于ZH方案,ZR方案中主正电荷区分布范围大于主负电荷区,导致其出现了更多正地闪;ZR方案中云顶屏蔽与主正电荷区混合程度高,混合时间长,导致ZR方案在主正电荷区与主负电荷区之间触发了更多负地闪;3)ZR方案下闪电通道长度比ZH方案下闪电通道长度短。ZR方案在云中植入异极性电荷,导致云中难以形成大范围同极性电荷堆,闪电通道传播局限在一对较小异极性电荷堆内,而ZH方案不改变云中电荷分布,存在大范围同极性电荷堆,闪电通道传播范围较大。

  • 标签: 放电 电荷重置 电荷结构 闪电发生率 通道长度
  • 简介:通过使用低频天气图上大气低频系统(低频气旋和低频反气旋),分析上海地区(长江下游)暴雨(≥50mm)过程发生时段低频系统地理位置和相互配置,并根据近年75次暴雨过程中每次暴雨过程低频系统演变,归纳合成得到低频预测模型:一种是长江下游北—西北方为低频反气旋,南—东南方是低频气旋(A型);另一类与A型相反,北—西北方是低频气旋,南—东南方是低频反气旋(B型)。最后分析了低频预测模型物理意义,表明暴雨发生期有西北向东南同时有东南向西北低频波列(位势高度和水汽通量)在30°N、120°E附近汇合,引起降水。同时低频系统维持也与扰动动能有关。

  • 标签: 低频气旋 低频反气旋 暴雨过程 水汽通量
  • 简介:利用东疆地区6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6年汛期(5—9月)逐日降水序列资料,分析了东疆地区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6a来,东疆地区汛期PCD平均为0.35,呈逐年微弱减小趋势(-0.02·(10a)^-1),表明汛期降水趋于均匀化;汛期PCP平均为35.0候,呈逐年推迟趋势(0.45候·(10a)^-1),表明汛期降水有所推后。汛期PCD和PCP空间分布不均匀,南部平原大、北部山区小,最小值均出现在天山北麓巴里坤。汛期PCD和PCP在整个时段内都存在13a左右长周期变化,且前者在1996年发生突变,以下降趋势为主,表明降水集中度逐渐减弱,趋于均匀化。通过汛期降水量与汛期PCD、PCP相关合成分析,发现少水年PCD较多水年偏大,而多水年PCP较少水年偏晚。

  • 标签: 汛期 降水 集中度 集中期 时空分布
  • 简介:基于辽宁省大连和盘锦高频地波雷达海上大风探测资料,与辽宁省沿岸海域区域自动气象站风场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利用有效样本数、获取率、可用、平均偏差及标准差等数据,采用连续探测全部时间和分级处理风力评估高频地波雷达工作状态,评判高频地波雷达资料反演总体性能。结果表明:大连高频地波雷达总体性能优于盘锦高频地波雷达;大连高频地波雷达风向和风速观测资料获取性能相当,总体基本满足业务应用需求;盘锦和大连高频地波雷达资料获取率基本持平,但二者数据可用均较低,与实际海况存在一定差异。在低环境风力情况下(风速小于6m·s-1),大连和盘锦高频地波雷达探测风场均与实际风场偏差较大;当环境风力超过6m·s-1时,大连高频地波雷达探测性能显著提高,可以整体反应实际风场变化,盘锦高频地波雷达表现一般;当环境平均风力超过10m·s-1时,大连高频地波雷达探测性能显著提高。

  • 标签: 高频地波雷达 风场 获取率 可用性 平均偏差 探测性能
  • 简介:对比分析多通道微波辐射计、GNSS/MET(GPS)与常规探空观测资料,利用微波辐射计观测资料分析呼和浩特地区水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温度廓线在3km以下比较准确,相对湿度和水汽密度在2km以下具有参考价值.微波辐射计、GPS与探空测量水汽绝对误差分别为0.38cm与1.0cm,且均高于探空值.呼和浩特地区水汽具有明显季节变化与日变化特征,夏季水汽平均值最大,为2.59cm,秋季其次,为1.52cm,春季和冬季分别为0.96cm和0.54cm.四个季节水汽日较差夏季(0.20cm)〉秋季(0.17cm)〉冬季(0.14cm)春季(0.09cm),水汽日变化率冬季(26.63%)〉秋季(12.01%)〉春季(9.63%)〉夏季(8.53%).水汽最大值、最小值出现频率具有-定特征,不同季节水汽最大值出现在23:00-23:59概率最大,最小值在00:00-00:59出现概率最大.

  • 标签: 多通道微波辐射计 探空 呼和浩特地区 水汽
  • 简介:利用1974—2015年河北邯郸地区16个观测站逐日降水与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邯郸地区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极端降水对年降水量和气温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42a来,河北邯郸地区极端降水指数中除中雨日数呈轻微上升趋势、大雨日数及连续湿日整体无明显变化趋势外,其他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最大1d降水量、最大5d降水量、极强降水量下降趋势显著,且分别于2004、1992、2006年发生显著突变。各极端降水指数变化幅度区域差异明显,极值指数以邱县、曲周县减少最显著,绝对指数以峰峰矿区减少最显著,而相对指数则以曲周县减少最显著。除连续干旱日数呈微弱负相关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除最低气温与中雨日数、连续湿日呈微弱正相关外,最高、最低气温与极端降水指数均呈负相关,极端降水对最高气温响应比最低气温更敏感。

  • 标签: 极端降水指数 变化趋势 相关分析 邯郸地区
  • 简介:为深入了解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及其向中尺度对流涡旋(MCV)转化过程中动热力结构特征演变和发展机理,利用NCEPFNL再分析资料、FY-2E及TRMM卫星资料,对2013年7月22—23日青藏高原上一次MCC转化MCV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其发生环境背景,以及过程中涡度、温度和能量收支演变等进行诊断。结果表明:低层水平涡度向垂直涡度转换,以及垂直方向上正涡度输送,形成了垂直方向上有利于对流涡旋发展正反气旋环流配置。转化过程中大气中上部温度正异常主要来自于可分辨凝结,温度升高使得高层等压面抬升;下方冷却异常主要来自于蒸发作用和垂直运动,低层温度降低引起等压面收缩下降,这样配置有利于涡旋发展、对流上升运动加强以及降水发生。对流活动释放潜热能是转化过程中主要能量来源,高空急流入口区直接热力环流引发有效位能向动能转化,也为MCC向MCV转化提供了能量。

  • 标签: 青藏高原 MCC MCV 动热力结构